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互助土族自治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全部、必修二第1至4课;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并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主张。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这反映出当时(  )
A. 齐桓公致力于恢复传统政治秩序 B. 诸侯纷争的局面得到平息
C. 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得以重建 D. 礼乐制度的社会影响犹存
2.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还要征求民众的意见;周王遇到重大问题也要向“国人”(平民)征求意见。这说明商周时期( )
A. 君主权力受到民众的限制 B. 原始民主仍有一定影响
C. 民众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 D. 早期君主制度尚不完善
3.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 )
A. 使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 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C.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D.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
4.北宋真宗、仁宗年间,原来的注疏经学不受待见,社会上兴起了以新见地解读经书真意的新学风,这种风气逐渐风靡天下,形成所谓的“宋学”,这个学界动态很快反映到朝廷政策之中,就有了新科明经考试制度。由此反映了宋代( )
A. 科举制度的功能弱化 B. 科举制适应时代发展
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5.古罗马的市政官规定上市的奴隶须用牌子写明各奴隶的国籍、性别、年龄、技能和有无疾病等,并挂在胸前,事后如发现有出入,允许买主请求减价或解除契约。此规定的出现客观上(  )
A. 缓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B.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 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
6.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和郑申繻发表“吉凶由人”和“妖由人兴”的见解;鲁闵子马提出“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的论点;郑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以上观点说明当时(  )
A. 敬天保民思想已经形成 B. 战争造成了重大影响
C. 人的主体意识有所增强 D. 天人之间的联系加深
7.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君臣皆应以“天下万民为事”;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 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B.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C. 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8.钱穆先生在多种论著中谈到“北朝胜于南朝”:“(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据此可知,北朝胜于南朝在于(  )
A. 民族交流趋势的凸显 B. 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
C. 皇权与世族相互依赖 D. 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
9.新中国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电中国领导人:“要划出一块合适的地方来给我们建立一个橡胶种植园。”然而他得到的回复是:我们同意在海南岛上为你们建立一个橡胶园,但是我们建议你们提供必要的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由我们自己来建立和经营这个橡胶园,我们将给你们运去橡胶,作为对你们这种帮助的报酬。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A. 积极争取苏联援助以打破西方封锁 B. 追随和配合苏联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不再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 坚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10.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A.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 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 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 D. 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11.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
A. 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 B. 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 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 D. 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12.赋役是国家机器得以运转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也在不断调整。下列史料所反映的赋税制度,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②“惟以资产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 ④“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A. ④②③①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①③ D. ②③①④
13.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
A. 使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 B. 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 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 D. 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4.我国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提出“我国因为实行低工资制度,居民的收入不高,以往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高的居民将会逐渐增多,他们应当对国家多作些贡献。”由此可知征收个人所得税( )
A. 有效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 B. 大幅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促进了个人收入实际增长 D. 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15.西汉初年,政府在登记平民的户籍时,要详细记载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以及家庭财产的多寡。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戍边、野外劳作之人,还要填写身高、肤色、体质等信息。据此推之,政府的主要意图是( )
A. 掌握人口变动,征发赋役 B. 关心民众疾苦,德治天下
C. 实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D. 鼓励人口流动,发展经济
16.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
A. 重视基层治理 B. 开始独尊儒术
C. 注重政令传达 D. 压制宗族自治
17.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由此可知,济贫法的颁布( )
A. 使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B. 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
C. 形成了完善法律体系 D.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18.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ー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朝从城市到农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宗族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B. 乡村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
C. 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 D. 基层社会治理的日趋严密
19.宋代户籍制度中的主客户以有无常产、是否承担国家税役负担为划分依据。乡村主户又根据土地、财产等物力的多寡划分为五等、三等以上的富裕户占主户10%左右。客户比例大约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此现象(  )
A. 促成土地租佃制产生 B. 加重了客户的赋税负担
C. 加剧当时社会的动荡 D. 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流动
20.蔗糖起源于亚洲,1430年,葡萄牙与意大利商人将蔗糖种植引入到马德拉群岛(非洲西海岸),随后扩展到其他大西洋岛屿。16世纪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从而使其在整个近代早期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 B. 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 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D. 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21.近年来,一些餐厅出现了智能送餐机器人,它们具有自动送餐、空盘回收、菜品介绍等功能,代替或者部分代替了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这--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B. 物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
C. 餐饮业用工成本的降低 D. 现代科技的双刃剑特征
22.哈萨克斯坦拜尕兹遗址(公元前2200年左右)中制作面包的原料是黍和小麦,黍是一种最早被中国北部先民驯化的农作物,小麦原产于西南亚的新月沃地。这一现象说明( )
A. 先秦时期已开辟丝绸之路 B. 中亚地区此时成为商贸中心
C. 黍和小麦已成为主要作物 D. 欧亚大陆文明交流由来已久
23.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 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 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 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24.曾经被农民欢呼为“神药”的DDT等合成农药,不但有高效的杀灭农业害虫的作用,也把对人类有利的、害虫的天敌一扫而光。不少有机合成农药进入土壤、水体后很难分解,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还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健康。这说明  
A. 农药使用对农业生产不利 B. 科技进步的负面作用不可避免
C. 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凸显 D. 农业现代化影响食品安全问题
2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 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
C. 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 D. 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26.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有载“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这说明( )
A. 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B. 玉米的收成情况作为丰收或歉收的唯一标准
C. 玉米的种植已经超过水稻 D. 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27.“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 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 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 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 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28.据陈振中先生的《先秦手工业史》的统计,发现和出土春秋时期铁器的地点仅有42个,而发现和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已经涉及我国24个省(区、市)约423个地点,出土的战国铁器总数有6167件以上。由此可推知,春秋战国时期(  )
A. 冶铁技术不断进步 B.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C. 铁器使用日益普遍 D. 农业生产范围拓展
29.清代外销瓷大部分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求定制宗教题材或家族纹章的瓷器,大约从康熙晚期开始,订购商大多只从景德镇购买白瓷,在广州指导监督画工完成图案绘制后烧制出釉上彩绘瓷器,形成融汇中西特色的广彩瓷器。由此可知(  )
A. 瓷器销售被十三行所垄断 B. 外商管理政策影响瓷器制作
C. 广彩瓷器是官窑瓷器代表 D. 交通条件造成对外贸易不便
30.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这标志着(  )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新中国开始独立自主的外交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23分)
31.(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十次,历时20多年、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北非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年间已进入极盛,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主要致力于国内的励精图治,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打通对外交流、通商等等,凡与和洋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9分)
三、论述题(共1题;共17分)
32.(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他认为,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及沿线区域)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与灾难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 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 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 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 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 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 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 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 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蹄之路 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 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信息,运用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丝绸之路是一部 史”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完整,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共60.0分)
1—5 DBBBC 6—10 CDBDC 11—15 BABDA 16—20 ADDDA
21—25 ADACB 26—30 DACBB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23.0分)
(1)有利条件:宋元以来的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成祖时扩大对外关系,远播声威、招致朝贡的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这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加强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威望,郑和下西洋后各国遣使来中国进行交流和贸易,中国到南洋的人口日益增多,对南洋的开发起到了巨大作用。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国家的朝贡贸易。
(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
三、论述题(共1题;共17.0分)
【答案】示例一:丝绸之路是一部经济贸易史。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商路。古代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铁器、漆器传入到亚非欧,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武器等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棉纱、棉织品、工业品大量倾销中国,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总之,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历史悠长、规模宏大的贸易历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示例二:丝绸之路是一部文化交流史。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技术、制度和思想传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古今丝绸之路是一部中国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历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其它如:丝绸之路是一部文技术交流史(物种交流、宗教传播史、大国崛起史等均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