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
A. 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完善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 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 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2. 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在国家权力中,英法等国的封建贵族控制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如果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很难实施征税。这反映出中古时期的欧洲( )
A. 贵族垄断政治 B. 经济基础薄弱 C. 王权相对薄弱 D. 中央集权瓦解
3. 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的《饮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周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由此可知,《饮定宪法大纲》( )
A. 意图建立西方民主政治规范 B. 体现了统治者自我革命精神
C.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D. 尝试对传统治国模式突破
4. 据记载,唐朝谏官有权向皇帝言谏或封驳;宋朝皇帝亲掌监察御史的任用权;明朝设六科给事中,专掌六部监察事宜,废止言谏制度。言谏制度的变化表明( )
A. 言谏对象范围扩大 B. 监察独立性日益增强
C. 监察机构日益简化 D. 君主对权力控制强化
5. 1805年,英国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主持日常工作,不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党共进退,至1870年英国确立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通过法案建立文官制度,并确立禁止文官参加政党活动或政治活动准则,后被欧、美等各国相继效仿采用。这一准则的确立( )
A. 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B. 化解了党争造成剧烈动荡
C. 阻碍了社会精英的上升通道 D. 说明了文官制度超越阶级性
6.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温州人项乔将明太祖“六谕”引入《项氏家训》。《项氏家训》共四十七条,前六条均是对“六谕”的诠释,内容则是“谨仿王公恕解说,参之俗习,附以己意”,但也添加了一些适应时代和地域的内容,并且更加口语化。这表明明代家训( )
A.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C. 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D. 注重迎合市民阶层需要
7. 有学者认为,按传统历史观念,强势国家向弱势国家输出法律制度等同于人类法律的进化,弱势国家的法律甚至政治、经济都将被纳入到强势国家主导的历史轨道中而别无选择。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
A. 日耳曼人对罗马法的继承 B.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过程
C. 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 D. 埃及托勒密法的希腊化
8. 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建立都督府、州、城等各级行政建制,设置孔目司、宴设、掏拓所等管理机构。在漠北设置安北都护府,下辖各羁縻州,各州“岁贡貂皮以充租赋”,朝廷通过回赐等方式给予羁縻州大量物资。这些做法旨在( )
A.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B. 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
C. 对西域进行直接管理 D. 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
9.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884年11月,15个欧洲国家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会议,协调各国在非洲的矛盾。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解决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在苏台德区的领土纠纷。这反映出( )
A. 欧洲列强致力于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B.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
C. 近代德国逐渐掌握世界主导权 D. 维也纳国际体系下外交关系的扩展
10. 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既实现了维持老挝中立并为巴特寮革命赢取了时间,同时也缓和了与法国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寻求与中间地带国家改善关系的“一次重要亮相”。这次“亮相”( )
A. 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B. 推动了中国三线建设
C. 促成了中法正式建交 D. 缓解了中国外交困境
11. 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接受IMF的国际贷款援助的国家,必须在IMF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整顿和政治改革,受援国政府实行的重大政治、经济举措也都需要得到IMF的首肯。此规定( )
A. 便利北约插手各国事务 B. 势必造成南北问题严重
C. 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反映 D. 影响该机构作用的发挥
12.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实行“班匠银”制度,规定轮班匠可输钱代役。弘治五年(1492年),叶淇变盐法,改开中纳粮为纳银。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国家停止大规模铸钱。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明朝的这些措施( )
A. 体现出国家税收的范围不断扩大 B. 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
C. 凸显出税制变革推动了币制改革 D. 极大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
13.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要求关税自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1930年,中国陆续与美英等国签订新关税条约,但国民政府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这说明,近代中国( )
A. 主动融入世界商贸市场 B. 扭转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D. 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艰巨
14. 秦始皇发布“民不得擅徙”的禁令,此后历朝加以沿袭。《唐律疏议·捕亡律》规定:若没有得到政府的同意,从户籍地离开的人要按律处理。这些措施( )
A. 杜绝了人口的正常流动 B. 适应了自然经济发展需要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推动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15. 下表规定计算比例表明,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
表:工人职员养老金的计算比例
月工资(卢布) 养老金
一般工种的工人和职员 在地下、高温车间、有害健康条件下工作的工人和职员
工资的百分比 不包括补贴的养老金最低额 工资的百分比 不包括补贴的养老金最低额
35以下(含35) 100 30 100 30
35—50(含50) 85 35 90 35
50—60(含60) 75 42.5 80 45
60—80(含80) 65 45 70 48
80—100(含100) 55 52 60 56
100以上 50 55 55 60
A. 坚持实行国家保障 B. 旨在缩减社会福利
C. 实行全民社会保险 D. 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16. 秦律规定有人在路上受到伤害,在出事地百步以内的过路行人如不加援救要受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有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条文。这反映出 ( )
A. 自秦开始,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B. 道德重在引导,法律强调防范,二者无相关性
C.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能用法律手段来推进
D. 《民法典》对古代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有所继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行政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的好坏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在对地方如何治理的问题上,历代统治者花了不少的功夫,力图达到“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局势,使地方易于中央控制,以求封建统治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省后,改为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同时,设置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置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三司互相不统属,各司其职。明代中期又开始临时派出巡抚、总督处理地方事务,因事而设,事毕而撤,进一步将权力收归中央。
——据白钢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元控制地方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与元代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材料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域外地区。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始终存在着民间对外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汉代张骞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主动发展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一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编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涵并加以评价。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吸收元代教训并结合宋朝地方治理经验,在地方实行军政、民政双轨体制,内地建立以布政使司为代表的民政体系;边疆、战略要地设立以卫所、都司为代表的的军政体系,确保了边疆稳定;同时在西南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册封西藏宗教领袖。明中叶后,鉴于南北形势变化,中央政府委派高级文官以“兵部尚书”等名义充任地方总督,主管一省或多省军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担任一省巡抚,主管民政。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巩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东北的蒙古、女真也一度被限制在山海关以外。万历年间还成功抵御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据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明朝制度“因势而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论述。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至少两个具体制度,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明朝除外)上饶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
A. 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 完善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 构建了众星拱月的格局 D. 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可知,对殷商旧地采取教化德治保民的措施,利于商民对周统治的认可,D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血缘关系,与宗法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到一个卫国,无法反映"众星拱月",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中古时期的欧洲,国王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在国家权力中,英法等国的封建贵族控制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如果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很难实施征税。这反映出中古时期的欧洲( )
A. 贵族垄断政治 B. 经济基础薄弱 C. 王权相对薄弱 D. 中央集权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根据材料“英法等国的封建贵族控制着国家的财政大权,如果没有议会的同意,国王很难实施征税”可知,中古时期,欧洲国王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王室领地,贵族掌握财政大权,国王权力有限,反映了王权相对薄弱,C项正确;“垄断”说法错误,材料仅体现了贵族掌握财证权,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国王经济基础薄弱,并非整个欧洲经济基础薄弱,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国王与贵族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不出中央集权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3. 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的《饮定宪法大纲》,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周有逾越”;其次规定“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由此可知,《饮定宪法大纲》( )
A. 意图建立西方民主政治规范 B. 体现了统治者自我革命精神
C.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D. 尝试对传统治国模式的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周有逾越”“‘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可知皇帝也必须遵守法律,皇帝也无权直接废除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治的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治的治国模式不同,D项正确;清末新政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并非为了建立西方民主政治规范,排除A项;清末新政属于改革,并非革命,排除B项;虽然清末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维护专制制度,但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一定的法治色彩,与维护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相反,排除C项。故选D项。
4. 据记载,唐朝谏官有权向皇帝言谏或封驳;宋朝皇帝亲掌监察御史的任用权;明朝设六科给事中,专掌六部监察事宜,废止言谏制度。言谏制度的变化表明( )
A. 言谏对象范围扩大 B. 监察独立性日益增强
C. 监察机构日益简化 D. 君主对权力控制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唐代的言谏官员有权向皇帝言谏或封驳,宋代至明代,对皇帝的言谏逐渐淡化,最终在明代废止,而且皇帝逐渐直接控制监察官员,这是因为皇权在不断强化,对皇帝的控制越来越弱,D项正确;言谏制度最终被废除,说明言谏范围并非在扩大,排除A项;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独立性并不强,排除B项;从唐到明,监察机构日益庞杂,排除C项。故选D项。
5. 1805年,英国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主持日常工作,不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党共进退,至1870年英国确立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通过法案建立文官制度,并确立禁止文官参加政党活动或政治活动准则,后被欧、美等各国相继效仿采用。这一准则确立( )
A. 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B. 化解了党争造成的剧烈动荡
C. 阻碍了社会精英的上升通道 D. 说明了文官制度超越阶级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5年-1883年(欧美各国)。据本题材料“英国财政部设立常务次官,主持日常工作,不参与党派活动,不与政党共进退”可知,英国的文官制职务常任,不参与政治活动,有利于政府政策的稳定,本质上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A项正确;文官不参与政治活动,并未化解了党争造成的剧烈动荡,排除B项;文官通过考试获得职位,没有阻碍社会精英的上升通道,排除C项;文官制度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的,并没有超越阶级性,排除D项。故选A项。
6.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温州人项乔将明太祖“六谕”引入《项氏家训》。《项氏家训》共四十七条,前六条均是对“六谕”的诠释,内容则是“谨仿王公恕解说,参之俗习,附以己意”,但也添加了一些适应时代和地域的内容,并且更加口语化。这表明明代家训( )
A.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确立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C 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D. 注重迎合市民阶层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添加了一些适应时代和地域的内容,并且更加口语化”可知,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项氏家训》在诠释“六谕”的同时,增加了一些容易为族人理解的口语化内容,且适应时代和地域,有助于增强族人的认同,更好的发挥作用,凸显了世俗教化治理功能,C项正确;家训体现的是基层教化,与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理学的统治地位是在中央确立的,比如科举考试考查理学等,与地方基层教化关系不大,且该说法夸大了《项氏家训》的内容,排除B项;《项氏家训》更多是为族人编订的,并未全部市民,排除D项。故选C项。
7. 有学者认为,按传统历史观念,强势国家向弱势国家输出法律制度等同于人类法律的进化,弱势国家的法律甚至政治、经济都将被纳入到强势国家主导的历史轨道中而别无选择。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
A. 日耳曼人对罗马法的继承 B.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过程
C. 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 D. 埃及托勒密法的希腊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世界)。结合材料的观点,强势国家会影响弱势国家的法律及各个方面的发展历史,由此可知希腊化时代的埃及托勒密法符合这一观点,其法律受到希腊法律的影响,并且渗透到埃及社会的方方面面,D项正确;日耳曼人入侵欧洲属于强势国家,他们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后,很快吸收被征服者的文化,继承发展了罗马法, A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排除A项;B选项英国普通法系的形成过程没有受到强势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拿破仑民法典颁布后,影响弱势国家,体现的是强势对弱势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8. 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建立都督府、州、城等各级行政建制,设置孔目司、宴设、掏拓所等管理机构。在漠北设置安北都护府,下辖各羁縻州,各州“岁贡貂皮以充租赋”,朝廷通过回赐等方式给予羁縻州大量物资。这些做法旨在( )
A.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B. 推动内地边疆一体化
C. 对西域进行直接管理 D. 稳定边疆的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征税租赋,回赐物资,目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巩固统治,D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主要体现政治管辖、经济往来,并非以促进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排除A项;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羁縻府州制度,体现因俗而治,而非内地边疆一体化,排除B项;唐朝在西域设立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并非中央直接委任官员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9.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1884年11月,15个欧洲国家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会议,协调各国在非洲的矛盾。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解决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在苏台德区的领土纠纷。这反映出( )
A. 欧洲列强致力于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B.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
C. 近代德国逐渐掌握世界主导权 D. 维也纳国际体系下外交关系的扩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列强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影响下,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柏林会议、慕尼黑会议是典型的不平等的国际会议,这说明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B项正确;欧洲列强通过国际会议和谈判解决争端,只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德国的国际主导地位,排除C项;1815年,欧洲各国打败拿破仑后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维也纳体系,1848年欧洲大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既实现了维持老挝中立并为巴特寮革命赢取了时间,同时也缓和了与法国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寻求与中间地带国家改善关系的“一次重要亮相”。这次“亮相”( )
A. 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B. 推动了中国三线建设
C. 促成了中法正式建交 D. 缓解了中国外交困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既实现了维持老挝中立并为巴特寮革命赢取了时间,同时也缓和了与法国的关系”“中国寻求与中间地带国家改善关系”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尚未改善,中国改善与中间地带国家的关系,有助于冲破外交僵局,缓解中国外交困境,D项正确;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三线建设开始于196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材料主要叙述的是中国的外交,并非国内建设,排除B项;中法正式建交是在1964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按照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接受IMF的国际贷款援助的国家,必须在IMF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整顿和政治改革,受援国政府实行的重大政治、经济举措也都需要得到IMF的首肯。此规定( )
A. 便利北约插手各国事务 B. 势必造成南北问题严重
C. 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反映 D. 影响该机构作用的发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接受IMF的国际贷款援助的国家,必须在IMF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整顿和政治改革,受援国政府实行的重大政治、经济举措也都需要得到IMF的首肯”可知,该规定会使受援国担忧自己独立自主的地位受此规定的干扰,进而影响该机构援助效果的发挥,D项正确;该机构并不被北约控制,排除A项;南北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问题,IMF是经济机构,在金融危机、地震等时给予及时援助,这项规定不会造成南北问题严重,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此时冷战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实行“班匠银”制度,规定轮班匠可输钱代役。弘治五年(1492年),叶淇变盐法,改开中纳粮为纳银。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国家停止大规模铸钱。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明朝的这些措施( )
A. 体现出国家税收的范围不断扩大 B. 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
C. 凸显出税制变革推动了币制改革 D. 极大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班匠银”“改开中纳粮为纳银”“国家停止大规模铸钱”“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等信息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利于扩大白银的适用范围,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货币以白银为主,并未体现国家税收的范围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朝的税制变革是指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极大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要求关税自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进口税暂行条例》。1930年,中国陆续与美英等国签订新的关税条约,但国民政府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这说明,近代中国( )
A. 主动融入世界商贸市场 B. 扭转了民族工业发展环境
C. 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D. 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艰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1930年,中国陆续与美英等国签订新的关税条约,但国民政府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可知,国民革命时期一直到1930年,中国一直在谋求关税自主,但是始终没有实现,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得我国并未真正独立,所以近代中国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艰巨,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特征,并不是主动融入世界商贸市场,排除A项;民族不独立,并不能扭转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排除B项;“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是材料体现的表象,并不是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4. 秦始皇发布“民不得擅徙”的禁令,此后历朝加以沿袭。《唐律疏议·捕亡律》规定:若没有得到政府的同意,从户籍地离开的人要按律处理。这些措施( )
A. 杜绝了人口的正常流动 B. 适应了自然经济发展需要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推动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唐(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这些措施主要限制人口流动,在自然经济下,人们主要依靠土地为生,限制人口流动可以保证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需要,适应了自然经济发展需要,B项正确;杜绝了人口的正常流动,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赋税的征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表规定的计算比例表明,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
表:工人职员养老金的计算比例
月工资(卢布) 养老金
一般工种的工人和职员 在地下、高温车间、有害健康条件下工作的工人和职员
工资的百分比 不包括补贴的养老金最低额 工资的百分比 不包括补贴的养老金最低额
35以下(含35) 100 30 100 30
35—50(含50) 85 35 90 35
50—60(含60) 75 42.5 80 45
60—80(含80) 65 45 70 48
80—100(含100) 55 52 60 56
100以上 50 55 55 60
A. 坚持实行国家保障 B. 旨在缩减社会福利
C. 实行全民社会保险 D. 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随着年龄增长,工人职员养老金的计算比例在不断下降,这样平衡工人随着年龄增长收入下降的情况,有助于缩小不同年龄段的工人的收入差距,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实行时间,看不出苏联在坚持实行国家保障,排除A项;工人职员养老金比例是职员上交的比例,并非国家要缩减社会福利,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工人,并未说明全民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6. 秦律规定有人在路上受到伤害,在出事地百步以内的过路行人如不加援救要受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也有关于“见义勇为”的法律条文。这反映出 ( )
A. 自秦开始,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法典,礼法结合
B. 道德重在引导,法律强调防范,二者无相关性
C.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能用法律手段来推进
D 《民法典》对古代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有所继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法律引导人民见义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鼓励人们见义勇为,说明《民法典》对古代中华优秀法律文化有所继承,D项正确;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并未融入法典,排除A项;道德重在引导,法律强调防范,二者相互补充,存在关联,排除B项;法律手段只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行政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的好坏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在对地方如何治理的问题上,历代统治者花了不少的功夫,力图达到“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局势,使地方易于中央控制,以求封建统治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省后,改为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同时,设置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置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三司互相不统属,各司其职。明代中期又开始临时派出巡抚、总督处理地方事务,因事而设,事毕而撤,进一步将权力收归中央。
——据白钢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元控制地方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与元代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7.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采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宋朝:设置通判监督地方长官,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18. 不同:明代废除了行省制度,改为三司分治,互不统属,各司其职;明代中期又开始临时排除巡抚、总督处理地方事务,进一步将权利收归中央。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地方的发展和繁荣;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提供额借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汉、宋、元(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后期出现王国问题,通过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对地方实行监督;结合所学知识,宋代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即设置通判监督地方长官,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结合所学知识,元代设置行省制度,行省长官是中央的排除机构,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元、明(中国)。不同:依据材料:“废除行省后,改为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可得出明代废除了行省制度,改为三司分治,互不统属,各司其职;依据材料“明代中期又开始临时派出巡抚、总督处理地方事务,因事而设,事毕而撤,进一步将权力收归中央”,可得出明代中期又开始临时排除巡抚、总督处理地方事务,进一步将权利收归中央。
作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稳定的环境也促进了地方的发展和繁荣;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至今仍被部分沿用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提供额借鉴。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以上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考试科目为现行法令解释、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第三次落第者,不得再考。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
——据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材料三 西方的文官制度,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制化、正规化的内涵,各个国家基本上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实施过程中的正规性;而中国的科举制由于是服务于专制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中心,因此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人治化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完整的制度和法规。科举往往随皇帝意志的变动而变动,可废可立,不利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柯海丽《中西方选官制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初英国文官制度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西方文官制和近代中国公务员制三者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概括近代中西方选官制变革的共同因素。
【答案】18. 特点: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分笔试和口试;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查;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
背景: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9. 基本特点:不与政务官共进退;负责具体事务;政治中立;无严重过错,可长期任职。
积极影响:有利于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
20. 关联:中国古代科举制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传到西方,对西方近代通过考试选用文官的做法,有一定影响;近代中国公务员制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科举制(或考试监察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因素:不同文明(或中西方)的交流与互鉴。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文官考试除另有法律规定外,分为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关于考试资格,凡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高等考试分甄录试、初试、大试”可知,有明确法律规定;分类(或分级)考试;有不平等性(或性别歧视);据材料一“(1)甄录试为笔试……甄录试落第者,不能参加初试。(2)初试。先笔试,后口试。……初试及第者,授以学习员证书,由国务总理咨送各官署学习2年,学习员学习期满时,由各该长官呈请大试。(3)大试。也是先笔试,后口试。”可知,分笔试和口试;据材料一“文官普通考试的科目为国文、历史、地理、笔算、法学通论、经济学6门”可知,注重对应试者综合考查;据材料一“考试及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按照其等第的高下,依《文官任用法》叙补”可知,考试及格才有任用资格;第二小问背景,据所学,从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政府颁布的文官选拔的法律法规、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等分析说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据材料二“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可以长期任职”可知,文官不与政务官共进退;负责具体事务;政治中立;(无错)可长期任职。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保持政府工作稳定性和持续性、文官的弊病等角度分析说明。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中国和西方)。第一小问关联,据材料及所学,从科举制传入西方对其影响、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对传统科举制和西方制度的吸收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因素,据材料及所学,中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变革反映了中西互相借鉴与交流。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分别从西域、东南亚地区向西延伸。随着中央王朝统治中心的东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随着地理视野的扩大,对外交往的距离由近及远,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交往的对象——“四夷”,由最初的王朝域内边疆部族,扩展到王朝周边的政权,再到更远的域外地区。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始终存在着民间对外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中国对外交往的内容。汉代张骞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主动发展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祥学《远迩相安共享太平——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宗旨》
材料二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一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编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涵并加以评价。
【答案】(1)特点: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范围不断扩大;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官方与民间相结合;
(2)内涵: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体现“天朝上国”的地位;“厚往薄来”。评价:加强了清朝与朝贡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和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主要沿传统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要路线”可知,海陆并行,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根据材料一“从西太平洋地区拓展到印度洋地区”可知,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一“汉代张骞通西域,唐代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明代郑和下西洋,都是中国主动发展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和所学可知,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根据材料一“在官方发展对外交往的同时,始终存在着民间对外交往”可知,官方与民间相结合。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二“基于中国中一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可知,主要涉及以中国为核心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也包含了部分西方国家;根据材料二“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可知,体现“天朝上国”的地位;根据材料二“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可知, “厚往薄来”。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二“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和所学可知,加强了清朝与朝贡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根据材料二“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和所学可知,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和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根据材料二“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和所学可知,强化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潮流。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吸收元代教训并结合宋朝地方治理经验,在地方实行军政、民政双轨体制,内地建立以布政使司为代表的民政体系;边疆、战略要地设立以卫所、都司为代表的的军政体系,确保了边疆稳定;同时在西南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册封西藏宗教领袖。明中叶后,鉴于南北形势变化,中央政府委派高级文官以“兵部尚书”等名义充任地方总督,主管一省或多省军政;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担任一省巡抚,主管民政。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巩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基本肃清东南沿海倭寇;东北的蒙古、女真也一度被限制在山海关以外。万历年间还成功抵御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据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等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明朝制度“因势而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论述。据此,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至少两个具体制度,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明朝除外)
【答案】【示例】观点:清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完善。如:军机处、驻藏大臣、盟旗制度等。
论述:清初以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与明朝内阁制度为基础,构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之间存在激烈权力博弈;雍正时期,鉴于西北军事和加强皇权的需要,设立隶属于皇帝的军机处,军机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对平定西北、西南叛乱起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清朝继承明制在西藏地区分封宗教领袖,宗教领袖不能有效制止地方叛乱;鉴于此,雍正年间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管理西藏军政,有权会同四川总督调兵镇压西藏地区叛乱,确保西藏地区稳定、巩固了国防,促进民族融合。清朝在内蒙地区采取了有别于外蒙将军辖区制的盟旗制度,该制度尊重原有社会组织结构,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盟旗制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尊重了当地习俗,内蒙在清代大多数时候保持了稳定。
总之,清朝在部分继承明朝制度同时,根据具体实际,整合、创新了政治制度,促进了边疆有效治理控制,内地社会长期稳定,可见制度因势而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清朝政治制度角度分析,得出观点:清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完善。如:军机处、驻藏大臣、盟旗制度等。
论述:首先,说明清初的政治状况,并说明雍正时期,军机处设置的背景和作用即可。其次,据材料“册封西藏宗教领袖”,说明清朝在继承明制情况下,并不能有效强化对西藏的管理。进而说明驻藏大臣设置的作用即可。再者,据材料“边疆、战略要地设立以卫所、都司为代表的的军政体系”,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在内蒙地区管理的盟旗制度,并说明该制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即可。
最后总结,得出清朝在部分继承明朝制度同时,根据具体实际,整合、创新了政治制度,促进了边疆有效治理控制,内地社会长期稳定,可见制度因势而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上饶市部分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含答案解析)统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