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检测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原卷版+解析版)

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黑陶双耳杯(酒器)
A.炎黄二帝热衷于发明创造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2.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最大的是酒器。据此可推知(  )
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
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存在争议
4.西周前期和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5.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开采丹砂矿的清都成了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为发达
C.工商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D.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子主张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
A.各国变法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
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需求
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
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9.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全国,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1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11.史书记载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服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B.刑罚严酷,人民动辄受到处罚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陈胜吴广起义发展迅猛
1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算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13.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表明(  )
A.汉代开始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B.汉代的监察体制防止了腐败
C.汉代最高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
D.汉代的刺史掌握了地方实权
14.史载:从105年到146年是东汉经济的繁荣时期,社会基本安定,但人口却从5 300万减至4 700万。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 B.豪强隐匿
C.疆域变更 D.匈奴袭扰
15.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便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茧丝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
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造纸术的改进满足了大众需求
D.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西汉]戴圣《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材料一反映出从商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有何一致性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6分)
17.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跪射武士俑(右图)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二号坑,被视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唯一未经人工修复的秦俑,是弓弩手形象的生动写照,可作为研究军事史、政治史的史料,帮助我们了解秦始皇实现统一霸业的历史。
材料二 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的核心概括地讲,就是“重刑”。秦统一以后,更加笃信法家学说,开始将法家思想推向极端,现实矛盾的激化使秦王朝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
——摘编自刘仲一《法家思想与秦朝的速亡》
(1)如需对材料一中跪射武士俑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加以印证,可以参考哪部古代典籍 跪射武士俑还有哪些方面的史料价值 请举例说明。(10分)
(2)请列举一位法家代表人物。你认为秦朝在治理国家时选择哪一学派的统治理论最合适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0分)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考古学家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陶杯(见右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黑陶双耳杯(酒器)
A.炎黄二帝热衷于发明创造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杯属于酒器,这说明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故D项正确。
2.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有很多玉器,它们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最大的是酒器。据此可推知(  )
A.夏朝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
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
C.夏朝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
D.当时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B
解析: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陶制酒器占比最大,说明当时粮食产量增加,有了更多剩余,推动了酿酒业和制陶业的发展,B项正确。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
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存在争议
答案:D
解析:丁山认为宗法制并不是起源于周公的礼乐制度,而是起源于更早的宗庙制度,但是王国维却认为商朝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的存在,故不存在宗法制,这两种观点明显对宗法制的起源产生了分歧,前者认为宗法制是西周以前就有,后者认为宗法制直到西周才建立,故D项符合题干主旨;A、B两项不能完整体现出题干主旨,只体现出其中一方观点,排除A、B两项;民间也有宗法制的存在,C项表述错误,排除。
4.西周前期和中期,青铜器大多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战国中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走向崩溃,奴隶主贵族地位下降,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也随之下降,所以青铜器大多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故选B项。
5.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赵国邯郸以冶铁成业的郭纵、以煮盐起家的猗顿,在秦国开采丹砂矿的清都成了很有名的手工业主。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B.秦国和赵国的手工业最为发达
C.工商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D.政府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郭纵、猗顿、清都是手工业主,他们的发家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得到发展,故选A项。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B.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
C.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可知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发展经济,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县制,排除A项;法治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提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举贤才;孟子认为忧患、磨难才能造就人才;荀子主张尚贤使能;墨子主张唯才是举。诸子人才思想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
A.各国变法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才
B.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当政掌权的需求
C.反思宗法血缘关系下世官制的弊端
D.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诸子都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他们都认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特征的世官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诸子的人才思想反映的是他们要求打破世卿世禄制,而不是强调真才实学的人才的重要性,故排除A项;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故排除B项;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故排除D项。
9.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并统一了全国,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10.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道:“(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强调的是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11.史书记载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服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B.刑罚严酷,人民动辄受到处罚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陈胜吴广起义发展迅猛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当时秦朝法律严苛,轻罪重罚,才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现象,因此B项正确;“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和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无关,也不能判断是否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故排除A、C两项;陈胜吴广起义发展迅速是题干材料所述现象导致的结果,而不是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故排除D项。
1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算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对比了西汉中期前后山东东部地区的商业发展,结论是西汉中期后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特别是西汉中期实行了盐铁官营,强化了经济控制,民间商人活动受到制约,故B项正确;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不一定会导致山东东部地区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故A项错误;丝绸之路的开通应该是有利于相关商业活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儒家义利观是指先义后利,并非反对发展商业,故D项错误。
13.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俸禄)六百石,员十三人”“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表明(  )
A.汉代开始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B.汉代的监察体制防止了腐败
C.汉代最高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
D.汉代的刺史掌握了地方实权
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巡察地方,从“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以看出,汉代最高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故选C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防止”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刺史只有巡察监督地方官员的权力,没有掌握地方实权,排除D项。
14.史载:从105年到146年是东汉经济的繁荣时期,社会基本安定,但人口却从5 300万减至4 700万。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 B.豪强隐匿
C.疆域变更 D.匈奴袭扰
答案:B
解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膨胀,隐匿大量人口,造成国家统计的人口减少,B项正确。
15.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劳作之余将剩下的恶茧、病茧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后,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便可用于书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茧丝成为造纸的主要原料
B.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
C.造纸术的改进满足了大众需求
D.丝织术与造纸术相得益彰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便可用于书写”说明造纸术与丝絮有一定渊源,故选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漂絮产生的残絮积成薄片晾干之后可用于书写,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造纸术的改进,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造纸术的产生与丝织业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反映出“相得益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西汉]戴圣《礼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论语》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
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1)材料一反映出从商朝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有何一致性 (4分)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6分)
参考答案:(1)变化:商朝时期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则专注人事。
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2)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重视道德。
(4)贡献:他们的思想构成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17.秦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跪射武士俑(右图)出土于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二号坑,被视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唯一未经人工修复的秦俑,是弓弩手形象的生动写照,可作为研究军事史、政治史的史料,帮助我们了解秦始皇实现统一霸业的历史。
材料二 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之上的,法家思想的核心概括地讲,就是“重刑”。秦统一以后,更加笃信法家学说,开始将法家思想推向极端,现实矛盾的激化使秦王朝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
——摘编自刘仲一《法家思想与秦朝的速亡》
(1)如需对材料一中跪射武士俑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加以印证,可以参考哪部古代典籍 跪射武士俑还有哪些方面的史料价值 请举例说明。(10分)
(2)请列举一位法家代表人物。你认为秦朝在治理国家时选择哪一学派的统治理论最合适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0分)
参考答案:(1)典籍:《史记》。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秦朝的手工业、军事、社会生活等。举例说明:通过兵马俑可以了解当时的手工业制作水平和工艺。
(2)代表人物:韩非。学派:儒家。说明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时期采用法家思想容易导致暴政。儒家思想主张实行仁政,符合国家的管理需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单元检测第1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