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第6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东起东海之滨,西达青海高原的地域内,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外,在迄今发现的多达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正式发掘的也有四百处以上。这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A.具有连绵不断的继承关系 B.具有天下一统性
C.以中原为主逐步向外辐射 D.具有多元性特征
2.作为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中的“君子”大多表示为“君长”“官长”之意。而在《左传》中“君子”则更多地表示一种道德内涵。这一变化
A.体现了选官标准变化 B.反映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反映了礼乐制度崩溃 D.反映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崛起
3.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平准”“均输”。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打击各地商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些措施
A.将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 B.体现了汉初与民休息政策
C.为西汉开疆拓土提供助力 D.导致了汉末政治黑暗腐败
4.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重农抑商的推行
5.唐高祖、太宗时期任仆射的俱为元勋重臣。在政事堂群相议政时,尚书仆射品位高于侍中、中书令及其他加议政衔的官员,有着尚书左右仆射领导群相议政的含义。但是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尚书省强化了中央集权 B.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C.尚书省避免了决策失误 D.尚书省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
6.魏晋时期,儒教与道教的冲突日趋激烈,葛洪提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所以贵儒“以移风易俗”,尊道“以其不言而化形”。这体现了当时
A.正统思想受到冲击 B.道教最受官方推崇
C.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D.儒学丧失独尊地位
7.宋太宗常谓侍臣曰:国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防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帝王合当用心于此。其意在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D.分割相权强化君权
8.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
A.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B.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
C.加强集权维护统治 D.保证政令在全国畅通
9.如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运河路线图。下列对此运河的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的产物 B.解决了北方水源不足问题
C.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D.统治者对内河航运的重视
10.明代的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即进行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这些诏书有时是皇帝亲授,有时是通过宦官传达。这一职能
A.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B.表明决策渐趋民主
C.较大程度上侵夺君权 D.是君主意志的反映
11.下表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
明朝中后期 日本倭寇威胁沿海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1624~1661年 荷兰侵占台湾
17世纪中叶起 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
A.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B.中国社会面临危机
C.闭关锁国的必要性 D.清政府军事的落后
12.王守仁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两人都
A.抨击君主专制 B.主张经世致用 C.强调内心道德 D.反对儒家学说
13.历史地图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客观历史进程更直观、更简明的反映。如图所示中的革命提出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扶清灭洋”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天下一家,同享太平”
14.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探讨当时世界形势的论著,如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这些论著
①提出向西方学习制度的主张 ②有利于开阔国人的国际视野
③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④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A.②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5.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的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 B.科举考试的弊端 C.《辛丑条约》签订 D.洋务运动的失败
16.如图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发表于1916年7月4日《新闻报》。画面中,一群不同阶层的人被一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字样。该漫画表达的时代诉求是
A.打倒帝国主义 B.实现国内和平 C.颁布临时约法 D.建设民主政治
17.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出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C.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侵略 D.传统观念影响经济发展
18.如图为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时政漫画《国庆日之回顾》,画面中的五色旗代表共和制度。导致图中“今年”五色旗卷起和倒立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被解散 B.《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
C.袁世凯准备称帝 D.护法运动的失败
19.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A.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B.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
C.中共群众基础广泛 D.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20.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的中共党员及时召开了特别会议,由周恩来起草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的电文,遭到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反对,他们竭力主张中国共产党配合蒋介石北伐。共产国际的这一举动
A.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重要性 B.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前进
C.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实际 D.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支持
21.毛泽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曾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与图5这首诗词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A.南昌起义 B.国民政府继续北伐
C.红军长征 D.打退国民党的围剿
22.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这些举措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践行了团结抗战的路线
C.表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是创建革命政权的尝试
23.1941~1942年,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为解决财政经济困难,中共中央
A.开展大生产运动 B.发表《论持久战》
C.实行土地革命 D.坚持敌后游击战争
24.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强化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据此可知,七届二中全会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 B.标志党的工作重心转到城市
C.对新政权性质作出重要论断 D.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5.观察如图数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D.新型政权建设的需要
26.有学者指出:“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国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该学者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中国的改革开放
C.中国与苏联建交 D.中国重返联合国
27.某学者认为,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该学者此观点的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A.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部署
D.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8.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下列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
A.和平统一就是坚决不使用武力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C.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 D.以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为前提
29.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A.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B.中共二十大
C.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30.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大飞机事业蓬勃发展,取得重大成果。2023年5月28日,C919大飞机开启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与该成果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①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果 ②新型核潜艇列装
③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④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虽然北宋政府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了。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这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4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新中国成立后,不承认旧中国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废除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享有的一切特权;清理外国在华资本及其他财产;采取适当方针处理外国在华宣传机关、文教事业和宗教事业。同时,按照《共同纲领》的“先谈判后建交”原则,即在对方明确表示承认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同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承诺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前提下,同愿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实际的建交磋商。
——摘编自沙健孙《1949~1956: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处理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的政策和策略》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坚定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新朋友越来越多,老朋友越来越铁。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发挥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杨《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并简析其重大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4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整理的历史年表。
时间 事件
1840年6月~1842年8月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1842年 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1851年1月~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860年10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
1884年~1885年3月 中法战争、《越南条款》
1894年8月~1895年4月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6月~9月 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11年10月10日 新军下级军官熊秉坤率队攻入武昌总督衙门,起义爆发
1915年9月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
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
请从以上年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确立一个主题,并予以叙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B B A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D A C D B C A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A C D D A B A C
【解析】
1.据材料“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迄今发现的多达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结合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不同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文化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故选D项。
2.据材料“《尚书》中的‘君子’大多表示为‘君长’‘官长’之意”可知,天子是政治上的统治者,权力大,据材料“而在《左传》中‘君子’则更多地表示一种道德内涵”可知,君子不再是政治统治者的代名词,而是被赋予道德内涵,这说明天子权力式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故“君子”一词内涵发生变化,故选C项。
3.据材料“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可知,汉武帝除了实行盐、铁、酒官营外,还实行“平准”“均输”,即政府出手平抑物价,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在位时期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可以为开疆拓土提供助力,故选C项。
4.据材料“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当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而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促使南北差距缩小,故选B项。
5.由材料“尚书仆射品位高于……的官员”可知政事堂议政时尚书省长官具有重大影响,说明尚书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所以“到了贞观末年,仆射一职长期出缺”,故选B项。
6.据材料“魏晋时期,儒教与道教的冲突日趋激烈”可知,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受到了冲击,故选A项。
7.据题干可知,宋太宗认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防之”“若为内患,深可惧焉”等内容可知,其强调“内患”,即国家治理的重点是内部,再结合所学(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措施)可知,其意在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故选C项。
8.据材料“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犬牙交错”“以北制南”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而改为“犬牙交错”“以北制南”的方式,消除了地方区域赖以自重的自然之险、经济之利、民众之心,其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地方据险割据,加强集权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
9.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元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为将南方赋税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改变了迂回曲折的路线,故选A项。
10.据材料“皇帝亲授……宦官传达”可知,明代内阁大臣有代替皇帝发言的职能,其草拟圣旨、票拟批答、拟定遗诏等,都反映了皇帝的意志,故选D项。
11.根据材料“日本倭寇威胁沿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可知,明朝中后期,殖民国家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侵略和殖民活动,说明中国社会的外部危机越来越严重,故选B项。
12.据材料“‘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一念之本心’”可知,王守仁和李贽强调的都是内心的道德感,这与程朱理学通过外在的方法以求理相悖,故选C项。
13.从材料地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图描绘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与太平天国的历史地理分布相符,因此,该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其主张“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故选D项。
15.据教材第18课所学《辛丑条约》的新增知识点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就能迅速理解华北的顺天、山西乡试移到华北以外的省份进行考试这一罕见科考现象了,故选C项。
16.由材料“一群不同阶层的人被一根绳索约束在一起”可知,“约”指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同阶层的人都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约束之下,说明民众渴望建设民主政治,故选D项。
17.由材料“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加之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使得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但当时民族工业存在恶性竞争,一些公司诋毁其他公司贩卖日货,从而影响其公司的发展,说明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故选B项。
18.题干中的“今年”指的是民国四年,即1915年,而五色旗卷起和倒立的意思就是共和制度走向崩溃,其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准备称帝,故选C项。
19.由材料“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可知中共一大对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决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故选A项。
20.据材料“他们竭力主张中国共产党配合蒋介石北伐”可知,共产国际反对中国共产党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的正确决策,以自己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违背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需求,故选C项。
21.据材料“井冈山”“1928年”“敌军围困万千重”及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毛泽东创作了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选D项。
22.据材料“团结起来……侵略”“在敌人……群众运动”可知,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中共号召团结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抗战;洛川会议决定发动游击战和抗日的群众运动,这都践行了团结抗战的路线,发动全民族的力量抗日,故选B项。
23.据材料“抗日根据地……困难”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解决财政经济困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以增强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自给自足能力,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
24.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对即将建立的新政权性质作出了重要论断,故选C项。
25.表中数据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党员来源范围扩大,体现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说明新型政权建设的需要,故选D项。
26.据材料“围堵中国围堵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孤立政策,直到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味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故选D项。
27.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故选A项。
28.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下,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伟大创举,既尊重了港澳台地区历史现实发展的特殊性,也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事业,故选B项。
29.据所学可知,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故选A项。
30.据所学知识可知,载人航天取得重大成果,与大飞机开启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同属于21世纪,故①正确;新型核潜艇列装,与大飞机开启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同属于21世纪,故②正确;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时间是1991年,与大飞机开启首次商业载客飞行不属于一个时期,故③错误;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时间是2011年,与大飞机开启首次商业载客飞行同属于21世纪,故④正确;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16分)
(1)(6分)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基层实行什伍连坐,打破了国野制度;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每点1分,3分)
意义:秦国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每点1分,3分)
(2)(6分)影响:积极影响: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每点1分,3分)
消极影响: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机构臃肿,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每点1分,3分)
(3)(4分)原因:元朝完成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前代地方治理经验教训的总结;便于镇压反抗行动及对诸王贵族进行节制(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秦朝建立了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并确立了划分县的原则;根据“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可知实行了什伍连坐制度,打破了国野制度。这些制度带来的意义主要是建立了基层地方行政体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地方官吏由国君任命,加强了君主的统治,完善了官僚制度。
(2)根据材料二“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可知导致了宋朝的积贫积弱;根据材料二“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端”可知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根据材料二“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可知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
(3)根据材料三“元朝疆域辽阔”“与宋朝制度明显有异”“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诸王贵族进行节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包括元朝完成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对前代地方治理经验教训的总结;便于镇压反抗行动及对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32.(12分)
(1)(2分)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2)(6分)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意义: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维护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地位。(每点2分,4分)
(3)(4分)认识:奉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各国友好合作;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履行大国责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由材料一中“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
(2)第一小问“外交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巩固民族民主革命成果、维护新中国独立自主地位等角度分析。
(3)据材料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坚定以维护核心利益为使命……安全、发展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必须坚持奉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才能持续开展国际交往,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据材料三“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同各国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可得我国在新时期积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各国友好合作;据材料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可得我国将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据材料三“中国……充分发挥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可得我国将持续履行大国责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33.(12分)
示例一:
主题: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2分)
论述:1840 ~1842年和1856~1860年由西方列强发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分)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结果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
总之,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2分)
示例二:
主题:近代中国史是一部探索史。(2分)
论述: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3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后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冲击了旧的封建体制,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风俗的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3分)
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创办《青年杂志》开始,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2分)
总之,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2分)
【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信息确立一个主题,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论述,可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四场近代前期的战争对中国危害的角度进行。如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由西方列强发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结果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总之,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云南省昆明市重点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