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请你根据下面示意图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2.如图为《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所示①②③④依次为( )
A.魏、东晋、西晋、北魏 B.北魏、东晋、西晋、魏
C.魏、西晋、东晋、北魏 D.北魏、西晋、东晋、魏
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遥领就是以不属于本国的州郡设置刺史、太守,而虚封则是受封的诸侯王只有虚号,其封土则在他国境内。如蜀国马超领凉州牧,吴国孙休为琅邪王,凉州与琅邪均位于曹魏境内,北魏将南朝的会稽、苍梧、建业、丹阳等郡封其臣为公侯。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 )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C.统治者利用权术愚弄大臣 D.各政权实行相同的政治制度
4.《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
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 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 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
5.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反映了当时( )
A.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 B.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D.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
6.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
A.玄学思想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重武轻文成为社会共识
C.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D.社会动荡导致矛盾尖锐
7.下图所示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两省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南方经济实力超过了北方 B.中央集权在不断地弱化
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 D.南方政权更迭比较频繁
8.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这表明( )
A.经济重心实现南移B.南方地区得到开发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江南农业发展鼎盛
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这一状况主要是因为( )
A.南方政权重视农业生产 B.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C.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 D.人口跨区域大范围流动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钱币的作用严重萎缩,百姓购买物品和计算物价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经济解体 B.北方物资大量剩余
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D.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11.南北朝时期,胡服在中原地区成为普遍流行的服装形式,其服装特色也被汉族服饰所吸收。同时,少数民族统治者十分羡慕古代帝王士大夫峨冠博带、宽衣大袖的服装,并使之在其礼服中保留下来,流传下去。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统促进服饰交融 B.民族交融影响服饰发展
C.中外服饰相互受到影响 D.汉人认可少数民族政权
12.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 B.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
C.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 D.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13.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孝文帝的改革( )
A.增强了对汉民族的认同 B.激化了民族矛盾
C.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D.加强了中央集权
14.北魏时期《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当时流行的歌谣也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以上诗作、歌谣可用于研究( )
A.北魏灭亡的原因 B.北魏诗歌的演变
C.迁都洛阳的背景 D.唐诗兴起的渊源
15.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责备留京群臣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这反映出当时北魏( )
A.北魏中央官员不作为 B.妇女社会地位较高
C.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D.传统习俗影响深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其中很多由草市发展而来.这些新兴的城市也给南方的城市经济带来了某些新特征,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日中人已合,黄昏故未疏”,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攘攘。
——摘自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时期南方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城与洛阳的地理位置
材料二 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伊始,就把迁都洛阳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他看来,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经济基础坚实,交通条件便利,文化积淀深厚,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曾是东周、东汉和魏晋的都城。迁都洛阳,既有利于加强同中原汉族门阀士族的联系与合作,又可以乘机摆脱鲜卑守旧贵族势力的束缚掣肘,推行汉化改革。
分析说明北魏南迁的利弊。
参考答案
1.A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对峙到南北朝对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为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A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夏商周早期国家的产生、发展与图示历史时期及其阶段特征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蜀、吴并立的政权是魏,统一魏蜀吴的是西晋,与十六国对峙的是南方政权是东晋,分裂成东魏和西魏的是北魏,所以①是魏,②是西晋,③是东晋,④是北魏,C项正确;ABD项对应不准确,排除。故选C项。
3.A
【详解】据题意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遥领和虚封制度,这说明是将本不属于自己的国土当做了自己的国土,意图能够实现统一,真正的占领这些国土,由此可说明当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南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趋同,排除B项;统治者并不是在愚弄大臣,排除C项;仅根据一个遥领和虚封并不足以说明各政权实行相同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及所学知识可得知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关中之人,戎狄居半”“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少数民族‘崇尚儒学,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可知,此时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在文化习俗方面相互借鉴,强化了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融合强化了文化认同,未体现汉族政权强制少数民族汉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平等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排除B项;早在两晋南北朝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就已开始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流传,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人们甚至以卫青、霍去病为例,支撑读书无用的观点,结合所学,这与当时受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的影响,选官标准是出身、门第,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士族门阀享有政治、经济等特权有关,C项正确。据所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哲学思想与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探讨,由此可知,玄学并不会导致材料所述的读书无用论、重武轻文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社会上流传读书无用论,重武轻文现象严重,但不代表重武轻文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国家分裂,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但材料并没有涉及矛盾尖锐这一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东汉至西晋时期的浙江与福建。根据材料可看出西晋在今浙江省、今福建省境内所设县数大幅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因此福建、浙江境内所设县数增多,C项正确;东汉到西晋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但并没有超过北方,排除A项;县数大幅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弱化,排除B项;县数大幅增加并不能说明南方政权更迭比较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南方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说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不能看出南北趋向于平衡,排除C项;材料能够体现江南地区农业发展,但不能体现农业发展鼎盛,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结合所学其主要原因是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即人口跨区域大范围流动,D项正确;南方政权重视农业、南方相对稳定和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都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但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方商品贸易多以物易物,商品经济衰退,“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说明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北方商品贸易多以物易物,商品经济衰退,不利于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北方商品贸易多以物易物,商品经济衰退,并非物资大量剩余,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胡服在中原地区的流行与少数民族对“宽衣大袖”的认可,都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B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国家并未统一,也不是国家统促进服饰交融,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民族关系,并非中外关系,排除C项;胡服在中原地区普遍流行并不能说明汉人认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据材料可知,三国至隋朝时期,黄河长期安流,河溢现象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此时北方政局动荡,严重影响了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此时期北方农耕经济的衰退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减轻,导致了河溢现象减少,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之后黄河河溢现象较三国至隋唐时期严重,说明三国至隋唐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并非技术方面,排除B项;历代政府对黄河水患的治理都较为重视,排除C项;唐朝、宋朝的国家经济实力较三国至隋朝都较高,但黄河河溢现象却比三国至隋朝时期较多,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材料反映孝文帝在进行庙号改革时,为了能遵循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该做法体现了他对汉文化的认可,有利于增强鲜卑族对汉民族的认同,A项正确;庙号改革体现的是孝文帝对汉文化的认可,有利于民族交融,没有激化民族矛盾,排除B项;孝文帝的庙号改革遵循儒家礼制有助于强化儒家的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内容体现了孝文帝改革对汉文化的认可,没有反映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平城恶劣的自然条件,可用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与北魏灭的原因、北魏诗歌的演变及唐诗的兴起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公元499年”“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旧服)”可知499年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这说明当时北魏人的传统观念影响深刻,阻碍了改革变法,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特点:耕地面积增加;新耕地的来源多;士族积极参与;官方政府大力支持;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技术;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速度快,与北方渐趋平衡。(任答三点得满分)
(2)表现:城市数量增加;坊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界限有所突破;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所延长。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新耕地的来源多;根据材料一“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交成农业生产基地。”可知士族积极参与;根据材料一“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可知官方政府大力支持,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利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一“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可知发展速度快,与北方渐趋平衡。
(2)表现:根据材料二“六朝时期城市大量兴起”可知城市数量增加;根据材料二“如在南朝的市场中有了住家的出现和存在”可知坊市商业活动的空间界限有所突破;根据材料二“‘日中人已合,黄昏故未疏’,黄昏时市场中依旧熙熙攘攘。”可知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所延长。
17.利:①历史上多个政权以洛阳为都城。②文化积淀深厚;③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便于改革以巩固统治。
弊:①洛阳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②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③不利于对北部边境的控制。
【详解】分析利弊时一定要充分挖掘材料有效信息。其中在分析“利”时要从历史基础和现实等角度进行思考,即历史上多个政权以洛阳为都城;文化积淀深厚;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便于改革以巩固统治。在分析“弊”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主要从气候、地形、位置等条件入手进行思考,深度分析上述条件产生的不利影响。除了上述主要角度之外,还可以从社会生活等小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洛阳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不利于对北部边境的控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