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 ,每小题 2分 ,共 6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是正 8.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符号 , 同时有强化皇帝独尊地位的政治意义 。唐太宗统治期间的
(
确的)
)年号是 ( )
(
A.
开皇
B.
贞观
C.
开元
D.
天宝
9.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时间轴
,
其中①所处的朝代是 ( )
①
)1. 某班同学开展探究性活动 , 探究的内容有 “隋炀帝、进士科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
围 … …”。据此推断 ,此次探究性活动的主题应该是 ( )
A. 焚书坑儒 B. 尊崇儒家学说 C. 八股取士 D. 创立科举制度
(
581年
618年
907年 960年 1127年 1276年
)2. 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朝
代是 ( )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A. 西汉 B. 北周 C. 隋朝 D. 唐朝
10. 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 ,强调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
3. 如果给方框内所示内容归纳主题 ,最合适的是 ( )
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开凿大运河
(
A.
兴建皇家宫殿
B.
创立科举制度
C.
减免农民赋税
D.
加强军备建设
11.
唐初
,三省以尚书省为首
,
尚书令位高权重
。唐太宗时
,
因其曾任
尚书令
,
“其后人臣莫敢当”,
尚书令一职时有空缺
,并逐渐演变成荣誉职衔
。后来
,
唐高宗下令废除尚书令
。唐前期尚书
令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
)
A.
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B.
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C.
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D.
中
央集权不断地强化
12.
唐太宗曾说
:“吾为官择人
,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
,虽亲不用
;如其有才
,虽仇不弃。”这说明“贞
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是
( )
A.
用人唯贤
B.
注重文教
C.
虚
心纳谏
D.
鼓励生产
13.
下面的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
①
开元盛世
②
黄巢起义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取士制度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遣唐使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 :“天下之舟船所集 ,常万余艘 ,填满河路 ,商旅货易 ,
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
A. 用于战略防御 B. 发展对外贸易
C. 掌控经济命脉 D. 沟通南北经济
5. 有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 … …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
理念。”下列属于“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的是 ( )
A. 公平竞争 B. 以文治国 C. 分科考试 D. 学而优则仕
6. 对于科举制 ,郑从金在《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中写道 : “科举不重门第 ,对
于有志于仕途者 ,均给予应试机会 ,这为出身贫寒者跨入上层社会、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他
(
惰朝
唐朝
唐亡
)认为该制度 ( )
A. 保证官吏的廉明清正 B. 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
(
武则天时期
唐玄宗时期
唐
宗时期
A.
安史之乱
贞观之治
B.
贞观之治
安史之乱
C.
澶渊之盟
安史之乱
D.
贞观之治
澶渊之盟
14.
《唐语林》记载
:“开元初
,上留心理道
,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间
,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
,物殷俗
阜。”这一时期国盛民富的盛况出现主要得益于唐玄宗
( )
A.
励精图治
,重用贤能
B.
创立科举
,选拔人才
C.
创立殿试
,打击贵族
D.
建立唐朝
,开创制度
)581年 618年 907年
C. 考试内容丰富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7. 阅读下表材料 ,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 ,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保护了中原北 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大运河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加强了南北地 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B. 加强了经济联系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巩固了国家统一
(
—
—
—
—
)1 2
15. 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的年谱(部分) ,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
公元 626年 公元 630年 公元 641年 公元 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 ,俘颉利可汗 ,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 ,葬昭陵
A. 建隋朝 ,灭南陈 ,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 创科举 ,开运河 ,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 轻徭薄赋 ,虚心纳谏 ,成就贞观之治 D. 励精图治 ,整顿吏治 ,铸就开元盛世
16. “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 ;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 ,为唐人的社会
生活增添万千风采 。材料表明唐代 ( )
A. 诗歌繁荣发展 B. 文化兼容并包 C. 尚武风气盛行 D. 政治体制完善
17. 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 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均在这里留下了历史印记 。境内 “马 家窑文化”“卡约文化”、汉唐古堡、“喇家遗址”“唐蕃古道”、玉皇阁、丹噶尔古城、乐都瞿昙寺 等记载着青海的历史和文化 。 旧石器时代的打孔石器、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 ,反
映出青海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文化、南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反映了
青海文化具有 ( )
A. 盲目性、排外性 B. 封闭性、保守性 C. 单一性、狭隘性 D. 多样性、开放性
18.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
观念的是 ( )
A. 重用贤能 ,善于纳谏 B.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 西藏设置驻藏大臣 D. 改革科举制 ,创立殿试制度
19. 唐朝时期 ,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 ,一些妇女也喜欢参加 ,参与的人规模空前 ,竞争气
氛极其浓烈 。这体现出唐朝 ( )
A. 开放的社会风气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多彩的文学艺术 D. 频繁的中外交流
20. “打破了官贵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 ,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材料
反映了科举制的 ( )
A. 原因 B. 过程 C. 内容 D. 影响
21. 观察下列图片 ,我们从中得出的重要信息是 ( )
洛杉矾唐人街 伦敦唐人街 巴黎唐人街
A.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B. 西方国家模仿能力强
C. 唐朝时和欧美国家开始交往 D. 在欧美有许多用唐姓命名的街道
22.《中华文明史》指出 ,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 ,“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
得以参政 ,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
A. 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 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23. 据记载 ,筒车在唐代已经出现 ,唐陈廷章《水轮赋》: “水能利物 ,轮乃曲成 。升降满农夫之用 ,
低徊随匠氏之程 。始崩腾以电散 ,俄宛转以风生 。虽破浪于川湄 ,善行无迹 ; 既斡流于波面 ,
终夜有声。”可知筒车主要是用来 ( )
A. 防洪 B. 灌溉 C. 水运 D. 冶铁鼓风
24. 有学者认为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 ,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
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 … …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 ,并持续了一
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
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25. 唐朝时 ,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 ,他们跟随使节来华 ,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 日本
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主要是 ( )
A.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 求取佛经教义
C.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 颂扬西方文化
26. 一名同学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查找到如下资料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该同
学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D. 安史之乱
27. 唐朝时期 , 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了日本 ,如五月初五 “端午(阳) 节”、七月初五 “中元节”、九月
初九“重阳节”等 。这印证了唐朝 ( )
A. 民族交往与交融 B. 开放的社会风气
C. 中外文化的交流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28. “中国的文化就陆地情况来看 ,它越过亚洲中部 ,打开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为此作出重
要贡献的是 ( )
A. 张骞 鉴真 B. 张骞 玄奘 C. 鉴真 郑和 D. 玄奘 郑和
29. 五代十国时期 ,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 ,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 ,称臣纳贡 。在某种程 度上 ,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 ,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 的因素 ,材料反映了 ( ) A. 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完成统一
C. 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 的趋势 D. 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30. 755年 ,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 ,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后被朝廷平定 ;黄巢深受民众
拥护 ,带领起义军攻入长安 。综合两则史事能推论出 ( )
A. 安史之乱的过程 B. 黄巢起义的背景 C. 唐朝灭亡的原因 D. 五代十国的更迭
(
—
—
—
—
)3 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 ,第 31小题 12分 ,第 32小题 14分 ,第 33小题 14分 ,共 40分)
31. 隋朝的统一 ,开创了隋唐时期 300多年的“大一统”局面 ,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隋朝兴亡】
材料一 公元 6世纪 80年代 ,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 , 中国又一 次走向统一 , 同时中 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 …
—《中国历史》 材料二 (炀帝) 遂恣荒淫 。登极之初 , 即建洛邑 ,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 , 又 引沁 水达河 ,北通涿郡 … … 丁男不充 , 以妇人兼役 , 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 ·历代盛衰户口》
【人才选拔】
材料三 《全球通史》中写道 : “这一制度 , 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 ;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 的优劣 ,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1)根据材料一 ,指出隋唐走向繁荣开放主要与哪位皇帝有关。
(2)根据材料二 ,归纳隋炀帝压迫农民的史实 。指出隋朝由盛而亡的原因 。 (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指出“这一制度”名称 。并分析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 (6分)
32.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鼎盛朝代 ,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 。它多元开放的风范、开拓创
新的气魄、昂扬进取的精神影响至今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 ,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 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 。 齐纨鲁缟车班班 , 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贞观初年 ,太宗同意用 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 。 中书省拟定敕文 , 文件到门下省 ,魏 征坚持认为不可 ,没有签署 ,前后来回 多达四次 。太宗发怒 ,召见魏征并当面责备他 … …魏征 以征税失信为例 ,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 … 太宗说 ,我的过错很大 , 于是收回成命。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纪八》编译 材料三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 。最为重要的一 点就是他以真 心相待 ,与少数民建立了深厚感情 , 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 亦友的关系 ,既是国君 ,又是朋友 。 由此 ,唐太宗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 局面 。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 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 ,吸收外来文化的 优秀成分 ,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 ,并日益流行 , 出现了 “胡风盛行”的景象 。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 ,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天竺等地区的 宝贵资料 ;鉴真东渡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以上材料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哪位皇帝的在位时期 他的诗被后人称作什么 (2分)
(2)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根据材料二 ,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 (4分)
(
—
—
—
—
)5 6
(
光化门
) (
景耀门
) (
开远门
) (
金光门
) (
延平门
) (
通化门
) (
春明门
) (
延兴门
) (
芳林门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举出唐太宗“赢得 了他们的爱戴”的史实 。 (4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举出一个唐朝中外交流的典型事例 。根据材料四 ,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唐文化的特点 。 (4分)
33. 同学们以“我心目中的隋唐”为主题 ,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杰出帝王】
材料一
图1 惰文帝 图2 唐太宗 图3 唐玄宗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重大工程】
材料二
大明宫
玄武门 兴安门
宫 城
承天门
(
兴庆宫
)皇 城
朱雀门
朱
雀
街 大慈恩寺
安化门 明德门 启夏门 曲
江
池
图 4 大运河 图 5 长安城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 7 —
【制度创新】
材料三 隋唐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 ,接下来 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 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 , 同时在制度和文化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 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 —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1)材料一 中的三位杰出帝王 ,请任意选择两位评价 ,确定观点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
史知识加以论述 。 (要求 :观点明确 ,加以论述 ,史论结合 ,条理清楚。)(8分)
(2)根据材料二图 4,如果要将一批粮食通过大运河从涿郡运到洛阳的洛口仓 ,指出所通过河 段的名称 。图 5长安城在当时唐朝和世界有怎样的地位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 “突破性进 展”的表现 。 (4分)
— 8 —
参考答案
1.D
2.C
3.C
4.D
5.A
6.B
7.D
8.B
9.B
10.C
11.A
12.A
13.B
14.A
15.C
16.
17.D
18.B
19.A
20.D
21.A
22.C
23.B
24.C
25.C
26.C
27.C
28.B
29.C
30.C
二、非选择题
31.(1)皇帝:隋文帝
(2)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原因:隋场帝统治残暴,农民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制度:科举制,
影响: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促进了教有的发展,
32.
(1)皇帝:唐玄宗,
称誉:史诗。
(2)完善制度,虚心纳谏、善于用人,爱惜民力。
(3)办法:民族平等,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实: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典型事例:“胡风盛行”(或玄奘西行,鉴真东波)。
文化特点:博大精深(或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33.(1)示例
选择:图1和图2
观点:杰出的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
论述:图1隋文帝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他采取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图2唐太宗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推行了改革科举制等一系列革新措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总结:杰出的历史人物采取行而有效措施推动社会发展。
(2)名称:永济渠:地位:长安既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3)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文化:诗歌繁荣,名家辈出(或者: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等方面成就斐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