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24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次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2.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试题卷共7页,答题卷共4页。试题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Ⅰ和试卷Ⅱ的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将学校、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
1.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简,记载了当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些秦简( )
A. 是研究秦朝国家治理的重要史料 B. 记载了对商人征收算缗钱的情况
C. 说明了秦代出现中国最早成文法 D. 印证了秦朝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2. 秦汉时期,沿战国之制实行上计制度,作为考核行政系统官员的具体办法。郡县每年年终将管内的户口、钱谷、盗贼之数上报于上级官府。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员予以升、降、赏、罚。下列制度中,与上计制职能相似的有( )
①征辟制②京察③科举制④大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 下列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都会分布图。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A. ①西周 B. ②两汉 C. ③两宋 D. ④明清
4. 《明史·食货志》记载某项改革:“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这一改革( )
A. 确立了实物地租的征税模式 B. 得益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 解决了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 D.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5. 著名学者金克木曾说: “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叫‘长城文化’,一种叫‘运河文化’。 ‘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下列关于“通的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西周时期出现已知最早的运河 B. 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开凿了灵渠
C. 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漕运 D. 元朝大运河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6. 下图为某条约待议定的中俄边界(局部)。下列关于该条约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法律形式落实了对西北的管辖 B. 彰显了政府对于朝贡体制的维护
C. 条约签订事宜由宣政院具体负责 D. 体现了王朝对外关系的缓慢转型
7. 清王朝覆灭后,北洋政府废除古代官员九品制,学习西方,采取文官考试制度,并在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详细地写明应试者的准考条件、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流程。该草案( )
A. 规定考试为官员选拔的唯一形式 B. 杜绝了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
C. 是北洋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D. 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均可参加
8. 下图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建设的重要档案资料,由于保存不当,部分模糊不清。观察判断,该布告最有可能发布于(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9.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双方在2023年的领导人会晤中强调,将以两国人员往来全面重启为契机,继续推动文化、教育、语言、出版、影视、旅游等各领域交流。下列关于中法建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与西方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开始
B. 是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C. 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实践中落实
D. 标志着新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来
10. 下表是2023年中国对外粮食援助情况表(部分)。该表反映了中国( )
2月14日 中国政府向多哥提供粮食和营养援助项目启动仪式在多哥首都洛美举行。
3月9日 中国向塞拉利昂提供紧急粮食援助项目交付仪式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 行。
4月4日 中国向毛里塔尼亚紧急援助1000吨小麦。
5月11日 中国向南苏丹提供2396吨人道主义紧急粮援,交接仪式在朱巴举行。
6月28日 中国向津巴布韦提供紧急粮食援助交接仪式津首都哈拉雷举行。
12月11日 中国驻刚果(布)大使李岩与姆巴耶共同签署中国政府对非洲提供粮食援助项目完结证书。
A. 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B. 贯彻“与邻为善”外交理念
C. 经济实力位居世界首位 D. 成为世界第一对外粮援大国
11. 史料有载:“在建立起苏拉尼亚宙斯和雅典娜的圣地后,人民分为部落和村落,包括国王在内的30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应经常在巴比克和科纳吉翁之间举行会议,以提出和撤销动议,人民将享有最终决定权;但如果人民的意见不公,长老和国王将不予理会。”由此可知,该“圣地”实行( )
A. 民主政治 B. 君主专制 C. 寡头政治 D. 君主立宪
12.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路径。下列西方法律文献与地位,对应正确的是( )
A. 《罗马民法大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B. “日耳曼法”——构成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C. 《大宪章》——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D. 《法国民法典》——近代西方最早的成文宪法
13. 1900年,被誉为“光之城”的巴黎,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博览会。它展示了当时世界领先的艺术、技术和工业,展示了一些令人惊叹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关于巴黎世博会的推断,合理的是( )
A. 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 B.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在巴黎问世
C. 展厅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D. 电灯出现使巴黎成为“光之城”
14. 玛西亚·威廉斯(1964~1970年曾任哈罗德·威尔逊首相的私人政治秘书)曾这样描述英国文官的权力: “现实情况是,在很多情况下权力是保持在这些稳坐在白厅的公务员的手中,而那些当选的政要只不过是走马灯似的匆匆过客。”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
A. 实现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 实行固定任期制
C. 降低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D. 参与政府的决策
15. 1971年,为摆脱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赤字的困境,减缓美元暴跌、大量黄金外涌的危机,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从而导致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一历史事件( )
A. 标志着固定汇率逐渐取代了浮动汇率 B. 意味着美元失去货币霸权地位
C. 结束以金币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历史 D. 推动了国际贸易结算体制变革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有学者指出,早期的中国并不能算是“地大物博”,先民曾被束缚在一张匮乏的食品单上。在中国食物体系进化丰富的过程中,一些朝代显得尤为重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汉朝时期,葡萄、苜蓿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 唐朝时期,小麦、大麦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
C. 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D.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作为食用蔬菜开始传入中国
17. 有学者认为, “简牍时代,由于简册书写不便,运输不易,以户籍为代表的基础帐簿只能在乡编制,因此这一时期史籍称乡啬夫为‘主民之吏’” 。 “魏晋以降,随着帐簿转为由国家控制力更强的县廷负责制作,称县令为‘亲民要职’的说法不绝于耳。”这反映了( )
A. 乡村社会长期脱离政府的控制 B. 乡里体系的稳定影响政权更迭
C. 简纸更替扩大基层组织的事权 D. 技术进步推动中央集权的强化
18. 下表是两则不同时期的谚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这一变化( )
时期 谚语
宋代 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 湖广熟,天下足。
A. 说明湖广取代江浙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B. 缓解了明清时期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
C. 导致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 缘于明清江浙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
19. 有学者认为,“随着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便屹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从此,罗马开始收获战争种下的‘庄稼’了。”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庄稼”的有( )
①奴隶制庄园发展②复合式公寓的出现③贵族寡头制的巩固④最早成文法的创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 论及西方“福利国家”建设,有学者指出:“福利国家职能与机构的膨胀使它由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主体变成问题本身,福利国家从宏观行为方式上看是‘管理国家’。国家事务重心由战争转移到经济,必然导致新职能和新机构膨胀。”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 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激化了社会矛盾
C. 社会保障制度容易助长公民懒惰行为 D. 保证了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21.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目前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考古资料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种西夏文献证实,西夏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并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宁夏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等,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在敦煌莫高窟,则发现了很多早期回鹘文木活字。这表明( )
A. 学者工作是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
B. 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
C. 历史学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
D. 人们只能逐步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
试卷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2小题20分,第23小题20分,第24小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雇工大都与雇主具有人身隶属关系,长工列于雇主的户籍之中,受雇主管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实际生活中雇主与雇工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逐渐松弛。万历十六年,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短工,使他们在法律上与“凡人”(具有完全人身自由的自由民)处于平等地位。乾隆五十三年,清政府又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和商业雇佣的长工,给他们以人身自由。至于手工业雇工,明代中叶以后,匠籍制度日益松弛,清代初年,政府颁布谕令,“免山东章邱、济阳二县京班匠价,并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乾隆以后,雇工与雇主之间,不立文契,口头约定的工期未满而随时辞工等现象,日益增多。
—摘编自方行《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
材料二 英国主仆关系演变
18世纪前 仆人是主人的私人物品,依附于主人而生存。
18世纪 主仆作为共同体,过着和谐平静的生活。仆人们热切关心主人的起居,主人也深深地依赖仆人。
19世纪 仆人不仅仅是一个依附者,而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群体工作的雇员。
20世纪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家务外包业的发展等因素,主仆关系逐步衰落。1960年英国的仆人数量从1851年的一百万减少到三十万人左右。
材料三 新技术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首先是核能技术进步。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1946年美国颁布“原子能法”并成立原子委员会,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主管并负担大部分费用。几乎与美国同时,苏联也开始发展原子能技术。1949年9月,即美国原子弹爆炸四年以后,苏联也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科学技术的普及使构成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如劳动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等发生了变化。行为科学家美国的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在受人尊重、工作成就感等激励因素被满足时,就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行为科学平行的还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它把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如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等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运用,力求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雇主与雇工“人身隶属关系逐渐松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表现形成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主仆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别分析造成19世纪和20世纪主仆关系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核能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并结合所学,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简析“新技术革命”的意义。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西周初年,这里有一唐国,可能是陶唐氏的后裔所建,成王时灭唐,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国名为晋。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晋国所在地的居民成份比较复杂,既有夏朝的遗民,又有众多的戎狄之族。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晋的治国策略体现了周王室力求安定天下的良苦用心。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37年5月 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
1938年10月 毛泽东发表《论新阶段》,提出“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
1941年9月 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培养了数百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
1946年1月 《和平建国纲领草案》规定“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
1946年11月 西满分局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提出:“现东蒙无论老年、青年,进步的、落后的,都主张成立蒙古自治政府。”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据《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等整理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
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晋国统治者针对“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所采用的治理策略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其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杨善洲(1927-2010),云南保山人,曾任保山地委书记等。退休后,杨善洲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坚持20多年,为大亮山披上绿装,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2011年,杨善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改革先锋”称号。
结合新中国的相关人物和史实,围绕一种中国的“时代精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体现时代特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卷
温馨提示:
1.全卷共24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本次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2.全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试题卷共7页,答题卷共4页。试题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Ⅰ和试卷Ⅱ的答案必须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蓝、黑色墨水的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将学校、姓名、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
1.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墓中出土了大量秦简,记载了当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些秦简( )
A. 是研究秦朝国家治理的重要史料 B. 记载了对商人征收算缗钱的情况
C. 说明了秦代出现中国最早成文法 D. 印证了秦朝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类。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出土的秦简记载了当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这为研究秦朝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史料,A项正确;对商人征收算缗钱是汉朝的统治措施,排除B项;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是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铸刑书》,排除C项;秦朝奉行法家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2. 秦汉时期,沿战国之制实行上计制度,作为考核行政系统官员具体办法。郡县每年年终将管内的户口、钱谷、盗贼之数上报于上级官府。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员予以升、降、赏、罚。下列制度中,与上计制职能相似的有( )
①征辟制②京察③科举制④大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上计制度为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与其职能相似的有京察和大计,②④正确,D项正确;征辟制和科举制是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不是考核制度,①③不符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下列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都会分布图。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A. ①西周 B. ②两汉 C. ③两宋 D. ④明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燕”、“赵”、“齐”等可知,图①应该是战国时期;根据“长安”、“洛阳”、“邯郸”、“成都”、“临淄”、“吴”等成为著名的商业都会判断,图②应该是两汉时期;根据“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可知图③应该是唐朝时期;根据“大都”以及“明州”、“泉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可知图④应该是元朝时期。综上所述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4. 《明史·食货志》记载某项改革:“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货,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这一改革( )
A. 确立了实物地租的征税模式 B. 得益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
C. 解决了严重的吏治腐败问题 D.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可知,这一改革为一条鞭法,即赋役征银,其实行得益于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B项正确;一条鞭法为货币地租的征税模式,排除A项;一条鞭法无法做到解决了吏治腐败问题,排除C项;一条鞭法为张居正改革的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统治危机,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5. 著名学者金克木曾说: “中国有两种文化,一种叫‘长城文化’,一种叫‘运河文化’。 ‘长城文化’即隔绝、阻塞的文化;运河通联南北,是‘通的文化’。”下列关于“通的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A. 西周时期出现已知最早的运河 B. 秦国为统一六国而开凿了灵渠
C. 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漕运 D. 元朝大运河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通的文化”是指“运河文化”,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重要功能是漕运,即利用水道调运粮食,C项正确;已知最早的运河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灵渠是在秦朝建立后修建的,排除B项;经济重心在元朝之前的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图为某条约待议定的中俄边界(局部)。下列关于该条约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法律形式落实了对西北的管辖 B. 彰显了政府对于朝贡体制的维护
C. 条约签订事宜由宣政院具体负责 D. 体现了王朝对外关系的缓慢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一议定的中俄边界的条约为《尼布楚条约》,它体现了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的由单纯的朝贡外交,开始到条约外交缓慢转型,D项正确;《尼布楚条约》以法律形式落实了对东北的管辖,排除A项;朝贡体制是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与欧洲国家不适用于该体制,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管辖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7. 清王朝覆灭后,北洋政府废除古代官员九品制,学习西方,采取文官考试制度,并在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详细地写明应试者的准考条件、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流程。该草案( )
A. 规定考试为官员选拔唯一形式 B. 杜绝了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
C. 是北洋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标志 D. 规定年满21岁的公民均可参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1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详细地写明应试者的准考条件、考试科目以及考试流程”及所学可知,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C项正确;北洋政府时期,官员从任用上说,共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种或四级,有时亦称为四等,中央行政官除特任官外,共分为九等:第一、第二两等为简任官,第三至第五等为荐任官,第六至第九等为委任官,即四级九等的等级划分,官员选拔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排除A项;该法案并不能杜绝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表述有误,排除B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只有年满21岁的男子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民政权建设的重要档案资料,由于保存不当,部分模糊不清。观察判断,该布告最有可能发布于( )
A. 土地革命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解放战争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图片上的“军事管制委员会”可知,这一档案资料为解放战争时期的,C项正确;军事管制委员会为解放战争时期设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9.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中法双方在2023年的领导人会晤中强调,将以两国人员往来全面重启为契机,继续推动文化、教育、语言、出版、影视、旅游等各领域交流。下列关于中法建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中国与西方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开始
B. 是中国全方位外交战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C. 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实践中的落实
D. 标志着新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建交于1964年,标志着中国加强同西欧国家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更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实践中的落实,C项正确;1954年,中英两国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排除A项;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推行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推动新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表是2023年中国对外粮食援助情况表(部分)。该表反映了中国( )
2月14日 中国政府向多哥提供粮食和营养援助项目启动仪式在多哥首都洛美举行。
3月9日 中国向塞拉利昂提供紧急粮食援助项目交付仪式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 行。
4月4日 中国向毛里塔尼亚紧急援助1000吨小麦。
5月11日 中国向南苏丹提供2396吨人道主义紧急粮援,交接仪式在朱巴举行。
6月28日 中国向津巴布韦提供紧急粮食援助交接仪式在津首都哈拉雷举行。
12月11日 中国驻刚果(布)大使李岩与姆巴耶共同签署中国政府对非洲提供粮食援助项目完结证书。
A. 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B. 贯彻“与邻为善”外交理念
C. 经济实力位居世界首位 D. 成为世界第一对外粮援大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23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援助,这说明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A项正确; “与邻为善”外交理念是针对周边国家的,而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B项;中国的经济实力并非位居世界首位,且中国对外援助也无法说明这点,排除C项;材料未提供其它国家相关信息,无法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外粮援大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史料有载:“在建立起苏拉尼亚宙斯和雅典娜的圣地后,人民分为部落和村落,包括国王在内的30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应经常在巴比克和科纳吉翁之间举行会议,以提出和撤销动议,人民将享有最终决定权;但如果人民的意见不公,长老和国王将不予理会。”由此可知,该“圣地”实行( )
A. 民主政治 B. 君主专制 C. 寡头政治 D. 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人民分为部落和村落,包括国王在内的30人组成的长老会议。……但如果人民的意见不公,长老和国王将不予理会。”及所学可知, 斯巴达城邦中,长老会议很大程度是实际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名义上为公民大会,成员共30人,除去两个国王外,其余28人都是年逾60的贵族由公民大会选出,说明该“圣地”实行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即寡头政治,C项正确;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其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 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排除A项;君主专制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路径。下列西方法律文献与地位,对应正确的是( )
A. 《罗马民法大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B. “日耳曼法”——构成了大陆法系的基础
C. 《大宪章》——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D. 《法国民法典》——近代西方最早的成文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至近代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编撰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A项正确;罗马法构成了大陆法系的基础,排除B项;1878国颁布的《国家律师法》,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1787年美国宪法是近代西方最早的成文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00年,被誉为“光之城”的巴黎,举办了第五届世界博览会。它展示了当时世界领先的艺术、技术和工业,展示了一些令人惊叹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关于巴黎世博会的推断,合理的是( )
A. 购物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 B.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在巴黎问世
C. 展厅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D. 电灯的出现使巴黎成为“光之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00年法国。19世纪后期电灯被发明出来,电灯的出现使巴黎成为“光之城”,D项正确;购物中心的出现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 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玛西亚·威廉斯(1964~1970年曾任哈罗德·威尔逊首相的私人政治秘书)曾这样描述英国文官的权力: “现实情况是,在很多情况下权力是保持在这些稳坐在白厅的公务员的手中,而那些当选的政要只不过是走马灯似的匆匆过客。”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 )
A. 实现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 实行固定任期制
C. 降低了国家的治理水平 D. 参与政府的决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在很多情况下权力是保持在这些稳坐在白厅的公务员的手中,而那些当选的政要只不过是走马灯似的匆匆过客”和所学可知,英国通过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党派斗争对政府运行的影响,有助于政府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与固定任期制无关,排除B项;英国通过文官制度,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水平,排除C项;材料与参与政府决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71年,为摆脱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赤字的困境,减缓美元暴跌、大量黄金外涌的危机,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从而导致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一历史事件( )
A. 标志着固定汇率逐渐取代了浮动汇率 B. 意味着美元失去货币霸权地位
C. 结束以金币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历史 D. 推动了国际贸易结算体制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国际贸易结算体制出现了变革,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排除B项;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结束以金币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历史,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6. 有学者指出,早期的中国并不能算是“地大物博”,先民曾被束缚在一张匮乏的食品单上。在中国食物体系进化丰富的过程中,一些朝代显得尤为重要。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汉朝时期,葡萄、苜蓿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 唐朝时期,小麦、大麦通过海上贸易传入中国
C. 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在中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D. 清朝光绪年间,番茄作为食用蔬菜开始传入中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2 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 中国,A项正确;小麦原产西亚,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传入中国,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到中国的西部地区,排除B项;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排除C项;明朝万历年间,番茄 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 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有学者认为, “简牍时代,由于简册书写不便,运输不易,以户籍为代表的基础帐簿只能在乡编制,因此这一时期史籍称乡啬夫为‘主民之吏’” 。 “魏晋以降,随着帐簿转为由国家控制力更强的县廷负责制作,称县令为‘亲民要职’的说法不绝于耳。”这反映了( )
A. 乡村社会长期脱离政府的控制 B. 乡里体系的稳定影响政权更迭
C. 简纸更替扩大基层组织的事权 D. 技术进步推动中央集权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造纸术发明以前,户籍账簿书写在简牍上,由于简册书写不便,运输不易,户籍帐簿只能在乡编制,东汉末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书写方便易运输,所以魏晋以来,帐簿转为由国家控制力更强的县廷负责制作,推动中央集权强化,D项正确;户籍账簿在乡编制还是在县廷制作体现的都是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户籍账簿由乡编制转为由县廷负责,与政权更迭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基层组织事权是否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下表是两则不同时期的谚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化。这一变化( )
时期 谚语
宋代 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 湖广熟,天下足。
A. 说明湖广取代江浙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B. 缓解了明清时期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
C. 导致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D. 缘于明清江浙地区广泛种植经济作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宋朝流行‘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导致粮食生产中心逐渐转移到两湖地区,D项正确;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仍然是经济中心,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及高产作物的引入缓解了全国粮食缺口的态势,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19. 有学者认为,“随着对小亚细亚的征服,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便屹立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从此,罗马开始收获战争种下的‘庄稼’了。”下列项中,属于这一时期“庄稼”的有( )
①奴隶制庄园的发展②复合式公寓的出现③贵族寡头制的巩固④最早成文法的创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时期,奴隶制庄园进一步发展,①正确,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复合式公寓,是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对后世建筑影响深远,②正确,A项正确;贵族寡头制的巩固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③错误,《十二铜表法》诞生于公元前449年,即罗马共和国时期,是罗马最早的成文法,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0. 论及西方“福利国家”建设,有学者指出:“福利国家职能与机构的膨胀使它由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主体变成问题本身,福利国家从宏观行为方式上看是‘管理国家’。国家事务重心由战争转移到经济,必然导致新职能和新机构膨胀。”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B. 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激化了社会矛盾
C. 社会保障制度容易助长公民懒惰行为 D. 保证了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方。根据材料“国家事务重心由战争转移到经济,必然导致新职能和新机构膨胀”及所学可知,福利国家会导致新职能和新机构膨胀,增加国家财政负担,A项正确;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容易助长公民懒惰行为和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主旨是福利国家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排除CD项。故选A项。
21.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目前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考古资料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种西夏文献证实,西夏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并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宁夏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等,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在敦煌莫高窟,则发现了很多早期回鹘文木活字。这表明( )
A. 学者的工作是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
B. 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
C. 历史学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
D. 人们只能逐步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沈括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尽管我们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但考古资料证明,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了西夏,西夏人在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这一点可以从《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以及《维摩诘所说经》等实物中得到证实,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B项正确;历史学者的工作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原始材料,也有二手材料,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对材料的不同看法,而是强调多源互证的原则,排除C项;人们也可以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排除D项。故选B项。
试卷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2小题20分,第23小题20分,第24小题12分,共52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雇工大都与雇主具有人身隶属关系,长工列于雇主的户籍之中,受雇主管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实际生活中雇主与雇工之间的人身隶属关系逐渐松弛。万历十六年,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短工,使他们在法律上与“凡人”(具有完全人身自由的自由民)处于平等地位。乾隆五十三年,清政府又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和商业雇佣的长工,给他们以人身自由。至于手工业雇工,明代中叶以后,匠籍制度日益松弛,清代初年,政府颁布谕令,“免山东章邱、济阳二县京班匠价,并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乾隆以后,雇工与雇主之间,不立文契,口头约定的工期未满而随时辞工等现象,日益增多。
—摘编自方行《清代前期江南的劳动力市场》
材料二 英国主仆关系演变
18世纪前 仆人是主人的私人物品,依附于主人而生存。
18世纪 主仆作为共同体,过着和谐平静的生活。仆人们热切关心主人的起居,主人也深深地依赖仆人。
19世纪 仆人不仅仅是一个依附者,而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群体工作的雇员。
20世纪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家务外包业的发展等因素,主仆关系逐步衰落。1960年英国的仆人数量从1851年的一百万减少到三十万人左右。
材料三 新技术革命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首先是核能技术进步。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1946年美国颁布“原子能法”并成立原子委员会,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主管并负担大部分费用。几乎与美国同时,苏联也开始发展原子能技术。1949年9月,即美国原子弹爆炸四年以后,苏联也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科学技术的普及使构成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如劳动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等发生了变化。行为科学家美国的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认为在受人尊重、工作成就感等激励因素被满足时,就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与行为科学平行的还有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它把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如计算机、信息论、控制论等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运用,力求最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雇主与雇工“人身隶属关系逐渐松弛”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表现形成的制度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主仆关系的变化。结合所学,分别分析造成19世纪和20世纪主仆关系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核能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并结合所学,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简析“新技术革命”的意义。
【答案】22. 特点:法律地位的平等;自由劳动力范围的扩大;不立契约,随意辞工。因素:匠户制度的逐渐松弛和废除;康熙帝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乾隆年间,令户籍永停编审。
23. 变化:依附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原因: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英国社会改革运动,推动民主化进程;20世纪:服务贸易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解放了劳动力;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
24. 力量:科学革命的巨大成就(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冷战”及和平条件下的激烈国际竞争成为强有力的刺激因素;政府有组织的开发和投入,为加速发展创造条件。意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用效率的提升。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特点:由材料“万历十六年,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短工,使他们在法律上与“凡人”处于平等地位”可知,法律地位的平等;由材料“乾隆五十三年,清政府又颁布条例,解放了农业和商业雇佣的长工,给他们以人身自由”可知,自由劳动力范围的扩大;由材料“雇工与雇主之间,不立文契,口头约定的工期未满而随时辞工等现象,日益增多”可知,不立契约,随意辞工。因素:由材料“明代中叶以后,匠籍制度日益松弛”及所学可知,匠户制度的逐渐松弛和废除;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赋役和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如康熙帝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乾隆年间,令户籍永停编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西方。变化:由材料“18世纪前,仆人是主人的私人物品,依附于主人而生存”“19世纪,仆人作为一个正常人群体工作的雇员”及“20世纪,主仆关系逐步衰落”可知,依附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原因:结合所学,19世纪的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如政治上,英国社会改革运动,推动民主化进程;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20世纪的可以从经济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如经济上,服务贸易的发展;文化上,现代科技的进步解放了劳动力;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方面:由材料“20世纪30年代原子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核裂变的奥秘,使人工利用原子能成为可能”可知,科学革命的巨大成就(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材料“1946年美国颁布‘原子能法’并成立原子委员会,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主管并负担大部分费用”可知,政府有组织的开发和投入,为加速发展创造条件;由材料“1949年9月,即美国原子弹爆炸四年以后,苏联也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及所学可知,“冷战”及和平条件下的激烈国际竞争成为强有力的刺激因素。意义方面,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可以围绕市场、技术、生产效率等展开,如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人力、物力和财力使用效率的提升。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西周初年,这里有一唐国,可能是陶唐氏的后裔所建,成王时灭唐,封叔虞于此,袭用唐之国号,后改国名为晋。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晋国所在地的居民成份比较复杂,既有夏朝的遗民,又有众多的戎狄之族。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晋的治国策略体现了周王室力求安定天下的良苦用心。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37年5月 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
1938年10月 毛泽东发表《论新阶段》,提出“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
1941年9月 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培养了数百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
1946年1月 《和平建国纲领草案》规定“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
1946年11月 西满分局向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提出:“现东蒙无论老年、青年,进步的、落后的,都主张成立蒙古自治政府。”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据《民族问题文献汇编》等整理
材料三 建立绝对君主制和民族国家的努力是一场伟大而复杂的斗争,它面临着很多敌人: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
17—18世纪是各绝对王权国家之间战争最频繁的年代。在所有这些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
—改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晋国统治者针对“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所采用的治理策略及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其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16-19世纪相关史实,阐述西欧民族国家在形成过程中如何战胜“很多敌人”。从限制战争的角度,指出三十年战争所激发的“创造性思考”。
【答案】23.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策略:因地制宜、因事而异。积极意义: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交流;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周王朝统治。
24. 条件:民族理论的探索;实践经验的积累;干部队伍的培养;民心所向;中共重视民族问题。意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提供了样本;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5. 举措:面对罗马教廷: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面对贵族割据势力: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邀请给贵族居住,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面对民族国家:在反抗法国拿破仑过程中,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思考: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外交制度的建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或国际法的出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第一小问制度:由材料“晋——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可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第二小问策略:由材料“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可得出因地制宜、因事而异。第三小问意义:由材料“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晋国所在地的居民成份比较复杂,既有夏朝的遗民,又有众多的戎狄之族。”及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交流;由材料“针对多源文化传统的居民构成,晋国的统治者用‘夏政’和‘戎索’分别治理,使之各得其宜。”及所学可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有利条件:由材料“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可得出民族理论的探索;实践经验的积累;由材料“延安民族学院成立,培养了数百名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可得出干部队伍的培养;由材料“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现东蒙无论老年、青年,进步的、落后的,都主张成立蒙古自治政府。”可得出中共重视民族问题;结合所学可得出民心所向。第二小问意义:由材料“在少数民族区域,应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可得出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提供了样本;结合所学可得出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列举、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至19世纪的欧洲。第一小问举措:由材料“开始的时候,敌人主要是罗马教廷和贵族割据势力”及所学可知,面对罗马教廷: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教会的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面对贵族割据势力:路易十四修建凡尔赛宫,邀请给贵族居住,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由材料“但随着一些民族国家的出现,不免就会发生某些民族国家本身成为其他民族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象的情况。”及所学可知,面对民族国家:在反抗法国拿破仑过程中,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小问思考:由材料“因为这场战争以其特殊的惨烈性,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一些创造性思考,这种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家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及所学可得出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外交制度的建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或国际法的出现)。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杨善洲(1927-2010),云南保山人,曾任保山地委书记等。退休后,杨善洲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坚持20多年,为大亮山披上绿装,大大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2011年,杨善洲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杨善洲“改革先锋”称号。
结合新中国的相关人物和史实,围绕一种中国的“时代精神”,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体现时代特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 科技报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心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弘扬时代精神。
黄大年作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黄大年矢志不渝践行科技报国理想,是新时期归国留学生心系祖国、报效人民的杰出楷模,将爱国之情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中。这充分说明,只要每个人心有大国、至诚报国,把热爱祖国的精神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改革开放新征程的时代意蕴,体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重大影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确定一种中国的“时代精神”,并拟定论题,如科技报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心剂。其次,结合所学论述这一时代精神所处的时代背景,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另外要实现中国梦,也需要弘扬时代精神。再次,结合黄大年的相关事迹具体论述这一时代精神。如黄大年作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将爱国之情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等等。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家国情怀是改革开放新征程的时代意蕴,体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重大影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