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综合模拟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D.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
A.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D.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3.唐朝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向尚书省汇报;唐朝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 )
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杜绝官场黑暗腐败 D.减轻了财政负担
5.宋朝城市出现很多新兴文化行业,尤以“卖酸文”最具特点。所售文章内容通常由消费者指定,要求作者应情应景,即兴创作,并且用词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能来点幽默调侃则为更佳。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朝( )
A.消费者权益得到了维护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社会风气日趋腐化堕落
D.文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6.研究表明,明朝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朝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明朝至清朝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7.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知道了。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A.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B.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C.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D.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8.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该观点的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 )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9.读下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戊戌维新运动
10.有人说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体现
B.实现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C.使中国彻底结束了专制统治
D.使中国成功实现了民主政治
11.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有可能是( )
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12.图1、图2是与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有关的图片。这两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A.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走向成熟
B.实现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3.1940年《新华日报》以专版刊登了“华北交通总攻击战”第一号“捷报”。此“捷报”反映了( )
A.平型关大捷振奋了人心
B.敌后战场开始展开反攻
C.新四军重创了侵华日军
D.百团大战取得初步胜利
14.1984年,有国际媒体指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最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设立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5.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即提出( )
A.可持续发展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合作共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军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信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朝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的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的信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爆发起义。……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政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及其与唐朝灭亡的关系。(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年 2.6% — * 37.4% — 58.3% 1.7%
1893年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年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年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年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年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根据材料,指出某类出口货物的变化趋势,并作出合理解释。(20分)必修上册综合模拟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
D.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后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故C项正确。
2.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 )
A.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 D.旨在限制商业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可知“均输”方案能够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平抑物价,故选B项。
3.唐朝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向尚书省汇报;唐朝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唐朝地方行政制度为道、州、县三级制。题干材料所述唐朝中后期“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的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皇权强化”“刺史权力膨胀”与题意不符,故A、B两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4.北宋初期,政务、军事、财政、监察四权并立,各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只能事事按旨行事。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这种权力结构设计( )
A.造成政风因循保守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杜绝官场黑暗腐败 D.减轻了财政负担
答案A
解析宋太祖为防大臣擅权,鼓励台谏官员弹劾大臣,大臣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进取,造成政治上因循保守的风气,故选A项;题干材料所述防止大臣擅权的措施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C项中“杜绝”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材料所述的权力结构设计与减轻财政负担无关,排除D项。
5.宋朝城市出现很多新兴文化行业,尤以“卖酸文”最具特点。所售文章内容通常由消费者指定,要求作者应情应景,即兴创作,并且用词要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能来点幽默调侃则为更佳。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朝( )
A.消费者权益得到了维护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C.社会风气日趋腐化堕落
D.文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答案B
解析宋朝城市中兴起的“卖酸文”现象体现了文学的商品化,由消费者指定,作者应情应景、即兴创作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说明消费者权益得到了维护,故A项错误;“社会风气日趋腐化堕落”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宋朝文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故D项错误。
6.研究表明,明朝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朝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明朝至清朝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对比了明清时期大商人的资本状况,说明清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B两项均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大商人的资本状况,与白银普遍流通无关,故D项错误。
7.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卿奏报各处田苗,康熙帝将该无关机要的奏折交内阁大学士阅览,并说:“九卿奏折,朕知道了。尔等票签具奏。”此举( )
A.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B.反映出相权得到恢复
C.说明内阁专职批答奏折
D.说明内阁具有决策权
答案A
解析“九卿奏报各处田苗”的奏折属于无关机要的奏折,康熙帝将其交给内阁大学士阅览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清朝时期,相权并未得到恢复,故B项错误;内阁并非专职批答奏折,还负责顾问等,故C项错误;内阁参与决策,但无决策权,故D项错误。
8.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该观点的本质是想通过战争使英国( )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希望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故D项正确。
9.读下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戊戌维新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开始了科学与民主的启蒙”“引发了现代团体活动和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第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各方面进行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动员,故D项正确。
10.有人说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体现
B.实现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C.使中国彻底结束了专制统治
D.使中国成功实现了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故选A项;B、C、D三项说法错误,均排除。
11.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有可能是( )
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名称,此文告发表于九一八事变后,号召民众武装起来,进行民族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故C项正确。
12.图1、图2是与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有关的图片。这两次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
A.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走向成熟
B.实现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A
解析通过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团结,故A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着重点的转移,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在中共七大上,排除C项;中共七大并不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而是对抗战胜利后建国方略的探索,排除D项。
13.1940年《新华日报》以专版刊登了“华北交通总攻击战”第一号“捷报”。此“捷报”反映了( )
A.平型关大捷振奋了人心
B.敌后战场开始展开反攻
C.新四军重创了侵华日军
D.百团大战取得初步胜利
答案D
14.1984年,有国际媒体指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最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设立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答案A
15.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即提出( )
A.可持续发展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合作共赢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6.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军队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信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材料二 汉朝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的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的信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
材料三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爆发起义。……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政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
《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政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及其与唐朝灭亡的关系。(5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1)特点:郡县制下,地方长官多由中下级军官转任;道路系统从核心向外扩散。优: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保证政令畅通。劣:地方信息回馈效率不高。
(2)贡献:设计了汉朝的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了有效信息。
(3)缺陷及与唐朝灭亡的关系: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职务,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4)认识:要关注底层呼声,建立民意反馈的有效途径;选拔任用干部时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选拔来源;要重视地方治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任答其中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制
1873年 2.6% — * 37.4% — 58.3% 1.7%
1893年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年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年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年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年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
根据材料,指出某类出口货物的变化趋势,并作出合理解释。(20分)
参考答案示例
趋势:机制产品出口呈增长趋势,但比重仍然较小。
解释: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中国开始了工业化历程,机制产品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但因受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工业化发展艰难,机制产品比重仍然较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2024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综合模拟检测(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