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试题
2024. 1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相应位置。
2. 答第Ⅰ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务必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4. 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修改。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第I卷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某同学利用暑假准备实地考察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
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
2.《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美食的关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食物种类已大大丰富,有主食,还有副食。他们的主食是( )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3.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于贤德之人的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民主制 D.分封制
4.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辉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的(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 .战国
6.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 (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诸侯兼并争霸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
7.他任用丞相叫管仲, “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8.小牛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韩非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C.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D.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9.“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是 ( )
A.夏朝 B.秦朝 C.北宋 D.元朝
10.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 “汉界”字样,这是以棋比喻历史上哪个事件( )
A.庄王问鼎中原 B.孙膑围魏救赵
C.陈胜吴广起义 D.刘邦项羽之争
11.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这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2.西汉前期,皇帝提倡节俭的根本目的是 ( )
A.体谅民间疾苦 B.准备反击匈奴
C.恢复社会秩序 D.巩固封建统治
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当时的匈奴势力衰弱 B.汉武帝个性比较强硬
C. “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朝国力日渐强盛
14.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15.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西汉政府在西北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16.宗教的影响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你知道我们经常听说的“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 “因果报应”等与下面何种宗教有关(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7.公元230年,吴国的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日本 B.海南岛 C.台湾 D.新加坡
18.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骄傲轻敌 B.军心涣散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19.西晋时期,手握重兵的地方势力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 ( )
A.黄巾起义 B.长平之战 C.城濮之战 D.八王之乱
20.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B.匈奴, 山戎, 羯, 羌, 氐
C.匈奴, 山戎, 氐, 羌, 犬戎 D.匈奴, 犬戎, 羯, 氐, 羌
21.从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陆续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南方气候温暖 B.南方土地肥沃
C.北方战乱频繁 D.北方自然灾害严重
22.“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与这些成语典故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三家分晋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23.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B.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
C.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4.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东晋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在他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
A. 《女史箴图》 B. 《兰亭集序》 C. 《水经注》 D. 《洛神赋图》
25.北魏贾思勰总结了北方农业生产的经验,强调要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作品是( )
A. 《齐民要术》 B. 《农政全书》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汉武帝可谓一代雄主,在治国安邦上面多有建树,但也不乏缺点和错误,今天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汉武帝的治国之策。 (13分)
【巩固中央】
材料一:主父偃说上(武帝)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愿陛下令……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1) 材料一中“愿陛下令……以地侯之”指的是主父偃的什么建议 (1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在政治上为监视州内部的官吏、豪强等还建立了什么制度 (1分)
【统一思想】
材料二: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2) 材料二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哪一措施 (2分) 其中的“臣”是谁 (1分) 为推行这家学说,汉武帝还采用了哪些措施 (3分)
【统一经济】
材料三: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 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
——万海峰、肖燕《略论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制度》
(3) 针对材料三中的现象,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4) 除上述三则材料表述的内容外,汉武帝还在军事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1分) 以上所有这些措施有什么共同的效果 (2分)
27.两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1) 结合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把序号部分内容填写完整。(7分)
(2) 材料一中⑥记述了哪一时期的史事 (2分)
材料二:
(3) 材料二是汉代以来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什么 (1分)哪一历史人物为开通这条道路做出重大贡献 (1分)
(4) 材料二这条交通道路的开通有着怎样的影响 (3分)
28.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对联
(1) 三国是指哪三国 (3分)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 (1分)
(2) 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1分) 这场战役有什么影响。 (2分)
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3) 材料二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谁 (1分) “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 (1分) 这场战役有什么影响 (2分)
(4)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但它毕竟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如果让你研究真正的三国历史,你应该查看的第一手史料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是司马迁的《史记》 (1分) 请写出理由。(2分)
29.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9分)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 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 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 (1分) 根据材料一说出,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2分)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魏书》记载: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2) 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2分)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
(3)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2分)
(4)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北魏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2分)
初一历史期末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ACBCB 6-10: BACBD 11-15: CDDAA 16-20: ACADA 21-25: CDCBA
非选择题部分
(1). 实行推恩令。措施:建立刺史制度。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等作为教材,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 盐铁官营,统一铸造货币。
(4). 北击匈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 蔡伦。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奉献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史记》。司马迁。
西汉汉武帝时期。
丝绸之路。张骞。
①对中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输出,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丰富了物质文明。②对世界:促进了亚非欧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③对世界文明:中国的科技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促进了西欧社会的转型;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28.
.魏,蜀,吴。诸葛亮。
赤壁之战。打破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局面,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改变了军事战略和战术;赤壁之战后中国进入三国时期,促进了政治变革同时也催生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成果,为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操。官渡之战。影响: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29.
.洛阳。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改汉姓;学汉语。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