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
C.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
2.《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具有重诗的社会风险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3.顾恺之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添加三笔毛,“觉神明殊胜”;为谢鲲画像时,注重环境刻画,云“此子宜置岩壑中”。这体现了顾恺之的绘画特点是( )
A.以形为重 B.以形写神 C.环境烘托 D.神似形不似
4.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己也。据此可知唐朝文化( )
A.兼收并蓄 B.领先世界 C.源远流长 D.影响深远
5.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
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
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
6.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权的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专制皇权削弱
7.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多而不精。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使武人控制了国家政权
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D.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8.“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1074-1138年)评述秦灭梁之事曰:“按《春秋》灭梁者,秦也。圣人不书‘秦灭’,而书‘梁亡’者,不能守在四邻而沟公宫,亡其自致也。今勤王大众不以击敌,而以治城池。金帛用物不以募战士,而以赂敌国。堂堂大宋,万里幅陨,奚至陵藉如此其甚哉!”胡安国意在( )
A.痛斥秦灭梁的行径 B.纠正历史记载错误
C.唤起强国御敌意识 D.巩固理学主导地位
9.诗人张以宁过辛弃疾墓时赋诗云:“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该诗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宋朝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 B.澶渊之盟,辽宋和议
C.绍兴和议,宋廷偏安 D.南宋灭亡,国家一统
10.“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材料意在说明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重文轻武 B.强化皇权 C.分权制约 D.控制地方
11.《大夏国葬舍利碑铭》为西夏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连云宝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汉人张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仿宋朝建立官制
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
12.“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 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 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13.《哈佛中国史》:“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
A.侯国 B.郡县 C.中书省 D.行省
14.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等地;明朝设置都司卫所等机构管理蒙古等地;清朝设置理藩院管辖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这些机构的设置( )
A.推动了边疆地区对外开放 B.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C.旨在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5.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 )
A.民族隔阂的消除 B.对外政策的开放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民族融合的加强
16.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17.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袖。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 )
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 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 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
18.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
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 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19.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对所有社会成员而言的,尤其是针对君王贵族和士大夫阶层而言的,但这种主张被推行的实际结果,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一现象表明( )
A.理学背离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理学不能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理学家使民众生活日益艰难 D.理想诉求与现实实践的差异
20.与前代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不同,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也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承担契约关系以外的杂役。这种变化( )
A.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增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D.流动了阶级门第观念
21.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是强调( )
A.守成保业 B.社会责任 C.忠君爱国 D.改革创新
22.说到宋词,有人誉称“唱彻宋代的歌声”。当其时,词坛群星璀璨,词风或豪放雄壮,或婉约细腻。其中“婉约细腻”的代表人物是( )
A.苏轼 B.辛弃疾 C.关汉卿 D.柳永
23.宋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这说明宋代书法( )
A.深受理学影响 B.强调意境表现 C.突出创作风格 D.始有文人意趣
24.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 )
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
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转型
25.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是范仲淹。他“以天下为己任”,一生三次因谏议而遭贬黜,当时的士大夫认为他一次比一次光荣。据此可知,当时( )
A.儒学复兴运动遭受巨大挫折 B.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控制舆论
C.士大夫认同朱熹的“正君心” D.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二、材料题
26.宋朝代表华夏民族主流,创造了中华民族新辉煌,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入宋以后,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力、畜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磨务”,管理水力机械。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巳呈巅峰状态。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并简析其繁荣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代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提炼出作者关于宋代科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教的发展情况,得不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学说发展中吸收了儒家思想,不能得出儒本道末的结论,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道教危机的内容,故D不正确。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思想融合的趋势,各家各派,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以便被统治者采纳,或多或少的都吸收了别的学派的优秀成果,为此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局面。
2.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唐朝时期出现了重诗的社会风气,故A项正确;BC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排除D。
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觉神明殊胜”“此子宜置岩壑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顾恺之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士大夫画讲究“以形写神”,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所学可知,顾恺之绘画时注重刻画“形”,但最终是为“神”服务的,即“以形写神”。此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4.答案:A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中“唐朝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反映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领先世界”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C.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源远流长”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D.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影响深远”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故选:A。
5.答案:A
解析:“胡食”指的是唐朝境外食物,尤其是来自西域以及中亚地区的食物,胡食在唐代流行,说明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A正确;西洋主要指的是欧洲国家,与题干中“胡食”所在区域并不一致,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胡食在唐代流行不能证明文明中心的转移,排除D。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建立后,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在中枢权力系统分割相权,在地方上分割地方的政治、军事、财政大权,不同的分支之间相互制衡,降低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科举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官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之一,这并不必然导致效率的低下,如唐朝,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恰恰说明了宋代的专制皇权是在不断加强的,故排除。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材料表明北宋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并且兵员多可知,这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士兵多并且待遇优厚,无法体现武人控制了国家政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虽然兵士待遇优厚但也只是能养家糊口,不涉及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北宋虽然兵员多,但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结果多是失败,不能说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是《春秋》中记载秦灭梁之事,不说是秦灭了梁,而是记载梁的灭亡,因其不能抵御四周邻国而亡;又提到宋代,地域辽阔,金钱不用来修缮城池壮大军事,而是去贿赂敌国,认为这会招致和梁一样被灭亡的结果,旨在唤起国家的御敌意识而不是委屈求和以图暂时的安稳,故选C项。对秦灭梁只是客观陈述,主要目的是警示宋代,排除A项。历史记载并没出错,胡安国只是想以史为鉴,排除B项。理学的相关内容和材料中的表述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因此,张以宁用“英雄已尽中原泪”来纪念他;而绍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无心统一,所以张以宁用“臣主原无北伐心”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安,答案为C;AB为北宋时期的事件,排除;“臣主元无北伐心”表示南宋政权尚存,不愿北伐,与D相矛盾,排除。
10.答案:C
解析:材料“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说明了宋朝的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是政治机制注重预防和制约,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宋朝政治制度强化分化事权,故C项正确。重文轻武不符合材料主旨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分散官职职权,不是强化皇权,故B项将错误。控制地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右仆射兼中枢侍郎平章事”与宋代的平章政事一职极为相似,由此可知,西夏仿宋建立官制,B项正确;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建造连云宝塔之事虽与佛教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恩德”是指蒙古族首领铁木真,通过多年的战争,打败了周围各部,结束了混乱的局面,统一了蒙古革原,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北京及其周边由中书省管辖,其他地方归行省管辖。故答案为D项。元朝时期没有侯国,排除A项;元朝时期没有“郡”一级行政单位,排除B项;元朝时期中书省只管辖大都附近被称为“腹里”的地区,排除C项。
1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表明在元朝、明朝、清朝都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各朝代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不涉及对外开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设置机构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理,没有促成各民族风俗趋同,排除B项;根据所学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不是防御西方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西域和中原人士之间的交流交往非常频繁,但并不能说明民族隔阂消除,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朝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元帝国境内民族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地方官职,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原和周边民族交往非常频繁,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故D项正确。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A项,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南稻北粟的格局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的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并且,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开始”被打破的结论。故A项错误。B、D项,根据材料“麦粟等早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可知,北方的农作物传到南方,影响了南方的耕作制度,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不能体现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故B项错误,D项正确。C项,麦、稻、粟不是经济作物,材料也没有体现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17.答案:A
解析:“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汝窑作为官窑,其产品在南宋时期不再禁止流向市场,也是可以允许出卖的,故选A。
18.答案:D
解析: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拜财神的习俗流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故D正确;拜财神的习俗流行,不是社会风气堕落,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村经济状况,无法体现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排除C。
19.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理学家的主张在实践过程中理想诉求和现实实践的差异,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变成了统治者限制平民百姓享受最基本的生活权利的利器”这不是理学家的问题,而是统治者实施的问题,因而不能得出理学背离儒家民本思想的结论,排除A;选项B表述错误,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仅凭统治者限制民众生活的权利,不能得出民众生活日益艰难的结论,排除C。
2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也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承担契约关系以外的杂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雇佣关系增多,地主与农民也多是租佃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与传统的世袭奴婢相比,人身依附关系明显松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与社会阶层流动无关,排除B项;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与社会公平正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阶级门第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他的这句名言体现了强烈的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故选B;张载强调了社会责任,并不是守成保业和改革创新,更不仅仅是局限于忠君爱国,排除ACD。
22.答案:D
解析:“婉约细腻”指的是宋词中的婉约派,柳永作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以切身感受入词,以市井风光入词,以清浅婉约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词,用白描的笔法,不避俚俗,描写了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故选D。苏轼、辛弃疾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排除AB;关汉卿为元曲作家,与宋词无关,排除C。
23.答案:A
解析:宋代书法尚意的内涵体现出理学的特征,表明宋代书法深受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能够说明宋代书法强调意境表现,但不是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突出创作风格不是材料主旨内容,也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C选项错误;D项中“始有”一说明显错误,故D选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根据材料“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理学与汉代董氏儒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了发展,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了形式上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可知,说明宋代理学与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而不是否定,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理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无法体现理学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理学并不属于近代学术体系,依旧是传统儒家文化,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振作士风、砥砺名节的代表,以天下为己任,受到当时的士大夫的赞誉,说明北宋形成励气节的社会氛围,故D正确;材料与儒学复兴运动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控制舆论,排除B;材料信息与朱熹无关,排除C。
26.答案:(1)新气象: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海外贸易规模空前。
原因:两宋与其他民族政权的局部统一,政权相对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层的扩大。
(2)特点: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影响: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理由: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解析:(1)新气象:根据材料“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可知,城市商业经营打破空间限制;根据材料“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可知,农村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可知,出现世界最早纸币和白银货币化趋势;根据材料“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可知,区域性市场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加强;根据材料“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可知,海外贸易规模空前。原因:根据材料所处时代“两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局势、民族交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市民阶层的扩大等方面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可知,水力驱动应用到手工业生产。影响:根据材料“在许多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人们利用水力进行舂碓、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可知,水力的应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手工业的发展。
(3)观点:根据材料“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可知,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高峰。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技的具体史实包括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