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安庆市九一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第三次调研考历史试卷(答案)

安庆九一六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调研考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60分)
1.“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其中,“商朝的书面语”绝大部分出现在( )
A.陶器 B.龟甲、兽骨 C.玉器 D.青铜器
2.(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国家制度受宗法关系影响 B.以分封制垂直管理地方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D.早期国家形成集权体制
3.战国中期,“他”在社会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天下盼望统一的形势下,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主张是一个整体,有自己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并制作了下图。据此判断,“他”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4.秦王嬴政曾因韩国水工游说修建某水利工程,发觉这是阴谋后下令驱逐他国客卿,李斯为此上《谏逐客书》劝阻。该水利工程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5.秦确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琅琊刻石记:“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秦简 工律》又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这一举措旨在( )
A.巩固国家统一 B.统一制作规范 C.整顿社会风俗 D.提高行政效率
6.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提出了“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景帝时,晁错上《削薄策》,主张削夺王国封地。此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在于( )
A.平定七国之乱 B.郡国并行制 C.设置刺史 D.颁布推恩令
7.如图所示是余姚博物馆展示的颁布于中华民国廿五年(1936年)的“官盐”营业招牌,顶部为“两浙盐运使”,左下角为“号开设慈溪丈亭久兴”。这种经济现象最早在全国推行是在( )
A.战国 B.秦代 C.西汉 D.东汉
8.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的重要通道,敦煌在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 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汉代的敦煌郡位于下图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9.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陶瓷、丝织、制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大量的人口南迁 ②优越的自然条件 ③北方多次统一 ④相对和平的环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唐代诗人孟郊和白居易曾经即兴作诗如下图。这反映了(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27岁)
A.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 B.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特权
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科举制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
11.(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征税)。……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而均征之。由此推之( )
A.租庸调制难以保证财政收入 B.社会成员身份已趋于平等
C.政府调控经济同时开辟税源 D.资产已作为征税主要依据
12.长安是唐代各民族的大都会和国际性大都会。下图所示与长安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张骞出使西域 C.玄奘西行取经 D.郑和下西洋
13.“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契丹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14.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 )
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
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5.下图(残缺)是中央政治权力分配示意图,该机制形成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6.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7.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据此并结合如图判断,南宋榷场的设置( )
A.稳定了国内局势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促进了宋金友好 D.促进了边疆开发
18.宋元时期城市兴盛引人注目。其中,在当时以繁华著称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新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内容。唐代在新疆一带设置的机构是( )
①西域都护府 ②北庭都护府 ③安西都护府 ④宣慰司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宋元时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的是( )
A.丝绸 B.瓷器 C.茶叶 D.指南针
21.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 地理志》称“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对“辽阳”地区的管辖方式是( )
A.理藩院管辖 B.宣政院管辖 C.宣慰司管辖 D.行省管辖
2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朝代行政区域示意图(局部),该朝代是( )
A.辽 B.金 C.元 D.明
2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消除藩镇割据 C.促进民族交融 B.强化地方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24.宋代杭州钱塘县人在□□□(书名)中记载了本地的工匠技艺:“庆历中,有布衣□□□(人名),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由此可推知( )
A.第一行□□□著作为《齐民要术》
B.第二行□□□“布衣”为郭守敬
C.该技术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D.作者全面总结了该领域的传统科技
25.下列是明清时期中国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 )
A.中国出现康乾盛世 B.中国疆域版图奠定
C.中华帝国面临挑战 D.中国跟上世界潮流
26.元末以来,日本海盗不断骚扰中国东部沿海。东南沿海地区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武装走私和烧杀抢掠。为此,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包括( )
A.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 B.俞大猷等在福建、广东重创倭寇
C.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D.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以封锁日本经济
27.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社会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有( )
①茶叶棉花开始种植 ②自由雇佣劳动出现 ③财源倚重外贸税收 ④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某史书讲述某一历史人物时提及:“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其教始能推行。”他是( )
A.传教士 B.皇帝 C.士大夫 D.旅行家
29.下图所示《传习录》是一部记录王守仁思想的语录体著作。该书中所体现的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
A.道法自然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致良知
30.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孙思邈完成《千金方》 ②王祯编撰《农书》 ③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大一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齐头并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以汉族为主体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思想文化的真正统一,也始于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空前统一的秦王朝,自春秋时期起涌现的华夏民族融合告一段落。华夏民族自此同属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趋向一致。秦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很快实现了“书同文,行同伦”(《礼记 中庸》)的理想。“书同文”标志着秦王朝统治区域内文字和文化的统一,“行同伦”反映了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的一致。这种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到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用来作为统一思想、道德和文化的武器。从此,统一的文化思想、统一的道德伦理和统一的心理素质,即统一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民族形成了。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此期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阶段特征,并以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论证。(8分)
材料二 “断诸北语,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跟。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荣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摘自《魏书》《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解读其历史意义。(7分)
材料三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下,重视“要在中央”,也强调因俗而治,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外历史纲要(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在东北地区的民族政策与唐代有何不同 从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角度用一句话概括其历史意义。(5分)
32.明清之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新航路开辟对明清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历史在全球化和近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分)
材料一 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荷人以此法颁之爪哇,且以行之台湾。土番睍睍化他,受其约束,莫敢支吾。
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两洋,以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
——连横《台湾通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的海防危机并结合所学指出后果。(8分)
材料二 美国学者弗兰克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在综合各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全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流入了中国……大量白银的流入必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就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和丝绸而言,其产地主要为太湖周边的江南地区。因海外市场的刺激而迅速崛起的“外向型”经济,促进了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获取的美洲物资及中国的外销商品,指出这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
材料三 明末清初,西欧耶稣会士东来,与徐光启、李之藻、王征等中国士人协同译介西方文化成就(《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坤舆万国全图》、《远西奇器图说》等),清代顺康两朝,皇室爱好西学。与此同时,数以百计的来华耶稣会士又向西方译介中国经典及社情,此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精神借鉴。
——冯天瑜《明清之变何以改变中国》
(3).根据材料三写出明末清初“译介西方文化成就”的西欧耶稣会士(一例)和徐光启的科技著作(一例),概括指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6分)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三调考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B A B B A D C B A A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D A D A C B C B D C D C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A D C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主题:中华民族发展史(20分)
(1).秦汉时期(秦汉大一统使)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或统一的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形成)(2分)
秦朝:统一文字、尊奉法家(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写出两个即可,4分)
汉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分)
(2).措施:说汉语、改汉姓、仿照士族定门第、与汉族士族通婚(写3个,共3分)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或北方民族大交融),(2分),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分)。
(3).唐代:实行羁縻笼络(因俗而治)(1分),册封粟末靺羯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1分);
元代:直接行政管辖(1分),设置辽阳行省(1分)。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1分)。
32.主题:明清之变(20分)
(1).荷兰人占据台湾(西方殖民者的侵略)。(2分)
海禁日严(加剧)、阻断商贸(阻碍外贸)、妨碍民生(民不聊生)(各2分,共6分)。
(2).白银、番薯、玉米等(白银必写,番薯、玉米和马铃薯至少写出1个,得2分);生丝、茶叶、瓷器(至少2个,得2分)。提供了资本与海外市场(2分)。
(3).利玛窦(1分)。《农政全书》(1分)。西学东渐、中学西渐(中西文化双向互动)(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安庆市九一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第三次调研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