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历史上某种选官制度的影响下,士人间曾出现过一些奇怪的作风:一为久丧,有人守丧达二十余年;二为让爵,兄弟谦让;三为推财,家人互让。这种选官制度应为( )
A.世卿世 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予相应官职。由此可推知,这一制度的颁行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推动曹魏统一北方
C.保证官员廉洁 D.提升寒门庶族地位
3.唐人有诗作“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描写的是( )
A.社会生活的闲适 B.三省六部制的规范
C.科举及第的喜悦 D.九品中正制的公平
4.下列选官制度的标准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世官制(夏商周)→察举制(汉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一科举制(隋唐宋):( )
A.血缘→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一门第声望
C.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血缘一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5.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
A.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6.唐朝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正评定,没有出身门第的限制,可以自行报名投考。由此可知,科举制( )
A.阻断了贵族入士途径 B.提高了官员道德素养
C.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淡化了宗族等级观念
7.唐代科举主考官取人常取众望所归者,以示“得人之盛”。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员来源 B.保证了平民利益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抑制了士族势力
8.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实行行省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完善科举制 D.设立中外朝制度
9.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创立,被誉为是一种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这主要表现在( )
A.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0.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割宰相权力 C.避免决策失误 D.提高工作效率
11.左图是西汉承相府在长安城内的位置图,右图是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在长安城内的布局图,由左图到右图到反映了( )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君主对朝政的掌控增强
C.行政运作有效制衡 D.官僚政治日渐发展完善
12.唐朝初期,政府预在关中一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按着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在中央的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3.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记载这一变化的史料是( )
A.“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 B.“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C.“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D.“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14.唐初推行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B.小农经济逐渐走向了瓦解
C.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D.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15.宋元学者马端临评论说,“盖当大乱之后,人口死徙虚耗,岂复承平之旧,其不可转移失陷者,独田亩耳。然则视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以定两税之法,虽非经国之远图,乃救弊之良法也”。该论断认为( )
A.两税法的推行导致天下大乱 B.两税法加强国家对农户的控制
C.两税法顺应社会变革而产生 D.两税法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曹丕颁布的九品官人法,定品时家世门第逐渐成为最重要因素。隋炀帝时,实行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的科举制。
——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加大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还实行了殿试,巩固了封建统治。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拔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科举制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17.宰相的独白
中国古代的中枢权力机构是指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独白就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的话。
请根据所学的中枢权力体系的相关内容,分别为汉武帝时期和唐太宗时期的宰相撰写一段内心独白。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汉代的察举制。根据材料“一为久丧,有人守丧达二十余年;二为让爵,兄弟谦让;三为推财,家人互让”及所学可知,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极力提倡孝道观念。这在官员选拔中也有所体现。察举中以察孝廉为主,在众多科目中占据主流,也是官吏入仕的正当途径,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以血缘关系传承权力,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德行,排除C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中“由中央委派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可知朝廷将评定人才等级的权利收归中央,因此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曹操在官渡之战后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选官制度侧重于选拔,无法保证官员的品行,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其主要目的是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而不是提升寒门庶族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险津”可得出材料中的”金榜“”十年辛苦“反映的是科举制之下,学子苦读,最后金榜题目的场景,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而不是社会生活,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有关,没有涉及到唐朝的中央官制,也不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BD项。非得说选C项。
4.C
【详解】据所学知知可知,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品德才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声望,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与材料对应的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C项正确;与材料中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选官标准一一对应的是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排除A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据材料可知,从科举制创立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儒家经典一直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在选官中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儒家经典所体现的儒家强调的伦理纲常,有利于巩固统治,A项正确;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化,排除C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使得不具备贵族身份的人进入到官僚体系之中,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时期的中国。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唐朝科举制度打破了以门第的标准的选官方式,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C项正确;科举制也对贵族开放,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不能得出官员道德素养的提高,排除B项;古代社会宗族等级观念浓厚,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于是应试以前,士子们往往漫游天下,交结豪俊名流,激昂身价,从而形成一股漫游之风。”可得出学子通过漫游,结交有识之士,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素养,从而提升官员素质,C项正确;材料与来源无关,来源都一样,排除A项;科举并不能保证平民利益,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士族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并不断完善,三省相互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体现了“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B项正确;元代实行行省制,排除A项;科举属于选官,排除C项;中外朝是汉代,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各部门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国家决策的科学性,标志着中央官僚体制的成熟,是史无前例的“突破性进展”,A项正确;中央集权、地方分权与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服务皇权,并非独立施政,排除C项;皇权顶峰的标志是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有一定的决策程序,而政事堂的设立使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有助于简化程序,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涉及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决策程序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权力分割,排除B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但不一定就能避免决策失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西汉长安丞相府的位置在未央宫东阙之外,唐朝时期除了执行的尚书省,掌决策的中书省和门下省都在太极宫两侧,这就说明丞相离皇权中心越来越近,这有利于君主对丞相的掌控,也就是君主对朝政的掌控增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对朝政的掌控增强,无法得出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对朝政的掌控增强,无法得出行政运作有效制衡,排除C项;官僚政治日渐发展完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称为中书门下,也叫政事堂。宰相会议的设立,在机构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又设四司,共二十四司,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九卿则演变为九寺、五监,负责执掌一些次要的事务性工作,受制于六部。因此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记载这一变化的史料是”,可知本题是正向类选择题。据题干“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唐中后期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税,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与唐朝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是汉高祖时期实施,与唐朝无关,排除B项;“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现象出现在明清时期,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与唐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后期,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征税标准从人丁为主向田亩为主转变,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D项正确;据所学,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的不是唐朝是宋朝,排除A项;据所学,直到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才逐渐走向了瓦解,排除B项;据所学,直到清朝雍正帝时,封建国家才废除了人丁税,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端临认为两税法是安史之乱后,国家控制人口锐减的情况下,恢复经济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的好办法,说明两税法顺应社会变革而产生,C项正确;两税法的推行导致天下大乱与“(两税法)乃救弊之良法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分析的是两税法实行的背景,而非其加强了国家对农户的控制,排除B项;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是租庸调而非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标准: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家世门第;科举制的标准是才学。
(2)新变化:录取范围放宽;名额扩大;重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实行殿试。
(3)评价: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详解】(1)标准:根据材料“定品时家世门第逐渐成为最重要因素”可知,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家世门第;根据材料“实行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的科举制”可知,科举制的标准是才学。
(2)新变化:根据材料“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可知,录取范围放宽;根据材料“名额也成倍增长”可知,名额扩大;根据材料“加大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可知,重视对儒家经典义理的阐释;根据材料“还实行了殿试”可知,实行殿试。
(3)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17.示例: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独白:“我太郁闷了。最近皇上提拔了一些亲信侍从,组成了宫中的决策班子——中朝,我逐渐的被边缘化了,主要是干些执行命令的活儿,已经挤不进决策圈了。中朝这些官员对皇帝唯命是从,皇上也不用担心谁会威胁他的权力了。唉,我风光无限的历史也结束了。”
唐太宗时期宰相的独白:“我太难了。作为门下省的负责人,我的职责就是封驳审议,如果审议太严,负责起草政令的中书省嫌我耽误事儿;如果审议不严,尚书省执行时出现问题,皇帝会责我工作不力;相权三分,各管一摊,集体讨论、相互制约。我们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上对得起皇帝信任,下对得起黎庶民心。”
【详解】首先,了解题型,明确内心独白的主体分别为汉武帝时期、唐太宗时期的宰相;然后,综合材料中“独白就是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的话”和所学知识,从汉、唐丞相制度的内容、特点和中枢权力体系运行等方面入手,构思撰写两段内心独白,说明人物的处境、职责、与皇权的关系等;解题过程中注意适度表达个人情感,重点说明当时宰相使命,突出时代特点,准确表述概念。
18.示例:
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
唐朝建立后,唐太宗在继承前代统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在均田制和租调制基础上规范了纳庸代役,制度的创新使唐朝前期政治开明,行政规范高效,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发展,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唐诗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在于,制度建设一定要契合时代要求,适应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安定团结,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
【详解】描述:首先,观察材料中展示的知识框架,明确主题,如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然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相关主题进行论证,如通过分析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发展,分析制度创新与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关系,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意义等;最后在史实描述基础上,升华认识,如说明制度创新一定要契合时代要求,适应生产力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前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