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之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之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随堂练习A卷
1.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活动搭配正确的是( )
A.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B.洪秀全——推动戊戌变法
C.康有为——颁布《资政新篇》 D.李鸿章——编成《海国图志》
2.某同学制作了某--书籍的知识卡片。根据卡片内容判断该书应该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
3.“天朝上国”的惰性太强大了,失败很快成为过去,刚刚醒来的雄狮打了个哈欠又睡着了。中国辜负了林则徐、魏源的一片苦心。这表明( )
A.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B.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阻碍中国向西方学习
C.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海国图志》启发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4.鸦片战争后,魏源从“守”、“战”、“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听互市各国以款夷”。这表明魏源( )
A.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积极倡导实业救国
C.继承了经世致用思想 D.大力推进洋务运动
5.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探讨当时世界形势的论著,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等,这些论著( )
①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②意在探索中国强国御侮之路
③打破盲目自大和僵化的状态④引发知识阶层中的思想动荡
A.①②③ B.②④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林则徐看到旧式师船无法抵抗坚船利炮后,主张购买和学习制造西式战舰。他从“权宜之计”走向“长久之计”,提出制造“外海战船”,并认为要形要求成规模,“坚厚战船,以资制胜”,这表明林则徐( )
A.初具近代海防思想 B.看到晚清积重难返
C.反思现存社会制度 D.提倡建立新式军队
7.据如表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 )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 成果
魏源 《西北边域考》
沈垚 《新疆私议》
李兆洛 《大清一统舆地全图》
官方修订 《钦定回疆则例》
A.是总结历代史地学成果的产物 B.蕴含着对时局的忧患意识
C.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 D.标志着向近代史学的转型
8.魏源曾在《海国图志》中谈及英国的新闻报纸时说:“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据此可知,魏源( )
①揭示了新闻报纸的政治功能②以中国语境解读西方政治现象
③抛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④广泛关注国际政治舆情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士大夫坚守华夏中心意识和文化至上心理,以“师夷”为耻,认为这是“以夷变夏”。另一部分士大夫则承认西方文明在物质层面上的先进性,通过“师夷制夷”的手段,以“中体西用”为范式和限度走“曲线”保文化的道路。由此可知,这二者( )
A.都触及了救亡的主题 B.一定程度上都认可西方
C.对“中学”态度迥异 D.代表了不同阶级的诉求
10.《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主要是由于中日两国相似的( )
A.经济状况 B.阶级基础 C.社会危机 D.思想根源
11.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向西方学习以达强国御侮之道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2.请看下图书影。下列选项中对该书内容解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13.《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引导传统地理观变革 B.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整
C.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 D.极大冲击了传统礼教价值观
14.中国近代数学家李善兰专注于研究西方数学,曾自署对联“小学略通书数,大隐不在山林”,并在1859年出版的译著中希望“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这体现了( )
A.“实业救国”思潮 B.“经世致用”思想
C.“中体西用”观念 D.“民主科学”主张
15.史料一 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在七万里之外竟然存在一个能打败数千年文明古国的蕞尔小夷。这么远的距离,那么小的国家,光是这两个数字就足够使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于是就在战争期间与战争之后究心于世界地理,产生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著作,一是魏源的《海国图志》,一是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如果说魏源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徐继畬就是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人。
——摘编自周振鹤《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史料二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应设)造船厂……火器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的原因。指出《海国图志》的历史价值。
(2)史料一中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主张?史料二中魏源对“夷”有何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晚清道光年间鸦片走私猖獗,大臣们纷纷上奏支持禁烟,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揭开了禁烟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推动颁布《资政新篇》,排除C项;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其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B项正确;《四洲志》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籍,排除A项;《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C项;《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失败很快成为过去,刚刚醒来的雄狮打了个哈欠又睡着了”可知,“刚刚醒来又睡着”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说明传统文化严重阻碍着中国向西方的学习,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其次“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障碍”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因此材料中魏源关于海防之策的论述说明继承了经世致用思想,C项正确;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魏源不可能彻底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魏源并未倡导实业救国思潮,排除B项;魏源并未推进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魏源等有识之士写出了一些探讨当时世界形势的著作,他们在书中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目的是探索强国御侮之路,打破了盲目自大和僵化的状态,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这些书没有引起知识阶层的思想动荡,④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主张购买和学习制造西式战舰”可知,林则徐认为中式船无法抵抗西方战船,主张购买和学习制造西式战舰,以战胜外国海军,表明他具有一定的近代海防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林则徐只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未看到清政府积重难返,排除B项;材料中林则徐并未反思现存社会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主张建立新式军队,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中国)。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入侵的威胁,特别是俄国对中国西北领土的野心促使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产生警觉,开始致力于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成果的集中涌现蕴含着对时局的忧患意识,B项正确;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空前兴盛,与西北边境遭受威胁有关,有特殊时代背景,而非仅仅是对前代研究成果的总结,排除A项;重视西北边疆研究,体现忧患意识和经世致用,而非“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排除C项;晚清西北边疆史研究确实有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新特点,但并未改变史学的整体面貌,1902年,梁启超发表著名的文章《新史学》,标志着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可知,新闻报纸论国政的政治功能,①符合题意;“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是从中国语境解读西方政治现象,②符合题意;抛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抛弃了”说法过于绝对,③不符合题意;广泛关注国际政治舆情的变化,“广泛”一词说法过于夸大,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A项正确;③④错误,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一部分士大夫的“以夷变夏”,还是另一部分士大夫的“师夷制夷”,都是在民族危机的前提下,产生的思想变化,A项正确;“以夷变夏”,并不认可西方,排除B项;两者对“中学”的态度是一致的,排除C项;两者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海国图志》传入日本之后,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及共鸣,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学者之所以感觉“暗合”、认为有利于日本边防的加强,是因为中日两国相似的时代背景,近代以来二者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一定的民族危机,C项正确。据材料和所学,经济状况相似不是《海国图志》引起日本学者共鸣的原因,共鸣源于相似的经历与处境,排除A项;据所学,当时中日两国的阶级基础并不相似,日本处于幕府统治时期,此时的统治阶级包括天皇、将军、大名和武士,而中国则是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统治阶级为地主阶级,排除B项;据所学,中日两国均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信奉思想的相似性不是《海国图志》引起日本学者共鸣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林则徐、魏源在学习西方时高举“经世致用”这一传统观念,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仍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反映了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A项正确;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排除C项;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图中所示作品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探索新知, 寻求强国御侮之路,冲破“天朝上国”观念。但是并没有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故ABC三项表述正确,D项错误。因此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由材料“在朝的统治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瀛寰志略》学习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地理学思想,运用当时先进的经纬度学说划分地球,对世界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比较准确的划定,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舆地学观念,引导了传统地理观的变革,A项正确;地理观的改变并不能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整,排除B项;《瀛寰志略》并未削弱封建专制统治,排除C项;当时的人们只是为大清帝国并非“天下之尊”所震骇,“极大冲击了”传统礼教价值观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异日人人习算,制器日精”可知,在李善兰看来,只要我们中国人坚持学习迟早有一天我们中国的科技也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体现出了经世致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实业救国”思潮,而且“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题干涉及时间中国还未出现该思潮,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D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5.(1)原因:鸦片战争的刺激;反思传统的地理观念;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历史价值: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2)思想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认识: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或只在技术器物上比中国先进)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鸦片战争真正使中国人切身地感到世界的存在”,得出鸦片战争的刺激;依据材料“中国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地理观念必定存在着某种毛病”,得出反思传统的地理观念;从强国御侮分析,得出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历史价值:依据材料“产生了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理著作”,得出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从著作本身分析,得出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2)思想主张:依据材料“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得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认识:依据材料“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得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或只在技术器物上比中国先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之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随堂练习B卷
1.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这反映了( )
A.抵制侵略与倡导中体西用的统一 B.挽救统治危机与学习西方的统一
C.摒弃夷夏观念与唤醒民族意识的统一 D.反对封建专制与谋求自强求富的统一
2.阅读下列表格内容可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
A.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人 B.领导了中国的早期近代化
C.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D.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
3.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为此他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魏源的“变”是指( )
A.学习西方科技 B.变革社会制度 C.提倡变古变政 D.改革教育体制
4.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自撰介绍西方状况的著作。如《四洲志》主要取材于英国《世界地理大全》的片断节译;而《海国图志》除此外,还参考了美国传教士的《美理哥合省国志略》等书;而《瀛环志略》所用的地图则全部摹自美国传教士的世界地图册。这说明了当时 ( )
A.中国知识分子因袭包袱之沉重 B.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限
C.启蒙与救亡是国人的双重使命 D.西学传播受到教会束缚
5.下表是《瀛寰志略》一书对不同地区的介绍、这反映了作者(  )
地区 介绍
欧洲 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本火、尤为奇妙。火器创自中国,彼土仿而为之、益加精妙
美国 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吉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中国 中国故自剖判以来,为伦物之宗祖,而万方仰之如展极
A.抛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C.正视欧洲先进的物质文明 D.认为西方文明源于中国
6.有学者表示,晚清的知识阶层普遍存在着焦虑心态和赶超心理,他们都期望抓住西方国家发达兴盛的根本所在,进行学习模仿,并迅速取得成效。基于此,当时有识之士最早采取的行动是( )
A.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宣扬西方制度优势
C.翻译西方科技文献 D.派遣幼童出洋留学
7.读近代中国关于“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书籍 出版时间 作者 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
《华英字典》 1822年 (英)马礼逊 将“foreigner”翻译为“夷人,番人,番鬼”
《海国图志》 1842年 魏源 将“foreign affairs”译为“夷务”
《增广海国图志》 1895年 林乐知、瞿昂来、傅兰雅、徐建寅增补 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
《英华大辞典》 1908年 颜惠庆 将“foreigner”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
A.变法革新阻力减小 B.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扩大
C.近代外交转型艰难 D.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改变
8.林则徐、魏源、徐继畲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据此以下选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林则徐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籍
B.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
C.湖南布政使徐继畲搜集外国事务和西人著述,撰成《康軸纪行》一书
D.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9.魏源认为:“东不足者西有余,以其所有易所无,气运贸迁,乌见失诸此者不可偿诸彼乎?夫惟有度外之人,则能通自古未通之绝域,致自古未致之货币。”这一观点( )
A.拉开了向西方学习序幕 B.践行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顺应了时代变局的需要 D.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10.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英国社会多有赞赏,“国中无论男女皆习文艺,能诗画,兼工刺绣。婚姻必男女自愿,然后告诸父母,不用媒妁……父母产业男女均分,不能男多女少”。由此可知,魏源( )
A.主张革新传统纲常思想 B.提倡经世致用务实学风
C.积极接受西方近代教育 D.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11.鸦片战争后,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一书,向国人介绍世界地理知识,将世界地理作如下划分(见下表),并提出“志南洋实所以志西洋”“志西南洋实所以志西洋”“志北洋亦所以志西洋”的战略
“南洋” 东南亚及其海域,与中国东南海疆相对
“西南洋” 南亚和西亚及印度洋海域,与中国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海疆相通
“北洋” 欧洲和亚洲北部及俄罗斯,与中国北部陆地边疆相界
“西洋” 西方欧洲各国,尤以“兵贾相资"的英吉利(英国)最为富强
材料表明( )
A.晚清政府对东南海疆的建设非常重视 B.魏源已摆脱“华夷之辨”观念的束缚
C.近代知识分子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D.《海国图志》旨在传播先进海洋观念
12.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说:“一至岸上,时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足以制其死命。”两江总督裕谦也奏称:“该夷大炮不能登山施放,夷刀不能远刺,夷人腰硬腿直,一击即倒。”这( )
A.详细描述了英国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 B.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观念分歧
C.暴露中国官员对世界形势的全然无知 D.对研究抵抗派的思想有史料价值
13.明清之际传入国内的西方文献约有450种,士大夫关注的基本上是以天文、历算为中心的宫廷科学,技术知识往往被视为雕虫小技。鸦片战争后,西学传播的重点转向实用的军事技术和与发展实业有关的各种应用技术。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
A.士人学术旨趣的异变 B.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洋务运动重心的转变 D.时局变化的现实需要
14.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 D.《华事夷言》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书籍 出版时间 作者 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
《华英字典》 1822年 (英)马礼逊 编者在书中将“foreigner”翻译为“夷 人,番人,番鬼”,但同时也指出“夷人”之说不当,只是为了顺应当时中国的语言现状,不得已而为之。
《海国图志》 1842年 魏源 作者在编撰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 夷务 ” 。
《增广海国图志》 1895年 林乐知、瞿昂来、傅兰雅、徐建寅增补 编者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
《英华大辞典》 1908年 颜惠庆 编者将“foreign ”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
—摘编自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综合表格中的“foreigner”和“foreign affairs”的中译衍变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等人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挽救统治危机,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洋务派主张抵制侵略与倡导中体西用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中“夷”就是对西方的蔑视,并不是摒弃夷夏观念,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等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没有反对封建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内容为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人开启学习西方的道路,属于开眼看世界的人,A项正确;洋务运动领导力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排除B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A项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没有提出变革社会制度,排除B项;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没有变政的意思,排除C项;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不只是改革教育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瀛环志略》所用的地图则全部摹自美国传教士的世界地图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在介绍西方状况时,多数参考和运用西方现有资料,而缺少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表明,当时的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限,B项正确;材料中并不能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因袭传统,排除A项;救亡这一词多用于19世纪末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教会对西学传播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通过对材料中对欧洲、美国和中国的介绍,可以知道在《瀛寰志略》中作者介绍了西方的先进的技术和民主制度,说明作者在正视欧洲先进的物质文明,选择C项;中国始终没有抛弃“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仅提到了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认为西方文明源于中国,但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发达于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他们都期望抓住西方国家发达兴盛的根本所在,进行学习模仿,并迅速取得成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一批文人学士、思想大家,有志于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这一急迫的社会需求催生了特定的翻译需求,当时有识之士最早采取的行动是介绍世界地理知识,例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寰志略》,A项正确;早期中国向西方学习处于学习西方器物阶段,排除B项;该时期的著作多为介绍世界地理知识,并非翻译西方科技文献,排除C项;派遣幼童出洋留学是在洋务运动时期,不是鸦片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夷人,番人,番鬼”“交涉事务,洋务,外务”可知,从翻译为“夷人”到翻译为“外国人”,翻译为“夷务”到翻译为“外务”,这是近代国人逐渐摒弃“天朝上国”观念,对世界有着更客观认识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变法,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出翻译词语的变化,无法体现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扩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世界认知的变化,无法体现近代外交转型艰难,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鸦片战争时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C项徐继畬撰写《瀛寰志略》,符合题意,故选C项;ABD项史实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近代。根据材料信息,魏源主张发展正常的对外贸易,使中外互通有无,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这顺应了时代变局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张开展中外贸易,而不是向西方学习,排除A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思想,排除B项;魏源的思想是主张中外互通贸易,是对当时时局发展的看法,并没有投入实践,未能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十分赞赏西方在技艺习得、家庭经济地位上的男女平等思想、婚姻自愿自主的进步社会思想,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传统中国的男尊女卑等伦理纲常已经不合时宜,说明其主张革新传统纲常思想,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社会伦理纲常的相关内容,并未涉及经世致用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魏源对西方近代教育的赞赏态度,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儒家传统伦理纲常并非中国落后的根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本题考查近代进步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魏源对海洋的重视体现出其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对海疆建设的重视,只是魏源个人行为,排除A项;魏源尚未完全摆脱“华夷之辨”观念的束缚,排除B项;《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然后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不是传播先进海洋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林则徐和裕谦对英军的错误认识,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林则徐上书光绪皇帝的奏折,属于原始史料,对于研究抵抗派的思想来说,则是很有价值的原始史料,D项正确;林则徐对英军的认识是肤浅和荒诞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观念分歧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中国官员对世界形势并非全然无知,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战败也让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逐渐认识到技术的落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层面,D项正确;设问要求回答士人学术旨趣变化的原因,排除A项;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以后的做法都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题干信息是从明清之际到鸦片战争后,并非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编纂的《华事夷言》主要记载的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D选项符合题意。《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A选项排除。《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B选项排除。《番客篇》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C选项排除。
15.参考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中文翻译中对外国人及其事物的称呼日趋中性化,反映对西水认识的加强。
论述:鸦片战争之前,受天朝上国心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清朝对外国人的称呼带有轻蔑和鄙视色彩。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等开明的地主阶级仍在其著作中以“夷”称呼外国人,说明中国的大门虽然已打开,但其认识仍然有限。洋务运动时期,用中性的“洋务”等称呼外国事物,说明随着民族危机持续加深,部分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进而发起“器物之变”,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清末出现了“客民”等词,说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在中国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同时“外人”等词也说明国人的外交观念和国际法知识不断完善。
【详解】对于开放试题,应对策略是怎么问怎么答。首先根据材料中“foreigner”和“foreign affairs”的中译衍变历程和内容,拟定一个论题,论题应根据材料总结得出;其次对论题进行论述,可以从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论述,注意论述的时候要史实正确,不同阶段均要论述;最后总结升华。参考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中文翻译中对外国人及其事物的称呼日趋中性化,反映对西方认识的加强。论述:鸦片战争之前,受天朝上国心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清朝对外国人的称呼带有轻蔑和鄙视色彩。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等开明的地主阶级仍在其著作中以“夷”称呼外国人,说明中国的大门虽然已打开,但其认识仍然有限。洋务运动时期,用中性的“洋务”等称呼外国事物,说明随着民族危机持续加深,部分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进而发起“器物之变”,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清末出现了“客民”等词,说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在中国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同时“外人”等词也说明国人的外交观念和国际法知识不断完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之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