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考前专项练习0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含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冲刺阶段复习

2024年高考历史冲刺阶段考前专项练习
0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单选题
1.日俄战争后,以“满铁”为代表的日本官商资本直接涉足东北的交通、矿业、金融、贸易、工业等领域,还通过借款及“合办事业”等手段套取筑路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森林采伐权等。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日本侵华需要 B.重塑东北亚国际格局
C.建立合理的工业布局 D.加速清廷统治的崩溃
【答案】A
2.1939年,晋察冀边区开展大规模冬学运动,有39万多人参加了冬学。即使是最为艰苦的1941年,北岳区仍有民校2894个,学员233592 人。聂荣臻评价边区是“一个模范的政治速成学校”。这说明,晋察冀边区(  )
A.建立起新民主主义政权 B.重视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C.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D.营造了崇尚文化的氛围
【答案】B
3.1943年3月,朱德总司令号召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劳动竞赛;10月边区政府公布劳动英雄(模范)评选标准;1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召开,表彰申长林等185位劳动英雄。此举旨在(  )
A.积累革命胜利后经济建设的经验
B.激发群众生产热情缓解经济困难
C.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
D.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答案】B
4.1936年,上海《时代漫画》一月号刊发了一幅作品一《百折不挠的收获家》。漫画中的“收获家”腋下夹着一个写有“满洲国”字样的古董花瓶,同时又盯着另一个写有“华北”字样的古董,意图将其据为己有。其旁白是“呵,多么好的古董呀!如果把它加入我们的收获,那是怎样快活的一件事!”据此推知,这一作品的刊发(  )
A.反映了列强对华争夺激烈 B.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C.揭露了日军扩大侵华企图 D.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答案】C
5.1948年,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提出:“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
B.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的主张
C.表明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成熟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答案】D
6.1933、1947年上海等六个城市的工业简况如下表所示:
城市 厂数(个) 工人数(人)
1933年 1947年 1933年 1947年
上海 3485 7738 245948 367433
天津 1224 1211 34769 57658
汉口 497 469 24992 21048
广州 1104 473 32131 25085
重庆 415 661 12938 34367
西安 100 69 1505 5913
此表可以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
A. 城市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B.外国资本已逐渐退出
C.民主革命阶级基础扩大 D.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
【答案】C
7.下表是1941年-1946年美国对华租借统计(单位亿美元)。据此可知(  )
年份项目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对华租借金额 0.26 1.00 0.49 0.53 11.07 210
占当年对外租借比重(%) 1.7 1.5 0.4 0.4 8.0 12.0
A.中国抗日战争的胶着与艰难
B.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利益交织
C.美国逐渐垄断中国资本市场
D.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地位的变化
【答案】D
8.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答案】D
9.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日军“占领”“进入”中国东北的某些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战役”“战斗”“碰撞”“斗争”“冲突”“争吵”“争论”“问题”等词语。《纽约时报》使用的词语(  )
A.反映其客观中立的立场 B.掩盖了日本的侵华行径
C.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D.维护了美日间的军事同盟
【答案】B
10.1940年,毛泽东将统一战线内部分为进步、中间和顽固三类。还将资产阶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者又被分为左中右三派。认为除了无产阶级,其他阶级和势力都存在两面性。出现这种认知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 B.国民党抗战态度转变
C.统一战线内部开始分裂 D.“三三制”成功实践
【答案】A
11.1937年12月,中共创办《群众》周刊,并严格遵守国民政府的报刊送审制度,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维护蒋介石的抗战领袖地位,揭露和批判不利于团结的妥协投降行为,同时还对敏感政治事件保持适度的缄默。中共这些举措(  )
A. 增强了国民党全面抗战的决心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壮大
C.加速了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到来
D.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的需要
【答案】D
12.1942年5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毛泽东负总责。中央总学委成立巡视团明确各巡视员分工,将中央学习组编成十个小组,明确围绕“二十二个文件”展开学习,总学委分组抽阅各系统的学习笔记。由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我革命 B.毛泽东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工作
C.抗日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D.党内民主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答案】A
13. 1945年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六大在重庆召开,蒋介石在开幕词中说:“本党尊奉总理遗......为国民尽忠,为国家负责,原所以防止野心家假借民族名义……陷国事于紊乱无主的状态。”又说:“ 在实施宪政后,本党的责任不但不因之减轻,而无宁更为加重。”这表明国民党(  )
A.准备还政于民实行民主政治 B.准备联合中共实现和平建国
C.无意放弃对国家政权的垄断 D.着手布置内战解决中共问题
【答案】C
14.1942年初,全国党员从抗战初期的约4万人猛增至80万人,党领导的军队57万人,新党员、新干部占90% 。由于抗战初期形势紧张,对新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还不够,迫切需要开展一次思想教育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旨在 (  )
A.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 B.为相持阶段抗战服务
C.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 D.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
【答案】B
15.国民革命军抗日作战阵亡将领统计表(部分)。
  上将 中将 少将 合计
集团军 2     2
军级 3 6   9
军级以上参谋长 1 2 5 8
正师级 3 14 2 19
副师级   2 10 12
师级参谋长   1 9 10
正旅级   9 10 19
副旅级   1 8 9
非战斗   2 3 5
合计 9 37 47 93
表中内容能够体现出(  )
A.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效果显著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D.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答案】D
16.下表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公营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单位:万元,1939~1940年为法币,1941~1945年为边币)。这一变化说明(  )
年份 1939 1940 1941 1942 1945
公营贸易收入 6.03 2.72 — 13963.20 75999.53
财政收入总额 660.03 973.10 1960.51 34867.50 161007.43
百分比 0.91% 0.28% — 40% 47.2%
A.边区抗战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 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立
C.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突破 D.边区的币制改革成效显著
【答案】A
17.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创办“陕北公学”,学员选拔要求为“只要不是汉奸亲日派,经过正规的入学测验,没有严重的病,都能入校学习,因此也不分党派,更不分性别”。据此可知,“陕北公学”的创办(  )
A.推动了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B.有利于边区教育均衡发展
C.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D.初步建立起边区教育体系
【答案】C
18.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指出:“对于妇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应通过生产方式去进行。”随后,华北地区任丘县南关确定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方针,寿阳县的妇女冬学还规定青年妇女以文化为主,壮年妇女要以政策、土改、生产、婚姻和时事政治为主。上述方针政策意在(  )
A.巩固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B.培养高素质生产劳动者
C.提升妇女思想政治觉悟 D.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
【答案】D
19.抗战初期,蒋介石在总结某次战役时说:“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该战役(  )
A.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粉碎日本速亡中国的企图
C.体现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D.标志抗战从防御转入相持
【答案】B
20.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诗歌和报告文学流行于街头巷尾。据时人回忆:“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袭,(业余话剧团)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这种现象的出现(  )
A.以北平的工业整体内迁为基础 B.振奋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斗志
C.助推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深入 D.得益于政府对全面抗战的支持
【答案】B
21.《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政治报告,其中指出“现在的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甚至要鼓励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定(  )
A.主要是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B.有利于联合资产阶级早日结束内战
C.适应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要求
D.是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答案】D
22. 1939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对成都192个家庭模式进行了调查,结果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最多,共95个,占调查总数的49.5%;其次为组成折中(三代)家庭,共57个,占调查总数的29.7%;大家庭(四代以上)只占调查总数的16.7%。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瓦解 B.四川地区宗族观念的淡化
C.新文化运动影响 D.企业内迁加快工业化进程
【答案】D
23.1937年8月25日,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
A.削弱了农村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B.推动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标志着抗日民族政权的正式建立
D.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答案】A
2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这有利于(  )
A.推动抗战取得胜利 B.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接管城市后经济秩序的稳定
【答案】D
25.“两点一存”是史学界对某根据地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即它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这一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陕甘革命根据地 D.襄枣宜革命根据地
【答案】C
26.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第一次以比较完备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该文是(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清算党内孟什维克主义思想》
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答案】A
27.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被幽禁大陆期间,曾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张学良藏书目录中,有大量“红色”和偏左的书籍,合计书籍达180多种。张学良上述行为是出于(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政治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C.对救国道路的探索选择 D.基于个人兴趣的随心阅读
【答案】C
28.“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了日军企图,正确判断了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的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这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从而也就有利于及早解决中国问题,战略价值极大。”这次会战(  )
A.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使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C.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答案】D
29.下表所示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举办的部分重要展览会。这些展览会反映了(  )
时间 名称 概况
1939年 农产品竞赛展览会 展览共分为边区概况、农作物、果类、畜牧、药材狩猎与林业7个展室,展品2000多件,参观者平均每日超过5000人
1939年 工业展览会 展品有1000余种,2460余件,制造精致。观众有数万人,对展览会颇有好评,毛泽东、李富春、王明等中央和边区的领导同志参观了展览会
1943年 生产展览会 有近百个展室,6600件展品,近2000张图表和照片,生动地展现了边区军民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创造力。吴满有等十几位特等劳动英雄的画像,同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画像一样挂在了主席台上
1944年 卫生展览会 展品659件,中西医共治病1982人。观众万余人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参加展览会
A.抗日民主政权的积极形象 B.根据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D.根据地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A
30.翻身农民获得了土地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下,努力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增添牲畜农具,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据此可知(  )
A.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效显著 B.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展顺利
C.人民群众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D.土地改革保障了抗美援朝胜利
【答案】C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 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下层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共产党应当和非共产党的一般下层群众团结起来实行斗争,独立的去领导他们的运动,使这些运动都走到苏维埃政权的总口号之下来。这一统一战线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材料二: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明确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性,甚至连大资产阶级也可能营垒分化、参加抗日。他主张要将我们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概念。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中国无产阶级要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统一战线”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四中组织“统一战线”的目的,并总结其历史经验。
【答案】(1)材料一:国共两党处于对立局面,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需要。
材料二: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利益至上。
材料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2)目的: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时俱进。
32.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 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 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6年10月 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邹容对“新中国”的设想,并结合所学说明邹容设想的“新中国”在近代中国是如何实践的。
(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任选一个时期,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
(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答案】(1)角度:地域意义;人民意义;文化意义;主权行使。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设想: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家;民族独立;民主选举;保障民权利等。
实践: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3)说明:明确所处的革命阶段,说明不同阶段赋予“新中国”的内涵,结合革命形势(具体国情),紧扣“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行史实分析,有提升小结。
范例:
阐述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二大提出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内涵。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的具体分析。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这些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阐述二:国共对峙时期,提出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体现出号召工农兵士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的内涵。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的部队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共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各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这些策略保障了工农群众的政治经济权利,有利于调动工农革命积极性、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阐述三: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体现出争取民族独立、民权自由、人民幸福的内涵。中共适应抗日民族统-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阐述四: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成立前)时期,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出,体现了人民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中共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驾驭复杂革命形势,根据革命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革命策略的能力。
3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11月,日军在钦州湾强行登陆,攻占南宁,桂南战役爆发。日军第五师团、台湾旅团等部的2艘航空母舰、50多艘船舰、100余架飞机、3万多人投入到此次战役中。强大的攻势使国军的防线不断被突破。12月4日,日军攻占了昆仑关,并在周围设立据点,转为守势,企图长期控制桂越交通线,从而阻断由越南以及钦州湾地区运进中国的各种援华物资路线。当时,日本内阁认识到,要在中国取得胜利,必须进入资源丰富的东南亚。西方列强正忙于欧洲的战争,应利用这一时机,把日本帝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国以外的地区。同时,由于补给困难,日军积极利用攻占昆仑关的时机,引诱国民政府议和,但遭到拒绝。国民政府在分析形势后,认为大后方已受到严重威胁,果断做出了夺回昆仑关,收复南宁,恢复国际交通线等决定。
1939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从全国各地调集15万人进行反攻,在山炮和飞机的掩护下,中国官兵向驻守昆仑关和周边其他地方的日军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反复拼搏,打垮了日军的第21旅团,击毙其旅团长中村正雄等4000多人,取得了昆仑关攻坚战的胜利。
——摘编自唐凌《论昆仑关战役的意义及其遗址的利用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昆仑关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昆仑关战役胜利的影响。
【答案】(1)背景:①中国军队节节失利,日军也遭到顽强抵抗,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②国民政府希望转守为攻,振奋军心;日军战线太长,也希望早日结束中国战事。③中日双方都认识到桂越交通线对战局发展的重要性。④“二战”全面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无暇东顾。
(2)影响:①重挫了日军侵华气焰,增强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②维护了中国抗战的国际交通补给线,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③打乱了日军战略计划,客观上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以下为该书的内容节选:
有两个红军战士绰号叫“老狗”和“老表”,他们是从江西走过来的。我问他们“你们喜欢红军吗?”老狗说“红军教我读书写字,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老表说“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我们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红军到他村子来分配土地,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还有一个红军战士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等等。
他们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发行的影响。
【答案】(1)材料选自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据其1936年在中国陕北的所见所闻编著成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讲述了红军的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这些内容对于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构成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讲述了陕北根据地分土地、教授军民识字、进行无线电操作和使用步枪等内容,这些内容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建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讲述了红军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抗日、打地主、打白匪、救中国,并且根据地的红军拥有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这些内容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两个角度4分;其它角度,言之有理,也可同等给分)
《红星照耀中国》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等多个角度反映了陕北根据地的发展情况,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历程的见证。
(2)有利于树立了红军的正面形象,反击了不利于红军的言论;有利于人们关注了解中国红军,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有利于提高红军的威望,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为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3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田汉,现代戏剧奠基人,诗人和剧作家,湖南长沙人。1930年,田汉加入左联,积极推进革命戏剧的发展。1932年,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准备拍摄一部以义勇军抗日卫国为题材的电影。田汉当时赶写出10多页纸的剧本梗概,题名为《凤凰的再生》。不久,田汉便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后来,夏衍将田汉10多页纸的剧本稿改写成电影台本,并征得在囚禁中的田汉同意,改名为《风云儿女》。《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歌词是田汉写在最后一页纸上的。
——摘编自黄天《“起来!”我们的国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汉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答案】(1)社会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左翼革命文学的影响
(2)时代精神:爱国;追求革命与进步
三、论述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外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与以往历史大大不同的时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拟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抗争史。1840到1949年,西方列强为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先后发动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承担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使命;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自发抗击英国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各地民众抵抗英法侵略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中军民痛击法军,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英勇作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和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到1945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反映出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纷纷探索强国御侮、救亡图存的道路。总之,近代中国历史上一系列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和社会转型。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五一”口号部分内容的展板: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1948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节节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广泛开展,国民党政权出现统治危机。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发布“五一”口号。口号提出“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口号倡导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口号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着手准备召开新政协、成立新中国建立政治协商制度。
“五一”口号的提出,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信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2024年高考历史冲刺阶段考前专项练习
0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一、单选题
1.日俄战争后,以“满铁”为代表的日本官商资本直接涉足东北的交通、矿业、金融、贸易、工业等领域,还通过借款及“合办事业”等手段套取筑路权、采矿权、土地使用权、森林采伐权等。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日本侵华需要 B.重塑东北亚国际格局
C.建立合理的工业布局 D.加速清廷统治的崩溃
2.1939年,晋察冀边区开展大规模冬学运动,有39万多人参加了冬学。即使是最为艰苦的1941年,北岳区仍有民校2894个,学员233592 人。聂荣臻评价边区是“一个模范的政治速成学校”。这说明,晋察冀边区(  )
A.建立起新民主主义政权 B.重视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C.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D.营造了崇尚文化的氛围
3.1943年3月,朱德总司令号召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劳动竞赛;10月边区政府公布劳动英雄(模范)评选标准;1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召开,表彰申长林等185位劳动英雄。此举旨在(  )
A.积累革命胜利后经济建设的经验
B.激发群众生产热情缓解经济困难
C.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封锁
D.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4.1936年,上海《时代漫画》一月号刊发了一幅作品一《百折不挠的收获家》。漫画中的“收获家”腋下夹着一个写有“满洲国”字样的古董花瓶,同时又盯着另一个写有“华北”字样的古董,意图将其据为己有。其旁白是“呵,多么好的古董呀!如果把它加入我们的收获,那是怎样快活的一件事!”据此推知,这一作品的刊发(  )
A.反映了列强对华争夺激烈 B.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C.揭露了日军扩大侵华企图 D.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5.1948年,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提出:“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速了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到来
B.宣传了中共统一战线的主张
C.表明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条件已成熟
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6.1933、1947年上海等六个城市的工业简况如下表所示:
城市 厂数(个) 工人数(人)
1933年 1947年 1933年 1947年
上海 3485 7738 245948 367433
天津 1224 1211 34769 57658
汉口 497 469 24992 21048
广州 1104 473 32131 25085
重庆 415 661 12938 34367
西安 100 69 1505 5913
此表可以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
A. 城市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B.外国资本已逐渐退出
C.民主革命阶级基础扩大 D.官僚资本进一步膨胀
7.下表是1941年-1946年美国对华租借统计(单位亿美元)。据此可知(  )
年份项目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
对华租借金额 0.26 1.00 0.49 0.53 11.07 210
占当年对外租借比重(%) 1.7 1.5 0.4 0.4 8.0 12.0
A.中国抗日战争的胶着与艰难
B.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利益交织
C.美国逐渐垄断中国资本市场
D.中国在美国亚太战略地位的变化
8.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9.九·一八事变爆发初期,《纽约时报》在报道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日军“占领”“进入”中国东北的某些地方;双方军队经常发生“战役”“战斗”“碰撞”“斗争”“冲突”“争吵”“争论”“问题”等词语。《纽约时报》使用的词语(  )
A.反映其客观中立的立场 B.掩盖了日本的侵华行径
C.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D.维护了美日间的军事同盟
10.1940年,毛泽东将统一战线内部分为进步、中间和顽固三类。还将资产阶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前者又被分为左中右三派。认为除了无产阶级,其他阶级和势力都存在两面性。出现这种认知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 B.国民党抗战态度转变
C.统一战线内部开始分裂 D.“三三制”成功实践
11.1937年12月,中共创办《群众》周刊,并严格遵守国民政府的报刊送审制度,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维护蒋介石的抗战领袖地位,揭露和批判不利于团结的妥协投降行为,同时还对敏感政治事件保持适度的缄默。中共这些举措(  )
A. 增强了国民党全面抗战的决心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壮大
C.加速了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到来
D.适应了民族战争发展的需要
12.1942年5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毛泽东负总责。中央总学委成立巡视团明确各巡视员分工,将中央学习组编成十个小组,明确围绕“二十二个文件”展开学习,总学委分组抽阅各系统的学习笔记。由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我革命 B.毛泽东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工作
C.抗日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D.党内民主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13. 1945年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六大在重庆召开,蒋介石在开幕词中说:“本党尊奉总理遗......为国民尽忠,为国家负责,原所以防止野心家假借民族名义……陷国事于紊乱无主的状态。”又说:“ 在实施宪政后,本党的责任不但不因之减轻,而无宁更为加重。”这表明国民党(  )
A.准备还政于民实行民主政治 B.准备联合中共实现和平建国
C.无意放弃对国家政权的垄断 D.着手布置内战解决中共问题
14.1942年初,全国党员从抗战初期的约4万人猛增至80万人,党领导的军队57万人,新党员、新干部占90% 。由于抗战初期形势紧张,对新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还不够,迫切需要开展一次思想教育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旨在 (  )
A.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 B.为相持阶段抗战服务
C.纠正王明的左倾错误 D.揭露国民党内战阴谋
15.国民革命军抗日作战阵亡将领统计表(部分)。
  上将 中将 少将 合计
集团军 2     2
军级 3 6   9
军级以上参谋长 1 2 5 8
正师级 3 14 2 19
副师级   2 10 12
师级参谋长   1 9 10
正旅级   9 10 19
副旅级   1 8 9
非战斗   2 3 5
合计 9 37 47 93
表中内容能够体现出(  )
A.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效果显著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D.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16.下表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公营贸易收入在财政收入总额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单位:万元,1939~1940年为法币,1941~1945年为边币)。这一变化说明(  )
年份 1939 1940 1941 1942 1945
公营贸易收入 6.03 2.72 — 13963.20 75999.53
财政收入总额 660.03 973.10 1960.51 34867.50 161007.43
百分比 0.91% 0.28% — 40% 47.2%
A.边区抗战的经济基础更加稳固 B.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确立
C.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被突破 D.边区的币制改革成效显著
17.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创办“陕北公学”,学员选拔要求为“只要不是汉奸亲日派,经过正规的入学测验,没有严重的病,都能入校学习,因此也不分党派,更不分性别”。据此可知,“陕北公学”的创办(  )
A.推动了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B.有利于边区教育均衡发展
C.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D.初步建立起边区教育体系
18.1943年,《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指出:“对于妇女文化的政治的教育,应通过生产方式去进行。”随后,华北地区任丘县南关确定了“生产学习两不误”的方针,寿阳县的妇女冬学还规定青年妇女以文化为主,壮年妇女要以政策、土改、生产、婚姻和时事政治为主。上述方针政策意在(  )
A.巩固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B.培养高素质生产劳动者
C.提升妇女思想政治觉悟 D.增强抗战救国社会力量
19.抗战初期,蒋介石在总结某次战役时说:“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该战役(  )
A.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粉碎日本速亡中国的企图
C.体现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D.标志抗战从防御转入相持
20.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重庆,“文学活动十分活跃,几乎像二十年以前文学革命期间的北京一样”,诗歌和报告文学流行于街头巷尾。据时人回忆:“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袭,(业余话剧团)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这种现象的出现(  )
A.以北平的工业整体内迁为基础 B.振奋了大后方人民的抗战斗志
C.助推新文化运动逐渐走向深入 D.得益于政府对全面抗战的支持
21.《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政治报告,其中指出“现在的中国……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甚至要鼓励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定(  )
A.主要是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B.有利于联合资产阶级早日结束内战
C.适应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要求
D.是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22. 1939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对成都192个家庭模式进行了调查,结果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最多,共95个,占调查总数的49.5%;其次为组成折中(三代)家庭,共57个,占调查总数的29.7%;大家庭(四代以上)只占调查总数的16.7%。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的瓦解 B.四川地区宗族观念的淡化
C.新文化运动影响 D.企业内迁加快工业化进程
23.1937年8月25日,在陕北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  )
A.削弱了农村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B.推动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标志着抗日民族政权的正式建立
D.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4.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这有利于(  )
A.推动抗战取得胜利 B.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接管城市后经济秩序的稳定
25.“两点一存”是史学界对某根据地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评价,即它为党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后来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提供了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这一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陕甘革命根据地 D.襄枣宜革命根据地
26.1939年10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第一次以比较完备的形式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该文是(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清算党内孟什维克主义思想》
D.《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7.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被幽禁大陆期间,曾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理论著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张学良藏书目录中,有大量“红色”和偏左的书籍,合计书籍达180多种。张学良上述行为是出于(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政治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
C.对救国道路的探索选择 D.基于个人兴趣的随心阅读
28.“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了日军企图,正确判断了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的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这有利于推进政治谋略,从而也就有利于及早解决中国问题,战略价值极大。”这次会战(  )
A.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使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C.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29.下表所示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举办的部分重要展览会。这些展览会反映了(  )
时间 名称 概况
1939年 农产品竞赛展览会 展览共分为边区概况、农作物、果类、畜牧、药材狩猎与林业7个展室,展品2000多件,参观者平均每日超过5000人
1939年 工业展览会 展品有1000余种,2460余件,制造精致。观众有数万人,对展览会颇有好评,毛泽东、李富春、王明等中央和边区的领导同志参观了展览会
1943年 生产展览会 有近百个展室,6600件展品,近2000张图表和照片,生动地展现了边区军民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创造力。吴满有等十几位特等劳动英雄的画像,同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画像一样挂在了主席台上
1944年 卫生展览会 展品659件,中西医共治病1982人。观众万余人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参加展览会
A.抗日民主政权的积极形象 B.根据地经济的繁荣发展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D.根据地工作重心的转移
30.翻身农民获得了土地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下,努力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增添牲畜农具,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据此可知(  )
A.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成效显著 B.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开展顺利
C.人民群众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D.土地改革保障了抗美援朝胜利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0 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下层统一战线的方针,提出共产党应当和非共产党的一般下层群众团结起来实行斗争,独立的去领导他们的运动,使这些运动都走到苏维埃政权的总口号之下来。这一统一战线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是“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
材料二: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各阶级对抗日的态度,明确提出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性,甚至连大资产阶级也可能营垒分化、参加抗日。他主张要将我们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概念。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中国无产阶级要胜利,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统一战线”内容变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四中组织“统一战线”的目的,并总结其历史经验。
32.在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国”一词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材料二: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将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新国家定名为“中华共和国”,并提出具体政纲:“中华共和国为自由独立之国”,“与各大国平等”;“投票公举一人为暂行大总统,为全国之代表人”;“须经人民公许,建设政府,专掌保护人民权利之事”。
——摘编自王玉玲《清末民初“新中国”一词的概念内涵与话语演进》等
材料三: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以扫清封建军 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建立“自由统一的中国”。
1929年3月 中共中央号召工农兵士商学联合起来,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建立“工农民主苏维埃共和国”。
1936年10月 毛泽东在《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中首次提出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确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摘编自胡国胜《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元朝时期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邹容对“新中国”的设想,并结合所学说明邹容设想的“新中国”在近代中国是如何实践的。
(3)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构建,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你任选一个时期,试对这一看法进行阐述。
(阐述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
3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11月,日军在钦州湾强行登陆,攻占南宁,桂南战役爆发。日军第五师团、台湾旅团等部的2艘航空母舰、50多艘船舰、100余架飞机、3万多人投入到此次战役中。强大的攻势使国军的防线不断被突破。12月4日,日军攻占了昆仑关,并在周围设立据点,转为守势,企图长期控制桂越交通线,从而阻断由越南以及钦州湾地区运进中国的各种援华物资路线。当时,日本内阁认识到,要在中国取得胜利,必须进入资源丰富的东南亚。西方列强正忙于欧洲的战争,应利用这一时机,把日本帝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国以外的地区。同时,由于补给困难,日军积极利用攻占昆仑关的时机,引诱国民政府议和,但遭到拒绝。国民政府在分析形势后,认为大后方已受到严重威胁,果断做出了夺回昆仑关,收复南宁,恢复国际交通线等决定。
1939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从全国各地调集15万人进行反攻,在山炮和飞机的掩护下,中国官兵向驻守昆仑关和周边其他地方的日军发动猛烈进攻,经过反复拼搏,打垮了日军的第21旅团,击毙其旅团长中村正雄等4000多人,取得了昆仑关攻坚战的胜利。
——摘编自唐凌《论昆仑关战役的意义及其遗址的利用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昆仑关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昆仑关战役胜利的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以下为该书的内容节选:
有两个红军战士绰号叫“老狗”和“老表”,他们是从江西走过来的。我问他们“你们喜欢红军吗?”老狗说“红军教我读书写字,现在我已经能够操纵无线电,用步枪瞄准。”老表说“红军对待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挨过打。我们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呢?”
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红军到他村子来分配土地,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只有地主逃跑了。还有一个红军战士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等等。
他们来历不同,籍贯和方言不一,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他们团结。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发行的影响。
3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田汉,现代戏剧奠基人,诗人和剧作家,湖南长沙人。1930年,田汉加入左联,积极推进革命戏剧的发展。1932年,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准备拍摄一部以义勇军抗日卫国为题材的电影。田汉当时赶写出10多页纸的剧本梗概,题名为《凤凰的再生》。不久,田汉便被国民党抓捕入狱。后来,夏衍将田汉10多页纸的剧本稿改写成电影台本,并征得在囚禁中的田汉同意,改名为《风云儿女》。《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歌词是田汉写在最后一页纸上的。
——摘编自黄天《“起来!”我们的国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田汉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三、论述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动的历史,无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生活到国外关系,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有王朝无法比拟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与以往历史大大不同的时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自拟具体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五一”口号部分内容的展板: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考前专项练习08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含答案)--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冲刺阶段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