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之瓜分中国的狂潮·随堂练习A卷
1.下图漫画所指的是( )
图:一幅19世纪末的西方漫画。图中山姆大叔(美国)挡着身后的欧洲列强,让中国人选购美国商品。后方英国人举着帽子,表示欢迎。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C.八国联军侵华 D.“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下面是近代上海的对外贸易统计表。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 )
时间 对外贸易值(万海关两) 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
1860~1870年间 7400 超过60
1900年前后 1.55亿 约55
1911年 3.78亿 约45
A.上海逐步丧失了对外贸易优势 B.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上海的海关管理权已逐步丧失 D.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贸易发展
3.如图是一幅名为《时局图》的近代著名时事漫画。该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
A.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号召民众,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进行托古改制,维新变法 D.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呼唤民族觉醒
4.下面所示为关于瓜分中国的漫画《铁路游戏·利益各方》,该漫画创作应该不早于( )
A.鸦片战争前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二战以后
5.如图是有关“三国干涉还辽”的漫画,漫画反映的实质是( )
A.巴黎和会是公平公正的 B.中国主动割让辽东半岛
C.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 D.帝国主义平等协商解决中国问题
6.1896年3月,清朝总理衙门与汇丰银行和德华银行签订的《英德借款详细章程》规定:借款总额1600万英镑,折银9700余万两,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各承借一半,偿还期36年,中国不得加项归还,不得提前一次还清:年息5厘,以海关收入为担保;“此次借款未付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由此可见,英德借款( )
A.帮助清朝政府渡过了财政危机 B.是两国控制中国的政治性借款
C.取消了英国对中国海关的控制 D.维护了中国表面上的统一局面
7.1900年,英德两国签订的《英德扬子协定》规定,“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 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反映出( )
A.英德首先提出“门户开放” B.列强扩大在华资本输出
C.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 D.中国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8.据学者研究,1894年上海《申报》提到“国民”一词不足10次,1905年有700余次,1906年超过1900次,1907年达2500多次,到1912年已超过6300次了。这体现当时( )
A.报刊文章日益丰富 B.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革命思想影响增大
9.19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态度。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这表明英国( )
A.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10.下面为20世纪初期法国的一张明信片——《龙被征服了》。对此明信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清廷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帝国主义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列强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相互勾结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11.1900年10月,英国与德国签订《英德协定》,规定各国在中国的贸易及其他经济活动,均应遵循“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原则,“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其所谓“原则”的推行( )
A.遏制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B.维持了中国形式上的独立
C.化解了列强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 D.触犯了其他列强在华权益
12.如图内容摘自清末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日记。据此可推知二十二日德兵船入胶澳勒我守兵三点钟撤出,四十八点钟退尽云云。即草电旨二道,一饬李秉衡勿先开炮,一令许景澄向德外部理论,邸意以为然,幸巨野已获凶盗四名,尚可辩论耳( )
A.义和团运动即将遭到联合镇压 B.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C.清廷消极应对八国联军的侵略 D.清廷外交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
13.1898年3月,俄国《小丑》杂志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年轻的保姆,象征着欧洲,摇晃摇篮。一个婴儿——中国人被紧紧包裹着,襁褓上写着“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该漫画旨在( )
欧洲与中国
A.抨击八国联军侵华的严重后果 B.反映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
C.说明清政府已失去统治的根基 D.揭示俄国与欧洲存在巨大矛盾
14.1897年,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总理衙门两度求助俄国未果。11月,俄国主动提出“助华”,并派遣军舰进入旅顺、大连,俄皇表示:“俄舰借泊,一为胶事,二为度冬,三为助华防护他国占据。”据此推知,俄国的这一行为( )
A.促使清政府加强海军建设 B.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
C.加重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D.证明“以夷制夷”策略有效
15.作为艺术作品的漫画,是解读历史的独特窗口。观察下列西方人绘制的漫画,回答问题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
(2)从图二到图三,中国龙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好战的欧洲列强争抢利益范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姆大叔提供了不受约束的商业扩张,反映作者了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支持,B项正确;材料是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描述,非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及“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近代上海对外贸易值在不断上升,但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却在下降,这意味着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项正确;近代中国,上海一直是对外贸易的中心,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上海已经丧失了海关的管理权,排除C项;上海的对外贸易额增加主要是列强侵略导致的,而非民族工业发展推动,同时材料信息也没有提供民族工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据材料“如图是一幅名为《时局图》的近代著名时事漫画”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中华大地上的各种动物代表了瓜分中国的不同国家,目的在于唤醒中华民族,向人们敲起警钟,外国列强瓜分大清帝国的危险已逼在眼前,D项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A项;“号召民众,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与题不符,排除B项;C项是康有为的主张和做法,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95年清政府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夺铁路修筑权是主要的侵略表现,因此漫画创作时间不早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勾结,实质是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C符合题意;AB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择C。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与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德银行团订立借款章程,不仅要求中国以海关收入为担保,还规定在此后的36年间,维持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的现状,反映出英德借款是两国控制中国的政治性借款,B项正确;据所学,19世纪末的英德借款未能帮助清朝政府渡过财政危机,排除A项;取消了英国对中国海关的控制与“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维护中国表面统一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通过题干“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可知,德国反对英国扩大在华侵略权益,这本质上反映了列强在华利益争夺的加剧,C项正确;首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B项符合史实,但材料反映的是列强争夺在华利益的冲突,并未体现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扩大,排除B项;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反对英国扩大在华利益并非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从1894年到1912年上海《申报》提到“国民”一词的次数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使国人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因此这一时期“国民”一词的次数不断增加,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申报》中文章内容日益丰富,排除A项;辛亥革命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是涉及从1894年到1912年上海《申报》提到“国民”一词的次数不断增加,不能说明革命思想影响增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据材料“……1898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可知,当19世纪末列强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时,英国坚持维护它在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保证其在中国的贸易利益,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双方开始的就不是公平贸易,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殖民霸主地位的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从漫画中可以看出,“龙被征服了”是指中国被征服了。联系1900年,慈禧向列强宣战,战败后下“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字面意思就是:衡量中国的物力财力,能给就给,只要能讨得各国的欢心,说明满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A项正确;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于19世纪末,排除B项;C项从材料漫画信息看不出来,排除C项;列强相互勾结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是指“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及“门户开放”政策推出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年(中国)。根据“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可知,这一原则是将中国置于列强的共同统治之下,但是在形式上维护了中国的独立,B项正确;这一原则实际上是认同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而非遏制,排除A项;这一“原则”只是在形式上暂时淡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化解了”,排除C项;这一原则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不是触犯了其他列强的在华权益,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近代中国)。由材料“德兵船入胶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日记反映的是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加快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1897年,义和团运动尚未兴起,排除A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1898年欧洲看中了中国的“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再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时间是1900年开始与材料1898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清政府失去统治的根基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不体现和俄国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俄国派遣军舰进入旅顺、大连,名为“助华”,实为占领势力范围,损害了中国主权,加重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C项正确;洋务运动中兴办新式海军,加强了清政府的海军建设,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揭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序幕的是三国干涉还辽,排除B项;俄国的这一行为加重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没有证明“以夷制夷”策略有效,排除D项。故选C项。
15.(1)事件:甲午战争;瓜分狂潮。
(2)变化:从图二的软弱被欺凌到图三的平等合作。
原因:19世纪,西方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实力大增,力图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腐朽落后的清朝成为西方列强打击的对象。图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需要中国在东方战场牵制日本力量,维护其在亚太战场的利益,因此得到西方尊重。
【详解】(1)事件:依据漫画中“1894年”、“中国龙”、“日本鲤鱼”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依据漫画中“19世纪末”、“肢解中国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变化:解读漫画信息可知,从图二中中国软弱受到欺凌到图三中与世界强国平等合作;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中国国力衰微,清政府腐朽落后,西方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因此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1943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西方国家也需要中国在东方战场牵制日军力量,维护其在亚太战场的利益,因此得到了西方的尊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之瓜分中国的狂潮·随堂练习B卷
1.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含义是( )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2.下图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完全沦为西方殖民地 B.中国贸易自主权开始丧失
C.列强侵华方式发生转变 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19世纪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租下图所示租借地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俄国 D.美国
4.下面漫画反映的是19世纪末近代中国出现的现象。该现象
A.消弭了列强间的矛盾 B.致使中国沦为殖民地国家
C.发端于三国干涉还辽 D.惊醒了国人“天朝上国”梦
5.1898年,英国官员提出,俄国在东北修建铁路和占领旅顺港“都是俄国对满洲和盛京最终控制的活动之一,这使得俄国占领了这些海域最重要的海港”,“我们不能将中国北方的土地拱手让给竞争对手”,英国将被迫“取得一个相应的位置”。在此背景下,英国( )
A.派遣军队攻占北京 B.支持浩罕国入侵新疆
C.派遣军队进攻台湾 D.强租威海卫为租借地
6.如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可推断它应该是( )
第一节铁路权 一东三省铁路(归)俄国 十北海南宁铁路(归)法国 …… 第二节财权 一全国海关税权(归)英国 六山东全省矿务权 (归)英德 …… 第三节练兵权 一江南洋操(归)德国 五各省海陆军 (归)英国 ……
A.魏源《海国图志》 B.徐继畬《瀛寰志略》
C.梁启超《瓜分危言》 D.孙中山《建国方略》
7.洋行是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以从事贸易为主的商业企业的统称。中国近代洋行的开设从 1865年起开始不断增加。观察下图分析可得该时期 ( )
A.列强对华侵略格局相对稳定 B.中国传统商号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C.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英国占据列强在华商品输出的主体
8.洋务运动时期,洋务学堂除了语言类外,算学、物理、地理、轮机等课程也纷纷开设,甚至旧式书院也开设了一部分西学课程。甲午战后,实业学堂逐渐取代洋务学堂,纺织、商业等科目纷纷进入课程内容。这表明当时( )
A.近代学校制度已经建立 B.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C.人才培养适应实际需求 D.西方器物传入刺激传统教育
9.1904年5月,大清王朝外务部批准济南正式开埠。同年,《东方杂志》撰文评论道:“德国尝以独占山东全省利益,屡向北京政府要求权力,其所经营者,著著进步……遂将济南、潍县、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这可用于说明清政府自开商埠( )
A.出于抵御帝国主义瓜分的考量
B.阻断了列强抢占租借地的潮流
C.旨在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D.回应了全世界华人的舆论呼声
10.列强在华设立的邮政机构统计表 单位:处
年份 国别 1870 1879 1906 1913 1918
英国 2 8 14 14 20
法国 1 2 14 13 21
美国 1 1 1 1 14
俄国 — 5 5 18 119
德国 — 2 14 12 40
日本 — 7 17 129 140
总计 4 25 65 187 344
——据《中国近代邮电史》
上表数据的变化反映出,20世纪前期( )
A.列强实力对比急剧变化 B.中国邮政事业较快发展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加剧
1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宰割中国的领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但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完全瓜分。其原因有( )
①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②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
③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2.1905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秘密报告中说:"我仅指出两方面以提高我们的警觉:第一,日本以庞大的国库补助,促进海运繁荣,保护并奖励贸易;第二,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等机构,热心发展中国教育,锐意培养能在中国活动的自己人。"这份报告撰写的目的可能是( )
A.与日本争夺山东青岛地区 B.对中国革命形势保持警惕
C.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 D.争取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13.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岛和台湾岛,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近代外交意识推动爱国斗争
C.宗藩外交体系开始受到冲击 D.国际规则影响中国外交运作
14.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时局,这( )
第一节 铁路权 一 东三省铁路 (归)俄国 十 北海南宁铁路 (归)法国 第二节 财权 一 全国海关税权 (归)英国 六 山东全省矿务权 (归)英德 第三节 练兵权 一 江南洋操 (归)德国 五 各省海陆军 (归)英国
A.表明中国近代边疆危机开始出现 B.迫使中国社会掀起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C.导致清朝政府迅速陷入崩溃边缘 D.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 表现
德国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占据胶州湾和胶澳。1898年3月,中德订立《胶澳租界条约》,德国把山东省变成它的势力范围,并取得铁路修筑权以及采矿权
俄国 1897年12月,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中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趴旅大租地续约》,租借旅顺、大连湾,取得东清铁路南线的修筑经营权,霸占辽东半岛,把东北全境划为它的势力范围
英国 1898年6月,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7月,中英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租.借威海卫及其附近,霸占长江流域,并请建多条至长江流域的铁路
法国 1898年4月,租借广州湾,后划滇、粤、桂三省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11月,中法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广州湾划为法国租界
日本 甲午战争后,因签订《马关条约》而取得台湾、澎湖。1898年,要求福建不得让予他国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整理材料二1899年,美国首次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照会。明确要求:“第一,承认任何国家不得通过任何手段干涉在中国应有的任何通商口岸、租借地或所谓“势力范围'内的任何法定利益。第二,中国现行协定关税应对一切货物适用,不论属于哪个国家,不论陆运还是海运到所谓势力范围”内的所有港口,其税款应由中国政府征收。第三,“势力范围'内的任何港口对别国船只所征收的港口税,不能高于本国船只;在“势力范围'内由其国修建、经营和管理的铁路上,其他国家公民与该国公民在同样距离运输同种货物时,应收取相同的费用。”
——摘编自董小川《“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视角》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对中国的危害。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含义是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即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D项正确;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不符合史实,排除AB项;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D项正确;近代中国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南京条约》前后,中国贸易自主权开始丧失,排除B项;《马关条约》前后,列强对中国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A
【详解】根据图中“青岛”“胶州”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山东半岛地区,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定势力范围,其中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定为势力范围,故选A;英国势力范围主要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故排除B;俄国势力范围主要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故排除C;当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无暇兼顾中国,故排除D。
4.C
【详解】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甲午战后掀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开端,C正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并不能消弭列强间的矛盾,A错误;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错误;惊醒了国人“天朝上国”梦是鸦片战争,D错误。故选C。
5.D
【详解】根据题干1898年面对俄国在东北地区的扩张,英国也加强在北方地区对中国的侵略针对俄国,根据所学知识与之相关的事件是强租威海卫为租借地,D项正确;1898年英国并未派遣军队攻占北京,排除A项;浩罕国入侵新疆与针对俄国在东北区的扩张无关,排除B项;英国在1898年并未派遣军队进攻台湾,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文件中把列强瓜分中国铁路权、财权和练兵权书写的直接明了,可推断出该论著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C项正确;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本详细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的著作,排除A项;徐继畬《瀛寰志略》成书于1848年,与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路权、财权等无关,排除B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民主政治的规划和部署,与“东三省铁路(归)俄国”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中各国洋行所占的比例可知英国所占比例拥有绝对优势,这与英国侵略中国较早且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较英国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不如美德,德国、日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快速发展,德国、日本、法国所占比例就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一环,其洋行所占比例也较少,由此可知列强对华侵略格局相对稳定,是其经济实力的整体体现,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到各国洋行所占比例,不能体现洋行数量,进而不能体现中国传统商号面临巨大挑战,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半封建化程度,排除C项;英国洋行所占的比例并不能直接对应英国在华商品输出的比例,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后,洋务学堂逐渐被实业学堂取代,开设的课程也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社会需要掌握实业生产技术类人才,因此学堂的变化表明人才培养适应实际需求。C项正确;清末新政时期建立了近代中国的学校制度,排除A项;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一直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排除B项;洋务运动,西方器物就已经传入并刺激传统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遂将济南、潍县、周村三处开为商埠,俾利权不致为德人所垄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为了抵御德国对山东的瓜分,批准济南开埠,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错误,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舆论呼声,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列强在华设立的邮政机构越来越多,说明各列强在华的利益越来越多,可以证明列强在加紧对华的争夺,D项正确;仅根据在华设立的邮政机构的数量无法体现列强实力对比急剧变化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排除AC项;材料信息是列强在华设立的邮政机构的增长,不能说明中国邮政事业发展较快,排除B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但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完全瓜分的原因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不断的反抗,是帝国主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企图始终没有得逞的根本原因,所以①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是原因之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矛盾频发,也是导致瓜分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③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A项正确;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是导致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原因之一,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没有起到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是导致近代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原因之一,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结合材料所述和材料作者身份可知,1905年正值日俄战争前后,日本大肆扩大在华势力范围,此时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要求本国政府警觉日本在华的侵略和文化渗透行为,从政治动机上可知,此举是德国为了与日本争夺对华经济文化控制权,C项正确;A项主要发生在一战前,时间错误,排除;中国革命此时仍处于零星状态,且与材料所述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此时中国已对外开放大量通商口岸,结合所学可知此亦非德国外交官的报告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日本入侵的危机,晚清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员希望通过国际法来处理冲突,这体现了近代外交意识对爱国斗争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日本的这一侵略企图并未得逞,无法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排除A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宗藩外交体系已经受到冲击,排除C项;国际规则影响中国外交运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图中列强争夺铁路权、练兵权和矿务权可看出,这是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阶段,民族危机严重迫使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救亡图存斗争,B项正确;A项是19世纪中期,C项是武昌起义的影响,排除AC项;D项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5.(1)列强竞相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沿海一些重要港口被它们控制,成为侵略中国的据点;中国内地被列强瓜分成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国政府无力控制局势,半殖民地性质进一步加深。
(2)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详解】(1)现象:从材料一中的各国对华政策可以看出,列强竞相划分在华势力范围。影响:结合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表现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沿海一些重要港口被它们控制,成为侵略中国的据点;中国内地被列强瓜分成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国政府无力控制局势,半殖民地性质进一步加深。
(2)内容:从材料中的美国要求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主要是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