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疆库车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的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5.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6.考试范围:选修1-选修2
一、选择卷(本题共计24小题,共计48分)
1.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
2. 中世纪后期,大量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科学著作被带入西欧;从12世纪初开始,各个大学普遍开设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罗马法、阿拉伯的哲学和科学,还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逻辑学等课程。这些课程( )
A. 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B. 提高了西欧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C. 推动西欧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D. 有利于城市的自治权不断扩大
3. 20世纪40年代初,晋察冀边区掀起了大规模的村选运动,在农村普遍建立起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公所。边区参选民众占选民总数80%以上,工人和贫农在村代表会议当选的比例达49.2%。这一运动( )
A. 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B.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 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D. 适应了人民解放战争新形势
4. 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 )
A. 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 B. 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
C. 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 D. 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颁行《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等诸多选官法律条例,又制定了命题、阅卷和监考等方面的诸多规则。但是,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46266人公务员队伍中,仅510人是通过考试录取的。这一结果表明( )
A. 政局动荡迟滞制度变革 B. 制度与运作的分途
C. 选官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D. 立法程序日益完善
6. 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
A. 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 B. 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 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 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7. 墨子认为,人们只有“视弟子与臣若其身”“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才能照顾到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因此,墨子反对“独举”。据此可知,墨子的这一思想( )
A. 认同了儒家观念 B. 蕴含了平等理念 C. 体现了民本思想 D. 凸显了理性精神
8. 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12世纪意大利比萨利伯维尔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可是,“相同的准则具有极不同的含义”;教会法学家更新了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把“权利”导入公法领域,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然权利。这些学者意在强调( )
A. 西方文明继承了古罗马文明 B. 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
C. 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鲜明世俗性 D. 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也在中世纪
9. 如表为先秦时期儒家部分代表人物言论。这反映了他们
思想言论 出处
臣(禹、皋陶等)作朕(舜帝)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尚书·益稷》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荀子·王制》
A. 重视君臣之伦 B. 推崇君臣共治 C. 关注社会秩序 D. 维护百姓利益
10. 下表所示为唐朝前期管理西南地区的做法。这说明唐朝( )
皇帝 做法
唐高祖 册封南越首领冯盎为越国公
唐太宗 对来长安朝见的贵州各族首领授官封州
唐玄宗 赐名南诏首领皮逻阁“归义”,并册封其为云南王
A 对边疆实行一体化管理 B. 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C. 管理边疆采取怀柔政策 D. 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11. 唐初官修六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晋书》和《隋书》,分政权修撰,无正统与否之分,改变了南北朝时期修史“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陋习。此举旨在( )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增强国家认同
C. 总结前朝教训 D. 消除南北隔阂
12. 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诸邦的“国家主权”,规定荷兰(联合省共和国)和瑞士获得独立地位,欧洲出现了两个既非王朝也非城邦的新型国家。这说明该和约( )
A. 有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B. 稳固了西方国家均势局面
C. 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D. 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13. 民国初期,“各地货币‘两’的标准有170余种”,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入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这一状况( )
A. 阻隔了区域间商贸联系 B. 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
C. 促使军阀割据混乱局面形成 D. 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14. 下表为美国部分年代国际收支逆差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0~1954 1955~1959年 1960~1964 1965~1969
年平均 17 25(不含1957年) 28 34
A. 美元地位不断下跌,固定汇率体制日益动摇
B. 关贸总协定不利于美国海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C. 美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出现“滞胀”现象
D. 美国逐步失去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
15. 1965年,美国约翰逊总统提出的《医疗照顾法案》规定:凡符合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和铁路职工退休制度条件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资格享受医疗保险。该法案于当年7月获得通过,全国1960万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为之受益。约翰逊的《医疗照顾法案》( )
A. 意欲缓和严重经济危机引发的激烈社会矛盾
B. 旨在解决弱势群体因“滞胀”而面临的困境
C. 体现了“新政式”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的延续和发展
D. 包含了国家全面管理社会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
16. 正是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构建支撑绿色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这表明我国( )
A. 重视科技在农业转型中的作用 B. 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 积极提升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D. 走出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17. 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 自备农具和耕畜在领主自营地上每周无偿劳动几天
B. 除了拥有一定的耕地外,还可以耕耘一片草地和牧场
C. 与庄园主或其他农奴发生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D. 与庄园领主发生冲突后,可以随意离开领主庄园
18. 在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其贵族和高级教士合计不到总人口的2%,却拥有95%到97%的土地。社会上人们普遍忽视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成就的商人或手工业者的志向大都是获取财产,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这一现象
A. 源于王室支持海外探险 B.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C. 不利于西班牙发展经济 D. 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
19. 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 )
A. 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 B.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 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 D. 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0. 1932年科隆——波恩高速公路投入使用,成为德国第一条用于公共交通的高速公路。1950年,德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128公里。2009年,德国高速公路运量达2254亿辆,平均每天通车数量为48800辆。这一成就( )
A. 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 受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力推动
C. 说明工业革命造成道路堵塞 D. 直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1. 台湾巡抚刘铬传于1887年奏准修建台湾省铁路,线路以台北为中心,向东到基隆港,向西南到新竹,分别于1891年和1893年建成。该铁路的修建(  )
A. 开启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B. 有利于加强东南海防
C. 说明清朝边疆危机严重 D. 表明台湾近代化起步
22. 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资料来说明动物有人工选择的问题。据统计,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B. 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C. 西方生物科学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 D. 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
23.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 )
A. 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 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C. 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 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24. 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 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 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 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 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二、非选择卷(本题共计3大题,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9.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转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内部,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义又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围绕“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实现白银货币化并非一蹴而就的,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虽有所提高,但远不足以满足货币化的需求。明政府开放海上贸易后,在贸易顺差与套汇的双重作用下,巨额的海外白银流入国内。同时,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经过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摘编自修石《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分析》等
材料二 1840年前后,银元在清朝普遍流行,其中铸造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鹰洋”。光绪年间大量铸造称为“龙洋”的多种银元。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民间称之为“袁大头”的银元……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
——摘编自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等
材料三 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实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中国货币流通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货币发行的成功经验。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高。1570年,墨西哥的白银和黄金比为12:1,在中国则为4:1。墨西哥白银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其购买力立即上升三倍。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二 2015年12月25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亚投行首批公开的四个项目,即修建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高速公路、印度尼西亚贫民窟改造计划、孟加拉国250万乡村人口供电项目,总额为509亿美元。2016年放贷总额已达12亿美元亚投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投资保障。就像美元往往与石油挂钩通行全世界一样,中国通过亚投行这一多边开发机构,提高了人民币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流通程度。
——摘编自叶婷婷《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意义,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以来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的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涂黑。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5.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6.考试范围:选修1-选修2
一、选择卷(本题共计24小题,共计48分)
1.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 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 传统的宗族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统的远近来区别亲疏的制度,其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秦汉以后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影响可谓深远,故A项正确。B项,分封制被秦始皇废除后曾在西汉时再次出现且引发了七国之乱,但汉之后分封制就没有反复出现了,嫡长子继承制决定着皇位继承是否合法,影响更为深远,故B项错误。C项,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最早是由西汉的董仲舒提出的,通过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并没有太大关系,故C项错误。D项,宗法制是血缘纽带和政治纽带的结合,传统的宗族观念不足以全面的表现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中世纪后期,大量希腊文和阿拉伯文的科学著作被带入西欧;从12世纪初开始,各个大学普遍开设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罗马法、阿拉伯的哲学和科学,还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逻辑学等课程。这些课程( )
A. 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B. 提高了西欧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C. 推动西欧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D. 有利于城市的自治权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西欧大学课程的概况体现了欧洲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的发展对近代科学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12世纪以后欧洲大学的学科设置,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设置难以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实用技术,排除B项;材料中的课程与推动商品经济(工商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这些课程与自治权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20世纪40年代初,晋察冀边区掀起了大规模的村选运动,在农村普遍建立起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公所。边区参选民众占选民总数80%以上,工人和贫农在村代表会议当选的比例达49.2%。这一运动( )
A. 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B.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 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D. 适应了人民解放战争新形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初,晋察冀边区掀起了大规模的村选运动,在农村普遍建立起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公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公所,一方面可以促进边区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其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C项正确;土地革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创立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是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排除B项;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 明太祖在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因实行荐举,“以故山林岩穴,草茅穷居,无不获自达于上,由布衣而登大僚者不可胜数"。由此可知,三途用人( )
A. 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 B. 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
C. 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 D. 有利于政府选官多元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明太祖在开科举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以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地位并不重要。”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初建之时,人才不足、官吏缺员,政府通过荐举等方式选拔官员,官学与科举相结合,选拔手段多元,这有利于政府机关顺利运作,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选官手段多样化,并非举荐是主要的选官方式,排除A项;“解决了吏治腐败的现象”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实现了阶层的自由流动”表述过于绝对,三途用人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扩大社会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5.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陆续颁行《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条例》等诸多选官法律条例,又制定了命题、阅卷和监考等方面的诸多规则。但是,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46266人公务员队伍中,仅510人是通过考试录取的。这一结果表明( )
A. 政局动荡迟滞制度变革 B. 制度与运作的分途
C. 选官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D. 立法程序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虽然通过了相关公务员法律与规则,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只有少部分是考试录取的,说明制度与运作存在分途,B项正确;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相对稳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公务员制度与运作的差距,并未涉及其渊源,排除C项;材料不属于立法程序,而是公务员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 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
A. 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 B. 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 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 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清代对官吏的考核十分严格,考核“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德”主要是清政府对官员效忠程度的要求,故A项正确;清朝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官场风气,但不是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故排除B;材料与经济的繁荣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清朝官吏考核规定,有助于建设清廉的官僚队伍,但不代表已经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故D项错误。
7. 墨子认为,人们只有“视弟子与臣若其身”“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才能照顾到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因此,墨子反对“独举”。据此可知,墨子的这一思想( )
A. 认同了儒家观念 B. 蕴含了平等理念 C. 体现了民本思想 D. 凸显了理性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平等地爱所有人,不分地域国界,不分远近亲疏,不分贵贱,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但是爱有差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民本思想是指以民众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思想,材料所述并非民本思想,排除C项;材料所述是墨子主观的理想化主张,并非是理性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8. 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12世纪意大利比萨利伯维尔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可是,“相同的准则具有极不同的含义”;教会法学家更新了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把“权利”导入公法领域,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然权利。这些学者意在强调( )
A. 西方文明继承了古罗马文明 B. 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
C. 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鲜明的世俗性 D. 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也在中世纪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相同的准则具有极不同的含义”“教会法学家更新了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可见中世纪的法学思想与实践,对古代罗马法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对近代欧洲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重点强调的是中世纪的“创新”,D项正确;A项不能突出“创新”这一重点,排除A项;“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的说法重点在罗马法,并未突出其对后世西方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排除C项。故选D项。
9. 如表为先秦时期儒家部分代表人物言论。这反映了他们
思想言论 出处
臣(禹、皋陶等)作朕(舜帝)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尚书·益稷》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 《荀子·王制》
A. 重视君臣之伦 B. 推崇君臣共治 C. 关注社会秩序 D. 维护百姓利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儒家关注君臣关系的构建,强调臣子辅佐君主的地位与作用,A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社会秩序”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护百姓利益”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 下表所示为唐朝前期管理西南地区的做法。这说明唐朝( )
皇帝 做法
唐高祖 册封南越首领冯盎越国公
唐太宗 对来长安朝见的贵州各族首领授官封州
唐玄宗 赐名南诏首领皮逻阁“归义”,并册封其为云南王
A. 对边疆实行一体化管理 B. 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C. 管理边疆采取怀柔政策 D. 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册封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拉拢少数民族贵族,由少数民族首领自行管理民族地区,这体现了怀柔政策,C项正确;唐朝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并不是实行一体化管理,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在唐政府中担任官职,不能由此得出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一结论,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唐初官修六史《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晋书》和《隋书》,分政权修撰,无正统与否之分,改变了南北朝时期修史“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陋习。此举旨在( )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增强国家认同
C. 总结前朝教训 D. 消除南北隔阂
【答案】B
【解析】
【详解】“旨在”一般是考查行为发起者的主要意图。根据材料唐初官修六史,其中包括了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修史过程中“分政权修撰,无正统与否之分”,改变了之前修史书“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谓南为岛夷”的陋习,可以得出唐朝统治者此举的主要意图是增强国家认同,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唐朝史官如此修史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强化国家认同,而不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只是一种修史方式,无法体现是在总结前朝教训,排除C项;南北隔阂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并不一定通过修史就能消除,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618—1648年,欧洲“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爆发“三十年战争”。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诸邦的“国家主权”,规定荷兰(联合省共和国)和瑞士获得独立地位,欧洲出现了两个既非王朝也非城邦的新型国家。这说明该和约( )
A. 有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发展 B. 稳固了西方国家均势局面
C. 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D. 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1648年(欧洲)。根据材料“确立了神圣罗马帝国诸邦的‘国家主权’,规定荷兰(联合省共和国)和瑞士获得独立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和约承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这种独立不同于之前的王朝国家和城邦国家,而是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由此说明该和约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信息是确立国家主权,未涉及欧洲政治力量改变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稳固了西方国家均势局面,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17世纪欧洲君主不满足派遣使者与他国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来,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材料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项;《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民国初期,“各地货币‘两’的标准有170余种”,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入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这一状况( )
A. 阻隔了区域间商贸联系 B. 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
C. 促使军阀割据混乱局面形成 D. 便利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省地方银行如直隶省银行、山西晋胜银行大量发行纸币,英、法、美、日、墨等国铸造的银元也流入中国市场,外国银行还有在中国发行纸币的特权”可知,民国初期货币紊乱,增加了商品交换的时间,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B项正确;“阻隔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军阀割据局面促使纸币紊乱,因果倒置,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国初期中国货币的混乱,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下表为美国部分年代国际收支逆差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年代 1950~1954 1955~1959年 1960~1964 1965~1969
年平均 17 25(不含1957年) 28 34
A. 美元地位不断下跌,固定汇率体制日益动摇
B. 关贸总协定不利于美国海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C. 美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出现“滞胀”现象
D. 美国逐步失去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国际收支逆差“从17扩大到34”会导致美元地位不断下跌,固定汇率体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3年宣告结束,故A项正确;“关贸总协定”等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不利于美国”不符,故B项错误;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与材料中“1950~196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获得最大的投票权,美国取得了绝对的控制权,与“逐步失去”不符,故D项错误。
15. 1965年,美国约翰逊总统提出的《医疗照顾法案》规定:凡符合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和铁路职工退休制度条件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资格享受医疗保险。该法案于当年7月获得通过,全国1960万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为之受益。约翰逊的《医疗照顾法案》( )
A. 意欲缓和严重经济危机引发的激烈社会矛盾
B. 旨在解决弱势群体因“滞胀”而面临的困境
C. 体现了“新政式”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的延续和发展
D. 包含了国家全面管理社会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提出的《医疗照顾法案》以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和职工退休制度的老年人对照顾对象,该法案获得通过后,使全国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为之受益。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期间,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险法”等,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救济金和失业金,同时实行社会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提供社会保障。因此题干中美国约翰逊总统的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做法存在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没有经济危机,排除A项;美国滞胀危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美国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正是出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构建支撑绿色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这表明我国( )
A. 重视科技在农业转型中的作用 B. 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
C. 积极提升农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D. 走出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积极构建支撑绿色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可以看出强调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技对农业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科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A. 自备农具和耕畜在领主自营地上每周无偿劳动几天
B. 除了拥有一定的耕地外,还可以耕耘一片草地和牧场
C. 与庄园主或其他农奴发生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D. 与庄园领主发生冲突后,可以随意离开领主庄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中的农奴在法律上不是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所以与庄园领主发生冲突后,也不可能随意离开庄园,故选D;ABC中的论述都符合史实,是可能遇到的,与题意不符,排除。
18. 在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其贵族和高级教士合计不到总人口的2%,却拥有95%到97%的土地。社会上人们普遍忽视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成就的商人或手工业者的志向大都是获取财产,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这一现象
A. 源于王室支持海外探险 B. 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C. 不利于西班牙发展经济 D. 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社会上人们普遍忽视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成就的商人或手工业者的志向大都是获取财产,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可得出新航跌开辟后,西班牙社会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而是试图购买爵位,跻身社会上层,这不利于西班牙发展经济,C项正确;这种现象源于其封建制度,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而不是这一现象,排除B项;D项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9. 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 )
A. 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 B.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 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 D. 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为城市民户单独列籍定等,这与宋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工商业者、市民阶级的兴起有关,从侧面说明宋代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B项正确;为城市民户单独列籍定等体现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群体的壮大,但从材料看不出乡村经济发展情况,不能得出城乡经济差距日益扩大,排除A项;为城市民户单独列籍定等是为了优化户籍管理,这并非规范和管理商业活动的措施,对于维护市场秩序没有直接作用,排除C项;从材料看不出商业税情况,不能得出 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排除D项。故选B项。
20. 1932年科隆——波恩高速公路投入使用,成为德国第一条用于公共交通的高速公路。1950年,德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2128公里。2009年,德国高速公路运量达2254亿辆,平均每天通车数量为48800辆。这一成就( )
A. 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 受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力推动
C. 说明工业革命造成道路堵塞 D. 直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运量”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并获得不断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排除A项;“工业革命造成道路堵塞”的说法有误,且材料并未涉及道路堵塞的问题,排除C项:“直接推动了”仅从材料无法判断,而且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德国国内交通事业的发展,同世界市场的形成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台湾巡抚刘铬传于1887年奏准修建台湾省铁路,线路以台北为中心,向东到基隆港,向西南到新竹,分别于1891年和1893年建成。该铁路的修建(  )
A. 开启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B. 有利于加强东南海防
C. 说明清朝边疆危机的严重 D. 表明台湾近代化起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台湾省修筑铁路,提高了台湾的交通和防卫能力,有利于加强东南沿海海防,B项正确;19世纪80年代洋务派已经开始修铁路,排除A项;仅凭在台湾修铁路不能得出清朝边疆危机严重、台湾近代化开启,排除C、D项。故选B项。
22. 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其《人类由来》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资料来说明动物有人工选择的问题。据统计,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B. 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C. 西方生物科学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 D. 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可知,达尔文的著作中大量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学的代表著作,由此可说明西方的生物科学受到中国医药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提下中医药学对西方生物科学的影响,但无法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A项;仅根据达尔文的著作对《本草纲目》的引用,不能说明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3.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 )
A. 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 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C. 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 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并扩大了公共卫生支出,这些措施利于促进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D项正确;因为国家公共卫生观念的日益深化才促使国家采取了这些措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几项措施,不能反映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排除C项。故选D项。
24. 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 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 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 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 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推动,C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主要处于总结性的阶段,并未有理论性的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反映医药学家仅仅是创立了温病学说,并未认识到传染病本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而是强调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项错误。
二、非选择卷(本题共计3大题,共计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9.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转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内部,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义又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围绕“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国空开始了早期的对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而同时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促进了西欧思想的解放,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15、16世纪以来的西欧与资本主义世界”可结合所学从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此来概括说有西欧的发展历程。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实现白银货币化并非一蹴而就的,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虽有所提高,但远不足以满足货币化的需求。明政府开放海上贸易后,在贸易顺差与套汇的双重作用下,巨额的海外白银流入国内。同时,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经过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最终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摘编自修石《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分析》等
材料二 1840年前后,银元在清朝普遍流行,其中铸造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鹰洋”。光绪年间大量铸造称为“龙洋”的多种银元。民国初年,袁世凯秉政,又铸造了一种民间称之为“袁大头”的银元……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这两种辅币,并不是十进制,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称“小洋”,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可是银行与钱庄的库存,仍以白银为本位。
——摘编自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等
材料三 1948年12月1日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在发行中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在国家一系列统一财经政策的配合下,很短的时间内就结束了国民党时期持续十二年的通货膨胀局面,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实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中国货币流通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货币发行的成功经验。
【答案】(1)原因:白银的供给量大幅度增加;民间自下而上的推动;宝钞贬值,通货膨胀;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市镇经济的促进)。
(2)特点:多种货币同时流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以白银为核心;银、钱价格随市场行情变动。
(3)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等原则;货币发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维护货币权威性和独立自主地位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巨额的海外白银流入国内”可得出,白银的供给量大幅度增加;根据材料一“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可得出,民间自下而上的推动;根据材料一“经过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可得出,宝钞贬值,通货膨胀;结合所学可得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市镇经济的促进)。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墨西哥‘鹰洋’”“龙洋”“袁大头”“银元之下,还有两种辅币”可得出,多种货币同时流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并存;根据材料二“多种银元”“后来钞票也通行起来了”可得出,传统性货币与近代性货币并存;根据材料二“仍以白银为本位”可得出,以白银为核心;根据材料二“是要跟着银价、铜价的上落而定”“兑换店天天有市价牌子挂出”可得出,银、钱价格随市场行情变动。
【小问3详解】
成功经验:根据材料三“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可得出,坚持中央集中统一发行等原则;根据材料三“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可得出,货币发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材料三“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维护货币权威性和独立自主地位等。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颁布“银钱兼使”的法令之后,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此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赋役征收方面,1581年,“一条鞭法”出台,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改革很快在全国推广。当时明朝白银产量不高。1570年,墨西哥的白银和黄金比为12:1,在中国则为4:1。墨西哥白银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其购买力立即上升三倍。
——摘编自商薇《试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材料二 2015年12月25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亚投行首批公开的四个项目,即修建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高速公路、印度尼西亚贫民窟改造计划、孟加拉国250万乡村人口供电项目,总额为509亿美元。2016年放贷总额已达12亿美元亚投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投资保障。就像美元往往与石油挂钩通行全世界一样,中国通过亚投行这一多边开发机构,提高了人民币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流通程度。
——摘编自叶婷婷《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兴起的背景,并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的意义,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近代以来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影响:加速了明朝确立以白银为主导货币的进程;促使田赋制度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阶段;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
(2)意义:加快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和世界金融领域的地位。
因素:货币(金融)。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16世纪晚期”,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得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从明朝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根据材料“明朝货币结构发展到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时期”,得出加速了明朝确立以白银为主导货币的进程;依据材料“将所有税收和劳役统一折银纳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促使田赋制度由实物税转入货币税阶段;从新的生产关系分析,得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
(2)意义:根据材料“亚投行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投资保障”,得出加快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根据材料“提高了人民币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流通程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从对中国的影响分析,得出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和世界金融领域的地位。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货币(金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疆库车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