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单元测试卷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姓名: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公元668年,日本政府将“大化改新”以来天皇诏令编撰成正规法令《近江令》,此后几十年又陆续编成《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至此,日本建成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这些举动表明“大化改新”()
A.注重学习法家思想 B.朝令夕改成效不彰
C.效仿宋朝进行改革 D.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2.根据下面两幅图,这说明()
A.中日实行相同的政策 B.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
C.唐文化影响周边国家 D.唐王朝注重文化扩张
3.《作坊里的日本》里写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日本在“第一位老师”影响下进行的重要改革()
A.使日本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效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
C.标志着日本从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D.使大和政权实现了统一
4.“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大化改新在中央设置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国、郡、里,官吏由国家任免。”材料体现了改革的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 B.发展封建经济
C.加强中央集权 D.维护幕府统治
5.日本小说《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诗句达90余处:日本人的书法、和服,是根据中国的书法、唐朝妇女的服饰借鉴而来。由此看出日本曾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学习中国。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
A.日本主动学习、借鉴外国的长处,值得称道
B.日本向古代中国学习开始于大化改新
C.大化改新照搬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文化
D.日本的传统文化全部引进的是中华文化
6.“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材料反映大化改新的()
A.背景 B.内容 C.目的 D.作用
7.“在长期的移植过程中,日本对中国的任何东西都来之不拒:中国的经典、书法、建筑、制度和法律(唐律),推动日本进行改革。”7世纪后期的日本能看到的现象是()
A.奴隶在田间从事着劳动 B.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
C.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实权 D.郡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免
8.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吴廷理分析指出,大化改新后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只能是封建的土地国家所有制”。理由是()
A.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地方设国郡里三级,中央派官治理
C.农奴可以得到土地,但要出钱赎买
D.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不能买卖
9.“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西欧封君封臣制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在于()
A.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B.促进本国封建制社会的形成
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政策 D.参照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10.“诏书规定: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国家计口授田,对于6岁以上的公民,每6年按人口班田一次,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奴婢受相当于自由民的1/3,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下列能够从材料中得出来的是()
A.日本统治阶层内讧和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的吸引是其改革的重要因素
B.标志着日本从古代社会向中古封建社会的转折,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C.通过土地制度变革,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
D.这场变革是天皇开始的自上而下封建性质的改革,其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
11.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放眼古今中外,有过很多重要的改革。例如雅典“伯里克利改革”、8世纪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日本“大化改新”,关于这些改革的共同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革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B.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
C.改革都是与土地有关 D.改革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12.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这段话旨在强调()
A.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B.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C.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于战争 D.暴力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13.“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A.太阳历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宫” D.60位进制计数法
14.“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
A.罗马征服地中海的战争中 B.亚历山大东征的战争中
C.阿拉伯半岛统一的战争中 D.雅典城邦抵御波斯的战争中
15.“在欧洲处于蒙昧时代时,阿拉伯帝国逐步成为文明的保护者,希腊文、叙利亚文、梵文和波斯文的著作被译成阿拉伯文而不致失传,出现了十进位制和零这类发明。”由此可见,阿拉伯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态度是()
A.意在改变欧洲的蒙昧 B.只注重翻译各类原著
C.垄断东西方文化交流 D.在包容中求得新发展
16.阿拉伯帝国为了争夺商路和土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战争,顶峰时国土面积达134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阿拉伯帝国扩张对世界的最大影响是()
A.大大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B.有利于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C.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对西欧文明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17.“《一千零一夜》中人物数量众多,各有特点。但无一例外的是,所有正面人物都具有‘顺从’之美。”据此可知()
A.阿拉伯人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B.《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C.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 D.阿拉伯文明深深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
18.电影《上帝的使者》讲述了穆罕默德与城市强权者们的斗争,穆罕默德和信徒们鼓励人们忘却旧偶像,只崇拜唯一的真主。据此可知,他们信奉的是()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9.阿拉伯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帝国时期,其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A.基督教的传播 B.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
C.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 D.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
20.7世纪时,拜占庭帝国不断遭受外族入侵: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伊兰教创立并传播,阿拉伯半岛逐渐走向统一。与之一一对应的人和事是()
A.军区制改革大化改新穆罕默德 B.君士坦丁堡日本建国查士丁尼
C.十字军东征大化改新穆斯林公社 D.阿拉伯帝国幕府统治哈里发扩张
21.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离开麦加迁居新地,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公社,奠定了阿拉伯国家的雏形。文中的“新地”是()
A.麦加 B.麦地那
C.巴格达 D.耶路撒冷
22.基督教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方面,都堪称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有着极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下列事实与基督教无关的是()
A.查理加冕称帝 B.阿拉伯建国
C.《最后的晚餐》 D.中世纪大学
23.中世纪时,“重大的宗教改革是一种新宗教的产生,该宗教产生后不久,便冲出阿拉伯半岛,影响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这一“新宗教”()
A.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主张忍耐顺从,死后能升入天堂
C.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D.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
24.阿拉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都是政教合一的国家 B.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C.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D.客观上都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25.历史事实是指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公元前450年罗马共和国颁布了成文法
B.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扩大了公民权利
C.阿拉伯人把阿拉伯数字传到了欧洲各国
D.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倭国”自知落后,深慕中华文明,引颈向望,欲移为己用。于是,便不惜万般艰辛,远渡重洋,学习中国文明,使日本渐为文明先进之国。
——万鲁建《日本: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材料三8世纪前期,某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要保护封臣。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材料一描绘的是古希腊哪一城邦的权力构成?这一民主制度在谁执政时达到最高峰?
(2)材料二中,日本学习中国文明进行了哪一场重要改革,对日本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材料三中“某王国”指的是哪个王国?经过改革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其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以什么为纽带?
(4)通过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在社会发展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27.阅读下面材料,画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材料二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材料三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其首领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5世纪统一日本本土的是哪个政权?该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出这是日本历史上的哪次改革?当时在位的天皇是谁?
(3)这次改革仿效的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典章制度?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什么影响?
(4)阅读材料三,说出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的是谁?
28.在本质上,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业劳动者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任何人……和王国的最高领主发生附庸关系时,他或她必须跪在领主之前说:“大人,我成为你的亲近附庸……拥护您,保卫您,反对一切人……”……依领主的召唤,必须去服军役……必须去勘测土地……必须做在法定地位上应该做的一切其他事务。
材料二中古欧洲的混乱导致庄园必须自给自足,退回到原始的经济。……庄园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公社合作”,就是农奴必须共同生产。由于经济的困难,各种农具和牲口都由领主提供。所以农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因此必须共同耕作。另一特点是,因为土地的贫瘠和耕作技术的落后,庄园经济普遍采行三年轮耕制。把耕地分成三个部分,“春耕地”、“秋耕地”以及“休耕地”。
材料三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材料四改新诏书是新政权施行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收归国家,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高官贵族赐以封食……(三)造户籍、计帐(赋税簿账),施行班田收授法。……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五拜占庭帝国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的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中,在哪个国家最流行?其上下级封建主的称谓分别叫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庄园经济的两个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古西欧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促使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中坚力量是什么?
(4)材料四是指日本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一事件前后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5)材料五中“一个古老的国度”指的是公元前 27 年建立的哪个帝国?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你从日本和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中得出了怎样的启示?
29.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之光】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哪些图片属于亚洲的古代文明成果?请写出它们的名称。
【传播途径】
材料二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总序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文明交往主要有哪两种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亚历山大东征。
【交流互鉴】
材料三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孕育亚洲文明的自然地理因素。找出材料三中一项与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
【美好未来】
材料四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
(4)历史上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实施改革,这次改革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
30.小明学了世界历史上册的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后,他设计了下面的两个复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所完成相应的内容填写。
大化改新和法兰克王国改革影响知识小结卡片:1.不同点: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法兰克王国改革是西欧建立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制度。 2.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附录中选取6个历史词语填入上面的知识方框中。(每框填一个,只填序号。)
(附录:①欧洲封建社会②亚洲封建社会③阿拉伯帝国④拜占庭帝国⑤亚历山大帝国⑥大化改新⑦法兰克王国改革⑧封建改革⑨封建帝国)
(2)结合所学完成上边的知识小结的卡片填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详解】根据题干“公元668年,日本政府将‘大化改新’以来天皇诏令编撰成正规法令《近江令》,此后几十年又陆续编成……日本建成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可得出日本政府经过几十年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制作体系,加强对社会的管理,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完备法律体系的的建立,与“注重学习法家思想”不符,排除A项;题干时间里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没有朝令夕改,排除B项;日本“大化改新”仿效的是唐朝改革,960年北宋才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图“唐长安平面图”“日本平城京平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唐长安城平面图与本平城京平面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日本建筑受到唐朝建筑的影响,体现了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中日两国都实行中央集权制,但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图示信息只是体现日本平城京建筑受唐长安城影响,无法判定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排除B项;题干图示体现不出唐王朝注重文化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7世纪,日本社会矛盾尖锐。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强烈几次了日本统治者。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唐朝制度进行改革。这次改革是在大化年间进行的,因此称为“大化改新”。经过大化改新,日本发展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日本仿效的是中国唐朝制度,排除B项;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打败了平氏武士集团,日本进入了幕府统治时期,排除C项;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大化改新前,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豪强贵族权倾朝野,为此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由此可见材料体现了改革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大化改新前面临外来侵略的挑战,无从得出挽救民族危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不能体现发展封建经济这一目的,排除B项;大化改新数百年后,日本进入封建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日本曾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学习中国说明日本善于主动学习、借鉴外国的长处,A项正确;大化改新是在全面学习唐朝之后发生的,大化改新是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继进行的改革,并非照搬,且题干没有提及大化改新,排除B、C项;题干说明日本文化受中华文化影响较大,而不是全部引进的中华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大化改新的内容,B项正确;日本在6、7世纪,阶级矛盾尖锐,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这是大化改新的背景,排除A项;大化改新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排除C项。大化改新的作用是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郡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免,D项正确;在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和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将土地分给公民,不能买卖,排除A、B两项;12世纪晚期,日本才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实行班田制,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只能使用,不能买卖,由此建立起来的土地制度“只能是封建的土地国家所有制”,故D正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是政治方面的改革,故AB错误;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可以得到土地,但要出钱赎买,故C错误。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中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改新从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用等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标志。“查理马特改革”,又名“采邑改革”。是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基石,是8世纪上半叶由查理马特发起的土地分配改革制度,它将原有的无条件赏赐改为了有条件分封,故B符合题意;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只符合大化改新,故A不符合题意;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政策只符合西欧封君封臣制,故C不符合题意;参照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只符合日本大化改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权,改土地、部民为国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这次改革日本学习的是中国隋唐的制度。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日本通过这次土地制度变革,废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变成国家的公地和公民,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B项表述错误。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雅典“伯里克利改革”、8世纪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日本“大化改新”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都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A正确;大化改新推动了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但是雅典和法兰克王国的改革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B排除;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和日本大化改新涉及土地问题,但是雅典“伯里克利改革”与土地无关,C排除;雅典“伯里克利改革”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和日本大化改新并不是涉及民主政治,D排除。故选A。
12.A
【详解】依据题干“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事件都是历史上的重大战争,由此可见这段话旨在强调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有利于打破文明相互孤立隔绝的状态,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并不是突出和平交往,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说明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明交流,但“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于战争”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夸大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作用,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暴力冲突客观上有利于文明交流,没有突出它导致了文明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人发明了从0到9的计数法。后来经阿拉伯人改进以后,传入了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B项正确;太阳历是一种历法,不是数字,排除A项;巴格达的“智慧宫”是中世纪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建立的全国性的综合学术机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流传至今仍用作纪录时间、角度和地理坐标。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为安拉之道而战”结合所学知识,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穆德以宗教信仰为纽带,把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统一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完成了传播宗教信仰和建立统一国家的双重使命,故“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口号,最有可能出现在阿拉伯半岛统一的战争中,C项正确;罗马征服地中海的战争中、阿拉伯半岛统一的战争、雅典城邦抵御波斯的战争、都于伊斯兰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题干“阿拉伯帝国逐步成为文明的保护者,希腊文、叙利亚文、梵文和波斯文的著作被译成阿拉伯文而不致失传,出现了十进位制和零这类发明”可得出,阿拉伯帝国既注重保护文明,同时又有自己的新发展,出现了十进位制和零,体现了在包容中求得新发展,D项正确;意在改变欧洲的蒙昧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A项;只注重翻译各类原著理解不全面,排除B项;垄断东西方文化交流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保留并传播了西方文化,启蒙了西欧文艺复兴,向西方介绍了古代印度和中国文化,将印度创造的阿拉伯数字传播向世界,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播到了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C项正确;传播伊斯兰教不是阿拉伯帝国扩张对世界的最大影响,排除A项;有利于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是对阿拉伯帝国的影响,而不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扩张对西欧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能表述为“决定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伊斯兰教主张“顺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材料中“《一千零一夜》中人物数量众多,各有特点。但无一例外的是,所有正面人物都具有‘顺从’之美”,说明阿拉伯文明深深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D项正确;“阿拉伯人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和“阿拉伯文化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叙述均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8.D
【详解】根据材料“穆罕默德和信徒们鼓励人们忘却旧偶像,只崇拜唯一的真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D项正确;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排除A项;基督教是传说中的耶稣创立的,排除B项;道教是中国土生的宗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时期信奉伊斯兰教,独尊安拉,基督教的传播不可能是阿拉伯帝国文化发展的有利条件,A项符合题意;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大帝国,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重视知识人才,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它们将东西方文化融合,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0.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王朝开始实行军区制改革,这是当时一系列军事政治改革措施之一,当时帝国面临外敌入侵的威胁,为拯救帝国于危亡,康士坦斯二世统治时期开始实行军区制改革;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促进其传播,使得阿拉伯半岛逐渐走向统一,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城传教,由于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所以文中的“新地”是麦地那,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阿拉伯国家,与基督教无关。故B符合题意。查理加冕称帝、《最后的晚餐》、中世纪大学都与基督教有关,故排除ACD项。故选B。
2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宗教是伊斯兰教。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利用这一宗教基本上统一阿拉伯半岛,故A正确;基督教主张忍耐顺从,死后能升入天堂,故排除B项;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故排除CD项。故选A。
24.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1世纪,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7世纪初,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亚历山大帝国时代,那时,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没产生。境内民族尚无具体宗教信仰。而阿拉伯帝国是靠伊斯兰教发展起来的。A符合题意;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不断发动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罗马帝国达到最大规模,地跨欧亚非三洲。B排除;亚历山大帝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文化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亚历山大东征,也把先进的文化带到了被侵略地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古代罗马文化成就显著,发明了拉丁语,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罗马帝国的征服,也把罗马文化渗入到他统治的地区,促进文化的交流。CD排除;故选A。
25.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事实是单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入西亚和欧洲,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奔波于欧亚大陆之间,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是阿拉伯人。因此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属于评论观点,D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中内容都属于纯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D。
26.1)雅典;伯里克利;
(2)大化改新;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或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3)法兰克王国;土地的封赐;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描绘的是古希腊雅典的权力构成,这一民主制度在伯里克利执政时达到最高峰。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开创了民主政治生活的先河,保障了雅典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但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民主权,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斥在外。
(2)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在6—9世纪学习中国唐朝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3)根据材料“8世纪前期,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巨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要保护封臣。”结合所学可知,王国指的是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根据所学可知,封君封臣制关系的特点是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和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4)通过上述材料总结,这些国家都通过改革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所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言之有理即可)
27.(1)大和;大王。
(2)大化改新;孝德天皇。
(3)唐朝;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源赖朝。
【详解】(1)根据材料“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
(2)根据材料“6一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当时是孝德天皇在位,年号是大化,这次改革称为“大化改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根据材料“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其首领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可知,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
28.(1)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
(2)特点:公社合作;三年轮耕制。
(3)地位:经济中心;中坚力量:市民阶层。
(4)历史事件: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5)帝国:罗马帝国;启示: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或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要学习和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行对外开放等)。
【详解】(1)根据材料“根据材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是国王一贵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农民。西欧封建社会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意思,是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因此西欧等级制示意图,表述最准确的是体现了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这种制度最先形成于法兰克王国;上下级之间是一种封君和封臣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是国王一贵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农民。西欧封建社会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这种制度最先形成于法兰克王国;上下级之间是一种封君和封臣的关系。
(2)根据材料“庄园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公社合作”,就是农奴必须共同生产。由于经济的困难,各种农具和牲口都由领主提供。所以农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因此必须共同耕作。另一特点是,因为土地的贫瘠和耕作技术的落后,庄园经济普遍采行三年轮耕制。把耕地分成三个部分,“春耕地”、“秋耕地”以及“休耕地”。”可知,庄园经济的两个特点是:公社合作;三年轮耕制。
(3)根据材料“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可知,中古西欧城市的地位是:经济中心;中坚力量是:市民阶层。
(4)结合材料四可知这是日本的改新诏书,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中期,日本国内的改革派发动了宫廷政变,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了一场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材料所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5)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五中“一个古老的国度”指的是公元前 27 年建立的罗马帝国;
从日本和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中得出的启示是:开放宽容促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或不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要学习和吸取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行对外开放等)。
29.(1)文明成果:图二《汉谟拉比法典》,图三种姓制度。
(2)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评价: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3)地理因素:河流(大河流域)。成果:阿拉伯数字。
(4)改革:大化改新。看法:应该以开明、尊重、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详解】(1)文明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图一是金字塔,属于非洲古埃及的文明成果;图二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亚洲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果;图三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属于亚洲古代印度的这个文明古国的社会等级制度;图四是雅典的帕特农神庙,属于欧洲古希腊的文明成果。
(2)方式:据材料二“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可知,古代文明交往的一大方式是暴力冲突;据材料二“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知,古代文明交往的另一主要方式是和平交往。
评价: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3)因素:据材料三“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和所学知识可知,孕育亚洲文明的自然地理因素是河流。
成果:据材料三“《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可知,材料三中与古代印度有关的文明成果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加以改进后传播到西方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4)改革:据所学可知,7世纪,亚洲的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进行改革,这是就是日本的大化改新。
看法:据材料四“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以开明、尊重、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30.(1)第一层方框由左到右:④⑦③⑥;第二层方框由左到右:①②。
(2)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都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启示: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
【详解】(1)根据题干图片“古代封建社会知识树”信息和所学可知,古代封建社会可分为欧洲封建社会和亚洲封建社会两大部分,欧洲封建国家主要有两个,分别是法兰克王国和阿拉伯帝国;亚洲封建国家主要有两个,分别是日本和阿拉伯帝国,所以从附录中选取6个历史词语填入到知识方框中的答案是:第一层方框由左到右:④⑦③⑥;第二层方框由左到右:①②。
(2)相同点: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中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法兰克王国查理 马特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所以相同点是:大化改新和法兰克王国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都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法兰克王国的查理 马特改革后,西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西欧确立了封建制度。由此可见,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九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