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随堂练习A卷
1.商汤灭夏后,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四渎(河道)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后代)有立(封国)。……不道,毋之在国(方国),女(你们)毋我怨。”可见,商汤
A.强调中央的绝对权威 B.重视畿外地区的管理
C.规范诸侯的行为准则 D.告诫伯侯为民众谋利
2.西周时的一些法律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理念。《康诰》围绕治理殷商遗民展开论述,是西周对当地治理者康叔的教诲与命令。其中主张“敬明乃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以及“要囚,服念(反复考虑)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这一思想反映出西周
A.约束统治者私欲以“以德配天”
B.法律程序流于主观判断尚不健全
C.反思殷商统治而主张“明德慎罚”
D.为巩固统治以“明德”限制地方
3.“法鼎”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郑国执政子产开历史先河,将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即所谓“法鼎天下,法在人心”。此举
A.利于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 B.倾向于对平民权益的保护
C.彰显了法律的“去神秘化” D.力求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4.西周至春秋时期,法律以刑名为篇目,将处以同一种刑罚的案例进行分类编排,参照施行。战国时期,法典编撰以罪名为篇目,将同一性质的犯罪辑于同一篇目中,同一性质不同程度的犯罪,则规定不同的处罚方式。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中华法系发展成熟 B.成文法典开始出现
C.社会发生剧烈转型 D.礼法结合成为主流
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对“法”有如下见地。据此,可推知先秦立法( )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管子·七法》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 《慎子·逸文》
A.取向公平公正 B.强调因势制宜 C.打破阶级局限 D.重视社会和谐
6.秦代奉行法家的法治思想,打击儒学,但在家庭中还是规定“不孝罪”,严禁子女控告父母。汉代为了维护父系家长制,汉律也规定“不孝罪”。材料表明( )
A.古代法律注重维护家庭伦理 B.中国古代的刑罚比较严苛
C.宗法观念不断强化父权地位 D.法家与儒家治国理念趋同
7.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材料反映了( )
A.律令儒家化的重要变化 B.统治阶级重视社会教化
C.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法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8.《唐律》规定,“若得古器形制异,而不送官者”,“坐赃论减三等”。《大明律》规定:“若于官私地内掘得埋藏之物者,并听收用。若有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限三十日内送官。违者杖八十,其物入官。”由此可知( )
A.统治者普遍比较重视文物保护 B.《唐律》是文物保护法的开端
C.这些器物为前朝统治者所专有 D.此类器物被赋予了政治意义
9.唐宋很多皇帝都提倡三教并重。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唐宋时期( )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
C.理学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D.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法家地位逐渐衰微 B.儒学思想与时俱进
C.德法共治由来已久 D.历代治国理念趋同
11.朱熹认为,儒家经典《仪礼》“不是古人预作一书如此,初间只是以义起,渐渐相袭……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成书”。进而他又讲:“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礼,疑只是以古礼减杀(减省)从今世俗之礼。”在此,朱熹旨在( )
A.追求儒家规范的适用性 B.否定传统礼仪的正当性
C.推动社会伦理的个性化 D.顺应市民生活的世俗化
12.下表列举了《大明律》的部分条文,这些条文表明《大明律》( )
序号 条文
1 凡八议者犯罪,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若奉旨推问者,开具所犯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闻,取自上裁
2 凡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
3 凡卑幼,殴本宗及外姻缌麻兄姊,杖一百……若尊长殴卑幼,非折伤,勿论
A.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B.彰显内儒外法特色
C.以维护宗法为宗旨 D.巩固特权等级制度
13.《大清律》基本沿袭《大明律》,但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它是明代中期后依例司法的继续发展。有些狱讼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就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主要说明清代( )
A.承袭明朝法律变动不大 B.立法司法实践水平较低
C.法律维护封建尊卑制度 D.弥补了法律治理不足
14.清嘉庆年间一乡规民约记载:“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等。这些规定( )
A.贯彻了国家经济理念 B.实为古今道德准绳
C.践行了经世致用思想 D.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15.史料一 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同时,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史料二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秩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据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礼乐制度的特点及主要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的特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商汤以古禹、皋陶、后稷一心为民的行为以及成就告诫伯侯治国要有道,所谓道,即告诫伯侯要为民众谋利,D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央绝对权威尚未确立,排除A项;《汤诰》面向的是方国,属于道德劝诫,不属于管理,排除B项;方国不等于诸侯,而且材料内容不是对方国行为的规范,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由材料“敬明乃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要囚,服念(反复考虑)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可知,西周统治者在《康诰》中通过对商末失德统治的反思,认为要具有足够的德行,谨慎地使用刑罚,才能统治民众,并且特别强调“明德慎刑”,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并不只是对统治者私欲的约束,排除A项;法律程序流于主观判断尚不健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德”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不是为了限制地方,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初期,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百姓对之一目了然,所敬畏的是国家的法律,而不再是垄断法律的贵族法鼎象征的不仅是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法律的“去神秘化”,C项正确;材料未展示法律的具体内容,故无法得知它是否维护平民利益和扩大法律适用范围,故排除A、B两项;春秋后期,郑国并未建立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据题意可知,与西周和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将同一罪名下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程度的区分,说明更加迎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社会在发生剧烈转变的表现,C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华法系发展成熟和成文法典开始出现,排除A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立法结合成为主流,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表格中的“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法不阿贵”“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等信息,重在规范全社会,不“阿贵”,不“行私”,追求的是公平公正,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时势对立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的“法”的思想是有时代、阶级局限性的,排除C项;材料中的“法”重在规范社会,没有体现“和谐”,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秦代“严禁子女控告父母。汉代为了维护父系家长制,汉律也规定‘不孝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法律规定“不孝罪”,体现了古代以法律为手段加强对家庭伦理的维护,A项正确;材料中对古代刑罚并未进行详细论述,排除B项;材料主语为古代法律而非宗法观念,排除C项;法家与儒家治国理念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根据材料“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可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A项正确;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材料体现是是律令,排除B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推动了律令儒家化,只是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片面,排除C项;礼法结合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治理模式,不能说法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从《唐律》《大明律》对某些古物送官的规定可以看出,统治者对某些特定古物的重视,这些古物要么“形制异”,要么是“钟鼎、符印、异常之物”,说明此类古物被赋予了政治意义,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唐、明两朝的情况,统治者普遍重视文物保护这一说法缺乏材料依据,排除A项;《唐律》只是对获取特殊古器不上交行为进行处罚,《唐律》并不是文物保护法,排除B项;此类器物因“异”而引起关注,不一定都是前朝统治者所专有,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玄宗推进儒佛道经典的注释发行、宋孝帝撰文表述三教关系等可知唐宋皇帝提倡三教并重的做法,说明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B项正确;据所学,唐宋时期,儒学并未丧失其正统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唐朝时期,理学尚未形成,排除C项;据所学,唐宋时期一直占据传统文化主流的是儒家思想而非三教合一,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汉唐时期重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说明中国古代德法共治由来已久,C项正确;法家理论直到战国时期才形成,排除A项;汉唐统治者重视德刑结合的做法,体现的并非儒学思想与时俱进,排除B项;历代治国理念受时代等因素影响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礼,疑只是以古礼减杀(减省)从今世俗之礼”,可知朱熹强调《仪礼》因俗而作,进一步主张对其因时“减杀”,使儒家礼仪规范与当时社会现实相符,A项正确;按照朱熹的阐释,传统礼仪基于古人社会生活实践,具有“正当性”,排除B项;宋代理学压抑个性,推崇君权和族权,排除C项;朱熹的思想主要服务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并非服务于市民的生活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实封奏闻取旨,不许擅自勾问”“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若尊长殴卑幼,非折伤,勿论”可知,《大明律》维护君主权威、重视宗法制度、倡导尊老敬长,维护维护封建伦理纲常,A项正确;内儒外法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政治心态,既避免了儒家的柔弱,也避免了法家的严酷,材料内儒外法特色不明显,排除B项;序号2条文体现了维护宗法制,序号1、3条文无法体现宗法思想,排除C项;序号2、3条文无法体现“巩固特权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大清律》基本沿袭《大明律》,但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它是明代中期后依例司法的继续发展”可知清朝的法律和明朝法律有所不同,从材料中“有些狱讼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就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可以看出清朝的法律增加了更多的具体规定,弥补了法律治理的不足,D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朝的例,承袭明朝法律变动不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狱讼按照相应条例,说明司法实践水平较高,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清代法律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嘉庆年间(中国)。据本题材料“乡规民约”、“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可知,这些规定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有利于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助推公序良俗建设,D项正确;材料是维护社会秩序,不是经济理念,排除A项;这些规定只是清嘉庆年间的,材料中没有对其他时期的影响,不能证明是古今道德准绳,排除B项;经世致用指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5.(1)特点:体系庞大;基层教化强化。
影响:通过规范各种关系,促进了礼乐制度的普及和完善;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促进社会教化,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秩序;促进国内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2)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注重提高乡民的道德素养;强调血缘宗族关系;强调发挥乡村自治的作用。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第一问特点,由材料“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可得出体系庞大;由材料“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及所学可得出基层教化强化。第二问影响,由材料“唐代的礼乐制度包含天人关系、君臣关系、官员关系、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涉及各色人等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于衣食住行、岁时节庆、文体娱乐等方方面面。”及所学可得出通过规范各种关系,促进了礼乐制度的普及和完善;由材料“唐代时家礼开始出现,早期‘礼不下庶人’的局面改变。”及所学可得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促进社会教化,维护了唐朝的统治秩序;由材料“在礼乐制度从中原到边疆的传播过程中,国内各种文化因素之间,在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以礼乐制度为核心达成了一致。”可得出促进国内各民族的文化认同;由材料“唐的礼乐制度在周边国家得到广泛传播”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由材料“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及所学可得出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由材料“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秩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可得出注重提高乡民的道德素养;由材料“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及所学可得出强调发挥乡村自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吕氏乡约》强调血缘宗族关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随堂练习A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