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山东省临淄市中考历史模拟适应性训练试卷(含解析)

2024年山东省临淄市中考历史模拟适应性训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七年级某班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如图历史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
A.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D. 政权分立与科技进步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以下能够作为“前贤”最好例证的是(  )
A. 战国七雄 B. 楚汉之争 C. 文景之治 D. 宦官专权
3.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与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了(  )
A. 司马迁史学修养极高 B. 《史记》的文学艺术性极高
C. 《史记》的体裁新颖科学 D. 司马迁史德高尚,秉笔直书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两句诗,概括了洛阳作为古都,在华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下列王朝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
①东周
②东汉
③曹魏
④东晋
⑤北魏
A. ②⑤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③④
5.隋代历史最相似的朝代是(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北魏
6.2013年5月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英议会接受质询时表示,英国政府并未改变英长期以来的对华及涉藏政策,即英国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西藏独立”,尊重中国主权。下列史实不能证明“西藏是中国部分”的是(  )
A.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
B. 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C. 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史司管理西藏
D. 清朝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7.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特点的特殊之处。对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  )
A.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 繁荣与开放
C. 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D. 中华文明的起源
8.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B.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
C. 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D.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9.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血战黄海、义和团运动。根据笔记内容,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A. 列强侵略 B. 民族抗争 C. 近代探索 D. 民族崛起
10.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付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众人议论纷纷,忧心忡忡。下列议论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①割地开口岸,丧权辱国
②赔白银4.5亿两
③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中国民族工业没指望了
④圆明园被烧掉太可惜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为重走长征路,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一条线路图,下列地点不可能在这条线路图中出现的是(  )
A. 湘江 B. 松花江 C. 乌江 D. 赤水河
12.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历史事实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西安事变”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
A. 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开始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李宗仁发动的
D.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毛泽东前往西安参加谈判
13.11、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较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 )
A.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B.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D. 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4.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这一愿望实现于(  )
A. 1964年 B. 1967年 C. 1970年 D. 2003年
15.图1、图2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交通事业的发展 B. 东北老工业振兴 C. 西部大开发战略 D. 科教兴国战略
16.如图年代尺表达的主题是(  )
A. 蛟龙出海、亮剑大洋 B. 钢铁长城、保家卫国
C. 鹰击长空、利刃出鞘 D. 战区主战、精准打击
17.在古代东方,大河流域因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而成为上古文明的摇篮,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的文明,无一不是由大江大河滋润孕育而生。下列属于大河流域文明的共同点的是(  )
A. 岛屿众多,星罗密布 B. 商业相对发达
C. 建立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D. 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文明
18.大化改新是大和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下列历史知识概述准确的是(  )
①唐朝的强盛和新罗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
②中大兄皇子依靠西乡隆盛等人,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
③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为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④实行中央集权
⑤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19.“中世纪的西欧人认为,这些由习惯限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农奴占有土地的权利,都具有法律效力……当佃户的权利受到领主侵犯而又不能得到法庭保护时,自由身份的佃户可以越过庄园法庭向王室法庭申述冤情。……在许多情况下,在佃户的集体压力下,地租不仅难以浮动,还出现一再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西欧(  )
A. 中世纪收取固定地租的原因 B. 价格革命对农民有利
C. 商业革命推动资本原始积累 D. 封建制度已完全解体
20.《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 路德 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著名演讲,宣扬了民主、平等、自由的理想。下列文献最早在该国阐述这一思想的是(  )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1.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通过国际互联网公开投票,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因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而在众多的候选人中名列榜首。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  )
A. 1843年 B. 1844年 C. 1848年 D. 1871年
22.“1914年之前,欧洲处在一种极其危险、紧张的国际环境之中。全欧洲当时都弥漫着一股不安全感,两大集团疯狂较劲,许多人都预期战争难以避免”。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是(  )
A. 两大集团的扩军备战 B. 萨拉热窝事件爆发
C.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德国挑战世界秩序
23.《凯歌悲壮》一书认为:苏俄(苏联)在1921~1927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是历史上的“退却年代”。这里的“退却”是指(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形成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24.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B.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C.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D.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5.某班开展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其研究的内容是(  )
A. 两极格局 B. 全球化趋势 C. 立体化格局 D. 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目录是一本书的索引,是全书内容的提纲挈领。阅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有关目录,探究下列问题。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2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8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4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20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25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29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3
第8课百家争鸣 38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44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50
(1) 学习了“夏商周的更替”这一课后,有位同学制作了“夏商周的更替”年代尺,其中的空格处应填写 ______ 。
A.商朝建立
B.西周建立
C.国人暴动
D.西周灭亡
(2) 你认为引起“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各诸侯国主要通过什么方式确立起新的政治制度?
(3) “秦统一中国”主要讲述了秦朝的建立和巩固。请说出秦朝建立的时间。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试举3例。
(4) 学习了该目录所涵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27.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上百年来共同追求的主题。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这些伟人的探索其实都是一个主题一追求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理想】
材料一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应“时势之要求”,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摆脱贫困,实现民族复兴的意愿。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的近代化理论。
(l)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具体含义是什么?孙中山通过“三民主义”为中国近代化设置了怎样的目标?
【第一代现代化】
材料二 中共七大毛泽东提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1953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此后,他们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第一代现代化的巨大成魏。
--李卉《论毛泽东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思想》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实现“独立自由”的事件是什么?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工业化建设?
【第二代现代化】
材料三 邓小平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与毛泽东依靠精神鼓励搞“大跃进”截然不同,邓小平认为中国必须改弦易辙,必须打破封闭的经济,他打算开放一部分市场,引进外国的技术、设备、资奉和管理经验。必须建立一种制度,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奖励那些促进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人。
--美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从哪一事件后开始实施?他“打破封闭的经济”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做法分别是什么?
【第三代现代化】
材料四 2008年北京市政府率先提出“绿色北京”发展计划。预计到2020年把北京初步建成“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绿色北京的创新可以概括为1:产业发展高端化,生产清洁化,淘汰劣势产业;营造绿色生活,引导绿色消费,鼓励绿色出行;环境优美化,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强污染防治;资源高效化,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循环经济。进入21世纪,北京为中国的第三代现代化树立了榜样。
--俞可平《中国未来三十年》(4)“绿色北京”的现代化道路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借鉴?
28.某学校八年级某班准备举办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知识竞赛”。高原同学收集了以下材料,请你帮他解决问题。
[开天辟地谱新篇]
材料一: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星星之火可燎原]
材料二:
[功垂千古永不忘]
材料三: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全线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面出现的只有中国。
--丘吉尔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责任使命铸辉煌]
材料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 材料一中“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成果?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 材料四垮台的“一个政权”指的什么?
(5)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谈谈你从中共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感悟。
29.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小华搜集了如下资料,请运用资料展开探究。材料如下
(1)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2)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3)以计算机网络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
据材料,概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成就对工业革命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图片呈现的是奴隶、青铜器和商鞅变法时“统一度量衡”的重要工具,根据图片可以确定小组研究的历史阶段是夏商周时期。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时期,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时期,所以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故B符合题意;A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是秦汉时期的主题,排除;D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知道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故选项C符合题意;战国七雄、楚汉之争、宦官专权与仁政、“前贤”无关,故选项ABD不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陈胜与诸侯同列,批评汉武帝晚年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等许多过失。这反映了司马迁史德高尚,秉笔直书。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司马迁的《史记》的相关史实。
4.【答案】C
【解析】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东周开始;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494年,北魏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故①②③⑤符合题意。
故选:C。
主要考查学生对定都洛阳的政权的准确识记。识记西晋、北魏等定都洛阳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定都洛阳的政权。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局面;都是短命王朝,二世而亡;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的制度;都有对后世重大影响的工程。故隋代历史最相似的朝代是秦朝。
故选:A。
本题以隋朝的统治为切入点,考查隋朝和秦朝的相似点。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局面;都是短命王朝,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的制度;都有对后世重大影响的工程。
本题以隋朝和秦朝的相似点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点。
6.【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元朝设立宣政院,标志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史司管理西藏,清朝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这些都证明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A项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只能说明唐朝与吐蕃关系密切,但当时的吐蕃还不属于唐朝的领土。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西藏管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识记中国古代对西藏管辖的相关史实,明确理解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7.【答案】A
【解析】北宋统治者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兵变政移情况发生。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故A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反映的是唐朝后期,排除C;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史前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朝、清朝历史特点的有关史实的掌握。明清时期,对内: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建立卫所,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在北方与蒙古设立榷市;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等措施都加强了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外:抗击倭寇、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统一。故选D。
9.【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血战黄海、义和团运动均是抵御外侮的史实,属于民族抗争的范畴,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血战黄海、义和团运动。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血战黄海、义和团运动都是近代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血战黄海、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解析】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 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口岸,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圆明园被烧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内容、影响。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具体经过为: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放弃去湘西-进军贵州-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松花江在中国东北,不可能在红军长征线路图中出现.
故选B.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红军长征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2.【答案】B
【解析】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重点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的准确识记。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选D。
14.【答案】C
【解析】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了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毛泽东这一愿望实现于1970年。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相关史实。还需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及重要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实施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改善管道沿线地区人民生活质量。青藏铁路是通往西南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改变了西南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两个事件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共同反映的主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C项正确;青藏铁路反映交通事业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图片没涉及东北老工业振兴、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5年12月31日,中央军委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进行改革,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的五大军种包括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题干图片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辽宁舰”交接入列表达的主题是钢铁长城、保家卫国,B符合题意,ACD说法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关键是解读图片,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解答本题要把握军队建设的现代化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7.【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大河流域文明的共同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河流域文明的共同点是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故C正确。
ABD.岛屿众多,星罗密布、商业相对发达、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文明是海洋文明的典型特点,故排除ABD。
18.【答案】A
【解析】依据学过的知识,为了打击贵族,挽救危机,中大兄皇子依靠在中国隋朝、唐朝留学回国的高向玄理等人,除掉苏我氏,拥立孝德天皇,改年号为“大化”,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其主要内容是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为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向中国隋唐政治经济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给日本历史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②不正确。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注意大化改新内容的识记.
19.【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因为佃户的斗争,所以中世纪的地主收取的是固定地租,材料揭示了中世纪收取固定地租的重要原因。B.材料没有反映出价格革命。C.材料也体现不出商业革命。D.材料没有揭示出时代特征,体现不出封建制度的瓦解。
故选:A。
本题考查欧洲中世纪的农业经济特征,要求学生结合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
中世纪的固定地租,一直延续到新航路开辟以后,新航路开辟以后,出现了价格革命,靠固定地租作为主要收入的地主逐渐衰落,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瓦解。
20.【答案】C
【解析】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题干中《独立宣言》最早在美国阐述了民主、平等、自由这一思想。选项 A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法律文献; 选项C是在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献;选项D是在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中颁布的法律文献。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独立宣言》的相关史实。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宣布人人生而平等。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独立宣言》的相关史实。
2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故选C.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注意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内容的识记.
22.【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14年之前,欧洲处在一种极其危险、紧张的国际环境之中。全欧洲当时都弥漫着一股不安全感,两大集团疯狂较劲,许多人都预期战争难以避免”可知,材料中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发起的战争,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重点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背景、导火线与内容、影响。
23.【答案】B
【解析】俄国自1914年到1920年,战争一直不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被迫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了积极性,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1-1927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重点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24.【答案】C
【解析】“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作者个人的感彩,而“观点”是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ABD三项都是对二战事实的客观陈述,属于史实.而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属于观点.
故选C.
本题以“史实”和“观点”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注意区别“史实”和“观点”,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25.【答案】D
【解析】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D符合题意;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排除A;全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排除B;“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不是立体化格局,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
26.【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亡商朝,建立西周。B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可知,引起“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主要通过通过变法方式确立起新的政治制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
(4)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目录,围绕该目录所涵盖的历史知识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知道了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了解了古代的一些政治、经济制度等;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努力等等。
故答案为:
(1)B。
(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变法(或改革)。
(3)公元前221年。措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
(4)知道了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了解了古代的一些政治、经济制度等;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努力等等。
本题考查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掌握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
27.【答案】(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具体含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通过“三民主义”为中国近代化设置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实现“独立自由”的事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据所学知识可知,党和国家提出“一化三改”的目标,实行“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推进工业化建设。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开始实施的。邓小平“打破封闭的经济”的具体做法是对外开放、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做法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据所学知识可知,“绿色北京”的现代化道路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高端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高效利用能源等借鉴。
故答案为:
(1)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目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措施:提出“一化三改”的目标,实行“一五”计划,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答出两点即可)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打破封闭的经济”的做法是:对外开放、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做法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借鉴:发展高端产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高效利用能源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重点掌握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这些伟人追求现代化的史实。重点掌握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化三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化三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28.【答案】【小题1】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小题2】从城市暴动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小题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法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4】国民党政权。
【小题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要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解析】(1)本题考查中共一大。识记中共一大的内容与影响。
(2)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的变化。理解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影响。
(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4)本题考查渡江战役。理解渡江战役的意义。
(5)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分析合理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一大以及意义、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抗日战争的意义、渡江战役等知识。
29.【答案】交通工具、新能源的利用、机器的改进、通讯工具。评价:有利有弊(或促进了社会进步,又带来社会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及对工业革命的评价,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客观评价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次科技革命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交通工具、新能源的利用、机器的改进、通讯工具;通过对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可知,科技革命有利有弊,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又带来了社会问题。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山东省临淄市中考历史模拟适应性训练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