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631年鲁僖公参加了有周卿士王子虎、晋卿狐偃、宋卿公孙固等参加的盟会,《春秋》记载了此事,但是不书这些卿士之名,《左传》阐释其意蕴谓,“卿不书,罪之也。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这反映了当时( )
A.分封体制得到强化 B.诸侯国君权威加强
C.宗法制度走向成熟 D.礼乐文化仍被认同
2.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农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当时
著作 内容
《国语》 深耕而疾耰(平整土地)之,以待时雨
《庄子》 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
《孟子》 深耕易褥(锄草)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耕作理念比较先进
C.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
3.秦汉时期,国家对官吏的约束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据相关记载,这一时期对官吏的婚姻约束大致存在三种情况:其一,赘婿不得为吏;其二,外籍郡县长官不得在为吏之地娶妻为舍;其三,官吏在工作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归家或与妻子同居于官舍。这些举措( )
A.确保了行政效率 B.消除了贪污腐败
C.杜绝了地方割据 D.加强了专制集权
4.山西高平羊头山神农庙中刻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的碑上有“神农,圣灵所托,远瞩太行”“精舍立趾,伽蓝有处”“招集名僧,妙聪永侍”“地称唐公,山号羊头”等文字。该碑文反映了(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佛教冲击了传统文化
C.北齐遏制宗教发展 D.中华文化多元包容性
5.北宋时期,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国家偿付岁币的需要 D.文学艺术的发展
6.“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 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 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7. 如图是1909年出版的漫画《不倒翁》,画中文字为:“嗟乎不倒翁,衣冠何赫赫。乃为外人之傀儡,是为玩部之人物。”该漫画旨在揭示( )
A.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 国民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景
C.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D. 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严重动摇
8.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文,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指代汉族;辛亥革命后,黄兴等发起组建“中华民族大同会”“以联合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1940年7月,毛泽东为《美洲华侨日报》创刊题词:“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内涵的转变( )
A.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关 B.反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C.适应不同阶级的政治考量 D.体现了对外抗争的逐步胜利
9.据统计,自民国建立到1915年,女子学校和女学生数量基本上呈增长趋势,到1915年,女子学校数量达3766所,占全部学校的2.9%,女校学生数量达180949人,占全部学生的4.2%。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教育平等逐步实现
B.民主观念影响扩大
C.女性解放意识增强
D.教育救国思想萌生
10.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宣布关税自主;同年5月,设立财政部,明确规定了包括关税在内的一切税务要归该部管辖。这些措施(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B.表明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C.扫除了民营经济发展障碍 D.使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
11.忻口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会战。读如表,忻口会战突出反映了( )
时间 地点 司令长官 副司令长官 参战部队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 山西 阎锡山 朱德、卫立煌、黄绍兹 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中共领导的八路军。
A.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C.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持久抗战方针产生了积极效果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13.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既实现了维持老挝中立并为巴特寮革命赢取了时间,同时也缓和了与法国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寻求与中间地带国家改善关系的“一次重要亮相”。这次“亮相”( )
A.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B.推动了中国三线建设
C.促成了中法正式建交 D.缓解了中国外交困境
14.下表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根据表中信息可以推知(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
C.农村改革滞后于城市国企改革
D.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逐渐失衡
15.下表是1985—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部分食品人均消费量比较表。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 )
年份 食用油 猪牛羊肉 家禽 水产品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1985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95 5.8 7.6 11.3 19.7 1.8 4.0 3.4 9.2
2005 6.0 9.3 17.1 23.9 3.7 9.0 4.9 12.6
A.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B.饮食习惯高度一致
C.饮食结构日趋合理 D.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6.1982年,以“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开幕。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
A.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 B.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C.体现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D.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的重要标志。秦武力扫平作为宗法政制之承担者的周朝诸侯之后,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原六国的贵族被废为平民,秦始皇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
春秋战国的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则基于治野人的办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倡行“集权”“法治”。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把君主的意志作为法律,以秦篆的形式“颁行天下”,不分畛域地强制实施。夏商周形成的“华夏”“诸夏”的“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变成了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方面的体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近代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的初始阶段。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关内灾民流离失所。至咸丰、同治年间,不得已改乾嘉时期的“封禁”为“弛禁”,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谋生。这一时期沙俄发动对东北地区的入侵,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疆土,使清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促使其加快了移民实边、抵御外侵政策的出台。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清政府下令取消了禁止汉人移居东北的所有法令,更于光绪六年(1880年)颁布了放荒、免税及补助的一系列法令,鼓励关内人民到东北垦荒。自乾隆以来在东北地区实施了近二百年的封禁政策终于被彻底解除。
——摘编自吴军 王延荣《近代关内人口迁移对东北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北地区封禁政策彻底解除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迁移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变法开始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报刊,并提出鼓励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政策。维新派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这种文体半白半文,平实易懂,笔锋感彩浓郁,出现了一些既有时效性,又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中央带评论,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尽量贴近读者的阅读。维新派的报刊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进行批判,开展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瞿小纯《从中国新闻报刊史看其时代特征》
材料二 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废止了前清新闻旧法令——《大清报律》,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辛亥革命进行时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刻在其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时间里,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 100 多种,猛增至近500 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 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摘编自杨师群《中国新闻传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办报的特点及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报刊业蓬勃发展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萧甬铁路建设
1898年,清政府与英商怡和洋行订立《苏杭甬铁路章约》。
1905年,浙江绅商在上海斜桥推举两淮盐运使汤寿潜为总理,发起招股修路,抵制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借款合约。
1908年,浙江与海外华侨又集新股535万银圆,先后共集资1019万银圆,清廷迫于内外压力,铁路由“浙路公司”兴建。
1909年,甬曹段(宁波至曹娥)铁路开工。
1913年12月,宁波至曹娥江东岸77.9公里铁路线筑成。
1936年,杭曹段(杭州至曹娥)铁路动工,1937年11月建成,曹娥江大桥建成桥墩、桥台,全桥未建成。
1937年底,为阻止日军进犯,通车不满一月的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
1953年7月,重建萧甬线。
1959年,萧甬铁路全线通车。
——摘编自任桂全总纂《绍兴市志》
以“从萧甬铁路看近现代中国”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DBDDB BABCA BADBD D
17.
(1)体现: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以才能代替血缘为选官标准;国家治理中以法治代替德治;以君主专制取代“天下共主”。
(2)意义: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认同。
18.(1)主要趋势:明清之前主要由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由北向南迁徙);明清时期主要由中东部向西部迁徙。
(2)原因:关内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抵御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动荡不安。
(3)积极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江南和西北、东北地区的开发,推动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19.(1)特点:具有政论性;语言平实易懂;突出时效性;统治者支持;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具有救亡图存色彩;受西方思想影响。
历史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原因:旧的禁令被废除;中华民国成立,民众政治热情高涨﹔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的建立;革命党人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政党政治发展的需要。
20.(一)史事
将萧甬铁路与两方加紧侵华清末新政、实业救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日本全面侵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五”计划的实施等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将萧甬铁路建设放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考察,抒发对国家命运与交通发展的深层思考。
(二)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
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
(三)示例
萧甬铁路近百年的建设历程,是近现代中国交通建设和工业发展的缩影。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魏筹建萧甬铁路向洋行借款,是西方国家扩大资本输出的体现;浙江爱国商绅和华侨积极筹措资金,是中国人实业救国、保护路权的表现;清末新政中发展经济的各种举措,为铁路开工提供了一定政策支持。中华民国建立后鼓励兴办实业,甬曹段铁路线在此建成。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通车不满一月的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萧甬铁路得以重建并很快建成通车。可见,国家独立与发展,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说明:作答应从萧甬铁路建设过程谈近现代中国的特征,从萧甬铁路命运起伏谈对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等角度进行。)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浏阳市六校联盟2023-2024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测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