2023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卷
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温馨提示: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56分)
1. 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面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可共同印证( )
A. 半坡居民的生产 B. 炎黄传说的可信
C. 早期国家的产生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2.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深受夏商王朝影响的青铜器和玉器,比如发现了夏商王朝创立的用璋、戈等仪仗化的器具。这表明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 多元一体 B. 满天星斗 C. 全面辉煌 D. 源远流长
3. 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
A. 行省制 B. 均田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4. 据《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专制制度强化 B. 周朝王室衰微
C 社会和平稳定 D. 晋国国力增强
5. 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种变化说明( )
A. 人口大量减少 B.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 社会经济发展 D. 诸侯国数量减少
6. 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这一组数据说明秦朝(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刑法严酷 D. 战乱不断
7. 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 尊王攘夷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王与马,共天下
8.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去病”的主要贡献是( )
A. 推翻秦朝 B. 修筑驰道
C. 统一岭南 D. 北击匈奴
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史实中可以印证它的是( )
A. 西域都护的设置 B. 丝绸之路开辟
C. 南海郡的设置 D. 卫温到达夷洲
10.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 丞相权力膨胀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外戚专权 D. 宦官专权
11.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伤寒杂病论》 D. 《大明历》
12. 下图所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
A.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C.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13. 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这两个字寓意吉祥 B. 少数民族迁居中原,学习汉族文化
C. 受外来的佛教影响 D. 中原人口迁居湖南思念北方家乡
14. 2023年暑假出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隋朝
二、非选择题(第15题12分,第16题16分,第17题16分,共44分)
15. 历史文物背后传递着许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岁鼎”是指岁星(木星)运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观。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簋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 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
——据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
材料二
铜冰鉴
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三广袤的中华大地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大多在岁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踪迹。考古学就是寻找这些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勾勒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让古老的文明重新散发夺目的光辉。
——据王新春《那些震惊世人的“遗珠”》
(1)据材料一,研究者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让利簋‘开口说话’”?利簋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真相?
(2)从材料二文物中可以获取当时哪些历史信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文物考古的历史价值。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系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虽然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一个初步同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
——摘自《哈佛中国史》
(1)材料一中方框内应填什么?据图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共同目的?
(3)综上,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从而使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使得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新编》
材料三 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之平民也。……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
卷二:大豆、大小麦、水稻……
卷三:种蒜、种韭、种首蓿……
卷四:栽树、种枣、种木瓜……
卷五:种桑、养蚕、种柳……
卷六:养牛、马,养羊……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1)材料一中①②分别代表哪一政权?指出②取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贾思勰笔下的“齐民”是指谁?“要术”主要是什么?透过《齐民要术》的内容,可以读出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2023年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卷
七年级历史
满分:100分时量:60分钟
温馨提示:请将所有题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56分)
1. 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面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可共同印证( )
A. 半坡居民的生产 B. 炎黄传说的可信
C. 早期国家的产生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稻谷、猪纹陶钵、骨耜”和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共同证明了原始农业兴起,D项正确;图片印证的是河姆渡居民的生产,不是半坡居民的生产,排除A项;图片印证的是河姆渡居民的生产,不能印证炎黄传说的可信,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深受夏商王朝影响的青铜器和玉器,比如发现了夏商王朝创立的用璋、戈等仪仗化的器具。这表明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 多元一体 B. 满天星斗 C. 全面辉煌 D. 源远流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深受夏商王朝影响的青铜器和玉器”等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可知,三星堆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也深受中原的夏商王朝影响,这表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A项正确;满天星斗指的是发现的文明分布地域广,全面辉煌指的是各个文明都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指的是传承久远,均与题意描述的内容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3. 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这些省的简称与周朝哪一项政治制度有渊源( )
A. 行省制 B. 均田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陕西省简称‘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周王根据血缘关系、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功臣授于诸侯,由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并可以进行再分封,从而形成等级制度——分封制,如分封的秦、晋、鲁国等,C项正确;行省制是元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B项;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排除D项。故选C项。
4. 据《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从侧面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专制制度强化 B. 周朝王室衰微
C. 社会和平稳定 D. 晋国国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周天子的权势日渐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B项正确;专制制度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和平在题干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王室衰微,诸侯势力超过王室”,题干材料只能说明晋国国力比鲁国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
5. 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种变化说明( )
A. 人口大量减少 B.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 社会经济发展 D. 诸侯国数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到了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由西周到春秋再到战国,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人口大量减少,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题干材料说明诸侯国兼并严重,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诸侯国数量减少只是表象,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6. 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这一组数据说明秦朝( )
A. 赋税沉重 B. 徭役繁重 C. 刑法严酷 D. 战乱不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徭役繁重,这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秦朝赋税,排除A项;题干只涉及“服役的人数”,没有提及刑法问题,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战乱,排除D项。故选B项。
7. 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 尊王攘夷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B项正确;尊王攘夷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C项;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
8.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去病”的主要贡献是( )
A. 推翻秦朝 B. 修筑驰道
C. 统一岭南 D. 北击匈奴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亦会其时汉多人才,大将最著者莫如霍去病。观去病之将兵,较之项王未多逊。”可知,材料中的“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北击匈奴,维护了汉边疆的稳定,D项正确;项羽率领军队在巨鹿之战打败秦将章邯率领的军队,秦朝灭亡,排除A项;修筑驰道是秦统一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统一岭南是秦拓展疆域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下列史实中可以印证它的是( )
A. 西域都护的设置 B. 丝绸之路开辟
C. 南海郡的设置 D. 卫温到达夷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60 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排除B项;南海郡位于岭南地区,是秦朝设置的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的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
A. 丞相权力膨胀 B. 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 外戚专权 D. 宦官专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章和二年(公元88 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趁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由皇后主持朝政,皇后又依靠娘亲,于是就出现了外戚专权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窦宪的官职,排除A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不符合题干内容,题干没有兼并土地的情况,排除B项;窦宪不是宦官,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伤寒杂病论》 D. 《大明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蔡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采用便于寻找的材料造纸,改进造纸术,降低了成本,使之得到普及,后得到广泛传播,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B项正确;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蔡侯”不符,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与“蔡侯”不符,排除C项;《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与“蔡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下图所示战争带来的影响是( )
A.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 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C.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D.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示“刘备关羽军、曹操军、孙权刘备军、赤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之战的进军路线图,结果曹军战败,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C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A项;我国第一次人口迁徙发生在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这段时间里,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大规模迁入内地,和内地的汉族居住在一起,排除B项;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称帝,建立曹魏政权,统治黄河流域,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3. 长沙走马楼发掘的古井群中,出土了三国吴简14万余片。从其记载的户籍、书信等信息中发现,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这两个字寓意吉祥 B. 少数民族迁居中原,学习汉族文化
C. 受外来的佛教影响 D. 中原人口迁居湖南思念北方家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可知,当时湖南长沙有很多外地人口,也就是中原人口迁居湖南,客籍成分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中原人口迁居湖南思念北方家乡,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客”“恩”寓意吉祥,排除A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排除B项;受佛教影响,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4. 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隋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C项符合题意;东汉出现了较多的反映人生现实生活的绘画作品,题材包括车马、猎物、宴乐、侍从、出行等方面,表现了汉人对纵情、享乐生活的追求,描绘了他们较为现实的私人生活,使绘画呈现出更多的现实与世俗色彩,排除A项;在晋朝以前,绘画比较朴实笨拙,线条勾勒简单,更注重的是形态,到了西晋,佛教艺术已经传播开来,这影响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在原先粗线条的基础上,绘画又增加了西描,不但是形态,神韵和表情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排除B项;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15题12分,第16题16分,第17题16分,共44分)
15. 历史文物背后传递着许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点,而武王伐纣纪年的突破口,便藏在利簋的铭文中。利簋铭文提到周军在“甲子”日“岁鼎”时取得关键胜利。“岁鼎”是指岁星(木星)运行至中天的天文景观。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簋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 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
——据徐成《当失落的西周史从青铜器上获得重生》
材料二
铜冰鉴
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
材料三广袤的中华大地承载着超过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明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大多在岁月的海洋里失去了踪迹。考古学就是寻找这些残留于地面、掩埋在地下或是水中的“蒙尘遗珠”,勾勒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轨迹和脉络,让古老的文明重新散发夺目的光辉。
——据王新春《那些震惊世人的“遗珠”》
(1)据材料一,研究者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方法“让利簋‘开口说话’”?利簋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真相?
(2)从材料二文物中可以获取当时哪些历史信息?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文物考古的历史价值。
【答案】(1)手段和方法:文献史料研读、天文历法知识、物理技术、化学方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
历史真相:文献记载的武王伐纣真实可信(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2)历史信息:手工业水平高、贵族生活奢侈。
(3)历史价值: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状况;更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找到更多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清晰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信心。
【解析】
【小问1详解】
手段和方法:根据材料一“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簋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运用的手段可以从文献、天文历法、化学生物等角度分析,如:文献史料研读、天文历法知识、物理技术、化学方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真相:根据材料二“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通力合作,根据利篮上‘甲子’‘岁鼎’等记录,结合《尚书牧誓》《国语》《淮南子》的历史记载,通过计算机计算,将上述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范围聚焦到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纣的日期得以确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开口说话”告诉了我们文献记载的武王伐纣真实可信(或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小问2详解】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二铜冰鉴图片及其文字介绍信息“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可解读出文物中包含的历史信息:手工业水平高、贵族生活奢侈。
【小问3详解】
历史价值:本小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文物考古的历史价值可以从了解当时各方面状况、了解历史、中华文明着手分析概括即可,如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状况;更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找到更多国家、民族的历史记忆;清晰再现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信心。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系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虽然殷周时代可能已经有“中国”意识,但只有到秦汉建立统一帝国……一个初步同一的“中国”才真正形成。
——摘自《哈佛中国史》
(1)材料一中方框内应填什么?据图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共同目的?
(3)综上,概括秦汉时期的历史趋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填空:咸阳;制度:郡县制;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3)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根据材料一“秦朝形势图”“骊山、郡级驻所”和所学知识可知,骊山附近的郡级驻所为咸阳。
制度:根据材料一“秦朝形势图”“桂林郡、南海郡、象郡、辽东郡”等,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为郡县制。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所以,其目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小问2详解】
态度:根据材料二“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思想控制和巩固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所以,共同目的为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小问3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秦汉时期的历史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认识: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秦汉时期的历史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从而使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使得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新编》
材料三 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之平民也。……
卷一:耕田、收种、种谷……
卷二:大豆、大小麦、水稻……
卷三:种蒜、种韭、种首蓿……
卷四:栽树、种枣、种木瓜……
卷五:种桑、养蚕、种柳……
卷六:养牛、马,养羊……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1)材料一中①②分别代表哪一政权?指出②取得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贾思勰笔下的“齐民”是指谁?“要术”主要是什么?透过《齐民要术》的内容,可以读出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
【答案】(1)政权:①魏②东晋。战役:淝水之战
(2)原因:中原百姓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齐民:平民百姓;要术:农业生产技术。时代背景:民族交融。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权: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是指蜀、魏和吴政权,故①是魏,西晋短暂统一后,国家再次分裂,分为东晋和十六国,故②是东晋。
战役:根据所学可知,前秦苻坚攻打东晋发动淝水之战,最终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使前秦苻坚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 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原因有中原百姓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江南地区社会安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小问3详解】
齐民:根据材料三“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之平民也”可得出,“齐民”是指平民百姓。
要术:根据材料三信息可知,《齐民要术》里的内容都是关于农业耕作技术的内容,故“要术”是指农业生产技术。
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三“ 大豆、大小麦、水稻”结合所学可知,水稻是南方作物,大小麦是北方作物,故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