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
高一历史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观察遗址分布图示,以下说法正确是( )
A.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B. 遗址分布范围广泛且均衡
C. 新石器时期阶级分化明显 D. 中华文明主要起源长江流域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根源于( )
A. 井田制的发展 B. 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C. 统治者的重视 D.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推行
3. 钱穆曾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这一制度是( )
A. 中央集权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皇帝制度 D. 郡县制度
4.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下列表述属于西汉时期历史元素的是( )
A. 诸侯 五铢钱 独尊儒术《本草纲目》 B. 刺史 察举制 均输平准《史记》
C. 内阁 曲辕犁 三教并行《禹贡地域图》 D. 皇帝 两税法 大定之治《神农本草经》
5. 战国时赵武灵王倡胡服骑射,引进胡服,但胡服没有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五胡内迁后,胡服为广大汉人所喜爱,并逐渐普及。这一典型事例最能说明( )
A. 胡服因美观而受人追捧 B.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天性
C. 政府提倡违背民间意愿 D. 民族交融丰富人民生活
6.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说明了唐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A. 朋党之争 B. 藩镇割据 C. 黄巢起义 D. 宦官专权
7. 富有浪漫诗意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近来好评如潮。与其中所提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反映的制度一致是( )
A.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 B.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8. 自古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 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B.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C. 日本学问僧到长安求法 D. 唐招提寺是建筑的杰作
9. 金世宗时期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且使用女真文字。这体现出金朝( )
A. 放弃游牧民族传统 B. 学习汉族制度文化
C 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D. 采用蕃汉分治制度
10. 下图所示为对元朝某机构的描述。该机构是( )
●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 ●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 ●其职能相当于行省机构,故在吐蕃地区不另设行省
A. 中书省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宣慰司
11. 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有来自洛阳、成都的酒,江、淮、蜀、闽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纸,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书籍,两浙的漆器,赣州的陶瓷器,等等。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对外贸易频繁 B. 商品经济繁荣
C. 南方科技发达 D. 金融资本雄厚
12. 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康熙称其“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下列主张与朱熹有关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D. 工商皆本
13.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 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B. 西方殖民者侵扰沿海
C. 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D.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14. 16世纪以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和人口数量都迅猛增长,大片三角洲山地和沙地得到开发,耕地数量大幅增长,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 生产工具出现重大改进 B. 高产农作物传入与种植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15.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B. 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C. 建立军事基地,侵略亚洲他国 D. 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16.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这场运动( )
A. 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以后 B.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意在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D. 有效保障了晚清国家安全
17. 《辛丑条约》规定,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说明( )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 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18. 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 )
A. 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 交通通讯新变化 C. 民国政府政策新变化 D. 自由平等新风尚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突出表明五四运动( )
A.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 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 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2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红军长征途中,与“生死攸矣,转危为安”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渡过金沙江 B. 飞夺泸定桥 C. 召开遵义会议 D. 会宁会师
21. 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南下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
学,后西迁至昆明,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事是由于( )
A.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 B. 平衡西南教育
C. 国民政府学制改革 D. 国共十年对峙
22. 某位同学在笔记本中记录的学习主题提纲如下。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1)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 (3)中国军队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A.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东方主战场
C. 敌后战场的抗战 D. 抗战的胜利
23. 邓小平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中对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一次军事行动评价道“我们前进了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着武汉、南京、上海,扩大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新解放区。这是个真正的胜利,前进一千里的意义就在这里。”该军事行动为( )
A. 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B.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摧毁国民党主力 D. 渡江战役突破了长江防线
24. 1949年以前,石家庄的服装业基本上是私人个体手工业和工场作坊式的生产。1951年,有70名职工的石家庄市新华服装成立。到1957年,石家庄拥有了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针织复制业服装鞋帽业等,成为华北地区重要棉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 棉花种植业的广泛发展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确立 D. 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 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B. 取代国际法在世界上的地位
C. 体现“一边倒”的和平外交方针 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26. 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 )
A. 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 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
27. 下列图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 教书育人、敢为人先 B.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C. 不怕艰难、救国救民 D. 刻苦钻研、勇于改革
28. 1983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值比 1978 年增长了30. 6%, 平均年增长 5. 5%, 大大高于1978 年以前平均增长 1. 29%的速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C.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9. 如表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同时期宪法修正案的修正情况(部分)。这反映出( )
时间 修正情况
1988年 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3年 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A. 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 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
C. 法治建设适应改革需求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30. 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2022年,其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创造了11%的经济总量。它反映了(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 “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效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D. 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尝试3
第Ⅱ卷(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面临哪些忧患?试举出北宋一位试图以改革解决国家忧患的人物及历史事件。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摘编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初、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如何探索“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的?
材料二 这时的思想家确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光荣战士。尽管他们自身也有弱点,但在当时说来,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就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时的思想家”提出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运动的意义。
材料三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3)阅读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孕育的新思想……(它的创立)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世界进入了大变大调整时期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一方位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的开启。
——摘编自陈锡喜《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根据》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所孕育的新思想”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思想创立的必然性。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
高一历史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观察遗址分布图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B. 遗址分布范围广泛且均衡
C. 新石器时期阶级分化明显 D. 中华文明主要起源长江流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地图信息可知,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很多,且分布广泛,这奠定了我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A项正确;“均衡”说法错误,西北地区分布较少,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才比较明显,材料中未说明是新石器时代哪一时期,排除C项;中华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分布较为密集,且最早出现奴隶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重大发展,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根源于( )
A. 井田制的发展 B. 铁犁和牛耕的使用
C. 统治者的重视 D.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推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农业进步,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经济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的进步,即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经济发展,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A项;统治者重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并非根源,排除C项;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3. 钱穆曾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这一制度是( )
A. 中央集权制 B. 三省六部制 C. 皇帝制度 D. 郡县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因此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度是中枢机构,因此其不是大一统局面长久维系的原因,排除B项;皇帝制度不能起到维系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4.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下列表述属于西汉时期历史元素的是( )
A. 诸侯 五铢钱 独尊儒术《本草纲目》 B. 刺史 察举制 均输平准《史记》
C. 内阁 曲辕犁 三教并行《禹贡地域图》 D. 皇帝 两税法 大定之治《神农本草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实行察举制和均输平准措施,西汉时期成书的《史记》,B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的,排除A项;内阁是明朝设置的,曲辕犁是唐朝的,三教并行是隋唐时期,《禹贡地域图》是西晋时期的,排除C项;两税法是唐朝实行的,大定之治是金朝繁荣的表现,《神农本草经》是东汉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 战国时赵武灵王倡胡服骑射,引进胡服,但胡服没有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五胡内迁后,胡服为广大汉人所喜爱,并逐渐普及。这一典型事例最能说明( )
A. 胡服因美观而受人追捧 B.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天性
C. 政府提倡违背民间意愿 D. 民族交融丰富人民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至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胡服短小精干,适合骑射劳作。赵武灵王为了应对游牧民族,提倡胡服骑射,将胡服引入国内,但是并未普及;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胡汉杂居,胡服受到汉人喜爱,逐渐普及,这一现象说明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的生活,D项正确;胡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引入,但是并未普及,说明胡服并不是因为美观而受人追捧,排除A项;汉人接受胡服并不等于放弃了原来的汉服,因此胡服的传播与喜新厌旧无关,排除B项;赵武灵王引入胡服主要是为了对抗北边游牧民族,其行为并未违背民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说明了唐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是( )
A. 朋党之争 B. 藩镇割据 C. 黄巢起义 D. 宦官专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朝灭亡的原因包括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和吐蕃入侵等;在材料中,“节度使”“方镇”“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些均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表现,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富有浪漫诗意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近来好评如潮。与其中所提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所反映的制度一致是( )
A. “惟以资产宗,不以人丁为本” B.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科举制中举后的场景,“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反映的也是科举制,B项正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是赋税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九品中正制,并非科举制,排除C项;“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赋税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 自古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史实中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 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B. 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C. 日本学问僧到长安求法 D. 唐招提寺是建筑的杰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世界。唐朝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体现印度佛教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A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体现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排除B项;日本学问僧到长安求法,体现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排除C项;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体现中国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9. 金世宗时期对女真学生单独开设进士科,且诏京师设女真国子学,教材以译成女真文字的儒家典籍为主。不同于中原王朝以诗赋取士,女真科考只考一场试策,且使用女真文字。这体现出金朝( )
A. 放弃游牧民族传统 B. 学习汉族制度文化
C. 实行全面汉化政策 D. 采用蕃汉分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前中期(中国)。据题意可知,金朝前中期,效仿汉族政权实行科举制,设置国子学,学习儒家典籍,反映出金朝学习了汉族制度文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金朝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女真学生用女真文字答题,并没有实行全面汉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金朝学习汉族的科举制度和儒家文化,不涉及蕃汉分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所示为对元朝某机构的描述。该机构是( )
●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之一 ●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 ●其职能相当于行省机构,故在吐蕃地区不另设行省
A. 中书省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宣慰司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及“吐蕃地区不另设行省”,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为管理西藏及全国佛教事务的机构,即宣政院,C项正确;元朝中书省为中央行政机构,直接管辖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排除B项;元朝宣慰司为行省和郡县间的承转机关,分道掌管郡县,管理军民事务,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有来自洛阳、成都的酒,江、淮、蜀、闽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纸,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书籍,两浙的漆器,赣州的陶瓷器,等等。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对外贸易频繁 B. 商品经济繁荣
C. 南方科技发达 D. 金融资本雄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来自洛阳、成都的酒,江、淮、蜀、闽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纸,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书籍,两浙的漆器,赣州的陶瓷器,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商品来源广泛、种类繁多,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无法得出宋代对外贸易频繁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与南方科技是否发达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金融资本是否雄厚作出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 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康熙称其“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下列主张与朱熹有关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D. 工商皆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朱熹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B项正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主张,排除A项;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主张,排除CD项。故选B项。
13. 下列表格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 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B. 西方殖民者侵扰沿海
C. 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D.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到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可知,明朝中后期后,殖民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侵略和殖民活动,中国社会面临外部危机越来越严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疆域的基本奠定,排除A项;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项;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变化是从鸦片战争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6世纪以后,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和人口数量都迅猛增长,大片三角洲山地和沙地得到开发,耕地数量大幅增长,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 生产工具出现重大改进 B. 高产农作物传入与种植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以后(中国)。据本题材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和人口数量都迅猛增长,大片三角洲山地和沙地得到开发,耕地数量大幅增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人口增长迅速,同时山地得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生产工具未出现重大改进,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排除C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与人口增加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 B. 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C. 建立军事基地,侵略亚洲他国 D. 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后列强急需市场和原料,而只有开放通商口岸才能打开中国的市场,反映了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扩大市场,A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并非报复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两次鸦片战争后英国等国并没有建立军事基地,排除C项;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侵华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这场运动( )
A. 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以后 B.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 意在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D. 有效保障了晚清国家安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开展了一场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是在1900—1901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C项;甲午战败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未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没能保障晚清国家安全,排除D项。故选B项。
17. 《辛丑条约》规定,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说明( )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 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根据材料“清朝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帮助列强镇压反帝事件,说明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B项正确;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并未导致社会性质改变,排除A项;仅从《辛丑条约》禁止反帝相关规定不能断定中国国内阶级矛盾情况,排除C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 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体现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非中外和好,排除D项。故选B项。
18. 民国以后,“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些变化体现了( )
A. 婚姻自主意识增强 B. 交通通讯新变化 C. 民国政府政策新变化 D. 自由平等新风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婚姻习俗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社会风俗的变化,没有提到交通通讯新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国政府政策的新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突出表明五四运动( )
A.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 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C.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1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但不符题干主旨,排除A项;五四运动并未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排除B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红军长征途中,与“生死攸矣,转危为安”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渡过金沙江 B. 飞夺泸定桥 C. 召开遵义会议 D. 会宁会师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生死攸矣,转危为安”并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是在危难的关头挽救了红军,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精华,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它是中国共产党走上成熟的标志,C项正确;渡过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对红军战略转移有重大意义,但与“生死攸关”非相关,排除A、B项;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会宁大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民族抗战的前进阵地,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典范,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 1937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南下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
学,后西迁至昆明,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事是由于( )
A.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 B. 平衡西南教育
C. 国民政府学制改革 D. 国共十年对峙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全面抗战爆发后,高校西迁,建立了西南联合大学,A项正确;当时处于全面抗战时期,并不是为了平衡西南教育,排除B项;材料强调大学西迁,不属于学制改革,排除C项;1927-1936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2. 某位同学在笔记本中记录的学习主题提纲如下。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 )
(1)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 (3)中国军队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A.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东方主战场
C. 敌后战场的抗战 D. 抗战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军队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可知,中国是抗战时期最早,长期牵制和抗击日军主要兵力,并协助盟军作战,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正面战场抗战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敌后抗战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3. 邓小平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中对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一次军事行动评价道“我们前进了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着武汉、南京、上海,扩大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新解放区。这是个真正的胜利,前进一千里的意义就在这里。”该军事行动为( )
A. 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B.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三大战役摧毁国民党主力 D. 渡江战役突破了长江防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我们前进了一千里,直达长江,面对着武汉、南京、上海,扩大了四千五百万人口的新解放区,结合所学可知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并不是粉碎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挺近大别山,与三大战役无关,排除C项;渡江战役的时间是194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4. 1949年以前,石家庄的服装业基本上是私人个体手工业和工场作坊式的生产。1951年,有70名职工的石家庄市新华服装成立。到1957年,石家庄拥有了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针织复制业服装鞋帽业等,成为华北地区重要棉纺织工业基地。石家庄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 棉花种植业的广泛发展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确立 D. 国民经济调整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党和国家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53-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材料所述石家庄服装业发展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建设和“一五”计划的实施,B项正确;材料提及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未提及棉花种植情况,排除A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C项;国民经济调整完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四个‘互’字,一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A. 使新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 B. 取代国际法在世界上的地位
C. 体现“一边倒”的和平外交方针 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包括采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由此可知,这时期中国外交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得新中国迎来了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第二次建交高潮,排除A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也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而非“取代”国际法,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主张与采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平共处,与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26. 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在( )
A. 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57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A项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左”倾错误,本题题干中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是正确的探索,排除B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本题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
27. 下列图片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这些模范人物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 教书育人、敢为人先 B.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C. 不怕艰难、救国救民 D. 刻苦钻研、勇于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体现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反映的是教育人物精神,与题干人物不符,排除A项;“不怕艰难、救国救民”属于近代民族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排除C项;“刻苦钻研、勇于改革”属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28. 1983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均产值比 1978 年增长了30. 6%, 平均年增长 5. 5%, 大大高于1978 年以前平均增长 1. 29%的速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C.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扩大,结果促使农业生产由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A项正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时间是198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9. 如表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同时期宪法修正案的修正情况(部分)。这反映出( )
时间 修正情况
1988年 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3年 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A. 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 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
C. 法治建设适应改革需求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1993年(中国)。根据材料“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我国经济模式逐渐由单一的公有制走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原有的法律制度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宪法进行修订,反映了法治建设适应改革需求,C项正确;表格中内容和民生无关,排除A项;我国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所有制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时间为21世纪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0. 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2022年,其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国土面积、5%的人口创造了11%的经济总量。它反映了(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 “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效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D. 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尝试3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2022年,其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创造了11%的经济总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实行后,大陆与港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带动了代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效,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民族自治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一国两制的实践效果”,”“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尝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共40分)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31.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面临哪些忧患?试举出北宋一位试图以改革解决国家忧患的人物及历史事件。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答案】31. 忧患: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外部面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威胁。
人物及历史事件: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或王安石推行变法。
32. 原因: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疆域辽阔,交通不便,造成彼此隔绝;民众缺乏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33. 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
现实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或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忧患:据材料“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在地租、高利贷和官府赋役重重盘剥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面临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威胁。 人物及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据材料“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得出疆域辽阔,交通不便,造成彼此隔绝;据材料“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得出民众缺乏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结合所学得出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救亡图存运动: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冲突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5年,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新内涵:据材料“移家为国,移孝为忠”得出家国天下;据材料“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得出世界意识。现实意义:据材料“移家为国,移孝为忠”得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据材料“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得出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摘编整理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初、汉武帝时期,统治者如何探索“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的?
材料二 这时的思想家确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光荣战士。尽管他们自身也有弱点,但在当时说来,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就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从而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时的思想家”提出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运动的意义。
材料三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3)阅读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孕育的新思想……(它的创立)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世界进入了大变大调整时期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一方位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的开启。
——摘编自陈锡喜《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根据》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所孕育的新思想”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思想创立的必然性。
【答案】(1)秦朝严刑峻法,以法家为统治思想;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答道家思想也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独尊地位确立。(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也可)
(2)口号:“民主”和“科学”
意义:直接、全面批判儒学,动摇了以儒学为根基的封建正统思想;打破封建禁锢,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3)重大贡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4)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世界进入了大变大调整时期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的开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关于统治者如何探索“全民思想控制模式”,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奉行法家的治国思想,主张严刑峻法;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独尊地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口号方面,由材料二中“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可知,该事件为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意义方面,结合所学,从对儒学、文化革新和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分析,如对儒学,直接、全面批判儒学,动摇了以儒学为根基的封建正统思想;对文化革新,打破封建禁锢,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对思想解放,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理论上的贡献是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上的贡献是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小问4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四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孕育的新思想”及所学可知,新思想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创立的必然性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国内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的开启;国际方面,世界进入了大变大调整时期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天津市重点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