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3·温州高一期中)128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布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条例”,其中规定,农奴必须遵守规定,禁止领主随意扣押自由佃户的土地和财产,若要扣押,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由此可推知,在当时英国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 )
A.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B.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反映理性法治理念 D.体现地位完全平等
2.(2023·菏泽高一统考期中)1376年,查理五世规定饰有三朵百合的徽章为王室徽章,具有王室血统的所有成员均须佩戴百合花徽章。15世纪晚期,查理八世规定只有国王才有资格佩戴三朵百合徽章,王室普通成员只能佩戴饰有两朵或一朵百合的徽章。这一现象( )
A.削弱了基督教会权力
B.反映了国王权力的加强
C.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D.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3.(2023·齐齐哈尔高一期中)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灭亡,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基督教会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并与“蛮族”社会相结合,基本上保留着帝国以来教会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因此( )
A.西欧社会逐渐进入“黑暗时代”
B.基督教会成为蛮族社会的支配者
C.欧洲人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
D.教会对罗马文化传承起特殊作用
4.(2023·南昌高一期中)有学者对中世纪后期欧洲城市学校进行了分类研究,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欧洲城市教育( )
分类标准 学校类型 概况
组织机构 行会学校 由手工业者行会设立
基尔特学校 由商人联合会设立
教学内容 拉丁文法学校 提供处理商业事务,城市管理方面知识的教育
读写学校 采用民族语言教学,提供读、写、算等方面知识
A.具有鲜明的世俗化特征
B.奠定了城市兴起的基础
C.传播了“科学革命”成果
D.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5.(2023·德州高一期中)如图作品描绘的是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绘制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中古西欧( )
A.封建庄园形成 B.封建王权强大
C.等级制度森严 D.神权逐步衰落
6.(2023·运城高一期中)《汉谟拉比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是古代社会追求法治的杰出成果。前者石碑上端有太阳神将象征帝王权力的标志授予汉谟拉比的浮雕,后者歌颂“君权神授”,在其序言中宣扬“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仅依靠兵器,而且需用法律来巩固”。据此判断,古代世界的这两部法典( )
A.立法都深受宗教神学的影响
B.都以君主专制的发展为背景
C.都注重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D.都适应了帝国新形势的需要
7.(2023·沈阳高一期中)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发生过多次战争,而在这一过程中,基辅罗斯也接受了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信仰。这表明( )
A.冲突推动社会经济进步
B.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交流
C.东正教信仰带来了和平
D.基辅罗斯持续对外扩张
8.(2023·邯郸高一期中)一位著名中东历史学家认为,阿拉伯文化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同化能力,“在一个社会里统一了两种互相矛盾的文化,一方面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多样性的地中海地区希腊、罗马、以色列和近东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是具有自己的生活和思想的典型以及与远东伟大文化有充分接触的丰富多彩的波斯文化”。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
A.保存了东西方优秀文化
B.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
C.以文学经典为灵魂
D.具有很强的调和特性
9.(2023·赣州高一期中)下图所示是某高一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他学习研究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建立时间——13世纪初 最高统治者——苏丹 地方——设行省
A.德里苏丹国 B.笈多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桑海帝国
10.奥斯曼帝国法官依据宗教法原则负责审判、裁决民事、刑事案件和商业、信贷方面的纠纷,也负责地方上税收的分配、征调、物价以及公共工程等。这说明奥斯曼帝国( )
A.宗教、司法和行政高度融合
B.法官是地方最高统治者
C.法律意识浓厚
D.地方行政长官无权
11.(2023·鞍山高一期中)成书于13世纪的日本小说《平家物语》中记载,在一次源平合战时,一个叫奥州佐藤三郎兵卫嗣信之人,于赞岐国屋岛之海滨,为保主公性命而死。坚不可摧的关系得到极高的评价,为保护主人而英勇战死的佐藤,更成为世人所称颂的对象。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幕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B.日本文学的写作特色
C.日本古代的战争水平
D.武士阶层的权力关系
12.下图是一件发现于今坦桑尼亚的瓷器,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这件文物可以用于研究( )
A.古代东非的手工业
B.古代东非的对外贸易
C.古代非洲的沙漠商队
D.古代马里的对外贸易
13.(2023·青岛高一期中)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认为非洲本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很多学者认为,非洲人“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等观念与现代化文明背道而驰,只有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这类观点( )
A.认为古非洲文明具有独立封闭的特点
B.对非洲历史文化的认识全面客观
C.看待非洲文明的态度存在歧视与偏见
D.为非洲国家走向现代化指明方向
14.(2023·抚顺高一期中)印加帝国有几百个部族,为了解决语言问题,印加法律要求帝国臣民统一学习克丘亚语,并规定不懂克丘亚语的人不能担任公职,百姓对官员讲话一律要用克丘亚语。这可以侧面说明印加帝国( )
A.法律体系完备 B.选官制度复杂
C.国民居住分散 D.致力文化统一
15.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对古代美洲文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印第安人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B.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业
C.印加人的都城特诺奇蒂特兰规模宏大
D.阿兹特克人在农业上发明了浮动园地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6.(15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据马克垚《欧洲封建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的社会特征。(7分)
(2)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17.(15分)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抗日援朝,中国学术界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或“万历援朝战争”。对于此段历史,不同国度有不同记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万历朝鲜之役人物传记的历史书写,初期的《明史》总裁官较为重视,但进入编写实质阶段,编修总裁官张廷玉对此大多加以否定和抹杀。其中的《神宗本纪》奠定了否定朝鲜之役的基调;明朝东征朝鲜将领后来在辽东成为后金的对手,他们能够入传《明史》,多因其他事迹入传,几乎无人因朝鲜之役入传;《朝鲜传》对于相关人物与战役,采取否定、贬低的负面评价。——摘编自孙卫国《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材料二 古代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日本是想要攻打明朝而借道朝鲜,但遭到朝鲜举国反抗,他们认为明朝出兵朝鲜的目的并非一心帮助朝鲜,甚至刻意削弱了明朝帮助他们的功绩,把战争胜利的功劳全归于李舜臣和朝鲜百姓身上,然后把李舜臣写成民族英雄。
——摘编自谢贵安《20世纪以来中国史家对东亚实录研究的学术路径》
材料三 日本教科书记载:1592年,秀吉派出15万大军前往朝鲜,秀吉的军队在日本武将的带领下,迅速占领了朝鲜的首都汉城,他击败了朝鲜,并进入朝鲜北部。但是,朝鲜的李舜臣率领的水军活跃起来,由于明朝的援军等原因,他的军队被击败,并撤退以与明军和平相处。——摘编自杨彪《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史》对万历援朝战争的态度及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指出朝鲜《李朝实录》和日本教科书对万历援朝战争记载的特点。(5分)
(3)指出要了解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需要的学术支持。(5分)
单元检测试卷(二)
1.B
2.B [三朵百合花徽章从王室成员都可以佩戴到只有国王可以佩戴,凸显国王的独特地位,说明王权有所加强,B项正确;材料主要叙述王权的变化,没有体现教会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百合花徽章的佩戴变化并不能起到瓦解封君封臣制度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王权的加强,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3.D 4.A
5.C [在中古西欧,僧侣是祈祷的人,而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三种人代表不同的等级,说明在中古西欧等级制度森严,C项正确;封建庄园是封建主的田产经营组织,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封建王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判定神权是否逐步衰落,排除D项。]
6.D
7.B [在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发生的多次战争中,基辅罗斯接受了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信仰,说明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信仰的传播,没有说明对经济的影响和基辅罗斯的扩展状况,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拥有共同信仰后两国关系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
8.D [阿拉伯文化融合了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的波斯文化,而且让二者在一个社会里达成了统一,这说明阿拉伯文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调和性,D项正确;保存东西方优秀文化、推动各民族融合与材料“具有的独特的同化能力”不符,排除A、B项;材料没有描述有关文学经典的信息,排除C项。]
9.A [13世纪初,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故选A。]
10.A [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法官依据宗教原则审判,并且负责地方行政、经济事务,这说明宗教、司法和行政高度融合,故A项正确。]
11.D [材料中日本武士为保主公性命而死,为世人所称颂,体现了幕府统治下,将军与武士结成的主从关系,武士对将军誓死效忠,这可用于研究武士阶层的权力关系,D项正确。]
12.B 13.C
14.D [印加帝国部族众多,为了解决语言问题,印加法律要求帝国臣民统一学习克丘亚语,语言统一使得文化也尽可能统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语言的统一,与法律体系和选官制度无关,排除A、B项;部族众多不代表国民居住分散,排除C项。]
15.D [阿兹特克人在农业上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种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故选D项;中国最早培育出了水稻,而非印第安人,排除A项;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排除B项;印加人国家的都城是库斯科,而特诺奇蒂特兰是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排除C项。]
16.(1)特征: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王权较弱,国家呈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状态;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会拥有重要地位。
(2)城市兴起有利于商品经济(或: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城市自治(或:市民阶层壮大);一些城市以财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王权的加强,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城市兴办大学,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基督教会对思想的束缚。
17.(1)态度:否定,贬低。
原因:明援朝将领曾与后金作战,与清朝对立;树立清朝正统形象的需要;编修总裁官价值观的影响。
(2)朝鲜:歪曲明朝出兵目的;削弱明朝援朝功绩;凸显朝鲜因素。
日本:否认侵略本质,美化侵略历史。
(3)树立客观公正的学术研究态度;搜集时人对战争的记载;探寻战争遗迹或碑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检测试卷(二)(答案)—2024春高中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