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热点09 日内瓦会议7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热点09日内瓦会议70周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3)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参加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确立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亚非会议 (1)召开: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2)特点: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概况: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
考点一日内瓦会议
一、单选题
(2022·广东·高考真题)
1.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012·福建·高考真题)
2.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2011·江苏·高考真题)
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
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考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2·山东·高考真题)
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2021·江苏·统考高考真题)
5.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2014·广东·高考真题)
6.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中。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放弃“一边倒”政策 D.坚持“打扫干屋子再请客”
(九)日内瓦
一、单选题
7.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发言称:“印度支那敌对行动的停止就要实现了。举世盼望的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复了。正如朝鲜一样,和平又一次战胜了战争。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为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而努力。”这折射出日内瓦会议
①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③增进亚非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④推动中印对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解决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是因为
A.朝鲜战争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C.第三世界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日内瓦会议增进了西方对中国的了解
9.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中美呈对立关系…但随后情况出现了转机。通过英国代表的牵线和双方富有诚意的接触,促成了中美双方代表就美国在华被押人员和中国侨民和留学生滞留美国等问题进行了四次正式会谈,并达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瓦解了美国孤立中国的策略 B.消弭了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
C.促使了中英两国关系正常化 D.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大突破
10.日内瓦会议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总理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敌方的矛盾,使日内瓦会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后周恩来总结说:外交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该结论
A.已成为规范国际外交的重要准则 B.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局面
C.是具有现实主义的中国外交策略 D.包含一定程度理想化的成分
11.“印支战争的和平解决,在保证越南民主共和国地位的同时,于美国对华遏制及包围中确立了老挝、柬埔寨这样的缓冲地带,为中国提供了经济建设所需的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印支战争的和平解决”相关的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会议 D.开罗会议
12.周恩来总理说:“(中国外交代表团)应着重揭露美国及其追随者在会议中两面派的手法,他们一方面在会内进行谈判,另一方面又在会外加紧进行法、美谈判企图延长和扩大印支战争,组织东南亚军事侵略集团。”该会议上,中国
A.成功推动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B.首次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与印缅达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3.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就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过程。下列“双向互动”的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马尼拉外长会议确定东盟同中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
②提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
③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A.①②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14.1954年,中国代表团和苏、美、英、法一起参加了旨在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并且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程;会后中英关系获得明显改善。这说明中国当时
A.逐步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已经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C.进行了多边外交的初步尝试和探索
D.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
15.周恩来曾在某次会议前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有经验,但那是学野台子戏,那是无法无天,什么也不怕,闹翻了也就那么回事。……中国是一个大国,来科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网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材料所说的此次“正式国际会议”
A.主要解决西藏地方的双边关系问题
B.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
C.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D.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16.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参加的外长会议。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提高了国际声誉。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会议推动了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签署
B.结束了美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
C.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进展
D.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17.下列关于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成就的表述,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结论
A 建国初期提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肃清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B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突破意识形态束缚,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形成
D 倡议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巩固和发展周边关系成为中国外交首要任务
A.A B.B C.C D.D
18.根据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计量分析,1950年至1952年之间,“帝国主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这一变化从侧面说明当时( )
A.“一边倒”方针被废止 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D.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9.国际政要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言论
时间 人物 职务 言论
1953年 周恩来 新中国总理 中印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1954年 胡志明 越南主席 这五项原则完全适用于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984年 邓小平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2014年 苏亚雷斯 联合国副秘书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表主要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适用于国家间关系 B.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
C.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显示出社会主义外交优越性
20.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 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21.如表是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领土、主权、完整”和“干涉内政”词汇的使用频率变化情况。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领土、主权、完整 45 63 21 21 7 206 194 132
干涉内政 7 10 18 15 8 122 154 127
A.坚持“一边倒”外交方针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外交国际环境大为改善 D.外交方针出现重大调整
22.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中美上海公报》明确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反映出
A.中美两国的根本分歧得到了妥善解决 B.中国开始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C.不同社会制度和谐共处成为时代主流 D.中国的外交原则得到进一步推广
二、材料分析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就多次发表声明:中国愿意在和平、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当时,印度作为中国的近邻,不但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而且与中国之间有许多历史遗留下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本着睦邻与和平共处的政策,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派遣的代表团就关于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于1953年12月31日至1954年4月29日在北京进行了谈判。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得到了印方的赞同,并写入了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该协定在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首次在国际条约上成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以及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平处五项原则提出的重要意义。
24.材料 1953年底,苏联提议召开有新中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对此,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于1954年3月正式决定派遣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指示代表团在会议上要加强外交活动,促进国际局势缓和。会议开始后,关于印度支那问题,各方陷入持久的僵局,会议即将无果而终。6月16日,中国代表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六点建议。除美国外的几乎所有与会代表团都认为中国所提建议富有建设性和协商精神。周恩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推动有关各方朝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7月21日,会议终于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最后宣言。
——摘编自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内瓦会议召开时的国际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所发挥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日内瓦会议、走出去”及所学知识可得,毛泽东主张通过支持东南亚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来提升中国的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一边倒”需要调整,排除A项;“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中提出来的,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会议,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些都体现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故A项正确;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形成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会议,故D项错误。故选A。
3.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状况知识点。根据“日内瓦会议”可知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所说的一段话,因此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B两项,中苏关系恶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开始于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之后;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20世纪50年代中美关系史实,排除;D项表述客观,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相关概况
4.A
【详解】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可以直接选A项。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是二战后新兴力量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B、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
5.D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试题分析:“另起炉灶”的方针是针对国民政府时代的旧外交关系而言的,主张不承认以前的外交关系,不是针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故排除A;“打扫干屋子再请客”是针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而言的,也不是针对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而言的,故排除D;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对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新中国是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与之的关系的,故应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A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支那敌对行动的停止就要实现了。举世盼望的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复了。正如朝鲜一样,和平又一次战胜了战争。让我们更加坚定信心,继续为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而努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通过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斗争,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恢复和平问题达成了协议,使印度支那战争得以停止,结束了法国在该地区进行的长达8年之久的殖民战争,这是印度支那三国人民争取独立斗争的巨大胜利。日内瓦会议的成功,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对亚洲与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由此可知,①②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1955年召开的万隆亚非会议,增进亚非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③与题意不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推动了中印对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解决,④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可得出这一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走向国际舞台,使西方更多地了解中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第三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通过英国牵线,进行了四次会谈,就双方关心问题达成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说明日内瓦会议是中国与英、美等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大突破,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已瓦解了美国孤立中国策略,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期间的中美会谈并未“消除”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主要是中美关系,英国在其中只是牵线作用,与中英两国关系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的重要议题——印度支那问题上,巧妙使用外交策略,用好“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即学会审时度势,很好地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C项正确;“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没有成为规范国际外交的重要准则,排除A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不可能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和平,排除B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意为做应当做的事,不是理想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为中国提供了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A项正确;万隆会议并不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排除B项;第26届联大解决的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排除C项;开罗会议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另一方面又在会外加紧进行法、美谈判企图延长和扩大印支战争,组织东南亚军事侵略集团”可得出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促成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D项正确;朝鲜问题并没有成功解决,排除A项;B项是在万隆会议上,排除B项;C项是与印度的谈判中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之一参加日本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马尼拉外长会议确定东盟同中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的时间大概在1972年,1984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上海合作组织起源于1989年,1996年,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成立;2001年1月,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④①②③的时间顺序正确,D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的时间都是错误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此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可知,日内瓦会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对多边外交的一次尝试和探索,C项正确;1954年,我国依然坚持“一边倒”外交,排除A项;参加日内瓦会议并不能得出我国突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排除B项;D是万隆会议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来参加一个正式国际会议了”“跟美国吵架有经验”等信息可知这是有中国和美国同时参与的一次国际会议,结合所学内容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的问题,故选B;AD项和日内瓦会议无关,排除;C项是万隆会议,排除。
16.D
【详解】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D正确;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时间是在1953年,排除A;日内瓦会议解决的是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问题,排除B;C是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
17.B
【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1954年同印度、缅甸解决领土边界问题上提出来的,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另起炉灶”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是不承认国民政府签订的屈辱外交,希望同各国建立平等外交,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只能表示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9年中美之间才正式建交,排除C项;“一带一路”是中国复兴沿线经济的重要战略,但并不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舆论宣传中“帝国主义”一词通常代表着对西方国家的批判,1950年至1952年之间,“帝国主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带着和平的诚意积极走上国际舞台。综合上述结论,可以判断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C项正确;50年代前期,“一边倒”方针没有被废止,排除A项;中美关系缓和发生在70年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可以反映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无法得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3年到2014年,中国、越南、联合国等都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持肯定态度,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越来越多国家赞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外交政策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中国和印度以及国际社会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可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各国共同的利益以及价值取向,C是最根本的原因,C项正确;ABD选项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53年以后《人民日报》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关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这从一个侧面证明,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我国外交战略出现重大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取代“一边倒成为新中国最基本的外交方针,这既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为了服务于国内的建设,D项正确;“一边倒”指的是导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后,我国外交的国际环境大为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材料中提到中美两国“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与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一致,说明中国提出的外交原则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D项正确;1972年中美之间的根本分歧没有妥善解决,这时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排除A项;中国在80年代初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排除B项;70年代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依然以对抗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23.(1)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权得到巩固:中国与印度等周边国家存在历史争议:两极格局下.世界分成两大阵营;新中国积极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准则;有利于中国发展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详解】(1)背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有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权得到巩固、两极格局下,世界分成两大阵营;根据材料“印度作为中国的近邻,不但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而且与中国之间有许多历史遗留下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可分析出中国与印度等周边国家存在历史争议;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积极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意义:结合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可分析出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准则;根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首次在国际条约上成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中国发展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
24.(1)国际形势: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基本形成;朝鲜战争实现停战;印度支那人民正进行反抗法国侵略的斗争。
(2)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宣言的达成;有利于亚洲局势的缓和;推进了用协商办法解决国际纠纷的道路,为解决其他国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展示了积极有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详解】(1)根据材料“1953年底”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形势方面,这时期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基本形成;根据材料“关于印度支那问题,各方陷入持久的僵局”“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最后宣言”等信息可知,印度支那人民正进行反抗法国侵略的斗争;结合所学可知,日内瓦会议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因此这时期朝鲜战争实现停战。
(2)根据材料“终于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最后宣言”可得出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宣言的达成;根据材料“促进国际局势缓和”可得出有利于亚洲局势的缓和;根据材料“建议富有建设性和协商精神”“推动有关各方朝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等信息可得出推进了用协商办法解决国际纠纷的道路,为解决其他国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同时展示了积极有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周年热点09日内瓦会议7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