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学者认为:“那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井喷。”这个时代现象历史上称为
A.罢黜百家 B.三教并行 C.焚书坑儒 D.百家争鸣
2.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21人。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A.重文轻武国策得以落实 B.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C.中枢机构存在大量冗员 D.权力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3.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介绍西方的著作,其内容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
魏源《海国图志》 将中西人士有关地理、天文、轮船、火炮、炮台、水雷等知识以及时人对于筹办海防、夷务的论述一并收入书中
徐继畬《瀛寰志略》 全书以图为纲,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等
梁廷柟《海国四说》 介绍了有关外国的历史和现状,肯定了西方民主制度
A.清政府摆脱传统的华夷观念 B.士大夫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中国开始全面接受西方文明 D.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4.《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表明《新青年》
A.绝对肯定西方文明的进步性 B.摆脱传统伦理道德束缚
C.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内容 D.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5.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一致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这部法律。这
A.预示着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 B.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6.1980年,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成都电线厂等5家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将原来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由在成本中列支的职工工资改在企业留利中支付,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同企业留利挂钩。这一改革
A.表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B.受国际经济影响比较大
C.主旨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D.利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
7.1539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的《维莱科特雷法令》中规定:“因为许多事情都因对法令中拉丁词理解不到位产生……我们希望从现在开始所有法令和其他事项……都要用法国母语给予当事方,而非其他宣讲、书写。”该规定反映出当时法国
A.拉丁词语难以法国化 B.世俗王权的削弱
C.注重对文化进行垄断 D.民族意识的加强
8.“伏尔泰不否认上帝的存在,他认为上帝是大自然的‘第一推动者’;洛克认可的天赋人权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贫苦劳动者。”这反映出启蒙运动
A.理论创新促进思想解放 B.利于人文主义传播
C.具有世俗化大众化特征 D.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9.如图为1913~1925年俄国粮食生产统计。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土地国有政策导致了粮食减产 B.市场手段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C.新经济政策导致严重经济危机 D.“苏联模式”利于农业发展
10.1963年,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并于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由此可知,当时
A.冷战中心已逐渐转移到法国 B.新的国际体系开始形成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D.法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1.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在分封制下
A.中央权力没有实现高度集中 B.宗族观念影响着分封实践
C.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被削弱 D.诸侯的归从意识亟须强化
12.秦汉时期制定了大量制度法规,如关于管理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这些制度法规
A.改变了地方考核系统 B.较为重视官员综合素养
C.完善选人与用人机制 D.以德才为标准考察官员
13.1541年,新教加尔文派入主日内瓦,之后不久便颁布了《教会法案》,以此作为市民思想行动的规范,如将参加公共活动的严格守时作为市民的义务,而公开进行不符合宗教要求的歌舞娱乐活动的市民则要被判处监禁。这些规定
A.重塑了民族文化内涵 B.蕴含了勤俭的教化诉求
C.维护了罗马教皇权威 D.拓展了基督教道德标准
14.唐朝初年,岭南地区的州县官僚由当地都督府直接选择士人首领补授,这种方式“简择未精”“未甚得所”。为此,朝廷专门派遣五品以上的京官充任选补使,御史一人同往监督,并逐渐形成了南选制度。这反映了唐朝
A.对边疆地区的羁縻统治 B.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C.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控 D.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15.1949~1956年,新中国一直努力加入各种体育国际组织,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代表团9人,由团长吴学谦率领访问了印度,并参观了第一届亚洲运动会。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
A.承担一定的政治意图 B.增强了人民体质
C.体现我国外交的成熟 D.改变了国际局势
16.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但各解放区当时流通的货币有300多种,成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重大障碍,也给野战军机动作战带来很大困难。据此可知当时
A.经济发展资金储备不足 B.金融市场管理亟须加强
C.中国货币政策混乱不堪 D.革命形势发展危机重重
17.《商君书》载:“四海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并强调了需要记载的秦国所需知道的十三类数据。随着秦统一六国,这套户口登记、统计和上报制度随之推行全国。这有助于秦朝
A.防范地方官吏隐瞒税收 B.避免土地兼并问题
C.防止农民集结反抗政府 D.强化对民间的管理
18.彭头山文化遗址,位于现湖南省北部,距今约9000~8300年,遗址中发现了成排的房屋,出土的大部分陶器胎泥中夹有炭屑,炭屑中明显有稻谷与稻壳的痕迹。这些考古发现表明该时期
A.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B.北粟南稻种植体系的形成
C.原始农业文明已经出现 D.统治者高度重视农业生产
19.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蔗糖等也连年增长。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促进了食物物种交流 B.颠覆了欧洲饮食文化
C.改变了传统生活习惯 D.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20.2019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许多省市也出台冷链物流政策和规划,把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到同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产业升级等息息相关的层面。这反映出
A.农业现代化丰富了食物的供应 B.法律保障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
C.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D.我国政府重视食品生产的安全
21.19世纪中后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产生转变,学徒制逐渐衰退,学校模式开始成为主要模式。教学内容也不再仅仅包含实践经验或技艺,更多地包含和技术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相关科学理论知识。这一变化
A.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B.折射出精英群体的文化诉求
C.说明欧美教育的世俗化 D.表明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异变
22.据统计,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每年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元高达二百万元之巨,其中有相当大的份额是用来购买景德镇瓷器的,外国银元可以在景德镇市场上流通。材料可以佐证景德镇地区
A.海路贸易较为发达 B.制瓷技术领先世界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弃农经商现象普遍
23.唐代长安城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城”,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超过100万。如果你是当时长安城的居民,你能
A.出门时穿件棉布衣服 B.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C.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D.到指定市场用铜钱购物
24.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犯罪率持续上升。1805~1842年,罪案数量增长了7倍之多,其中,1842年的罪案数量达到顶峰,为31309起。纵然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犯罪基础的扩大,但这一时期的人口增幅只有80%,远不及犯罪案件的增速。出现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
A.素质教育的不足 B.工业化与城市化
C.社会教化的缺失 D.影视文化的诱导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全国人民支援,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1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议》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议》的重要历史地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6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绅之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了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6分)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冲破了区域性的限制,从而消除了各地区饮食内容的差别,打破了食物原料的短缺状况,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形成了营养饮食和科学饮食的新观念,使饮食更讲究食品质量与文化品味。新航路的开辟,使饮食礼仪进一步规范化,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消费文化。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受地球自身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发展。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因素考虑对本国农业实行保护补贴政策,农产品生产过剩,因而实施鼓励出口政策,摧毁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后影响了全球粮食的正常生产。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粮食需求量增加;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在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推动危机的解决,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摘编自华凌志《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饮食发生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全球粮食危机出现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当代中国政府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创新之处。(8分)
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B C A C D D B C A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A B D C A C A C D B
【解析】
1.由材料“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井喷”和所学知识可知,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以重文轻武为祖宗家法,在这种政策下,不论是枢密院的正职还是副职都是文职出身者居多,故答案选A。
3.题干中三部著作信息可以判断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答案选B。
4.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故答案选C。
5.据材料可知,1953年该选举法的通过,为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所以其预示着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重大突破,故答案选A。
6.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改革等于鼓励企业去追求利润,同时将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奖金与企业的利润挂钩,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竞争力,故答案选C。
7.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放弃拉丁语,使用法语,这反映出法国民族意识的加强,故答案选D。
8.根据材料中“伏尔泰承认上帝的作用”“洛克忽视贫苦劳动者”等内容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答案选D。
9.据图可知,1921年后粮食产量开始增加,这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即固定粮食税取代了粮食征集制,通过运用市场手段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故答案选B。
10.20世纪60年代,法国提倡独立自主,并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故答案选C。
11.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分封制下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答案选A。
12.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制定了大量制度法规,从选人与用人方面规范行政,有利于完善选人与用人机制,故答案选C。
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派入主日内瓦颁布的《教会法案》对市民行动作出规范要求,守时和限制参加歌舞娱乐活动一定程度上带有避免浪费、生活节俭的要求,故答案选B。
1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南选制度由中央派遣京官负责地方官员的选任,并且受中央派遣的御史监督,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故答案选C。
15.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冷战格局下,我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利于增进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从而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故答案选A。
16.材料表明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当时流通很多种货币,这阻碍了经济发展,也给野战部队带来很大困难,说明解放区货币统一的工作具有紧迫性,故答案选B。
17.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被分封的土地和人民归属诸侯管理,而秦统一六国,编户齐民制度的出现,强化对民间的管理,故答案选D。
18.成排的房屋和陶器的发现,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定居,稻谷和稻壳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耕文明,故答案选C。
20.根据材料可知,各级政府支持冷链物流发展,体现了冷链市场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故答案选C。
21.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发生转变,学校制取代学徒制,科学理论知识取代实践经验技术,这都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需求,故答案选A。
22.据材料可知,明朝隆庆年间,允许民间对外贸易,景德镇精美的瓷器吸引了外商来华贸易,导致了大量外国银元流入景德镇地区,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繁荣,故答案选C。
2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长安坊市界限严格区分,因此用铜钱必须到指定市场购买,故答案选D。
2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但城市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却一时不能跟上,同时广大工人阶层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导致犯罪率上升,故答案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10分)
【示例】论题:人民群众是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2分)
阐述: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决策。
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出现了各地农民增产增收多打粮,工人大力发展生产,社会各界积极捐钱捐物,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参战,一切为前线的感人场面,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6分)
总之,这场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给予在朝鲜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物质支援,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2分)
26.(14分)
(1)(8分)特点:礼法结合;法律形式完备;慎狱恤刑。(每点2分,6分)
历史地位:《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法律的范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成熟。(2分)
(2)(6分)不同:欧洲法律体系特别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每点2分)
27.(12分)
(1)(6分)条件:中国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科举等选官制度的推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和完善;儒学思想深入人心。(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6分)变化:主导力量由传统乡村精英变为土豪劣绅;基层社会的职能与权威受到冲击;宗法伦理体制逐渐瓦解;基层社会矛盾激化。(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8.(16分)
(1)(8分)变化:冲破食物原料区域性限制(或消除了地区饮食内容差异,或解决食物短缺问题);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丰富饮食内容;规范饮食礼仪;形成新的饮食文化。(每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
(2)(8分)时代背景:各种客观因素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各国农业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带动需求量的增加;能源价格上涨带来能源结构的调整。(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6分)
创新:立足自身的同时加强全球合作。(言之有理即可,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云南省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