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重点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测试(二) 试卷
一、选择题(共35题, 每题2分, 共70分)
1.2023年9月,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多件出土自洛阳的文物惊艳亮相。其中,有“超级国宝”之誉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首次面对公众开放, 引来众多游客驻足欣赏。二里头文化遗址“绿松石龙” ( )
A. 很有可能是商文化的历史遗存 B. 反映了戎狄蛮夷华夏认同观念
C. 体现当时人们对龙的图腾崇拜 D. 实证了统一封建制国家的存在
2. 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封”的意思是累土,在两个部族交界处,垒起土堆作为标识,称为“封”。“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下列属于周朝“封建”的是( )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郡县制和分封制 C. 内外服制和宗法制 D. 井田制和宗法制
3. 春秋战国时期,继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之后, “邦” “国”等地域组织概念也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华夏认同的发展 P. 郡县制度的产生 C. 君主权力的加强 D. 宗法伦理的重塑
4.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废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的见解。其中甲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见解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如果把它们对应起来,正确的是
A. 甲———儒, 乙————法,丙————道
B 甲———儒, 乙————道, 丙————墨
C. 甲————道, 乙————儒, 丙————法
D. 甲———道, 乙————法,丙————儒
5.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C.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6. 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 以此推之; 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
A. 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 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
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 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B.社会大动荡,国家大分裂
C. 政权频更迭,民族大融合 D. 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8.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9. 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10. 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有( )
开始推行时间:780年
主要内容: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加重人民负担,加强人身控制 ④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 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 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 科举考试制度被日本所仿效
C. 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D. 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12.9月 19日,第19 届亚运会火炬传递仪式在衢州孔氏南宗家庙门前启幕。1128年,金兵南下,孔子第48世孙孔端友带族人南下扬州。后宋高宗赐孔氏定居衢州并兴建家庙,孔氏南宗就此形成。由此可知,孔氏南宗的形成主要背景是( )
A. 绍兴和议 B. 靖康之变 C. 安史之乱 D. 澶渊之盟
13.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14.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 100人,其中蒙古 31人,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 中共有79传、 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 )
A. 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B.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15. 宋朝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每科录取人数由唐朝的数十人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一措施的影响是 ( )
①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②降低官僚集团的素质
③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 ④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 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 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 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17.“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18.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①区域的机构是( )。
A. 宣政院 B.中书省 C. 行中书省 D. 理藩院
19.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 “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20.1436年, 明英宗驰用银之禁,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 朝野上下大都用银交易, 数额较小便使用铜钱,只有官员俸禄用纸钞。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A. 工商皆本思想 B. 明初赋役制度改革
C.商品经济发展 D.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1、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 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
A、设台湾府 B. 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
C.设伊犁将军 D. 册封达赖、班禅
22.山西太谷曹家在中国古代私人商业资本领域颇有代表性。其资金曾发展到一千余万两,商号遍及东北、华北、西北及华中各大城市、并远设至莫斯科、西伯利亚及蒙古。太谷曹家最可能崛起于 ( )
A. 魏晋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2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爱国思想的真实写照是( )
A. “存天理, 灭人欲” B. “天下为主, 君为客”
C.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4. 明朝的民族政策以抚为主,辅之以军事手段,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定。下列关于明朝的民族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 )
序号 地区 措施
① 东北地区 设立奴儿干都司
② 西北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③ 西藏地区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④ 东南地区 设立澎湖巡检司, 经略台湾
A.① B.② C.③ D.④
25. 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
A. 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 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 对外奉行妥协投降政策 D. 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26. 某著作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历史变迁、风土人情, 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该著作是( )
27. 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 “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 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鸦片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28. 学者陈旭麓指出: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 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 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 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2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A. 君主立宪制 B. 总统制 C. 责任内阁制 D. 君主制
30.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为此, 陈独秀( )
A. 强调实业救国 B. 推动新文化运动 C. 首倡文学革命 D. 主张国民革命
31.“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次“民族觉醒”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中共一大召开 D. 南昌起义
32. 董必武在重游某地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3.一时间,通都大邑穷乡僻,垂老人髫稚,无不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根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 该时期指是
A. 新文化运动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大革命时期 D. 土地革命时期
34. 毛泽东: “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材料中这段话的背景是
A. 土地革命的开展
B. 秋收起义中受挫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
35.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 长征的胜利结束
C.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D. 遵义会议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 小题,共30分)
36.从上世纪后期开始,学界就不断对.20 世纪初以来宋史研究的状况、成就进行综述、总结。
材料一
“唐宋变革论”是 20世纪前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重要观点。他认为: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具体而言,从唐到宋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贵族政治让位于君主独裁;②农民自由度提高,私有财产权得到承认; ③科举普遍化与官僚政治的成熟; ④朋党由贵族权力斗争过渡到政见之争; ⑤货币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盛行。
——据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近期宋史学界的领军人物在讨论宋代历史地位时已抛开社会形态理论和唐宋变革论,从宋朝自身历史所取得的文明成就与前后代相比较来说明宋朝的历史地位,如王曾瑜以为“宋代文明胜过唐代文明的却有教育、经学、科技、 史学、宋词和散文六项。 当然, 以上的比较并不完全……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宋代以后, 文化方面不是没有新的进展,例如,人们常常称道的元曲、 明清小说、李贽和明末清初思想、乾嘉学派等……但总的说来, 中华文明已愈来愈趋于落伍了。”
————摘自李华瑞《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
材料三
从军事威力、战略创新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无疑是个虚弱的朝代,最终它也被外族灭亡。宋朝的苟延残喘以至最后灭亡的原因绝不是单一的, 但它对内政比对军事的重视可说是其国家衰弱、士气消沉、世风日下的重要原因。
———选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朱朝为实现“君主独裁”设置的分化相权的两大机构名称。结合所学,为宋朝“农民自由度提高”和“科举普遍化”结论提供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文明在经学、科技方面超越前朝之处。结合所学,指出李贽在思想上新的进展之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导致宋朝衰亡的症结。结合所学,概括王安石变法试图提升军事威力的举措及其结果。
37.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这段时间是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5月 5、6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之事召开紧急会议,决心以实力赞助学生
5 月 7 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爱国学生
5月 19 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6 月 5 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 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材料二:1924年, 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亦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于孙中山的领导之下。 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 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常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可惜, 辛亥革命做了一锅夹生饭,而且夹生得很, 米是米水是水的,连粥都未熬成。 民国的成立,告别皇权世袭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板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板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整理自马未都《百年辛亥》、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举措。
(3) 说明材料三中“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 ”的内涵。 结合所学, 谈谈你对“另一轨道”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测试(二) 解析
一、选择题(共35题, 每题2分, 共70分)
1.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所学可知,国人一直自称为“龙的传人”,而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龙”,因此二里头文化遗址“绿松石龙”体现当时人们对龙的图腾崇拜,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历史遗存,排除A项; 二里头遗址属于华夏文化,并非戎狄蛮夷,也无法体现戎狄蛮夷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排除B项;仅凭文物无法判断这是统一封建制国家,排除 D项。故选C项。
2.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封邦建国”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可知周朝“封建”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A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正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 内外服制是商朝的统治模式,排除C项;井田制是周朝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所涉及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地域组织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之后……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可知,氏族群体强调血缘等关系,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群体体现了地域范围的扩大和统治人群的增多,这有利于推动各民族交往,有助于当时产生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A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郡县产生,但是太范围推广是在秦朝,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地域组织发展与君主权力加强没有直接关系,且界限不明确表明人民内部认同的加强,并非君主权力加强,排除C项; 氏族群体强调血缘关系,地域组织淡化了血缘关系,排除D 项。故选 A 项。
4.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张道德教化的是儒家,主张依照规章制度严惩的是法家,主张让学生自我觉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5. 【答案】C
【解析】
【详解】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秦朝实现全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C; 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排除A; 商鞅变法是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排除B; 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排除D。
6.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按照人口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标准进行孝廉举荐,这是对人口稠密郡国及少数民族的照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D正确;察举制下的选官并不公正,A排除; 选官制度并不能缩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B排除; 材料与促进民族交融无关, C 排除。故选D。
7.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但在分裂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因此总体特征是政权更迭频繁,但是民族大融合,Q项正确; A 项只说明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未指出北方的社会状况,说法片面,排除A项; B项只说明了国家分裂的状况,未指出民族融合的趋势,说法片面,排除B项; D项只涉及了思想文化上的特征,未指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说法片面,排除 D项。故选 C项。
8.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 A 项;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分析解答。
9.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属于礼部管辖,唐代中央选拔人才的程序应该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审核通过后,交尚书省的下属礼部执行,B项正确; 政令必须先经过中书省起草诏令,通过门下省的审核,尚书省才能执行; 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780年”“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这一制度是两税法。“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说明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说明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可知,两税法扩大税收对象,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 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③,排除 ABD项。故选C 项。
11.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唐朝接纳日本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这体现了唐王朝的包容与自信,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D'项正确; A 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日本效仿科举制度,排除B项;仅根据阿倍仲麻吕的经历不能说明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问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1128年,金兵南下,孔子第48 世孙孔端友带族人南下扬州”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犯,后来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宋高宗赵构仓皇南下,逃到了今商丘一带,建立南宋王朝,不久又南下扬州。公元1128年,宋高宗在扬州举行郊祀,征召孔子后裔参加,以表明自己的正统身份。此时,孔子第四十八世孙孔端友奉诏带族人南下扬州,因此孔氏南宗的形成主要背景是靖康之变,B项正确; 1140年,宋军在顺昌、郾城大败金军,但宋高宗和秦桧决意屈辱求和,次年与金订立绍兴和议,排除A项;安史之乱发生于唐朝,排除C项;澶渊之盟是1005年宋朝击败辽军侵宋攻势后与辽国订立的屈辱性条约,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D项。故选 B项。
13.【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辽代南北面官制、金代猛安谋克制度都是为了加速契丹族和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和协调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异性而设立的,B项正确;“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具有少数民族独创性,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建立在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的,排除C项;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疆域分裂时期,排除 D项。故选B项
14.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元朝(中国)。题干反映了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C项正确;元朝时期科举制时断时续,而且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出科举制发展情况,排除A项;蒙古人、色目人镇守云南者居多,并不能说明当时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排除B 项;元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行省制,通过云南官员民族属性以及这一官员群体在《元史》中的占比情况并不能说明当时地方行政体制发生了变化, 排除D项。 故选 C项。
15.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朝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并结合所学,科举制选拔的官员本质上是皇帝的奴仆,这些官员派往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①符合史实。科举制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不是门第,宋代取士不问家世,有利于消除世家大族的势力,③符合史实。科举取士的名额增加,官员数量增加,俸禄开支增加,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④符合史实。①③④是材料措施的影响,C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选官标准,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官员素质提高,而不是降低官僚集团的素质,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反映了宋代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A 正确; 宋代之前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道冲击,故B错误; 理学形成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错误; 佛教也有与时俱进,但其思想被理学吸收融合,理学成为官方统治哲学,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学生可以从宋代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7.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故选C。A“对中国毫无意义”不符合史实,是对四大发明的误解,故排除A。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古代文明只是外部原因,起推动作用,故排除B。欧洲近代化的开端是以新航路开辟为标志的,D表述错误,排除 D。
18.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地图判断①是西藏地区,在元朝直属于中央政府的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宣政院,A 项正确;中书省是元代最高行政机构,不管辖西藏地区,排除B 项; 行中书省不包括西藏地区,排除C 项; 理藩院是清朝管理民族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A 项。
19.【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君主给予内阁“票拟”职权,给予司礼监“批红”职权,这表明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D项正确;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不符合史实,排除A 项;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是监阁共理互相制约,没有体现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排除C项。故选D项。
20.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436年,明英宗放宽了对白银使用的限制,收取赋税可以使用白银,于是朝野上下大都用银交易,这说明白银大量进入流通领域,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 项正确;“工商皆本思想”强调的是工商业与农业一样重要,这与题意不符,故A 项错误; 明中期张居正改革规定完粮纳税均使用白银,所以“明初赋役制度改革”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而1436年新航路尚未开辟,故D项错误。
21.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朝初期,顺治帝隆重接见前来朝贺的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1727 年,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这与“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相符,D项正确; 台湾府、雅克萨、伊犁将军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ABC三项。故选D项。
22.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山西太谷曹家……古代私人商业资本……资金曾发展到一千余万两……商号遍及……各大城市”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程度加深,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在各大城市兴起和出现,由此可知山西太谷曹家最可能崛起在明清时期,D项正确; 魏晋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其商品经济发展不繁荣,排除A项;隋唐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受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排除B项;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但主要货币不是白银,且商帮尚未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3.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符合材料“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说法,D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重要观点,封建三纲五常思想来束缚自己的欲望,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保存心中的天理,为道德修养目标,排除A项;“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观点,揭露和批判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观点,表明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是人的本性,主张解放人性,排除C项。故选D 项。
24.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明永乐九年(1411),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族人民与汉民族人民的往来和联系,同时加强了明朝中央政权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①对应关系正确,A 项正确; 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打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势力,②不属于明朝,排除B 项; 唐太宗时期,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加强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③不属于明朝,排除C项;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巩固统一,④不属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5. 【答案】B【解析】
【详解】从材料“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和对外妥协,故 AC 项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D 项排除。
【点睛】“领事裁判权……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是关键信息。
26.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部著作是晚清时期徐继畲编撰的《瀛环志略》,B项正确;《海国图志》没有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A项;《新学伪经考》是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的著作,《青年杂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都与“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的描述不符, 排除CD项。故选 B 项。
27. 【答案】B
【解析】
【详解】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明确和列强进行血战,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都是官兵作战,没有体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故C 和 D项错误。
28.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可知戊戌变法运动在思想解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觉醒,B 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晚清政府的态度,排除A 项; 百日维新最终失败,没有实践君主立宪制度,排除C项; 戊戌政变没有完全废除戊戌变法的措施,排除 D 项。故选B项。
29.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以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C项正确; 中华民国没有君主;并不实行总统制; 故排除 ABD 三项。
30.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和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可知陈独秀认为当今共和政体并不稳固,立宪政治的阻力较大,要求对国民思想文化的解放,进而推动新文化运动,B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实业救国的思想,也未提及文学革命的信息,排除AC项;仅从材料,不能看出陈独秀主张国民革命的思想,排除D 项。故选B项。
3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激发了五四运动,是 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促进民族觉醒,B项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排除A 项; 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排除C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排除D 项。故选 B项。
32. 【答案】D【分析】“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的是中共一大召开,该会议宜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正确;A和B是井冈山时期; C是七届二中全会,都不符合“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描述。
【详解】
33.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因此C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A:排除; 五四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运动,B排除;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统治,D排除。故选C。
3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党中央决定放弃城市革命道路,确立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胜利的方针,故B项符合题意。ACD均为题干材料现象的结果,并非背景,排除。
35.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评论的是遵义会议,故D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时,毛泽东还未取得领导权,故AC项错误;长征的胜利结束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故B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36. 【答案】(1) 两大机构名称:枢密院、三司。“农民自由度提高”依据;宋朝时期不抑兼并,租佃制度高度发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所以说农民的自由度提高。“科举普遍化”依据:宋朝的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在选官上实行公平竞争,不再看重家世门第。
(2) 经学: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形成“程朱理学”。科技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著《梦溪笔谈》。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甚至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3) 症结:宋朝对内政比对军事的重视。举措: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结果: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为实现“君主独裁”设置的分化相权的两大机构分别是枢密院和三司;根据材料一“农民自由度提高,私有财产权得到承认”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时期不抑兼并,租佃制度高度发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所以说农民的自由度提高。而之所以说“科举普遍化”是因为宋朝的科举制向全社会开放,在选官上实行公平竞争,不再看重家世门第。
【小问 2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和明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文明在经学上超越前朝之处是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形成了“程朱理学”; 在科技上超越前朝之处则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著《梦溪笔谈》。结合所学,李贽在思想上新的进展之处主要表现在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甚至否定传统道德标准。
【小问 3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三“它对内政比对军事的重视可说是其国家衰弱、士气消沉、世风日下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导致宋朝衰亡的症结是宋朝对内政比对军事的重视。王安石变法中,试图提升军事威力的举措包括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结果是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37.
【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 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举措:提出新三民主义; 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 内涵:打着民主共和的幌子,行军阀独裁统治之实。理解:示例:另一轨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论据: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实力赞助学生”可知,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据材料“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可知,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据材料“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可知,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第二小问直接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24年(中国)。据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和所学可分析得出提出,新三民主义;结合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可分析得出,通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结合所学可得出,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小问 3 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民国的成立,告别皇权世袭而走向共和,但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和所学可知,“共和对百姓来说是个‘画饼’”指的是打着民主共和的幌子,行军阀独裁统治之实。第二小问理解,据材料“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和所学可知,另一轨道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阐释可从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