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表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
年份 事件
1901年 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书院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1年 清政府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于官阶”
1905年 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数以百万计的童生士子拥进新式学堂去寻觅新的出路
A.促使近代教育体制转型完成
B.体现“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
C.促使旧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D.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清政府官制改革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故选D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科举制被废除并不意味着旧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故排除C项。
2.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武昌既稍能久支,则所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着,而在各省之响应也。”这说明( )
A.武昌起义成功是历史的偶然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清朝统治已从内部分崩离析
D.广大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即清朝的统治分崩离析,故选C项;孙中山意在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必然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胜利的原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的主导作用无关,排除D项。
3.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的各种活动,他们的这些行为( )
时间 活动
1911年6月 川汉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会议当场就决定成立保路同志会,推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议长”
1911年11 月12日 湖北咨议局局长、立宪党人汤化龙向革命派建议,“此时武昌发难,各省均不晓得,须先通电各省,请一致响应,以助大功告成”
1912年初 江苏立宪党领袖张謇:“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愿公奋其英略,旦夕之间,戡定大局”
A.体现了资产阶级走向联合
B.影响了清末民初政局的演变
C.说明立宪派趁势投机革命
D.表明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立宪派或领导推翻清政府统治,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使旧官僚反正,其行动一方面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帮助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立宪派的这些行为影响了清末民初政局的演变,体现了其政治上的两面性,故选B项;立宪派帮助袁世凯夺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说明资产阶级并未走向联合,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立宪派投机革命,排除C项;立宪派的这些行为不能表明他们赞同民主革命思想,故无法推知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其“因人设法”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旨在推翻清朝统治
B.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
C.具有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C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该法忽略了各机构之间的职能权限,将限制袁世凯专权作为立宪初衷,这严重违背了宪政本意,C项正确;三民主义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旨在推翻清朝统治,排除A项;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因人设法”不符,排除B项;最终成为一纸空文与题干材料的“因人设法”无关,排除D项。
5.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可知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该法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
6.有人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此人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可知皇帝制度的推翻推动了纪年改革,故A项错误;纪年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而不是实现了转型,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可知作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纪年改革并不能消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故D项错误。
7.1922年,梁启超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材料可用来说明辛亥革命( )
A.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B.最终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在民族革命方面获得成功
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故选D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辛亥革命也没有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排除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在民族革命方面的成就,排除C项。
8.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提道:“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材料反映了( )
A.清政府灭亡已成定局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民国”“总统”“内阁”“皇帝”,可知反映了民国时期各种势力的斗争,主要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故B项正确。
9.对下表关于护国战争胜利原因的表述,解释合理的是( )
著作(文章) 观点
董方奎《梁启超与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获胜的功劳,首推蔡锷。正是由于蔡锷在云贵诸军中的崇高声望,团结各派势力,发动了云南起义
张世斌、周玲《护国运动胜利因素探析》 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继续从事反袁活动,号召国民党员“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护国战争)”
李小峰《护国运动中华侨的重要贡献》 广大海外侨胞、侨团及留学生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国内的护国讨袁战争,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国内的护国讨袁战争
A.蔡锷的声望 B.孙文的呼吁号召
C.合力的结果 D.侨胞的全力支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护国战争获胜的功劳,首推蔡锷”“孙中山……共图三次革命(护国战争)”“广大海外侨胞、侨团及留学生……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国内的护国讨袁战争”,可知护国战争的胜利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故选C项。
10.下面为1914—1920年中国面粉输出、输入数量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单位:关担)
年份 输出数量 输入数量 出超(+)入超(-)
1914年 69 932 2 197 241 -2 127 309
1917年 798 031 678 849 +119 182
1920年 3 960 779 511 021 +3 449 758
A.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入超地位
B.中国面粉质量好且有价格优势
C.南京临时政府促进工业发展
D.国际局势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此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整个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面粉的质量,排除B项;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已解散,排除C项。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不久又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看是因为( )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企业发展较快,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张謇的企业无力与之竞争,故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造成的,故选C项。
12.1913年,中国产业工人有60多万人,而到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已有200万人左右,其中仅铁路工人和矿业工人就有90万人。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想的出现
B.说明中国铁路与采矿业较为发达
C.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为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从1913年到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数显著增加,这说明工人阶级力量得到加强,为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D项正确;这一现象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近代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较为落后,排除B项;C项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排除。
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 )
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
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规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表明其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对工商业的保护措施,排除A项;题干材料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涉及对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无法体现重建社会契约精神,排除D项。
14.《新青年》创刊时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C
解析: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有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有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危机深重,需要国人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但是辛亥革命创立共和后以失败告终,使有识之士们认识到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反对封建礼教的重要性,因此《新青年》论述“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文章虽然不多但依然以此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故C项正确。
15.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理由是他“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
A.创办《青年杂志》 B.主张文学改良
C.倡导民主与科学 D.发表《狂人日记》
答案:B
解析:“发明了一种新语言”指的是白话文,所以这主要是基于他主张文学改良,B项正确;创办《青年杂志》的是陈独秀,排除A项;倡导民主与科学不是胡适当选“百名闻人”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发表《狂人日记》的是鲁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材料二 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有何局限性。(10分)
参考答案:(1)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2)局限性:忽视了文化的民族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不利于新文化的产生。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时间 颁布的法令
1912年1月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
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
1912年3月 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各部官制通则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
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
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疍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
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10分)
参考答案:(1)特点: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符合时代潮流,贯彻了民主自由的时代精神,立法与反封建相联系。
(2)影响:改革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机构,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趋向;在法律上保护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体现了平等、自由的理念;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表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
年份 事件
1901年 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书院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1年 清政府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于官阶”
1905年 清廷下令停止科举考试,数以百万计的童生士子拥进新式学堂去寻觅新的出路
A.促使近代教育体制转型完成
B.体现“中体西用”的教育理念
C.促使旧式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D.推动了新式学堂教育的发展
2.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武昌既稍能久支,则所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着,而在各省之响应也。”这说明( )
A.武昌起义成功是历史的偶然
B.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C.清朝统治已从内部分崩离析
D.广大人民群众主导革命进程
3.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立宪派的各种活动,他们的这些行为( )
时间 活动
1911年6月 川汉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会议当场就决定成立保路同志会,推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议长”
1911年11 月12日 湖北咨议局局长、立宪党人汤化龙向革命派建议,“此时武昌发难,各省均不晓得,须先通电各省,请一致响应,以助大功告成”
1912年初 江苏立宪党领袖张謇:“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愿公奋其英略,旦夕之间,戡定大局”
A.体现了资产阶级走向联合
B.影响了清末民初政局的演变
C.说明立宪派趁势投机革命
D.表明民主革命成为时代潮流
4.有学者认为,1912年颁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其“因人设法”的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旨在推翻清朝统治
B.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
C.具有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5.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6.有人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此人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7.1922年,梁启超写道:“任凭你像尧、舜那么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材料可用来说明辛亥革命( )
A.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B.最终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在民族革命方面获得成功
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8.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提道:“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材料反映了( )
A.清政府灭亡已成定局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9.对下表关于护国战争胜利原因的表述,解释合理的是( )
著作(文章) 观点
董方奎《梁启超与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获胜的功劳,首推蔡锷。正是由于蔡锷在云贵诸军中的崇高声望,团结各派势力,发动了云南起义
张世斌、周玲《护国运动胜利因素探析》 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继续从事反袁活动,号召国民党员“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护国战争)”
李小峰《护国运动中华侨的重要贡献》 广大海外侨胞、侨团及留学生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国内的护国讨袁战争,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国内的护国讨袁战争
A.蔡锷的声望 B.孙文的呼吁号召
C.合力的结果 D.侨胞的全力支援
10.下面为1914—1920年中国面粉输出、输入数量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单位:关担)
年份 输出数量 输入数量 出超(+)入超(-)
1914年 69 932 2 197 241 -2 127 309
1917年 798 031 678 849 +119 182
1920年 3 960 779 511 021 +3 449 758
A.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入超地位
B.中国面粉质量好且有价格优势
C.南京临时政府促进工业发展
D.国际局势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不久又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看是因为( )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12.1913年,中国产业工人有60多万人,而到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已有200万人左右,其中仅铁路工人和矿业工人就有90万人。这一现象( )
A.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想的出现
B.说明中国铁路与采矿业较为发达
C.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为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 )
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
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
14.《新青年》创刊时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15.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当选理由是他“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
A.创办《青年杂志》 B.主张文学改良
C.倡导民主与科学 D.发表《狂人日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材料二 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有何局限性。(1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下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
时间 颁布的法令
1912年1月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及职权
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等法令,奖励女学,规定教科书内容务须合乎共和国宗旨
1912年3月 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行政各部及其权限各部官制通则南京府官制》,改革了地方行政机关的模式
颁布《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禁止刑讯逼供
颁布《大总统通令开放疍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规定各户人等均享有公民权利
颁布《商业银行暂行则例》,鼓励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回国投资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临时政府立法活动的影响。(10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检测题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