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恒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周口恒大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高二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发生了变化。”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君主成为名副其实的“虚君” B.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C.内阁实际上掌握了政府权力 D.变化源于激烈的革命
2.北宋初期,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设“监司”分别掌握财政、司法、民政平仓救济等事务。此外,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由此可知,宋代( )
A.力图改变地方势大的局面 B.不断扩大阶级统治基础
C.旨在防止武人割据地方 D.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衡
3.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有一些共同特点: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之间保持严格中立;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西方文官制度( )
A.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D.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4.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中用三幅图示描绘了“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空间安排”。对这种空间安排解读正确的是
A.I阶段表现出多极、分离的特征 B.II阶段向亚洲集中,但仍分散
C.III阶段集中美国形成单极格局 D.棉花产业主导国际分工的变化
5.20世纪以来,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技术飞跃进步 C.制度日益规范 D.国际交往增加
6.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顺利召开G20杭州峰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等。这最能说明新时代的中国
A.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B.改善与主要大国的关系
C.谋求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D.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7.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联系
8.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政府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司员工和上市三种:2010年,卡梅伦上台后,英国推动了所谓“二次私有化”进程。这些举措
A.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 B.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
C.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 D.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
9.战国时期邹衍提出"五德始终说",即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德,五德相克,循环不已。这一学说为秦始皇所采用,宣扬秦代替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采用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如水德色尚黑,秦统一后,衣服、旗帜等"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所以"符、法冠皆六寸"。秦朝的这一做法
A.旨在弘扬朴素唯物思想 B.造成了民众愚昧落后
C.为其统治涂上神秘色彩 D.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10.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图一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②图二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③图三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1.我国彻底废除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新中国建立
C.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2.中华法系主要特点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第二,礼与法合一,自汉代以来贯彻于历代法典中,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第三,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第四,重视刑事立法,其残酷性十分突出。以下对中华法系形成原因的探究不正确的是( )
A.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 B.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C.对个人权利的肯定的需要 D.儒家思想的影响
1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国家会很快消亡。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发达国家共同胜利说,创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路径理论。“一国胜利论”的提出( )
A.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局面
C.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 D.源于洞悉了资本主义发展新特征
14.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疏通民族关系;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C.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15.“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反映出行中书省的设置
A.有力地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B.强化了宰相府的权力有利于民族交融
C.地方政府权力大有利于巩固统一
D.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16.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特殊的地位,其在经济方面的特殊地位体现为
①拥有大量庄园 ②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③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④被视为西欧最高领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四大题,5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80年,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政务繁重。后为减轻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由于文渊阁处在宫内,阁臣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与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雍正时期内阁名存实亡。
——摘编自《明朝内阁制度>
材料二16世纪初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英国责任内阁制度起源于都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当时由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首开英国责任内阁制先声,由此形成政治惯例,他实际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其形成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摘编自《英国责任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制形成的背景。分析清朝时内阁制度最终名存实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内阁制度形成过程。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的异同。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又一次陷入了没有秩序的黑暗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无数被屠戮的生命,各国开始了深刻反思。1944年9月至10月,中、英、苏、美四大国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胶园举行会议,就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目标达成了一致。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美国、苏联的领袖表示:“我们已经决定,与我们的同盟国一起尽早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摘编自《联合国成立》
材料二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历史性转折。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己任,坚决反对在国际事务中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坚决反对制裁施压和“长臂管辖”,倡导以和平方式化解国际争端,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同各国携手开辟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
——摘编自《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作用。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景帝之后,王国官吏在西汉政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地方诸侯的僚属转变为中央派往王国的代表。王国国相既然由西汉中央派遣,西汉中央为了使其忠于中央,避免诸侯王擅权,必然会考虑到国相任职的地域性限制问题。景帝之后,诸侯王与中央派遣的国相之间冲突激烈,如赵王刘彭祖:“彭祖立六十余年,相两千石无能满二岁,辄以罪去,大者死,小者刑,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诸侯王与中央派遣的国相的冲突也印证了西汉景武之后国相之任已实行地域回避制度。
——摘编自冯洋《西汉地方长官地域回避制度》
材料二 巡检司的普遍设置,从制度上突破了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惯例,政府在乌镇、南浔、乍浦、盛泽等江南市镇或设府厅级官员驻镇,或委派县丞、主簿管理等多层次的治理模式,既有效分担了府、县级政府的行政责任,更突破了以往“国权不下县”的传统,是国家权力延伸至县以下的直接体现。严密而发达的乡里和保甲制度,只是国家控制管理基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国家力量还以其他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其中。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材料三 在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本相同,府、州县以下的建制无多大变动,但在省一级则有几次较大的变动,这反映出朝廷既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行省做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
——摘编自侯力《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期实行地方长官地域回避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江南地方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对行省制进行多次调整的主要原因。
20.(16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形式,而地方执法是由地方官员进行的,地方官员往往就是制度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对百姓更为不利的是,在当时的案件审判技术限制下,为了能够尽快平息民愤和上级压力,许多封建朝代都将酷刑苛吏合法化,甚至都有一整套的刑具严刑逼供
——摘编自陈杰《中国古代冤案略议》
材料二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战国时魏文侯命李悝制定《法经》,秦朝时被发展为《秦律》。汉高祖命萧何参照秦律制作了《九章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新律》和《北魏律》为代表。唐代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唐律继承了古代立法传统,将各种法规熔为一炉,采取了刑事立法的形式,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规定了严惩十恶,依次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唐律疏议》成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也是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深刻影响着有交往的各地,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发生冤案的原因。
(1)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怎样防止冤案的发生。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末的英国。据材料可知,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虽然国王仍然存在,但是国王权力得到限制,而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这是权力结构发生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但其仍然是国家元首,而非名副其实的“虚君”,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关于内阁的信息,排除C项;英国“光荣革命”是一次没有流血的革命,而非激烈的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宋太宗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并设“监司”分别掌握财政、司法、民政平仓救济等事务,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得知宋代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衡,D项正确;宋朝并未出现地方势大局面,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扩大阶级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显示宋朝削弱地方势力,但未涉及削弱武将在地方的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可知文官制度规范了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与管理,实现在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排除A项;文官制度不能消除政党政治的弊端,排除B项;工业化进程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I阶段的特征是整个世界呈现多极、分离的特征,彼此之间基本上缺乏联系,A正确;II阶段的中心应该是欧洲,联系相对紧密,B排除;III阶段的中心是欧洲国家,非美国,C排除;棉花产业仅是材料的引子,主导国际分工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A。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结合所学,交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快速发展,A项正确;技术飞跃为交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制度与交通发展无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国内的交通建设,不是国际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据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取得一系列成就,其中2016杭州G20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建设方面进展迅速,成果显著;并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等,这说明新时代的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完善,D项正确;20国集团(G20)、“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局限于是中国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在十八大以来取得 的外交成就,未涉及与大国关系的改善,排除B项;20国集团(G20)、“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局限于某一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涉及面很广,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B
【详解】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相需而成一昼夜,春秋相需而一岁一样,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天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排除。
8.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为了医治经济的“滞胀”,一反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掀起了私有化浪潮,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其目的是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故A正确;这些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B错误;这些措施减少了国家财政支出,故C说法错误;这些措施不能推动第三产业兴起,故D错误。
9.C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秦始皇宣扬“五德始终说",认为秦代周是天命所归,这一做法旨在为其统治涂上神秘色彩,C项正确;这一做法是一种迷信思想,不是为了倡导唯物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民众的影响,且说法夸大,排除B项;这一做法不能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①②③均符合史实。中苏建交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在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因此选A。
考点:新中国外交
点评: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联系密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从内容上看,其中,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又是近年高考的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近年以选择题为主,
11.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完成,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是我国彻底废除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标志,故选C;ABD都不是废除土地制度的标志,排除。
12.C
【详解】根据“立法和统治的基础是‘家’和’家族’,对个人的地位和权利未给予应有的规定”可知,中华法系不重视对个人权利的肯定的需要,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根据“君主既是最高的立法者,又是最高的司法官和行政官”可知,中华法系是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经济上,中华法系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礼以道德为依归,而法则以礼为中心”可知,中华法系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世界)。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径理论,D项正确;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排除A项;“一国胜利论”的提出创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路径理论,而开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局面、开辟社会主义道路新纪元是十月革命,排除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权益,促进当地的发展,这有利于增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D项正确;材料涉及地方制度,而不是基层自治制度,排除A项;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排除B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不是高度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材料“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强调的是行省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属于流动的中央政府,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项正确;材料与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交融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地方政府权力过大不利于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基督教会地位显赫,拥有大量的庄园,①正确;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不符合题意,②错误;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拥有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③正确;④被视为西欧最高的领主,这是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政治地位特殊的体现,④错误。综上所述, ①③正确,D项正确。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17.(1)背景: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中国君相矛盾突出.相权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造成皇帝政务繁忙;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为内阁制出现奠定了基础。
原因: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膨胀,控制六部;清承明制,但清初主要沿用满洲入关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模式,内阁地位下降;康熙时为加强君权,设南书房进一步削弱牵制内阁;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内阁参与机务决策职能被取代,而名存实亡。
(2)过程:16-18世纪初,内阁制萌芽于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国王行使行政权;18世纪早期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由此形成政治惯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
同:都参与和掌握国家行政权。
异:明朝内阁带有封建性质,阁员由皇帝选派为加强君权服务,没有法定地位,职权不明朗;英国内阁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目的是逐渐取代国王行政权,法定专门的行政机构,议会选举组阁产生,内阁对议会负责。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政务繁重”可归纳出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造成皇帝政务繁忙;根据材料“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可归纳出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为内阁制出现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也是重要因素。原因:根据材料“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下属机构”可归纳出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膨胀,控制六部;根据材料“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可归纳出初主要沿用满洲入关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模式,内阁地位下降;根据材料“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与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可归纳出康熙时为加强君权,设南书房进一步削弱牵制内阁;根据材料“雍正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和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内阁参与机务决策职能被取代,而名存实亡。
(2)过程:根据材料“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当时由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首开英国责任内阁制先声,由此形成政治惯例”“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和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初,内阁制萌芽于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国王行使行政权;18世纪早期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由此形成政治惯例,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同: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二者都参与和掌握国家行政权。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体现为明朝内阁带有封建性质,阁员由皇帝选派为加强君权服务,没有法定地位,职权不明朗;英国内阁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目的是逐渐取代国王行政权,法定专门的行政机构,议会选举组阁产生,内阁对议会负责。
18.(1)背景: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各国期望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二战后期决定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未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作用。
(2)作用: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以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背景: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又一次陷入了没有秩序的黑暗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无数被屠戮的生命,各国开始了深刻反思。”可知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各国期望世界和平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根据材料一“我们已经决定,与我们的同盟国一起尽早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可知,二战后期决定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未能发挥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作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 1971年(中国)。作用:根据材料二“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历史性转折。”可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根据材料二“中国始终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己任,坚决反对在国际事务中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坚决反对制裁施压和‘长臂管辖’,倡导以和平方式化解国际争端,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成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安全;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同各国携手开辟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可知以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19.(1)影响: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政权的正常运转;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制度有很大创新;国家权力直接延伸到基层;形式更加灵活。
(3)主要原因:防止行省官员专权的需要;地域分散辽阔,行省履行管理职权的需要;明清统治形势发生的变动;汲取元朝行省制的经验教训。
【详解】(1)影响:根据“西汉中央为了使其忠于中央,避免诸侯王擅权,必然会考虑到国相任职的地域性限制问题。”可得出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结合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政权的正常运转;有利于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等。
(2)特点:根据“从制度上突破了国家行政机构不在县下设治的惯例”可得出制度有很大创新;根据“政府在乌镇、南浔、乍浦、盛泽等江南市镇或设府厅级官员驻镇,或委派县丞、主簿管理等多层次的治理模式”得出国家权力直接延伸到基层;根据“严密而发达的乡里和保甲制度,只是国家控制管理基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国家力量还以其他各种形式直接参与其中。”得出形式更加灵活。
(3)主要原因:根据“这反映出朝廷既要紧密控制各省的一应行政权力,将财权、军权、司法审判权尽可能集中于中央,但在实际统治中”得出防止行省官员专权的需要;根据“又深感地区分散辽阔,不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实难充分并较好地履行统治职能”得出地域分散辽阔,行省履行管理职权的需要;根据“为此,在500多年中,随形势的变异,一再对行省做了实际上的重大调整。”得出明清统治形势发生的变动;结合所学可得出汲取元朝行省制的经验教训。
20.(1)原因:古代中国“道德为主,法律为辅”治国理念的影响;判案取决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的高低;案件审判技术水平的限制;采用严酷手段逼供以获取证据。
(2)中国:重视成文法典的制定;强调刑罚特点;自上而下强力推行;司法审判程序严格,注重证据事实;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3)防止:建立健全的司法监督体系;严禁刑讯逼供;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执法水平和道德素养;加强执法过程中的透明度,实行社会监督。(其它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发生冤案的原因和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以及根据材料信息谈谈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的措施。
(1)古代中国发生冤案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案件能否得到合理的判断就依赖于地方官员的断案能力及道德水平”“对百姓更为不利的是,在当时的案件审判技术限制下,为了能够尽快平息民愤和上级压力,许多封建朝代都将酷刑苛吏合法化,甚至都有一整套的刑具严刑逼供”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中国古代法制建设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夏代有‘禹刑’。周穆王命吕侯制作《吕刑》。春秋时期出现了《刑鼎》《刑书》《竹刑》”“全部律条都围绕着‘罪’和‘刑’分别加以规定、解释”“唐律还规定如果赃证已经明确,‘理不可疑’,犯人即使不招,也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判决”等信息概括归纳,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要防止冤案发生,必须建立健全司法监督体系、严禁刑讯逼供、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道德素养、加强执法过程中的透明度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恒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