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练习(期末)历史(解析版)

2024年1月25日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大练习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仰韶文化中期的阎村类型分布在河南省的中西部,以出土专门烧制用作二次葬葬具的“伊川缸”而著名。汝州洪山庙遗址有大型的集体二次葬发现,葬具上饰有面具、动物、植物、天体(日月)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形象。以上史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 等级制度的出现 B. 原始宗教的形成 C. 手工业比较发达 D. 生产生活的面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仰韶文化中期的阎村遗址出土的“伊川缸”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情况,洪山庙遗址的葬具上饰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形象,都可以证明当时的生产生活的面貌,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制度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虽然提到葬具上饰有面具、天体(日月)等形象,但不能据此得出原始宗教的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涉及了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比较发达,而且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 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早期墓葬中女性的随葬品以锥器、装饰品居多,男性则多随葬石斧等生产工具。锥器是从事家庭手工劳动的重要器具,而石斧作为重要的砍砸器则主要用于采集、砍伐、切割肉类等大体力劳动。这说明当时( )
A. 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B. 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 社会劳动中已经出现分工 D. 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妇女多为家庭劳动器具,男性多为体力劳动工具,这说明此时已经出现以性别为依据的劳动分工,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的情况,排除A项;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男耕女织,材料并未证明此时小农经济已经出现,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手工业已成为独立部门,排除D项。故选C项。
3. 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A. 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 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 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 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墨家提出"尚贤""尚同"等,法家则强调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并在国家变法中获得重用,由此可知三家学派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A项正确;先秦时期,只有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采纳、重用,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采纳,排除B、D两项;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三家学派所代表的政治立场并不相同,排除C项。故选A项。
4. 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 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B. 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 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 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隋至唐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北魏时期实行租调徭役制度,必须要服徭役,在隋至唐中期,岁役上“无事则收其庸”,两税法中赋税主要以土地和财产作为征收标准,丁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下降,体现了人身束缚的逐渐减弱,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具体赋税征收的标准,不能体现政府赋税剥削沉重,也不能体现农民负担的减轻,排除BD项;材料内容为赋税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土地兼并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A项。
5. 据某学者的研究,西汉正式册封的皇后共16位,出身低微或者普通的有6位;东汉正式册封的皇后共15位,除灵帝时期的何皇后出身屠夫之家外,其他皇后皆出身豪门。这一变化反映了两汉时期( )
A. 官僚政治的基础受到侵蚀 B. 外戚专权的问题日益严重
C. 豪强地主的政治影响增强 D. 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减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皇后出身豪门的比例较高,这说明豪强地主的政治影响增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政治的基础受到侵蚀,材料反映的是两汉时期豪强地主的政治影响增强,排除A项;东汉后期我国确实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但是材料不能体现,材料反映的是两汉时期豪强地主的政治影响增强,排除B项;豪强地主的政治影响增强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必然联系,社会阶层的流动既和政治有关又和经济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图是中国古代官方户口统计数字图(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朝代 年号 元年 户数 口数 资料来源
西汉 平帝元始二年 2 12233062 59594978 《汉书.地理志》
西晋 武帝太康元年 280 2459840 16163863 《晋书.地理上》
唐朝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通典.食货七》
元朝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1291 13430322 59848964 《元史.世祖本纪》
A. 正史户口统计数是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 B. 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
C. 正史户口统计数必须与民间史料相印证 D. 官方统计数可以真实反映人口历史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至元代(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唐朝时期的人口比西汉还少,元朝也仅比西汉多一点,这是与史实严重相违背的,说明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史户口统计数只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户口数量,因此“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正史户口统计数尽量与民间史料相印证,能够更好地考查当时的户口数相关史实,但选项中“必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方统计数能够一定层度上反映当时人口历史状况,因此“真实反映”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面是某文献中对军机处职能的明确规定。这反映出军机处的设置( )
1.掌书谕旨 2.议大政,谳大狱,得旨则与 3.军旅,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 4.文武官特简者,承旨则进其名单,差特简者亦如之 5. (考试)钦命者,预期以其上届之题缮单进呈 6.皇帝举巨典成宪,有旨考证,则书其事之本末进焉
A. 实现了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B. 有利于提高皇权统治的效能
C. 促进了内廷机构的外延化 D. 促使内阁职权范围逐渐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议大政,谳大狱,得旨则与”“以备顾问”“皇帝举巨典成宪,有旨考证,则书其事之本末进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作为秘书机构,帮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参与重要事务的商议,为皇帝提供意见参考,这有利于提高皇帝决策的效率,从而提升皇权统治的功效,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军机处的职能,没有提及其他中枢机构,无法得知中枢权力机构之间的制衡,排除A项;军机处并未促进内廷机构的外延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无法得出内阁职权范围逐渐缩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8. 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
A. 人文主义 B. 仁爱精神 C. 尊重人性 D. 个人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李贽针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主张尊重人性,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C项正确;人文主义在尊重人性的同时,更加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这在材料中未能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仁爱精神”,排除B项;李贽反对理学的泯灭人性,不是个人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9.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 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 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 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 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可知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丝绸之路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
A. 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 B. 客观上缓解了统治危机
C. 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 D. 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11年5月,清政府于成立的责任内阁中,皇族和满族都占据半数以上,“皇族内阁”强调了专制和特权,使得曾经支持清政府的部分立宪派和旧官僚转而支持革命,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C项正确;据所学,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并非要促进传统政治转型,排除A项;据所学,“皇族内阁”的出现未能缓解统治危机,反而促使立宪派和汉族官僚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排除B项;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与“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杨秀清创作了《太平军好章程》的歌谣:太平军,好章程;发放粮食,田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鸦片、赌钱一齐禁,处处太平。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舆论宣传形式单一 B. 铲除了封建性的等级观念
C. 革命纲领充分落实 D. 重视巩固革命的群众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天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利用通俗易懂的歌谣,向民众宣传“田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处处太平”,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重视巩固革命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题干只提及歌谣,并未排除还存在其他宣传形式,排除A项;铲除了封建性的等级观念,表述与史实不符,且过于绝对,排除B项;歌谣对《天朝田亩制度》进行了宣传,但实践中该土地政策并未真正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913年,创办的民族工矿企业总计549家,资本总额达120369000元,比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民族企业的数量增加三倍多,资本总额约增长五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工业竞争力增强
C. 清政府工商政策的调整 D.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千里涉及的时间是1895到191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项正确;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竞争力增强是民族工矿企业发展的结果,故B项是因果倒置,排除B项;列强在甲午战争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并没有放松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3.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的金融和外贸是由政府经营和管制的,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上的公私混合性质的初始的市场经济。政府放手让经济沿着市场遵循等价交换等基本经济规律发展,以法律制度保障经济行为主体的人权、财产、物权。这反映出(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实践 B. 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
C. 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实现了转移 D. 社会主义改造在根据地的试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民抗战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指的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全面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上的公私混合性质的初始的市场经济”,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理论,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国共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全面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出现了持续两个世纪大规模海外殖民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独立于母邦的殖民城邦。这些新建立的殖民城邦其成员可以平均分配殖民地土地,共同参与新国家的管理。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A. 推动小农经济的复苏
B. 导致城邦制度的建立
C. 刺激希腊本土城邦的社会变革
D. 确立希腊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希腊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在希腊的大规模海外殖民运动下,一系列独立于母邦的殖民城邦建立,这些新建立的殖民城邦其成员可以平均分配殖民地土地,共同参与新国家的管理,这对希腊本土城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刺激希腊本土城邦的社会变革,C项正确;希腊是工商业发达,A项错误;城邦制度建立和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是说希腊殖民建立的城邦对本土城邦的影响,同希腊在地中海的海上地位无关,D项错误。故选C。
15. 古代两河流域人们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的。苏美尔城邦时期是多神共同创造;但是到 了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时期,多神创造逐渐变为一神为主多神协助共同创造,或者干脆一神独立创造。这一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政权更迭影响价值判断 B. 生产发展推动文明进步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神话传说丰富历史研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西亚地区各个国家形态的不同,由苏美尔城邦国家到巴比伦王国再到地跨亚述帝国,这些国家的宗教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多神到一神为主或唯一神创造。因此实质问题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项正确;政权更迭会影响价值判断,但不是题干变化的实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崇拜,不属于文明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神话传说,而是宗教,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2、13世纪法国卢昂的市政管理机关,由百人会组成,这100人多为富商。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这反映了( )
A. 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B. 资产阶级掌控了市政管理权
C. 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D. 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可见,国王仍掌握部分行政权,具有较大权力,可知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国王仍掌握较大权力,并非强调资产阶级掌握多少权力,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文艺复兴时期有四类人群积极投身到艺术赞助之中:以商业和手工业行会为代表的市民团体、宗教团体;当时欧洲和意大利境内大大小小的宫廷以及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富有家族和个人。由此可以看出( )
A. 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B.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 市民阶层是思想传播的主体人群 D. 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结合题干材料,文艺复兴时期支持艺术赞助的有各类人群,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范围,排除A项;从题干可知,支持艺术赞助的,除了商人和手工业者,还有宗教团体和宫廷等,故无法得出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主要作用,排除B项;这一时期除了有市民阶层,还有其他各类人群投身艺术赞助,排除C项。故选D项。
18. 1861年俄国“二一九”法令宣布实现农民的人身自由:为保障农民的生计,农民可免费获得一块宅地,且必须从地主那里至少赎买一块份地;由于农民并没有份地的选择权,高价赎买的土地质量往往不如以前给地主耕作的土地。这些内容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期间( )
A. 农民对改革措施认同 B. 沙皇专制制度的两面性
C. 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渗透 D. 地主对农民的巧取豪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农奴制改革中,农民在赎买份地时要缴纳高额的赎金,便于地主对农民的巧取豪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态度,得不出农民对改革措施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沙皇专制的特点,得不出两面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主对农民的巧取豪夺,而不是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渗透,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A. 帝国统治模式创新 B. 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 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 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仍然对不同教派的重要人物委以重任,说明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与帝国统治模式创新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化、族群交融无关,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拿破仑在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后,从1806年到1807年,相继颁布了“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规定“全欧洲所有的陆地国家,都不允许进口英国的货物,只有法国的船舶能够进入港口”,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这一举措
A. 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B. 改变了英法七年战争的形势
C. 推动了欧洲大陆走向联合 D. 促进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不利于法国从英国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最终延缓了法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推迟了法国工业革命的进程,A项正确;英法七年战争结束于1763年,排除B项;欧洲是在二战后逐步走向联合的,排除C项;自由贸易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1.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未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
A.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 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
C.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亚非地区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本国民族资本主义也有所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走向大觉醒时代,B项正确;A项不是根源所在,排除A项;启蒙思想只是起到了促进作用,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设问“进而采取的措施是”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题干中“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信息可知,时空范围为19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明治政府认为“好事贪功”弊大于利,不利于国家发展,为了规避这一问题,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C项正确;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的举措是废藩置县,排除A项;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并不能解决题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排除B项;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是在“殖产兴业”的第二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她的这一改革
A. 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形势 B. 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
C. 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 有利于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不论是17世纪的济贫法,还是二战后的福利国家的建设,以及减少政府的干预,都反映了不同时期,英国政府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政策调整,都适应了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A项正确;B项只符合20世纪70年代,排除B;C项是二战后的内容,不符合17世纪,排除C;材料中的内容并不是为了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而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排除D。
24. 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就气候危机、可持续复苏、人道主义形势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探讨应对之策,联合国秘书长指出,世界正处在深渊的边缘。这反映了( )
A. 各国在合作共赢中促进了发展 B. 经济全球化是强劲的时代潮流
C.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 D.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就气候危机、可持续复苏、人道主义形势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探讨应对之策……世界正处在深渊的边缘”可知,当今世界并不安宁,仍面临严重挑战与威胁,各国共同探讨应对之策,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世界各国的合作,未涉及合作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第7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2021年,而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D项“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可以说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但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
——据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及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
以反共产主义为基础的国际主义理念支配了整个冷战时代,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即世界已被分成两种敌对力量: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
——摘编自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美国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和活动。
(3)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答案】25. 内涵:政治与外交上的孤立并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关联;美国虽然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洲的事务,但却积极参与美洲的事务;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并用。
影响:孤立主义使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门罗主义扩大了其在美洲的影响。
26. 20世纪初:海外扩张政策;活动:①发动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进行海外扩张;②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一战,战后参加巴黎和会,倡导建立国际联盟,介入欧洲事务;③主导华盛顿会议,扩大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④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则。
20世纪50年代:全球称霸政策;活动:①美国挑起冷战,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主导成立北约组织,建立反苏反共的联盟;②建立以美国主导的金融贸易体系,确立世界经济霸权。③对第三世界国家侵略扩张,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27. 实质:美国利益至上。
总体趋势: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之前美国。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是政治与外交上的孤立并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关联;据材料一“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可得出美国虽然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洲的事务,但却积极参与美洲的事务;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并用。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可知,建国初期美国无力与欧洲列强争雄,孤立主义使美国得以避免卷入欧洲的战乱,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据材料一“‘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可得出门罗主义扩大了其在美洲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和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20世纪初:据材料二“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可得出海外扩张政策;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动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进行海外扩张;参加帝国主义战争一战,战后参加巴黎和会,倡导建立国际联盟,介入欧洲事务;主导华盛顿会议,扩大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则。
20世纪50年代:据材料二“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可得出全球称霸政策;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挑起冷战,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主导成立北约组织,建立反苏反共的联盟;建立以美国主导的金融贸易体系,确立世界经济霸权。对第三世界国家侵略扩张,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之前至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第一小问实质,据材料一“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和材料二“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可得出美国利益至上。第二小问总体趋势,结合材料二“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可得出逐步放弃孤立主义,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其中“文明起源”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肇始文明曙光的进程,“宅兹中国”主要涵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国一统”讲述自秦统一全国后的历史,“和融万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觉醒”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史。从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宏大叙事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
任意选取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某一陈列专题,结合史实谈谈这一专题的观后感。(要求:明确所选取的陈列专题,须有史实依据,解释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观看“民族觉醒”专题以后,我深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之艰辛、漫长。说明: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分别倡导从器物、政治制度层向学习西方,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更是使中国人民经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国民革命、开辟革命新道路、抗口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考验后,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述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设问是任意选取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某一陈列专题,结合史实谈谈这一专题的观后感。首先,根据材料“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其中‘文明起源’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肇始文明曙光的进程,‘宅兹中国’主要涵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国一统’讲述自秦统一全国后的历史,‘和融万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觉醒’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史。”及所学可选择“民族觉醒”的专题。结合所学可知,观看“民族觉醒”专题以后,我深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之艰辛、漫长。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两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试图推翻清朝,建立“地上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分别倡导从器物、政治制度层向学习西方,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更是使中国人民经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最后,总结升华,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国民革命、开辟革命新道路、抗口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考验后,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答案】(1)特点: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重视土地革命;适时调整政策(与时俱进);以保障革命胜利为目的;重视武装斗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任意4点即可)
(2)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的社会治理实践,实现了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任意3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领导力量”可知,加强党的领导;根据材料“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可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根据材料“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可知,重视土地革命;根据材料“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可知,适时调整政策(与时俱进);根据材料“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可知,以保障革命胜利为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还重视武装斗争,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评价主要从积极方面来展开,从当时的作用以及历史的影响等角度来积极评价,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殊的社会治理实践,实现了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借鉴。
12024年1月25日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大练习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仰韶文化中期的阎村类型分布在河南省的中西部,以出土专门烧制用作二次葬葬具的“伊川缸”而著名。汝州洪山庙遗址有大型的集体二次葬发现,葬具上饰有面具、动物、植物、天体(日月)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形象。以上史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 等级制度的出现 B. 原始宗教的形成 C. 手工业比较发达 D. 生产生活的面貌
2. 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早期墓葬中女性的随葬品以锥器、装饰品居多,男性则多随葬石斧等生产工具。锥器是从事家庭手工劳动的重要器具,而石斧作为重要的砍砸器则主要用于采集、砍伐、切割肉类等大体力劳动。这说明当时( )
A. 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B. 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 社会劳动中已经出现分工 D. 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3. 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A. 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 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 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 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4. 下表表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趋势是( )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
北魏 租调徭役 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乘二十石
隋至唐中期 租庸调制 凡丁岁役二句,无事则收其庸
唐中后期 两税法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A. 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B. 农民负担不断减轻
C. 土地兼并愈发严重 D. 政府赋税剥削沉重
5. 据某学者的研究,西汉正式册封的皇后共16位,出身低微或者普通的有6位;东汉正式册封的皇后共15位,除灵帝时期的何皇后出身屠夫之家外,其他皇后皆出身豪门。这一变化反映了两汉时期( )
A. 官僚政治的基础受到侵蚀 B. 外戚专权的问题日益严重
C. 豪强地主的政治影响增强 D. 社会阶层流动性渐趋减弱
6. 下图是中国古代官方户口统计数字图(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朝代 年号 元年 户数 口数 资料来源
西汉 平帝元始二年 2 12233062 59594978 《汉书.地理志》
西晋 武帝太康元年 280 2459840 16163863 《晋书.地理上》
唐朝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709 52919309 《通典.食货七》
元朝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1291 13430322 59848964 《元史.世祖本纪》
A. 正史户口统计数是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 B. 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
C. 正史户口统计数必须与民间史料相印证 D. 官方统计数可以真实反映人口历史状况
7. 下面是某文献中对军机处职能的明确规定。这反映出军机处的设置( )
1.掌书谕旨 2.议大政,谳大狱,得旨则与 3.军旅,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 4.文武官特简者,承旨则进其名单,差特简者亦如之 5. (考试)钦命者,预期以其上届之题缮单进呈 6.皇帝举巨典成宪,有旨考证,则书其事之本末进焉
A. 实现了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B. 有利于提高皇权统治的效能
C. 促进了内廷机构的外延化 D. 促使内阁职权范围逐渐缩小
8. 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
A 人文主义 B. 仁爱精神 C. 尊重人性 D. 个人主义
9.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 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 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
C. 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 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10.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
A. 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 B. 客观上缓解了统治危机
C. 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 D. 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
11.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杨秀清创作了《太平军好章程》的歌谣:太平军,好章程;发放粮食,田地平分;打官兵,打洋人;鸦片、赌钱一齐禁,处处太平。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舆论宣传形式单一 B. 铲除了封建性的等级观念
C. 革命纲领充分落实 D. 重视巩固革命的群众基础
12.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到1913年,创办的民族工矿企业总计549家,资本总额达120369000元,比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民族企业的数量增加三倍多,资本总额约增长五倍。这主要得益于( )
A.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 中国民族工业竞争力增强
C. 清政府工商政策调整 D. 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13. 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金融和外贸是由政府经营和管制的,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基础上的公私混合性质的初始的市场经济。政府放手让经济沿着市场遵循等价交换等基本经济规律发展,以法律制度保障经济行为主体的人权、财产、物权。这反映出(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实践 B. 革命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
C. 党工作重心逐渐实现了转移 D. 社会主义改造在根据地的试行
14. 公元前8世纪起,希腊出现了持续两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殖民运动,建立了一系列独立于母邦的殖民城邦。这些新建立的殖民城邦其成员可以平均分配殖民地土地,共同参与新国家的管理。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A. 推动小农经济的复苏
B. 导致城邦制度的建立
C. 刺激希腊本土城邦的社会变革
D. 确立希腊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
15. 古代两河流域人们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的。苏美尔城邦时期是多神共同创造;但是到 了巴比伦王国和亚述帝国时期,多神创造逐渐变为一神为主多神协助共同创造,或者干脆一神独立创造。这一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政权更迭影响价值判断 B. 生产发展推动文明进步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神话传说丰富历史研究
16. 12、13世纪法国卢昂的市政管理机关,由百人会组成,这100人多为富商。他们掌着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和市政官员任命权,但当地的高级司法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同时,国王仍在卢昂派驻代表,过问、干涉城市重大事务。这反映了( )
A. 自治城市未脱离封建体系之外 B. 资产阶级掌控了市政管理权
C. 封建专制王权呈不断强化趋势 D. 自治城市市民负有封建义务
17. 文艺复兴时期有四类人群积极投身到艺术赞助之中:以商业和手工业行会为代表的市民团体、宗教团体;当时欧洲和意大利境内大大小小的宫廷以及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富有家族和个人。由此可以看出( )
A. 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B.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发挥重要作用
C. 市民阶层是思想传播主体人群 D. 文艺复兴运动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18. 1861年俄国“二一九”法令宣布实现农民的人身自由:为保障农民的生计,农民可免费获得一块宅地,且必须从地主那里至少赎买一块份地;由于农民并没有份地的选择权,高价赎买的土地质量往往不如以前给地主耕作的土地。这些内容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期间( )
A. 农民对改革措施的认同 B. 沙皇专制制度的两面性
C. 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渗透 D. 地主对农民的巧取豪夺
19. 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A. 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 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 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 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20. 拿破仑在几乎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后,从1806年到1807年,相继颁布了“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规定“全欧洲所有的陆地国家,都不允许进口英国的货物,只有法国的船舶能够进入港口”,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这一举措
A. 影响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B. 改变了英法七年战争的形势
C. 推动了欧洲大陆走向联合 D. 促进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形成
21.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15世纪未到19世纪晚期处于自发的斗争阶段,19世纪晚期后开始走向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在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这一变化根源于( )
A. 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B. 新经济因素的不断发展
C. 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D.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2. 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23.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包括削减福利开支等措施的改革。她的这一改革
A. 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形势 B. 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局面”
C. 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 有利于平衡社会各阶层利益
24. 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10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就气候危机、可持续复苏、人道主义形势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探讨应对之策,联合国秘书长指出,世界正处在深渊的边缘。这反映了( )
A. 各国在合作共赢中促进了发展 B. 经济全球化是强劲的时代潮流
C. 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势在必行 D.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开始出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孤立主义思想自美国建国以来,长期渗透在美国的对外关系中。19世纪末之前可以说是美国外交的孤立主义时期。孤立主义主张美国应置身于欧亚大陆冲突之外采取超然态度,减少对外干涉和援助,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它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采取不卷入国际事务以及集中力量于北美大陆扩张和国内建设的方针,取得了国家迅速发展的成功。但美国的孤立从来就不是与外界绝对隔绝的,孤立是相对的。1823年,“门罗主义”的出笼,实际就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
——据刘建飞《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表明美国开始向奉行国际主义转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及至一战前后,一项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传统,更多地卷入世界事务的“国际主义”政策开始提出。
以反共产主义为基础的国际主义理念支配了整个冷战时代,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已形成一致看法,即世界已被分成两种敌对力量: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美国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担任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就必须在全球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的扩张。
——摘编自孙玉娣《杜鲁门时期美国“冷战共识”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之前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美国在20世纪初和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和活动。
(3)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总体发展趋势。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9月15日,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基本陈列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其中“文明起源”涵盖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肇始文明曙光的进程,“宅兹中国”主要涵盖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国一统”讲述自秦统一全国后的历史,“和融万方”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民族觉醒”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亡图存历史。从远古发现到仰韶文化,从二里头遗址到《湘江评论》,中国考古博物馆以立体方式,讲述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发展壮大的历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全景方式,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从文明起源到民族复兴,中国考古博物馆以宏大叙事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程。
任意选取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某一陈列专题,结合史实谈谈这一专题的观后感。(要求:明确所选取的陈列专题,须有史实依据,解释合理,逻辑清晰)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根据地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工农红军撤到边界各县之后,迅速行动起来,通过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斗争,在此基础上,边界各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权逐步得以建立。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没有土地革命就不会有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后,毛泽东对土地革命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治理问题,特别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农村治理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整根据地的治理政策,但调整变化的中心非常明确,就是始终围绕着如何保障革命的胜利而实施对根据地的有效治理。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百年变迁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练习(期末)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