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涿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模拟卷(含答案解析)

涿州重点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
A. 男性与女性均成为重要受祭对象 B. 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
C. 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 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
2.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公元前227年,秦南郡(楚国旧地)郡守腾因当地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发布文告,要求各县、道官吏“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这一做法旨在( )
A.强化国家认同 B.革除传统陋俗
C.树立皇帝权威 D.缓和社会矛盾
3.研究下列各项制度时,可将如图作为依据的是(  )
A. 察举制 B. 上计制 C. 监察制 D. 征辟制
4.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这一规定(  )
A.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 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
C. 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 D. 促进了拓跋政权的封建化
5.如图是历史学家孙国栋对晚唐考取贡举进者的出身进行的统计。据此可知当时科举制(  )
A. 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B.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
C. 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
D. 延续了士族社会地位
6.如表主要反映出(  )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双轨制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唐朝 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
唐玄宗时道成为正式行政区,形成道、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元朝 设置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县
A.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 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 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7.北宋时有人指出:“国家承平日久,田野滋辟,下民售易不常,奸弊百出。”南宋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 土地兼并威胁社会稳定 B. 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C. 土地私有制约商品交易 D. 土地私有化程度削弱
8.明朝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朝代。有学者认为明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也有学者认为明朝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体现了机构之间的互相制衡。下列史料能为第二位学者提供支持的是(  )
A. “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给之寺人”
B.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
C.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D. “(文渊阁)吏人无敢至其地,阁中趋侍使令惟厨役耳,防漏泄也”
9.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创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 “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效仿唐朝所创规制 B.推动政权汉化进程
C.源自本族发展需要 D.缓和域内民族矛盾
10. 曾国藩编练的地方武装——湘淮军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力量,一批湘准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10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由此可知( )
A.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11.“它是在革命思潮高涨的形势下,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志士拥戴孙中山为领袖,风云际会,乘时奋飞的历史壮举,是孙中山十多年组党实践经验的升华。”这里的“壮举”指(  )
A.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 武昌起义的爆发
C. 中华民国的成立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2.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领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上述材料方格中应该填入的是(  )
A. 中共成立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十月革命
13.下列宣言的发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当时(  )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待命出动……
A. 国共合作抗日即将实现 B. 国民革命运动转入低潮
C. 第五次反“围剿”全面失利 D. 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
14.分析如图文材料,结合所学,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因素有(  )
新中国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出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战略。
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②中国共产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③始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有学者指出:被毛泽东赞誉为“钢铁公司”的邓小平,其政治原则的坚守与灵活的外交手段妥协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表现得酣畅淋漓,也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该评价意在说明(  )
A. 解决争端必须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 B. 中英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C. “一国两制”蕴含丰富的政治智慧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6.2023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称:“党的二十大以来在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 )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供世界各国照搬经验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
C.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正确途径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18. 【近代体育史与体育强国】(12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体育开始逐步传入我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出于强兵的作用,主动接触和引进西方军事体操,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倡导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1903年,清政府推行以日式兵操为主的体育课程,近代体育课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将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打破了兵操就是体育的观念,体育课程分为田径、球类等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法《国民体育法》,设立了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摘编自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
材料二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意义。(6分)
19.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16分)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的工业改革,尽管受到了西方经济发展范式的启发,但深入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的工业改革主要是从中国经济的域观特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实行了分域推进的“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中国工业沿着世界工业化的产业核心技术路线极速发展,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甚至付出不小的代价。因此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工业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摘编自金碚《中国经济70年发展新观察》
材料二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比2015年增长10256亿元,稳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2%。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一。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2020年我国发明专利一共授权53.9万件,同比增长17.1%。其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在过去五年,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申请由2016年的0.24万件增长至2020年的1.44万件,年均增长达57.1%。2020年提交申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企业数量达到5600余家,超过上年数量的2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和《辉煌70年》等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8分)
(2)依据材料二,提炼一个合适的主题。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反映的建设成就取得的原因。(8分)
20.政治制度(12分)
材料 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理想呢?应该是没有,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有缺陷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其实,一种制度只要符合一个时代的需要,能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它就可以被视为“好”,就有它的时代合理性。
——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对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祭祀对于男女成为对象的叙述,故排除;
B.题干中并未侧重的体现出宗法等级和贵族分封,故排除;
C.题干中体现的是无论等级的高低,亲疏远近均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中国的传统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形成,故正确;
D.题干中体现的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此时尚未实现专制王权,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宗法制。
人伦秩序是指在这种关系中稳定的一种正常的状态。而“礼”是人伦秩序最集中的体现和最高的概括。
2.【答案】A
3.【答案】B
【解析】《集簿》是汉朝郡县向上级汇报的报告书,又称“计簿”。汇报内容包括户口的增減,开荒亩数,钱谷收入,盗贼多少等。因此,通过《集簿》可以研究汉朝的上计制,B项正确;
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A项排除;
汉朝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C项排除;
征辟制同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分析,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古代史料实证的基本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仿照汉制推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这有利于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故D项正确。
“班禄制”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无关,故A项错误。
“班禄制”的推动有利于北魏的稳定,故B项错误。
C项是孝文帝改革的整体的影响,不是“班禄制”的影响,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班禄制”的内容分析出这是仿照汉制,进而推出有利于北魏的封建化。
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内容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当时名门贵族出身的考取贡举进者的占据绝大部分,说明科举制延续了士族社会的地位,D正确;
从科举制下的贡举出身的比重来看,当时社会阶层流动并未加速,A排除;
B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关键信息是“晚唐考取贡举进者的出身进行的统计图”。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体现的是公平公正。
6.【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表中主要体现了从秦代到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从秦的郡县两级制---汉时的州郡县三级---唐时道、府(州、军、监)、县三级制---到元朝行省,路、府、县。反映从秦到元中央与地方的演变趋势是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越来越被削弱,故C项正确。
“县”始终是地方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说明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故A项错误。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法体现王朝执政能力及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故B、D项错误。
故选:C。
7.【答案】B
【解析】材料“售易不常”“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体现了两宋时期,土地买卖非常频繁,土地所有权经常转移,B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频繁的土地买卖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并没有“威胁社会稳定”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从材料中频繁的土地交易来看,土地私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易,排除C项;材料中土地买卖频繁现象恰恰体现了当时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强,因此“土地私有化程度削弱”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8.【答案】A
【解析】根据“明朝在强化君权的同时,也体现了机构之间的互相制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和内监之间的权力分散是机构之间互相制衡的表现,故选A;
BCD反映的都是废丞相,设内阁,是君权强化的表现,只能证明第一位学者的观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史料的重要作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史料的重要作用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答案】C
【解析】“海禁”政策。材料所提供的事件实际上是明朝为了加强对沿海居民的控制,实行海禁政策的一个表现,所以其影响就是考查海禁政策的影响,故C正确;
A错在了“有效”,排除;
B错在了“断绝”,排除;
D在题目中没能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
“海禁”政策:
(1)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2)影响: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0.【答案】A
11.【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组织是在日本成立的,而且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孙中山组织成立的,所以同盟会符合这一特点。
B.材料反映的是组织的建设,而不是武装起义。
C.材料反映是在日本的留学生组成的组织,不是中华民国的成立。
D.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制度的建设。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答案】C
【解析】1921年中共成立,不是中国无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的开始,排除A;
1911年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仍然领导民主革命,排除B;
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无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选C;
1917年十月革命后,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仍然领导民主革命,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领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和赤化运动”等信息可知,这一宣言的发表是因为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国共合作抗日即将实现,A项正确;
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已经结束,B项错误;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全面失利,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反对国民党的统治,C项与材料不符;
1928年底国民党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D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准确解读宣言内容。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14.【答案】B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①正确;中国共产党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调整外交政策,②正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③中“始终”表述错误,排除;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是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最主要原因,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B项正确;
③错误,故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其强硬的原则与灵活的妥协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表现得酣畅淋漓”可知材料叙述的内容是“一国两制”,其中“强硬的原则”指的是一个中国,而“灵活的妥协”则是指两个制度,所以C正确;
材料指出“一国两制”是一种解决国际争端的和平方式,并未强调要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所以A错误;
B、D选项中的“中英两国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所以B、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构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答案】B
17. 【答案】
【小题1】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
【小题2】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分封制的历史影响。
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 (1)背景:西学东渐;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社会变革的推动;政府的重视和推行;有识之士的推动。(任答3点,每点2点,共6分)
(2)意义:有利于强兵御侮,救亡图存;促进民族觉醒,增强凝聚力;促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提升民族体质,振兴中华;娱乐身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答3点,每点2点,共6分)
19.【答案】
(1)特点:既立足国情又借鉴西方;分域推进(渐进改革、梯度推进、试点推进);极速发展,成就辉煌;成就与问题(代价)并存。(每点2分,共6分)
方向:走高质量发展之路。(1分)
(2)示例:科技创新推动交通通信事业进步;或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2分)
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人民生活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等法规的有效实施。(每点2分,共6分)
20.【答案】古代雅典民主制,虽然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弊端。但它是城邦政治的产物,有利于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发挥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所以古代雅典民主制在当时是“好”的政治制度。
1871年,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后的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虽然这一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皇帝和帝国首相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但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适应了德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推动了德国迅速发展,使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虽然随着血缘关系的松弛、诸侯国实力的变化,周王的地位逐渐受到挑战。但是西周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使西周延续数百年。所以说,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是“好”的政治制度。
秦朝以后,我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虽然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削弱了地方的力量,不利于地方对中央的屏障和支撑作用。但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任何一种制度不可能十全十美。一种制度只要符合一个时代的需要,能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它就可以被视为“好”的制度,就有它的时代合理性。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观点是一种制度只要符合一个时代的需要,能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它就可以被视为“好”的制度,就有它的时代合理性。然后紧扣时代特征,结合中西方相关知识的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分析论证。作答时,注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涿州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模拟卷(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