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下学期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3世纪,一位参观勃艮第(位于法国东部)的修道院的游客记载道:那里的修士把所有的农田都奉献给了葡萄园,因为他们的酒在巴黎能够卖出很好的价钱,所以他们完全可以专产酒类,用卖酒所得的收入来买入食物、布匹和其他必需的东西。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教士的生活走向奢侈享乐 B.城乡经济联系加强
C.城市自治获得各阶层支持 D.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2.16、17世纪,俄国沙皇在对一些重大的内政、外交问题作出决策时,一般要召开缙绅会议进行讨论。缙绅会议是一个参政议政的等级代表机构,其成员有大贵族、小贵族、高级僧侣、工商业者的代表。这表明,当时的俄国( )
A.出现资产阶级代议制机构 B.仿效法国建立了等级君主制
C.沙皇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D.受到拜占庭帝国的深刻影响
3.1066年10月,诺曼底公爵威廉加冕成为英王。他于1086年8月召开誓忠会,让各等级的领主前来对他宣誓效忠。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统辖封臣的原则,在英国变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则。这一变化( )
A.使农奴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束缚 B.有利于推动国家的统一进程
C.有利于城市自治和王权的削弱 D.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束缚
4.中世纪的欧洲,大量农业人口转变成商业人口,刺激了交易市场的发展。城市模式适应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中世纪城市也就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经济中心。这说明中世纪城市( )
A.加速了庄园经济的全面瓦解 B.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5.下面所示为 847年法兰克王国颁布的《莫尔森法令》的部分内容。这表明法兰克( )
我们希望你们了解,我们要授予我们忠诚的臣属以权利,我们不希望做任何对他们不利的事情。同样我们告诫你们和其他忠诚的臣属,你们也要授权你们的人,也不要做任何对他们不利的事情。同时,我们希望属于我们的人,不论他是哪个王国的人,都要跟随自己的领主进攻敌人,或满足领主其他方面的需要,除非他自己的王国遭到攻击,而全体人民都要进行抗击。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封君封臣制渗透契约理念
C.国王成为领主的最高统治者 D.有限王权思想被广泛接受
6.14世纪后期,英国一本广泛流传的故事集里讲道:一位僧侣担任主教后,在卧室里挖洞藏了一大袋钱;但两只寒鸦想在洞里筑巢,于是把金币全部衔了出来,撒在树上和院子里,很多老百姓因此得了意外之财。这则故事( )
A.蕴含了理性精神 B.助力了宗教改革
C.迎合了拜金思潮 D.揭露了教会腐朽
7.中世纪的欧洲,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蛮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贵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权和独裁的可能性。材料评述的是( )
A.自治城市 B.封建制度 C.专制王权 D.基督教会
8.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的立场( )
A.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 B.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
C.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 D.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9.英国马歇尔伯爵的肯尼特庄园,1270—1271年度总收入为69英镑,而出售产品的收入占了53英镑,近80%,这些产品全是谷物、羊毛等农牧产品。这些剩余产品大量出售,为领主换取手工业品和奢侈品提供了条件。上述现象( )
A.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 B.促进了英国封建制度的形成
C.有利于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D.受到了早期圈地运动的影响
10.某学者指出,11~12世纪的西欧神学经历了一场方法论的革命,即辩证法的论理方法被引入到神学问题的讨论中。同时他又指出,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原则在11世纪被系统地用于阐发基督教信仰。据此可知,中世纪欧洲( )
A.世俗教育重视培养理性思维方式 B.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
C.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神学为媒介 D.民众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11.早期基督教坚持一条严格的教义“基督徒不得为商人”。公元1275年,阿拉宗教会议制定的法规规定:漂布工、织工、鞣皮工、染工、鞋匠,皆属贱业,禁止教士操作。这表明( )
A.当时社会存在“四民”之分 B.基督教义维护世俗王权统治
C.农耕经济占绝对主导优势 D.工商业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12.比利时学者亨利·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书中写道:“商业和工业使城市成为当时的样子。城市在商业和工业的影响下不断成长起来。”对此,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城市最初的居民 B.手工业以交换和流通为主要目的
C.中世纪城市出现在交通便利之处 D.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复兴的原因
13.1303年英王颁布特许状规定:城镇要为牛津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住处,在房屋租用方面给予优惠,一旦被学者们租来用作房舍或者教室,房东不可以转租给其他人。15世纪末,英王以宗教异端为由,规定师生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 )
A.王权得以加强 B.理性思想的广泛传播
C.庄园经济的解体 D.教育地位衰落
14.6世纪,史称查士丁尼瘟疫的鼠疫在地中海沿岸爆发,其流行及传播状况如图2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
A.亚历山大是地中海商业中心 B.地中海沿岸各地联系较为密切
C.鼠疫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灭亡 D.人口锐减致使封君封臣制崩溃
15.847年,西法兰克王国颁布《麦尔森法令》:“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从我们或我们的忠臣中,选择一个领主 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 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这表明该王国( )
A.封建化程度加深 B.试图抑制市民流动 C.王权进一步强化 D.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由于城乡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城市不能向农民征收税赋,城市最初的粮食需求只能来自周边农民的销售。大约从12世纪起,西欧城市迅速发展,乡村专门化的粮食生产吸引了专职商人参与,国内粮食贸易很快发展起来,但远距离收购的粮食不能在城内直接售卖,必须通过当地代理人销售。伴随着粮食供应带来的巨大商机,庄园开始扩大粮食生产,专门出售剩余谷物,成为城镇最直接的“农业腹地”。为保证市民生活需求,城市当局往往对粮食市场实行严格管制,不允许市民下乡收购粮食、购买园基超过其需求能力的粮食等,并设立以市长为首的“巡回法庭”商讨价格、检验各类商品,维护城市粮食市场的有效秩序。尽管如此,城市粮食的供应依然非常紧张,这也使得城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非常紧密,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改变了周边农村传统的农业结构。
材料二 与西欧相比,中国古代重点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通过官府调拨,如南宋都城临安“凡诸军、诸司、三学及百司、顾券、诸局工役等人,皆给焉”,但“细民之食,皆需之铺家”。与西欧不同,中国农村的粮食不一定直接卖给附近的城镇,而是由商人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等地粜米。宋代以后,地主的地租粮自食比例较少,相当部分作为商品粮直接运往城镇或急需地点销售。地主居于市镇中,既从事农业经营,又进行商品生产,当粮价低贱时,地主则大肆收购,反之则出售粮食,从中获取厚利,因此地主富室深刻影响了市场粮食价格。为保障粮食供应,官府往往采用设置官仓等间接手段平抑粮价,而较少使用行政或强迫手段干预其它经营者。正是由于中国城市的生存无须单独依靠周围的乡村,因此城乡关系比较松懈,没有建立起来直接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丰斋《比较中西方古代城市的粮食供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西欧与中国城市粮食供应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欧和中国城市粮食供应差异造成的不同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服饰最能体现财富、身份地位和意趣,因而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生活习俗的变化。晚明服饰的更新之快令人目不暇接。《阅世编》卷八记载,一些地区时兴宋锦、唐锦,尔后又追求汉锦、晋锦,不久“皆称厌物”。 而小康人家衣饰上无大红不穿,就连婢女也非以大红饰衣不可。八品官配着朝中官服,一些教坊司乐工的穿戴竟与朝臣无异,宫中打杂太监也穿起了蟒衣——图案仅比龙袍少一爪。更有甚者,只有皇帝才配使用的龙纹,也开始在民间出现,团龙、立龙等成为寻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人们似乎完全忘却了风俗生活中的种种限制,追求绚丽多姿的风采。除了服饰之外,住房、饮食、舆马及日用品等方面也是肆无禁忌。
——吴琦、耿新建《晚明风俗变异与民间消费观念的更新》
材料二 中世纪中晚期,狂欢文化及相关仪式、活动为法国所有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所共享。上层贵族十分钟爱并支持各种狂欢游戏,也不惮于公开参与大众的狂欢。法国宫廷历来有举行和参加各种狂欢游戏的传统。1393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和若干高级贵族在一场宫廷婚礼中举行了一场吵闹游戏:他们化装成浑身是毛的野蛮人,一边不知所云地嚎叫,一边挥舞着狼牙棒,“像魔鬼一样”疯狂地舞蹈。在基督教大斋节来临之前的狂欢节期间,人们大快朵颐、佩戴面具、身着奇装异服,暂时抛弃世俗身份和等级地位差异与各种繁琐严厉的束缚,尽情欢乐,享受禁欲生活主导下的短暂快乐。在许多地方,狂欢游行是属于驱逐群体恐惧和寻求神灵保护的宗教仪式,也是处理某些特定群体事务尤其是违反群体利益事务的手段,因此具有地方自治和加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意义。
——摘编自唐运冠《法国中世纪晚期的狂欢文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与中世纪中晚期法国社会“狂欢”现象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法两国“狂欢”现象出现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这样的典型……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欧各区域和部分国家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西北欧 6.6 7.2 8.2 10.9 13.1 13.6 14.9
中欧 3.7 4.0 5.0 6.0 7.1 7.5 7.1
地中海区 9.5 11.4 13.7 12.5 11.7 11.8 12.9
英格兰和威尔士 3.1 3.5 5.8 8.8 13.3 16.7 20.3
低地国家 18.5 19.5 21.5 26.1 28.6 24.7 23.0
意大利 12.4 12.8 14.7 14.0 13.4 14.2 14.4
注:低地国家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地区——摘编自王渊明《近代早期西欧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欧1500-1800年城市人口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腊半岛在地理上被众多海湾和延绵的山地分割成了大小不一、互不统属的单元。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古代雅典城邦内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斗争,贵族权力不断被削弱,雅典政治逐步走向民主化。在雅典,一个公民是一个兵士、一个法官,并且还是政府会议中的一分子。柏拉图曾描述:“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雅典还构建了一套预防权力集中的机制。如议事会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体制,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波及的区域和影响是有限的。雅典民主政治存续的基础是以人们生存和安全利益基本一致为特征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其民主观念来自于史前的民主传统。
——摘编自张慧张文伟《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分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是一个有着独立体系的国际组织,有着独立于世俗政权控制的权力。同时教会在与国家争夺权力的过程中提出的限制王权的理论及其实际采取的措施也对人们后来反对专制主义的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基督教成立之初,为取得人民的拥护,它的各种教义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一种原始民本、平等的观念。从本源上来说,基督教思想与自然法观念本来就具有某种亲和之处,《圣经》中就曾表示自然本性与法律应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欧洲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等人以《圣经》为依据,重新提出平等思想,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平等观念的思想武器。“在极端的情形下面,世俗统治者执意不听从教会的道德指导,有良知的基督徒甚至得放弃对国家的忠诚,负起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革命责任。”
——摘编自杨骐萌《试论中世纪西欧宗教思想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特殊性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宗教思想中影响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3世纪(欧洲)。材料中修士将农田用来种植葡萄酿酒,然后将酒卖到其他地方,再用所得收入购买其他物品,说明当时庄园的自给自足逐渐打破,开始专注于某一高价值作物的生产,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回报,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种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出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教士的生活是否奢侈享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食物、布匹和其他必需东西不一定要在城市交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城市自治,并且“各阶层支持”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的俄国。根据材料可知,缙绅会议有大贵族、小贵族、高级僧侣、工商业者的代表参加,这一时期实行等级君主制,表明沙皇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C项正确;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机构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出现,排除A项;材料未提供法国和拜占庭帝国的相关信息,排除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86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欧洲王权由式微到加强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B项正确;王权加强并没有使农奴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信息是王权加强,排除C项;材料涉及国王与地方封臣的关系,没有提到基督教教会,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城市模式适应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中世纪城市也就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经济中心”可知,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庄园经济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与城市发展无关,排除A项;基督教会对城市的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民族国家兴起于16世纪以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在法兰克王国中,领主及其附庸之间存在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通过法令的形式进行确定的,双方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普遍知晓,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蕴含着鲜明的契约思想,B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下,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国王的地位,排除C项;这种“契约化”的关系旨在维护封建统治,未体现出对王权的约束,且“广泛接受”无从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在卧室里挖洞藏了一大袋钱……于是把金币全部衔了出来,撒在树上和院子里,很多老百姓因此得了意外之财”可知,僧侣担任主教后,获得一大笔钱财,却被乌鸦衔了出来,体现了当时教会人员贪污腐朽,D项正确;这则故事揭露了教会人员的腐败,与理性精神无关,且寒鸦衔金币具有偶然性,不体现“理性精神”,排除A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人文主义复兴,但拜金主义思潮盛行于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蛮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贵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权和独裁的可能性”和所学可知,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而且层层分封,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B项正确。自治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主要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 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不符合题意, 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下,权力分散,王权软弱,排除C项;材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教会控制着他们 的精神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3世纪法国国王支持城市自治,使封建领主的领地变小,并使国王获得了自治城市的支持,从而削弱了诸侯的封建割据,A项正确。法国国王的立场只是支持城市自治,无法突出民族国家意识,排除B项;自治城市只是增强了国王的力量,“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才形成权力制衡机制,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中世纪(英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庄园产品的大量出售,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的是城市的发展,并未体现雇佣关系的商品生产,排除A项;英国封建制度早已形成,且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冲击封建体制,排除B项;圈地运动发生于15到19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2世纪的西欧。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西欧神学经历了一场方法论的革命,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原则在11世纪被系统地用于阐发基督教信仰,可得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神学为媒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俗教育重视培养理性思维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教会垄断文化技术资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信仰危机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材料“基督徒不得为商人”“漂布工、织工、鞣皮工、染工、鞋匠,皆属贱业,禁止教士操作”反映的是基督教对商业的歧视,说明的是农耕经济占绝对主导优势,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排除A项;中世纪的教会和王权处于相互斗争的状态,非维护世俗王权统治,排除B项;工商业者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据材料“商业和工业使城市成为当时的样子。城市在商业和工业的影响下不断成长起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古初期的西欧,由于日耳曼人的入侵,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衰落,直至10-11世纪城市再度出现生机,材料认为城市是在商业和工业发展的影响下成长的,据此可知,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复兴的原因,D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城市发展的原因,没有涉及城市最初的居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和工业推动了城市发展,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不能得知手工业以交换和流通为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商业和工业推动城市兴起,但没有涉及城市兴起的位置,不能得知中世纪城市出现在交通便利之处,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英王为了争取得到大学的支持而强化皇权,所以给予大学许多特权,到了15世纪末,皇权得到强化,为进一步加强统治,对大学特权进行了限制,A项正确;“理性思想的广泛传播”发生在启蒙运动期间,排除B项;此时庄园经济尚未解体,“庄园经济的解体”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教育的地位在近代世界发展史上不断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世纪(罗马)。据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活跃的地中海贸易和海上谷物运输与这次鼠疫的爆发有直接关系,说明海外贸易发展是导致“查士丁尼瘟疫”广泛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B项正确;当时君士坦丁堡是地中海商业中心,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灭亡与鼠疫无关,排除C项;此次瘟疫使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但并未使封君封臣制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47年(西法兰克王国)。根据材料“每个自由人必须按照他的意愿从我们或我们的忠臣中,选择一个领主 如无正当理由任何人都不得离开他的领主 我们要把权利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并结合所学可知,《麦尔森法令》中的规定揭示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层层分封的特征,8世纪,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赐地的人成为封君,封君保护封臣,国王以下各级封建主,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每个封君可以管辖自己的封臣。这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庄园经济下农民的情况,未体现市民的流动,排除B项;中世纪王权强化的表现有利用各种方式将权力集中在君主个人手中,统一国家,削弱贵族和教会的权力,统一全国法律和经济制度,集中财政权力,建立保障王权的常备部队等国家机器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骤然分裂,西欧陷入乱战,分化为诸多王国,且再也没有走向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西欧城市粮食供应几乎全部依赖市场,中国则是官府调拨和市场配置相结合;西欧城市粮食主要来自周边乡村,中国远距离粮食贸易发达;西欧依靠农民和代理人售卖粮食,中国则是地主富商直接参与粮食贩卖;西欧粮食市场受行政手段干预(粮食市场排斥市场竞争)中国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节粮价(较少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粮食买卖)。(任答3点即可)
(2)西欧:促进城乡分工,城乡联系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加强)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与商品化(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水平)加速庄园经济的瓦解,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社会关系。(任答2点即可)
中国:城乡关系松懈,没有建立起直接的经济关系(城市对乡村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市镇经济难以摆脱封建性质(不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不利于传统社会转型。(任答2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与中国)。据材料“中世纪西欧由于城乡之间没有形成贡赋关系”可得出西欧城市粮食供应几乎全部依赖市场,据材料“中国古代重点城市的粮食供应主要通过官府调拨”可得出中国则是官府调拨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据材料“乡村专门化的粮食生产吸引了专职商人参与”可得出西欧城市粮食主要来自周边乡村,据材料“而是由商人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等地粜米”中国远距离粮食贸易发达;据材料“在城内直接售卖,必须通过当地代理人销售。”可得出西欧依靠农民和代理人售卖粮食,据材料“商人舟运至杭、至秀、至南浔、至姑苏等地粜米。宋代以后,地主的地租粮自食比例较少,相当部分作为商品粮直接运往城镇或急需地点销售。”中国则是地主富商直接参与粮食贩卖;据材料“设立以市长为首的“巡回法庭”商讨价格、检验各类商品”可得出西欧粮食市场受行政手段干预(粮食市场排斥市场竞争),据材料“为保障粮食供应,官府往往采用设置官仓等间接手段平抑粮价,而较少使用行政或强迫手段干预其它经营者。”可得出中国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节粮价(较少采用行政手段干预粮食买卖)。(任答3点即可)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时空是中世纪(西欧与中国)。据材料“城市粮食的供应依然非常紧张,这也使得城镇与周围农村的关系非常紧密,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从而改变了周边农村传统的农业结构。”可得出对西欧的影响是促进城乡分工,城乡联系加强(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加强)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与商品化(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商品化水平)加速庄园经济的瓦解,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社会关系。(任答2点即可)
据材料“中国城市的生存无须单独依靠周围的乡村,因此城乡关系比较松懈,没有建立起来直接的经济联系,因而城市不可能推动农村发生转变。”可得出对中国的影响是城乡关系松懈,没有建立起直接的经济关系(城市对乡村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市镇经济难以摆脱封建性质(不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不利于传统社会转型。(任答2点即可)
17.(1)不同:中国——群体差异明显;更新较快。 法国——全民共享,统治者积极参与;具有地方自治功能;宗教文化色彩浓厚。
相同:追求世俗享乐;冲击等级秩序。
(2)中国: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专制集权强化,政治黑暗;提倡个性自由,反传统的进步思想。
法国:基督教神权统治影响巨大;工商业发展,城市复兴,市民阶层力量壮大;世俗王权加强;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传统。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不同:根据材料一“服饰最能体现财富、身份地位和意趣”,可得晚明时期,群体“狂欢”差异明显;根据材料一“一些地区时兴宋锦、唐锦,尔后又追求汉锦、晋锦,不久‘皆称厌物’”可得,“狂欢”更新较快。根据材料二“狂欢文化及相关仪式、活动为法国所有阶层、性别和年龄的人所共享。”和“法国宫廷历来有举行和参加各种狂欢游戏的传统。”可得出,全民共享,统治者积极参与;根据材料二“也是处理某些特定群体事务尤其是违反群体利益事务的手段,因此具有地方自治和加强群体内部凝聚力的意义”可得出具有地方自治功能;根据材料二“狂欢游行是属于驱逐群体恐惧和寻求神灵保护的宗教仪式,”可得出,宗教文化色彩浓厚。
相同:根据材料一“人们似乎完全忘却了风俗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和材料二“暂时抛弃世俗身份和等级地位差异与各种繁琐严厉的束缚”可得出冲击等级秩序;根据材料一“除了服饰之外,住房、饮食、舆马及日用品等方面也是肆无禁忌。”和材料二“尽情欢乐,享受禁欲生活主导下的短暂快乐”可得出追求世俗享乐。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中国的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明代经济分析: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政治方面:专制集权加强,政治黑暗;思想方面:晚晴李贽提倡个性自由和反传统的进步思想。第二小问法国原因:根据材料二“暂时抛弃世俗身份和等级地位差异与各种繁琐严厉的束缚”可得出,基督教神权统治影响较大;根据“1393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和若干高级贵族在一场宫廷婚礼中举行了一场吵闹游戏”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世俗王权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此时商业发展,城市复兴,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此外还受到欧洲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18.(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人口增长;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城市自治权。
(2)变化:西欧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增多,所占总人口比重增长。
(3)影响:经济:推动城市工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阶级:推动早期资产阶级产生。
政治: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有利于瓦解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度;市民参政有利于议会制度的出现;推动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
思想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依据材料一“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可知,欧洲社会走向稳定;依据材料一“人口的增长”可知,人口增长;依据材料一“农业、采矿业、渔业产量的提高,都相应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可知,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依据材料一“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通常能说服国王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可知,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城市自治权。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欧。依据材料二的表格信息可知,1500-1800年西欧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增多,所占总人口比重增长。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的西欧。根据材料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可知,在经济上,推动城市工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根据材料三“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可知,在阶级上,推动早期资产阶级产生;根据材料三“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可知,在政治上,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一,也有利于瓦解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度,另外市民参政有利于议会制度的出现,推动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根据材料三“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可知,在思想文化上,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推动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19.(1)表现:实行直接民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公民权力;强调人民主权和平等性;实行轮番而治。
(2)因素:有限王权理论;原始民本、平等观念;基督教思想与自然法观念的亲和;反抗暴政的精神。作用: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平等、民主观念;为近代民主政治中限制王权,推翻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构建资产阶级法律。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雅典)表现:根据材料“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可知,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公民权力、强调人民主权和平等性;根据材料“如议事会常设机构,采取的是10个部落轮流当政的办法,议事会的负责人也由抽签决定,每天更换,任何人不得在一年中两次担任负责人”可知,实行轮番而治。
(2)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欧洲)。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同时教会在与国家争夺权力的过程中提出的限制王权的理论及其实际采取的措施也对人们后来反对专制主义的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可知,有限王权理论;根据材料“基督教成立之初,为取得人民的拥护,它的各种教义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体现一种原始民本、平等的观念”可知,原始民本、平等观念;根据材料“从本源上来说,基督教思想与自然法观念本来就具有某种亲和之处”可知,基督教思想与自然法观念的亲和;根据材料“在极端的情形下面,世俗统治者执意不听从教会的道德指导,有良知的基督徒甚至得放弃对国家的忠诚,负起建立新政治秩序的革命责任”可知,反抗暴政的精神。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欧洲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等人以《圣经》为依据,重新提出平等思想,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平等观念的思想武器”可知,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平等、民主观念;基督教中的有限王权理念,为近代民主政治中限制王权,推翻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基督教中强调自然法精神,有助于构建资产阶级法律。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下学期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史纲要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