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吉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题(二)(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吉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题(二)
(范围:选必一、选必二1—3单元)
注意事项:
(1)容题前,请将学枝、班级、自己的姓名等分别填写在容题卡上。
(2)选择题、非选择愿答在答愿卡上,否则阅卷老师无法评分。
(3)考试结束时,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试卷自己妥尊保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货币、度量衡 B.开创郡县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建立中央集权制
2.下图是1952年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镇东汉墓出土的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左手扬鞭,右手扶犁,正在驱牛犁地,他身后是一少年提着篮子正在播种。画面的上方一年轻妇女弯腰挥锄劳作,一老婆婆挑担送饭到田头。对该画像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②农耕文明的繁盛
③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 ④一定程度上再现汉代社会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3.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北宋时,监镇一职多为贬官或武人所任,以收税为主要职能;宋中后期,出任者逐渐以进士为主,职权扩大到司法、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济等,又有监镇、巡检、监酒、监盐等职能分工。据此可知(  )
A.镇逐渐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B.镇因经济发展地位得到提升
C.政府对镇的治理日益完善 D.经济重心转移促进制度创新
4.下图为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与中原政权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A.模式一下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双方始终隔绝
B.模式二下内地的治理方式趋向与边疆一体化
C.模式二下游牧民族往往被农耕文明完全同化
D.模式三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5.下图是一位同学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部分),图中①②处最可能填写的是(  )
A.铁犁牛耕、家庭劳作 B.采集经济、封建农业
C.集体劳作、自然经济 D.集体劳作、铁犁牛耕
6.新中国成立初期即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至1951年5月与19个国家建交;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至1976年已经与111个国家建交。两次建交高潮反映了新中国(  )
A.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 D.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格局形成
7.表1为我国1986年个人调节税中新增应税项目表,表中信息表明了(  )
A.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B.改革开放领域不断扩大
C.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 D.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
8.1883年美国《彭德尔顿法》确立的文官委员会是一个兼有立法和裁决双重权的独立机构。到1978年,卡特总统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撤销文官委员会,由新成立的联邦人事管理总署、功绩制保护委员会和联邦劳工关系局三个机构代行职能。这说明美国(  )
A.文官管理机构更加规范 B.三权分立机制发展完善
C.总统行政权力愈发膨胀 D.文官集团权势日渐衰微
9.某法规颁布后,官方公布了高等考试的考试种类、报名和考试日期,共分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及警察行政人员5种。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5种考试应考者共有2177人,实际应考人数总计为1872人,其中女性20人。该法规(  )
A.是《文官考试法草案》
B.由南京临时政府制定
C.通过资格审查禁绝了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
D.与北洋政府的法规相比,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10.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这体现了(  )
A.欧美各国法律相互借鉴 B.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
C.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 D.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
11.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如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这一历史现象(  )
A.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产生 B.助推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摧毁封建教会的信仰基础 D.激化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1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战争开始时,德意志人口有3000万,战争结束时,只剩下1200万。三分之二的个人财产被破坏。很多曾经繁荣的大城市被削弱到只剩下躯壳……到处都是农民茅舍和贵族宫殿被烧焦的废墟。大量地区由于没有人居住而荒芜不堪。以下属于这场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  )
A.推动建立维也纳体系 B.开创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C.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D.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13.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医院对1 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解剖数据表明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
A.底层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 B.城市人口增加使城市病恶化
C.近代医疗技术水平的落后 D.工业革命使贫富差距的扩大
14.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  )
A.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
C.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D.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视角
15.与其他古代文明不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大量对契约制度进行调整的内容,据统计,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这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
A.契约成为社会规范 B.法律制度日益成熟
C.手工生产相当落后 D.商业贸易比较繁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4分,第17题19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民族与国家(24分)
材料一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材料二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民族”一词引进后,不久就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中华民族实际上包括各民族的内在联系,越来越被揭示出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这样就把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完全揭示出来了,并且把中华民族大联合的必要性升华到了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彻底废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制度,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10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 “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原因;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14分)
17.【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
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即使在16世纪中期,其香料进口量仍比利凡特多。利凡特贸易是葡萄牙香料贸易的补充,它只能在葡萄牙贸易遭遇困难时复兴。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葡萄牙主宰了16世纪的香料贸易,促使欧洲香料的价格出现了下降。新航路航线虽长,但无须水陆交接转运,减少了运费,故降低了香料价格。
——摘编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
材料二
16世纪末,欧洲通过葡萄牙人和地中海东部的商道向东方输送了相当于72吨的白银。为了减少贵金属的使用,商人尽量采用物物交换的三角贸易形式。荷兰人循着葡萄牙人的足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而伦敦商人计划用他们的货换取印度的棉布,再用棉布换香料,从而建立三角贸易,减少从英国出口贵金属。18世纪,英国在亚洲海域三角贩运贸易逐渐建立起来。三角贩运贸易减少了贵金属的使用,有效换售出英毛织品。三角贩运贸易也使广州成为东南亚香料集散中心。
——摘编自严小青《冲突与调适:16~19世纪广州口岸的中外香料贸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亚欧香料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香料贸易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作用。(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来重大时间年表
时间 事件
1618—1648年 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
1648年 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789年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宣布民族自决的权利,申明以独立为基础不干涉内政原则等
1815年 在欧洲各国的进攻下,拿破企帝国覆灭。欧洲各国通过维也纳会议等建立起维也纳体系。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后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行,宣布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
1919年 各国签订《国际联盟盟约》,建立了国际联盟。
1919—1922年 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8年 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
1937—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 50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成立了联合国组织。
——据王铁崖《国际法》等整理
提取材料中有关国际法发展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层次清晰,表述准确。)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C D D B B A D C A B A D D
1.【答案】D【解析】据材料“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D项;“统一货币、度量衡”是其经济影响,排除A项;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形成,“开创”说法错误,排除B项;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只是其政治表现之一,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C项。
2.【答案】C【解析】据材料“农夫”“少年”“老婆婆”等信息可知,东汉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已经确立,其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故①正确;仅凭一幅图无法说明当时农耕文明繁盛,故②错误;据材料“驱牛犁地”“弯腰挥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故③正确;画像石描绘了一家人在田间耕作的场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3.【答案】C【解析】据材料“职权扩大到司……监盐等职能分工”可知,南宋中后期监镇的职权已经由北宋时期的单纯收税拓展到了治安、行政、经济等领域,说明政府对镇的治理日益完善,故选C项;地方割据势力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地方政治势力拥有一定武装力量,对外强调其控制之地区脱离原国管治架构而高度自治,不承认既有中央政府的地籍、税赋、人事等对地方的管治权力,形同分裂对抗中央的情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对镇的治理日益完善,与镇的地位的提升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监镇职能的扩大,分工的细致,不属于制度创新,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模式三前提下,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范围向中原地区扩展,同时兼有内地和边疆地区,与辽和金政权比较接近,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本民族文化特点,又有利于不同民族的交融,整体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故选D项;模式一中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政治和军事上具有对立性,但是并不否定双方在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模式二中少数民族迁徙进入中原政权,比较类似于“五胡乱华”,有利于加速边疆政权与内地治理方式的一体化,排除B项;游牧民族在迁徙进入农耕区域的过程中往往也会伴随着剧烈的冲突,民族本性短期内是难以完全融合的,与元朝、清朝政权比较类似,排除C项。
5.【答案】D【解析】据“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状况示意图(部分)”可知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由于生产力低下,农业上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其①经营方式集体劳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②农业的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故选D项;早期农业生产时期生产力落后,①不可能是铁犁牛耕、采集经济,排除A、B项;农业的生产方式演变是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②不可能是自然经济,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两次建交高潮的出现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选B项;1951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亚洲的中国、朝鲜和越南,有东欧的波兰、罗马尼亚等8国,还有苏联,因此1951年与中国建交的19个国家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1951年处于两极格局的形成时期,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遭到美国的敌视、包围和封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国际环境不具备,排除C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使我国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外交格局形成,这与题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承包、转包收入”“劳务报酬收入增加八项:化验、测试、办学、录音、录像、展览、咨询、介绍服务所”等可知新增的税种都与商品、市场有关系,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对于税制改革的要求,故选B项;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而8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并没有初步形成,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制度得以确立,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文官委员会兼有立法和裁决双重权,权力较大,卡特改革之后,新成立的联邦人事管理总署、功绩制保护委员会和联邦劳工关系局三个机构相互制约,使得文官管理机构更加规范,故选A项;美国的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掌握,材料没有涉及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的权力,不能体现三权分立机制,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拥有行政权,其有权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并没有体现其权力膨胀,排除C项;文官制度改革使文官管理机构更加规范,是对文官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且文官集权属于事务官,负责具体执行决策,相对独立于政党政治之外,本身权势有限,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其中女性20人”可知,该法案为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考试法》,与北洋政府的法规相比,《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故选D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考试,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数月,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纸面上,排除B项;“禁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公法领域和司法领域都有宗教的色彩,体现宗教伦理与教化对于法律的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美国公法私法受到宗教印象,并无欧美各国法律互鉴的信息,排除A项;宗教并不高于法律,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法律,法律至上,排除B项;宗教对于法律的影响使得法律更加适应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打破平衡制约机制,排除D项。
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4世纪起,西欧各国出现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这有助于民族语言的形成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A项;民族语言的使用是民族国家意识增强的体现,排除B项;教会信仰的基础是《圣经》,并未被摧毁,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用本民族语言的影响,与王权和教权的矛盾无关,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谈判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故选B项;维也纳体系建立于1815年,排除A项;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C项;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很多工人家庭患肺结核,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这与底层工人生活环境恶劣有关,故选A项;材料强调肺结核主要来源于工人家庭,这与城市病无关,主要是工厂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恶劣,排除B项;近代医疗技术水平有很大进步,排除C项;贫富差距扩大与肺结核没有必然联系,工人患病的原因主要是生活环境恶劣,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人工智能出现后,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说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从其他角度认识世界,故选D项;材料强调人工智能使人们认识世界增加了新的视角,这不属于生产力的飞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维观念的变化,不是生产生活的变动,排除B项;材料仅强调人工智能增加了看待世界的角度,并不属于人类知识的丰富,排除C项。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合同文件而非陶罐之类的物品”“有关契约的规定占法典全部条文的一半左右”可知,两河流域的人们较重视合同和契约,合同和契约多用于商业活动,侧面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商业贸易较繁荣,故选D项;法律才是社会规范,契约有一定约束力,但不能成为社会规范,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但材料信息强调合同和契约的作用,并非法律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契约和合同的流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贸的繁荣,无从反映手工业的发展程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24分)
(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英法等国致力于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王权国家的形成;
军事上,战争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宗教上,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
文化上,各国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
(每点2分,共10分;每点2分中,史实、影响各1分)
(2)原因:①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奠定了基础;
②近代以来的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日益结成命运共同体;
③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引领各族人民团结斗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全民族团结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意识。
(每点2分,共6分)
评述举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推动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概述举措3分,评价1分,共4分)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文件,建立、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集中统一,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 (概述举措3分,评价1分,共4分)
阅卷参考:重大政治举措,按层次给分:与“中华民族”紧密相关的政治举措,给3分;
与“中华民族”有一定关系的其他政治举措,给1分。
给2分的重大政治举措 给1分的重大政治举措
近代: 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巩固和发展 现代: 建立、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近代:抗日战争时期通过“三三制”原则;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解放战争时期,在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等。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行“一国两制”等;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宗教、文化等角度分析,作答时先说史实,再分析影响。具体来说,经济上,结合所学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知识可得,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结合所学中世纪英法两国王权加强的知识可得,英法等国致力于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王权国家的形成;军事上,由材料一“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可得,战争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宗教上,由材料二“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和所学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可得,宗教改革打击了罗马教会势力,强化了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日益显现;文化上,由材料一“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和所学知识可得,各国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发展,强化了民族认同。
(2)第一小问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二从古代、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具体来说,古代方面,由材料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和“各民族的内在联系”可得,历史上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奠定了基础;近代方面,由材料二“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中华民族实际上包括各民族的内在联系,越来越被揭示出来”可得,近代以来的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日益结成命运共同体;由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把中华民族大联合的必要性升华到了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可得,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引领各族人民团结斗争,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意识。第二小问评述举措,要注意审题,题目要求“评述”,就要有评有述,先述后评,而且评述的是“重大政治举措”,所以要尽可能的从宏观上概述史实为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所采取的举措应该分为近代领导抗日战争和现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个部分,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族人民,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全民族团结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现代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文件,建立、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集中统一,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
17.【答案】(19分)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西欧国家与东方进行的香料贸易利润巨大;
亚洲香料产量巨大。 (每点2分,共6分)
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
促进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
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
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每点2分,任意四点,共8分)
(2)历史作用:香料贸易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香料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经济的联系;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客观上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答出两点4分,答出3点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6世纪上半期及16世纪七八十年代,葡萄牙进口了欧洲市场75%以上的香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及西欧殖民扩张为其贩运香料起到重要前提;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香料产地主要产于亚洲,欧洲因为其客观需求,存在极大的市场,故较易利润巨大、亚洲产量巨大。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欧洲自身及世界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据材料一“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甚至整个葡萄牙也成为万里飘香的国度”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航路开之后增加了欧洲商业贸易中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推动了商业革命;同时贸易主要地点以大西洋沿岸为主,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大量香料商品进入欧洲后,成为欧洲人日常生活的必要物资,丰富了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据材料二“荷兰人循着葡萄牙人的足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这种贸易包括用东南亚的各种香料换取中国商人的茶叶”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在亚洲香料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18世纪,英国在亚洲海域三角贩运贸易逐渐建立起来”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亚欧香料贸易密切了世界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发展。
(2)据材料一“在葡萄牙人的经营下,里斯本成为欧洲的香料之都”、材料二“荷兰人循着葡萄牙人的足迹来到东方,与中国进行三角贸易”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香料贸易加强了世界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贸易往来也会伴随着文化交流,所以香料贸易推动了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同时也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文明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整体的发展和联系,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8.【答案】(12分)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论证,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表述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进行两个层次的论证;史实分析较准确,论证较充分;逻辑较严谨,表述较通顺。
4—6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 能够进行一个层次的论证;有一定的分析、论证;表述较通顺。
0—3 能够拟出论题。能够运用史实简单说明。
示例:
论点: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向和平的方向发展。(2分)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反思。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等原则,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规定了“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之间废弃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这一阶段的国际法虽然主要体现帝国主义的要求,但有利于和平的原则得到肯定和发展。(4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使国际法遭到极大破坏。二战结束前,国际法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1945年,50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此后,现代国际法虽仍有不少局限性,但其不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4分)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国际法虽屡遭到破坏,但在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防范中得到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分)
其他论题:
战争促使人类进行反思,客观上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
国际法的发展与国际格局的变化发展相辅相成。
【解析】
论题: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欧洲各国的进攻下,拿破企帝国覆灭。欧洲各国通过维也纳会议等建立起维也纳体系”、“各国签订《国际联盟盟约》,建立了国际联盟”、“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50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成立了联合国组织”可知,20世纪国际法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世界不断走向和平,因此以“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向和平的方向发展”作为论题展开阐述,在阐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结合所学可阐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的残酷引发人们反思。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废除秘密外交和不平等条约等原则,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规定了“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国际责任。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之间废弃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未得到真正实现。这一阶段的国际法虽然主要体现帝国主义的要求,但有利于和平的原则得到肯定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使国际法遭到极大破坏。二战结束前,国际法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1945年,50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此后,现代国际法虽仍有不少局限性,但其不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世纪以来,国际法虽屡遭到破坏,但在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防范中得到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战争促使人类进行反思,客观上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革。”等作为论题展开阐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吉安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摸底考试模拟试题(二)(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