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温馨提示:请把所有答案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第I卷(选择题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 )
A. 神话传说 B. 考古发掘 C. 学者推断 D. 史书记载
2.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列出了如下关键词: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那么现在你知道他学习的人物了吗?( )
A 大禹 B. 尧 C. 蚩尤 D. 炎帝和黄帝
3. 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图片反映的造字方法是(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假借
4. 农具的发展反映了古代农耕演变的过程。下列体现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农具是( )
A. 耒耜 B. 铁制农具 C. 磨制石器 D. 骨针
5.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当兵立军功 B. 不隐瞒犯法行为 C. 合法经商致富 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6. 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 灵渠 B. 长江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7. 某思想家提出“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该思想家所代表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8. 习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 )
A. 以法治国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 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 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 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10. 学习历史,要学会了解和归纳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则可以培养这方面能力。根据下图提供的课题,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阶段特征( )
阶段特征: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1. 下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12. 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
A. 文献史料 B. 实物史料 C. 视频史料 D. 口述史料
13. 如图所示的措施有利于秦朝( )
A. 畅通政令 B. 调配物资 C. 抵御入侵 D. 巩固统一
14. 下图反映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统治集团的奢侈 B. 秦朝的暴政 C. 刑罚残酷 D. 巩固统治
15. 成语有很大部分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历史典故。成语“破釜沉舟”出自的典故是( )
A. 长平之战 B. 马陵之战 C. 巨鹿之战 D. 楚汉之争
16.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以法治国
C. 增加赋税 D. “以德化民”
17. 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本,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是因为他们共同主张( )
A. 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B. 劝诫百官以德治民
C. 废除“严刑峻法” D. 提倡以农业为根本
18. 西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西汉共存在了( )
A. 不到一个世纪 B. 两个多世纪 C. 整整三个世纪 D. 四个多世纪
19. 以下图示反映的是( )
刘秀称帝→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A. 西汉兴亡 B. 西汉的政治统治
C. 东汉的兴衰 D. 东汉的政治黑暗
20. “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
A. 汉武帝 B. 张骞 C. 班超 D. 甘英
21.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
A. 《论语》 B. 《史记》 C. 《伤寒杂病论》 D. 《资治通鉴》
22. 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五禽戏”,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A. 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B. 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C. 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 D. 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
23. 下图军阀割据形势发生在( )
A. 春秋战国 B. 西汉末年 C. 东汉末年 D. 三国时期
24. 下图所示的人口变化有利于
A. 江南经济开发 B. 北方经济发展
C. 南方环境治理 D. 北方政局稳定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下图①处的政权建立者是( )
A. 司马迁 B. 司马懿 C. 司马炎 D. 司马睿
26. “南朝”四个期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 宋齐梁陈 B. 齐宋梁陈 C. 陈齐梁宋 D. 梁齐陈宋
27. 下图书法的东晋书法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该书法作品的字体属于( )
A. 隶书 B. 草书 C. 行书 D. 楷书
28.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宣扬某种宗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这些石窟全都深受哪一宗教艺术风格的影响( )
A. 伊斯兰教 B. 基督教 C. 佛教 D. 道教
第Ⅱ卷(非选择题4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社会改革运动,然而汉代儒者看到当时土地兼并的剧烈,社会危机的深刻化,对商鞅的变法,反而给他加上了种种罪名。如:汉书食货志一则说:“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翻译:但王朝的制度便不复存在,超越等级没有了节制。百姓中富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贫苦的人却以糟糠为食)”把人民所受剥削的加深,生活的贫困,全部归罪于商鞅一个人身上去。
——摘编自郭人民《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简述支持商鞅变法的统治者。
(2)你是否同意“汉代儒者把人民所受剥削的加深,生活的贫困,全部归罪于商鞅一个人身上去”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通过战争,齐先后灭了30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40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掉20余国,征服40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为了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摘编自卢菡《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图,简述其中两个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
(3)根据材料三,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交融的方式。(写两个)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上册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四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初社会出现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商鞅变法 图2汉朝的造纸术
图3北魏孝文帝改革 图4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注:在答题卡上写出选择的两幅图片序号及事件,如“图1商鞅变法图2汉朝的造纸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可以根据选择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也可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其他历史现象或事件,用两个例子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选择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确定观点;用两个例子加以论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温馨提示:请把所有答案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第I卷(选择题5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 )
A. 神话传说 B. 考古发掘 C. 学者推断 D. 史书记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远古时代,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所以,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考古发掘,B项正确;神话传说是没有可靠的来源,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学者推断是一种推断而已,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北京人、山顶洞人时代还没有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
2. 某同学在学习历史时,列出了如下关键词: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那么现在你知道他学习的人物了吗?( )
A. 大禹 B. 尧 C. 蚩尤 D. 炎帝和黄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阪泉之战、涿鹿之战、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在阪泉之战中大败炎帝,战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结成联盟。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经过长期发展,炎黄帝部落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他学习的人物是炎帝和黄帝,D项正确;大禹治水有功,舜把首领之位禅让给大禹,排除A项;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史称“唐尧”,排除B项;蚩尤是传说中制造兵器的人,又传为主兵之神,排除C项。故选D项。
3. 甲骨文使用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图片反映的造字方法是(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假借
【答案】A
【解析】
【详解】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条形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图中图片反映的造字方法是象形。A项正确;综合以上分析,排除BCD项。故选A项。
4. 农具的发展反映了古代农耕演变的过程。下列体现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农具是( )
A. 耒耜 B. 铁制农具 C. 磨制石器 D. 骨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耒耜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 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骨针是原始人的缝纫工具,用骨头制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当兵立军功 B. 不隐瞒犯法行为 C. 合法经商致富 D. 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故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D项正确;当兵立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不符题意,排除A项;不隐瞒犯法行为属于商鞅变法中的连坐法,不符题意,排除B项;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 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它是( )
A. 灵渠 B. 长江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灵渠是秦朝时期开凿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长江不是人工开凿的运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朝时开凿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 某思想家提出“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该思想家所代表的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强调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C项正确;儒家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
8. 习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这一理念相近的是( )
A. 以法治国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 我必行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主张以人为本,D项正确;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A项;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排除B项;战国时期,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排除C项。故选D项。
9. 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 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 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春秋战国那种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
10. 学习历史,要学会了解和归纳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则可以培养这方面能力。根据下图提供的课题,请你为其选择一个最恰当的阶段特征( )
阶段特征: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知识可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史前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图所示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直观地展示了秦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这一政治体制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同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因此这一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排除A项;世袭制是夏朝根据血缘关系远近作为标准,排除B项;分封制是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某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下列物品属于( )
A. 文献史料 B. 实物史料 C. 视频史料 D. 口述史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图片中的物品都是出土的文物或者遗留下来的实物,属于实物史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B项正确;文献史料是指书籍之类,排除A项;材料中的是实物,不是视频资料、也不是口述史料(由亲历者回忆、讲述的内容),排除CD项。故选B项。
13. 如图所示的措施有利于秦朝( )
A. 畅通政令 B. 调配物资 C. 抵御入侵 D. 巩固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故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统一货币与国家政令的通行不符,排除A项;统一文字与地方物资的调配不符,排除B项;秦朝修筑秦长城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与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图反映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统治集团的奢侈 B. 秦朝的暴政 C. 刑罚残酷 D. 巩固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项正确;统治集团的奢侈是暴政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刑罚残酷是暴政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巩固统治不是灭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成语有很大部分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历史典故。成语“破釜沉舟”出自的典故是( )
A. 长平之战 B. 马陵之战 C. 巨鹿之战 D. 楚汉之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元前207年,在河北巨鹿一带的反秦队伍被30万秦军围攻,危急情况下,身为次将的项羽杀死了观望拖延的主将,率领两万人前往救援。在渡过漳水后,项羽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在激战中,起义军的战士勇猛杀敌,以一当十,打得秦军落花流水。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排除A项;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是增兵减灶,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采取的政策是( )
A. 休养生息 B. 以法治国
C. 增加赋税 D. “以德化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汉初采用道家的无为思想,而不是法治,排除B项;增强赋税会激化矛盾,不利于解决问题,排除C项;以德化民是汉武帝时期尊崇儒学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本,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是因为他们共同主张( )
A. 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B. 劝诫百官以德治民
C. 废除“严刑峻法” D. 提倡以农业为根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驱民而归之本,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巩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西汉的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贾谊的建议未说明“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与“以德治民”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涉及“严刑峻法”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8. 西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西汉共存在了( )
A. 不到一个世纪 B. 两个多世纪 C. 整整三个世纪 D. 四个多世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后相距时间是两个数字相加减1,因而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灭亡,它实际存在202+9-1=210年,共两个多世纪。B项正确;而ACD项计算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 以下图示反映的是( )
刘秀称帝→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A. 西汉兴亡 B. 西汉的政治统治
C. 东汉的兴衰 D. 东汉的政治黑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据此可知,图示“刘秀称帝→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因此,图示反映的不是西汉的兴亡与政治统治,排除A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的治世局面,而非政治黑暗,排除D项。故选C项。
20. “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
A. 汉武帝 B. 张骞 C. 班超 D. 甘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一位出使西域的使者,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的是张骞,B项正确;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但他本人没有出使西域,排除A项;班超在东汉时出使西域,但丝绸之路在西汉就形成,排除C项;甘英,东汉人,主要贡献是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勤奋好学,饱读书籍,爱憎分明,记事公正,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
A. 《论语》 B. 《史记》 C. 《伤寒杂病论》 D. 《资治通鉴》
【答案】B
【解析】
【详解】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不朽历史巨著《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项正确;《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主要记述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等方面的著作,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有关医学方面的著作,排除C项;《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通史,排除D项。故选B项。
22. 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五禽戏”,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A. 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B. 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C. 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 D. 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信息可知,华佗注意到了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B符合题意;A是张仲景的成就,不符合题意;C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D不是华佗的成就,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 下图军阀割据形势发生在( )
A. 春秋战国 B. 西汉末年 C. 东汉末年 D. 三国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袁绍”“曹操”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情形,C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人,春秋战国、西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均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形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4. 下图所示的人口变化有利于
A. 江南经济开发 B. 北方经济发展
C. 南方环境治理 D. 北方政局稳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看出,北方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南方人口比重上升,南方人口的增加为南方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南方人口的增多并不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北方政局的稳定,排除BD项;当时主要是侧重于经济的开放,而非环境治理,排除C项。故选A项。
25.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下图①处的政权建立者是( )
A. 司马迁 B. 司马懿 C. 司马炎 D. 司马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东晋,D项正确;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排除A项;司马懿 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排除B项;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26. “南朝”四个期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 宋齐梁陈 B. 齐宋梁陈 C. 陈齐梁宋 D. 梁齐陈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420-589年,南方先后基尼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都在建康,史称“南朝”,A项正确;BCD对南朝描述顺序错误,BCD项错误。故选A项。
【点睛】
27. 下图书法的东晋书法作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该书法作品的字体属于( )
A. 隶书 B. 草书 C. 行书 D. 楷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字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集书法之大成,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被后人称为“书圣”。可知该书法作品的字体属于行书。C项正确;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与题干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特征不符,排除A项;草书是一种常见的书写形式,它集快速,优美于一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字体形式,与题干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特征不符,排除B项;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与题干中“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特征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8. 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宣扬某种宗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的莫高窟。这些石窟全都深受哪一宗教艺术风格的影响( )
A. 伊斯兰教 B. 基督教 C. 佛教 D. 道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得到发展,最著名的是今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窟内有大量的泥塑和壁画,主要是以佛教故事为主,C项正确;伊斯兰教创立于7世纪初,特色建筑是大清真寺,基督教的特色建筑是教堂,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特色建筑道观大多建在深山之中,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4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4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0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社会改革运动,然而汉代儒者看到当时土地兼并的剧烈,社会危机的深刻化,对商鞅的变法,反而给他加上了种种罪名。如:汉书食货志一则说:“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翻译:但王朝的制度便不复存在,超越等级没有了节制。百姓中富有的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而贫苦的人却以糟糠为食)”把人民所受剥削的加深,生活的贫困,全部归罪于商鞅一个人身上去。
——摘编自郭人民《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简述支持商鞅变法的统治者。
(2)你是否同意“汉代儒者把人民所受剥削的加深,生活的贫困,全部归罪于商鞅一个人身上去”的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29. 支持者:秦孝公。
30. 观点一:不同意。理由: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见,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观点二:同意。理由: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废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农民因土地兼并,遭受地主阶级的严重剥削,生活贫困不堪。可见,商鞅变法加剧了社会危机。
【解析】
【小问1详解】
支持者:由材料“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可知,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
【小问2详解】
说明理由: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示例一:不同意;理由:可从商鞅变法的目的、措施、结果展开论述,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如:观点一:不同意。理由: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见,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的时代潮流,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示例二:同意;理由:可从商鞅变法允许土地私有的措施,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展开论述,说明理由,最后得出结论。如:观点二:同意。理由: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但是废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农民因土地兼并,遭受地主阶级的严重剥削,生活贫困不堪。可见,商鞅变法加剧了社会危机。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通过战争,齐先后灭了30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40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掉20余国,征服40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
——摘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为了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摘编自卢菡《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图,简述其中两个内迁的少数民族名称。
(3)根据材料三,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民族交融的方式。(写两个)
【答案】(1)影响:有利于局部地区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2)民族:匈奴、鲜卑
(3)目的:巩固北魏统治;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方式:战争;改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影响:由材料“春秋大国争霸的过程,也是诸侯兼并的过程。通过战争,齐先后灭了30余国,成为东方大国。楚先后灭40余国,成为南方大国,晋先后灭掉20余国,征服40余国,成为中原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中原一直是争霸的中心,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可知,春秋争霸有利于局部地区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
【小问2详解】
民族:由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小问3详解】
目的:根据材料“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为了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可知,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北魏统治;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小问4详解】
方式:由材料一可知,民族交融的方式是通过战争;由材料三可知,民族交融的方式是通过改革。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上册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四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初社会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丝绸之路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因素。
【答案】31. 问题: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措施:推恩令。
32. 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33. 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4. 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5. 因素:大一统、国家统一、思想统一、经济发展、中外交流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问题:由材料“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可知,汉初社会出现的问题是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针对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颁布推恩令,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小问2详解】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小问3详解】
措施:依据材料“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针对新货币的发行,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针对盐、铁、酒的专利,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小问4详解】
作用:由题干“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问5详解】
因素:上述材料探究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对外交往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由此可知汉朝兴盛的因素是,大一统、国家统一、思想统一、经济发展、中外交流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商鞅变法 图2汉朝的造纸术
图3北魏孝文帝改革 图4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注:在答题卡上写出选择的两幅图片序号及事件,如“图1商鞅变法图2汉朝的造纸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可以根据选择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也可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其他历史现象或事件,用两个例子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选择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确定观点;用两个例子加以论述。
【答案】选择图1商鞅变法和图3北魏孝文帝改革
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学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人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首先选择图1商鞅变法和图3北魏孝文帝改革两次重大改革,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由此可以拟定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再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即可,重点论述改革带来的影响,最后得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