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一. 选择题(共20小题)
1.2023年亚运会举办期间,小明同学到浙江观看亚运盛事,除了登雁荡山、游西湖,他还可以在该省参观的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重要遗址有( )
A. 元谋人遗址、蓝田人遗址 B. 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C. 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 D. 半坡遗址、陶寺遗址
2. 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 产生时间最早 B. 居于核心地位 C. 发展相对独立 D. 体系最为完备
3.《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 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 民族认同 B. 华夷有别 C. 种族差异 D. 国家统一
4. 部分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夏朝,要驳斥这一观点,以下史料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是( )
A. 大禹治水的传说 B.《史记·夏本纪》的记载
C. 二里头遗址及其出土文物 D. 安阳殷墟及其出土文物
5.河北有《燕赵都市报》,山东有《齐鲁晚报》,陕西有《三秦都市报》,湖北有《荆楚晚报》。这些报纸的命名跟以下什么历史事件相关( )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西周实行分封制. D. 诸侯争霸
6.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 竹简或木牍上 B. 丝帛或麻布上 C. 龟甲或兽骨上 D. 宣纸上
7. 如图是 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一铜冰鉴,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是已考古发现的最早“冰箱”。它可说明( )
A. 随州手工业领先世界 B.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C. 商朝青铜器工艺高超 D.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8. 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 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祖先崇拜已经消失 B. 私有土地的出现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兼并战争的影响
9. 2023年 3月以来,淄博烧烤现象级出圈,淄博有齐国故都之称。在这里,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秦穆公 D. 楚庄王
1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 灵渠 B. 郑国渠 C. 都江堰 D. 大运河
11. 图1、图2所示,均为出土文物图片。其中,铜胄之类的物品,在多地发现的战国时期墓地都有出土。通过这些文物,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信息是( )
A. 铜质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C. 战国时期达官贵人喜欢用铜器陪葬
D. 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12.“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诗句反映了哪一节日( )
A. 元旦 B. 寒食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13. 他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人们进行反抗斗争。他们领导的起义( )
A.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 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C.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D. 率军直抵咸阳,推翻了秦朝的政权
14.董仲舒认为:“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为此,汉武帝( )
A. 颁布“推恩令” B. 推行郡县制 C. 兴办太学 D. 出击匈奴
15. 中华传统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国古代提出“治未病”理论的人是 ( )
A. 华佗 B. 张仲景 C. 蔡伦 D. 李时珍
16.考古成果显示,霸陵的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说明( )
A.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史记》仅记载了汉朝的史事 D.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总是一致
17. 下面的图示呈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
A. ①魏②西汉 B. ①汉②西晋
C. ①魏②西晋 D. ①魏②前秦
18.西晋时,鲁褒在《钱神论》中说:“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视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A. 民勤乐业 B. 清谈论道 C. 兄友弟恭 D. 唯利是图
19. 图1至图3 所示内容共同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书法艺术的发展 B. 雕刻技艺的流传
C. 数学知识的拓展 D. 科技文化的璀璨
20. 某书信朗读节目第一期朗读的是公元前 223 年农历二月的一封书信,这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该家书写于( ).
A. 公元前2世纪前期 B. 公元前2世纪后期
C. 公元前3 世纪前期 D. 公元前 3世纪后期
二. 材料题(共5小题)
21.【百家争鸣】(6分)
材料一: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1分)
(2) 材料二图中人物是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主张。(3分)
材料三:“老子、……墨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摘编自《习近平同志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并谈谈当今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2分)
22.秦朝,它在刀光剑影中诞生,在大刀阔斧中行进,在农民战争的硝烟中灭亡。虽短暂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大秦帝国”为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完成。(7分)
任务一【统一篇——地图识史】(1)
从图一到图二这一疆域的变化是由
哪一历史人物实现的 这一变化有
何历史意义 (2分)
任务二【统治篇——图片识史】
(2)从图三可以看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有何深远影响 (2分)
(3) 图四反映了秦朝实行了怎样的统一措施。(1分)
任务三材料
任务三【灭亡篇——探究识史】
(4)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2分)
23.【“文景之治”】(5分)
材料一 汉文帝从代地来到京城,当政23 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架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凡是对百姓不利之事,就予以废止,以便利于民众。例如,他曾打算在新丰以南的骊山之上建造一座楼台,名曰“露台”,召匠计之,值百金。对皇帝来讲,“百金”实在微不足道,可文帝却说:“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连相当于 10户中等人家产业的花费都感到太奢侈了,文帝之节俭可见一斑,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
——摘编自岳庆平《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二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摘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围绕汉文帝、汉景帝的治国理政举措,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题建议; 论题可以从治国理政的背景、影响等某一方面展开,也可以综合概括。如; 汉初的国情影响了文帝、景帝的治国理政;历史的经验教训影响了文帝、景帝的治国理政; 文帝、景帝治国理政的举措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丝绸之路线路图
材料二: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公认的丝绸之路分支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是连接古代
中国和中亚、波斯以及欧洲、非洲和东北亚地区的贸易大通道。大量文物见证了海上丝路的辉煌。
材料三:“丝绸之路”是因古代中国丝绸的商贸之旅而命名,……他们穿越崇山峻岭,跋山涉水,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地;同时,还把中亚的汗血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 一一摘编自(美) 比尔·波特《丝绸之路》
材料四:“胡饼”原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等副食在汉人中间广泛流行。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粮食作物麦、粟等传入南方,南方的荔枝、香蕉等特产闻名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域的西瓜、葡萄、胡瓜(黄瓜)、菌香等蔬果。
请回答:
(1)图中哪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写出代号)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哪位 (2分)
(2) 根据材料二信息,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 (1分)
(3) 根据材料三、四,至少举一个例子填入表格。(1分)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或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或文化 从游牧民族传到中原的物品或技术 从北方传到南方的物品或技术
A: B: 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一时期北方饮食的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2分)
25. 魏晋南北朝时,各民族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得到发展,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汉时期,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南迁,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经过六朝时期的长期开发,逐渐可与北方媲美。
材料三:魏晋以来,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1)根据材料一图表,请写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徙的特点(或方向)。结合所学请回答,图中北方民族迁往中原的影响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逐渐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任答两点即可)(2分)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影响是什么 (1分)
(4) 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三中这一时期推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大改革是什么 (1分)
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5 CBACC 6----10CDCAC 11--15BDACB 16-------20ACDDD
(二)非选择题
21(1)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
(2)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3)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22(1)秦王嬴政(或秦始皇)。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答出以上任意一点)
(2)郡县制。影响: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4)政治:秦朝的暴政;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法律严苛,刑罚残酷。(答出以上任意一点)经济: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3论点:文帝、景帝治国理政的举措推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论述:西汉王朝从汉高祖开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最终,西汉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所以,我们认为,合理的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24(1)A:长安;张骞。
(2)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同其他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
(3)
从中国输入西方的物品或技术 从外国传入中国的物品或文化 从游牧民族传到中原的物品或技术 从北方传到南方的物品或技术
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茶叶、瓷器等 中亚的汗血马、葡萄、西域的西瓜、胡瓜(黄瓜)印度的佛教、音乐,西亚的乐器、天文学 胡饼、乳酪 麦、粟
特点:受到西域和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大(或者受外来文化影响大);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25(1)特点(方向):北人南迁(或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由北向南迁徙)。影响:促进南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原因:北方人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等。
(3)影响:在南方形成了巴蜀、江汉、江浙三个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