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检测
八年级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一学者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发起禁烟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郑重宣示。这个宣示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的道德心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与该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魏源 B.林则徐 C.葛云飞 D.陈化成
2.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材料中“旧制度”是指( )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3.下图是《1838年-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单位:镑)统计图表》(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成为英国的工业原料产地 B.五口通商便利英国商品输出
C.英国对华资本输出不断增加 D.中国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4.历史学家蒋廷黻曾说,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些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是最方便、最省事的方法;而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去争执。这说明“当时的人”( )
A.已有契约意识 B.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具备法治思维 D.平等外交观念强化
5.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写道:“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段论述中的“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鸦片战争 D.五四运动
6.英军随军军需官加内特·沃尔斯利在《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中记录了关于“英军战利品的分配和法国军官们对战利品进行公开拍卖的场景”。与“战利品”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签订《南京条约》 B.签订《天津条约》 C.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7.英法联军之役完结后不久,沙俄又以调停战争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定两国“共管”的中国领土划归沙俄。这段材料意在强调( )
A.中俄《北京条约》的签署遵循双方自愿原则
B.沙俄调停战争有功,其获取土地是应该的
C.沙俄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攫取了大量利益
D.中俄《北京条约》划定了中俄的国界
8.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在年度财务报告中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也大抵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材料表明某运动的开展( )
A.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9.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捍卫我国新疆、台湾领土主权,做出重大贡献的分别是以下哪两位将领( )
A.林则徐、刘铭传 B.关天培、冯子材 C.左宗棠、冯子材 D.左宗棠、刘铭传
10.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共不过2、3亿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据此判断,当时( )
A.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美国和日本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11.它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在当时列强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情况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美国工商业打开中国的市场,保护美国商品和投资在中国的平等待遇,从而赢得最大的利益。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门户开放”政策 C.划分“势力范围” D.各国领事裁判权
12.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奠定舆论基础 B.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
C.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D.为维新变法启蒙了思想
13.1898年,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何如杀却,岂不省事?”舆论纷纭异口同声。此现象说明( )
A.变法危害了广大百姓利益 B.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
C.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当时广大百姓痛恨变法者
14.下图是20世纪著名漫画家何剑士的漫画《小磨香油》。漫画将清政府比作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同时一个清朝官员正在把芝麻往石磨里倒,另外两个官员正在用力推动石磨,而榨出的香油流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该漫画反映了( )
A.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 B.清朝统治者榨取人民的血汗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香油榨制技术源远流长
15.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使馆区可以驻兵。这一规定后来使得西方国家的使馆区成为标准的军事占领区了。……户部银库也被八国联军抢了。这么多银子,怎么赔?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他评论的是哪一丧权辱国的条约?(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给如图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10 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7.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这些起义( )
A.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B.宣告了君主制度的终结
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D.结束了袁世凯独裁统治
18.某外国历史著作写道:“1905年8月,经过10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它变成了在以后几年间革命派所认为的真正夺权的工具。”材料中联合组成的“反清组织”是( )
A.中国同盟会 B.华兴会 C.兴中会 D.中国国民党
19.历史学家金冲及评价辛亥革命时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这旨在强调辛亥革命( )
A.促使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B.促进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C.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D.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0.1924年1月,孙中山说:“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堪一日。”造成辛亥革命后十三年来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B.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混战
C.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21.“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兰花草》这首歌曲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创作,在当时迅速走红。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B.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魏源的《海国图志》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22.“在人们看来,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归根溯源,就是皖系的亲日政策。因此,种种跟日本签订的条约,在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中,都被人们再一次想起。”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B.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
23.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中信息可以归纳得出( )
A.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D.五四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24.1918年,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8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以上材料说明李大钊( )
A.宣传自由平等的新思想 B.积极倡导使用白话文
C.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5.《信念永恒》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材料所述事件( )
A.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D.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26.“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
A.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D.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7.蒋介石到上海于4月初约集李宗仁、白崇禧等10余人,举行反共秘密会议,决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党”,后又与汪精卫密谋,准备进行反革命政变。此后,蒋介石继续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仅三天,即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这次反革命政变是大革命从高潮走向失败的转折点。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
A.国民党右派本身具有反革命性质
B.害怕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的革命领导地位
C.蒋介石汪精卫等人不认同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D.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8.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重要性,驳斥了国民党右派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对农民运动的责难。“报告”发布于( )
A.国民革命期间 B.抗日战争期间 C.解放战争期间 D.重庆谈判期间
29.某革命运动开始前,周恩来指出:“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暴动不可推迟,更不可停止。对于暴动,我们应当站在独立领导地位,绝不可以靠军阀”。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又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30.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这是因为在敌军围追堵截危急时刻,“四渡赤水”( )
A.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B.完全跳出敌军的重重包围
C.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D.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
31.美国作家哈里森说:“(它)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材料所述事件( )
A.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3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这件事))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介石)不再被看作是抗击日军的绊脚石。材料中所述事件(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B.表达了全民族抗战后人民的心声
C.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3.“一个17岁的男孩讲了这样的一件事。(上月)14日,大约有一万多名年龄在15-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尸体被抛进了江里,有一些被堆起来焚烧,而有三个人侥幸地逃脱了。这男孩估计这一万人中大约有6000人是被俘的军人,而4000人则是平民。这男孩胸部中了一枪,但不严重。”(摘自《罗伯特·威尔逊日记(1938年1月3日)》)我们可以从这则日记中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A.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
B.罗伯特是一名医生,他当时救了这一男孩
C.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了屠杀平民的罪行
D.日本国内右翼分子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
34.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描述的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重大胜利
C.打破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 D.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5.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
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36.1946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对时局的声明》写道:“本党认为蒋介石……没有任何理由推翻自己所签字的神圣协定,只要他们有这种最低限度的诚意,本党一定继续与他们通力合作,以求和平的真正实现,民主的真正开始。”这份声明发表的背景是( )
A.抗日战争胜利 B.进行重庆谈判 C.政协会议召开 D.内战全面爆发
37.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这次军事行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B.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38.某影片中一演员有段经典台词:“就对方而言,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我方来说,走到今大这一步,目然不敢妄言胜利,一定要讲失败,那是我傅作义个人的失败,以一个人的毁败换取诸位和数十万将士们的新生,不容我犹豫计较。”这段台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北平和平解放 D.渡江战役
39.“为什么最新式的美国装备还不能打胜仗呢?因为枪炮本身不能打胜仗,要拿着枪炮的士兵才能打胜仗,蒋介石的士兵都不愿意打内战,所以无论美国帮了多少军火,蒋介石不过是一个输送大队长,都把军火转送给共产党军队了。”该材料表明蒋介石打败仗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获得农民的支持 B.美国的援助减少 C.失去了军心 D.官吏的贪污腐败
40.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1927年《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三种方法分配之:分配给农民个别耕种;分配给农民共同耕种;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1929年中共中央第二十八号中央通告 土地斗争的主要方式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不是没收一切土地。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调整 B.重视发挥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
C.以实现土地公有制为主要目标 D.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41.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感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觉悟了的少数人”为学习西洋实施了哪些举措?(至少回答三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失败”是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梁启超为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掀起了什么运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之毒”被解除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分析材料,归纳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为什么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5)上述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42.202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在几十年艰难而辉煌的战斗生涯中,毛泽东同志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作出了光耀千秋的历史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曾提议“上山”,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上山”意味着毛泽东主张将革命方向和革命力量向边界偏远农村地区转移。……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1927年9月湖南长沙的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秋收起义余部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边界农村地区,由此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新境界。
——王红霞《精准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
材料二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双手和锄头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强大的敌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原因是延安的党员干部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延安精神是值得永远弘扬的革命精神》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由此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新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2)材料二中的“分水岭事件”是指哪一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此次事件对“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开展于哪个时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照片中两位历史人物同框合影的场景出现在哪一历史事件中?照片中的毛泽东以惊人胆魄千里赴会的目的是什么?
(5)综合分析以上材料,在国家和民族面临抉择时,伟人毛泽东的事迹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的对外战争的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四年抗战”概念是把前六年的局部抗战和后八年的全国抗战,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来看待的……中国共产党积极引导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并且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摘自《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
材料二 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三 整个抗日战争,是靠两个战场支持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摘自《正确看待抗战两个领导中心,中共是中流砥柱》
材料四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至1940年10月,海外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大米1万袋,还有数以万计的华侨回国参战。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日军。
——摘自《中国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四年抗战”中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认为应该如何开展敌后抗战工作。
(3)根据材料三回答,整个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四,概括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44.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英勇奋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二 晚清至民国的约四十年是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的“黄金时代”。民族资本家群体为中国企业家精神奠定了很多基因。在那个时代,先是以洋务运动为先声,催生了一大批的企业家,如陈启源、张謇等人。然后是中华民国建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种大背景下,产生了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及成功的企业家,如“面粉和纺织大王”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火柴、煤业和企业大王”刘鸿生等。
——马天宇《中国企业家前传——近代民族资本家中的家国情怀》
(1)材料一反映了张謇什么主张?他兴办的实业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国初年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近代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就是“责任与担当”,请你以此为主题,结合近代仁人志士的奋斗,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少于200字。
试卷第12页,共12页
1.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政府发起禁烟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鸦片泛滥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清政府的官员林则徐力主禁烟,他前往广东禁烟,在广州虎门海滩将收缴的鸦片全部销毁,取得了禁烟运动的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B项正确;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开始了解西方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人,排除A项;葛云飞和陈化成是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清军将领,排除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的史实。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奴隶制度存在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出现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华民国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842 年 8 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等,因此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项正确;图表显示的是“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无法看出英国从中国掠夺的工业原料的情况,排除A项;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并不是持续增长,其中1847年以后下降,故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对于英国倾销的商品具有一定抵制作用,因此中国并未完全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些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是最方便、最省事的方法;而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载于条约,可以省去争执。”可知,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都侵害了我国的主权,但“当时的人”还认为是中国占便宜,说明他们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主权意识淡薄,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契约意识,排除A项;材料反映当时的人近代法治思维薄弱,排除C项;材料反映当时的人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并没有体现近代外交平等观念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可知,材料反映的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时间是从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排除A项;这次起义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的宝藏财富,所以才会出现“英军战利品的分配和法国军官们对战利品进行公开拍卖的场景”,C项正确;签订《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的,排除A项;签订《天津条约》是在1858年,排除B项;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英法联军之役完结后不久,沙俄又以调停战争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可知,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材料“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的有效性,并将原定两国‘共管’的中国领土划归沙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利益,材料意在强调沙俄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攫取了大量利益,C项正确;中俄《北京条约》是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表面调停,实则侵略,排除B项;中俄《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材料没有涉及中俄的国界,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行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开启了近代化的序幕,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虽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信息描述的意思不符合;C项说法错误。故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所蕴含的涵义,英法两国的航运亏损是由于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了自强,使用机器制造轮船,导致英法两国的航运亏损,题干表明了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9.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3-1885年中法战争,刘铭传慷慨赴台督办军务,以弱胜强,击退法国舰队,保卫台湾,D项正确;林则徐是领导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1850年就已经去世,与题干中的“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符,排除A项;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大捷,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取得镇南关大捷,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被认为是外资兴业的时代……此后到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外国资本议企业在中国大量增加,原因在于《马关条约》中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列强在华建厂合法化,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说明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B项正确;题干说明了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没有涉及“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的信息,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侵华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保护美国商品和投资在中国的平等待遇,从而赢得最大的利益”和所学可知,19世纪末,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当时正忙于美西战争,无暇东顾,战争结束后,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B项正确;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片面规定只能缔约一方可以享受的待遇或特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为美国工商业打开中国的市场,保护美国商品和投资在中国的平等待遇”不符,排除A项;划分“势力范围”是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排除C项;各国领事裁判权指的是外国人在华犯罪,不受中国法律管控,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议论明通,识解超卓”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896年《时务报》销量长期居高不下,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反映出维新思想的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为维新变法启蒙了思想,D项正确;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没有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主流”一词表述太过绝对,题干材料说明不了《时务报》的畅销,使宣传西方思想成为主流,排除B项;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因支持维新变法而被革职充军新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在路过直隶省城保定时,两市观者万数,咸呼曰‘看大奸臣’”并所学可知,戊戌变法在推行范围上看,只是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推广到广大民众当中,民众对此不了解,所以才会称呼其为大奸臣,因此材料现象说明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项正确;从戊戌变法的政治、经济、文教和军事变革内容方面考虑,并没有危害人民利益,排除A项;总理衙门出卖了国家利益从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戊戌变法并没有危害人民利益,不会引起广大百姓痛恨,因为民众对此不了解,所以才会称呼其为大奸臣,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题干中漫画将清政府比作石磨,将人民比作芝麻,而芝麻榨出的香油流进了写有“外国”字样的木斗里,可见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对内压榨人民以满足西方列强的侵华要求,说明《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项正确;题干批判的是清政府的腐朽卖国,没有反映出清朝顽固派拒绝接受西方新技术,排除A项;清朝统治者榨取人民的血汗说法正确,但没有体现出“流向外国”,排除B项;材料与中国香油榨制技术源远流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辛丑条约》符合题意,D项正确;《南京条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还有中华民国的创建以及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反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近代化探索的一部分,故“近代化探索”不是最适合的主题,排除B项;图示内容没有是侵略与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信息,排除A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虽然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革命形势日益成熟,C项正确;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君主制度的终结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排除AB项;结束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是1915年爆发的护国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了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它变成了在以后几年间革命派所认为的真正夺权的工具。”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A项正确;华兴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团体。于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兴中会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国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亦是“中华民国”与亚洲历史最悠久的政党之一。其前身最早为成立于1894年11月24日的 兴中会,而后依次被改组为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及中华革命党,1919年10月10日经孙中山改组后改为现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去想以前不敢想的问题,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材料旨在强调辛亥革命促使国人思想观念发生转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生活习俗的变迁”,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辛亥革命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不是强调对教育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辛亥革命虽然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军阀割据混战是导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旨在灭亡中国,排除A项;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是为了反抗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排除C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1916年去世仅仅4年,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不能代表十三年来的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排除D项。故选B项。
21.A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的内容,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A项正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排除B项;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排除C项;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没有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排除D项。故选A项。
22.B
【详解】根据题干“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归根溯源,就是皖系的亲日政策”结合所学知识,皖系是北洋军阀的一个分支,由此可知,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AC的内容,排除;五四运动爆发时的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排除D。故选B。
23.C
【详解】根据材料“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曹汝霖等免职令”、“拒签合约”等信息可知,图片内容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史称“五四运动”。后来,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C项正确;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属于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五四运动的主力前期是学生,后期是工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钊等创办了《每周评论》,D项正确;材料介绍李大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宣传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积极倡导使用白话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而非李大钊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据材料“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一大召开地点“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C项正确;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的是遵义会议,排除A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是五四运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属于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国共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内容涉及的是国民革命相关信息,国民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D项正确;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排除A项;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6年,排除B项;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是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国民革命走向失败,排除C项。故选D项。
2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国民大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触动了蒋介石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背叛革命,D项正确;国民党右派本身具有反革命性质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A项;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害怕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的革命领导地位,排除B项;蒋介石汪精卫等人不认同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并不是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8.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回击和驳斥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927年,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热烈赞颂大革命中的农民群众推翻乡村封建统治势力的革命行动和历史功绩,在《报告》中尖锐批评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各种谬论,阐明农民斗争同中国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1927年属于国民革命期间,A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是1931年至1945年,排除B项;解放战争1946年开始,排除C项;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9.B
【详解】根据材料中“周恩来庄严宣告”、“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B项正确;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进行的,材料体现的是国共合作破裂之后,排除A项;秋收起义由毛泽东领导,排除C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最终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
3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D项正确;渡过湘江,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排除A项;巧渡金沙江,完全跳出敌军的重重包围,排除B项;会宁会师,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排除C项。故选D项。
31.A
【详解】根据题干“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等信息,可知该事件是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国的革命中心从南方(江西瑞金)转移到北方(陕西延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A项正确;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排除B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A项。
32.C
【详解】根据题干“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件事”指的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住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排除A项;表明蒋介石不是主动接受停止内战主张的,排除B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33.C
【详解】依据材料“1938年1月3日”、“(上月)14日,大约有一万多名年龄在15-30岁的中国人被带出南京城到靠近轮渡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我们从中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了屠杀平民的罪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南京大屠杀,没有体现旅顺大屠杀,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罗伯特救了这一男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国内右翼分子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4.C
【详解】根据题干“1937年11月”“十周之英勇抵抗,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报道描述的战役是1937年8月至11月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C项正确;淞沪会战属于正面战场,并不会提高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第一场胜利,排除B项;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3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由此可知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符合题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而题干中所述的两次走向成熟分别是在国共十年对峙和抗日战争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只是对应题干中的第二次走向成熟,故C不符合题意。接受共产国际指导与题干中所述中共走向成熟、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问题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本题的解答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遵义会议之后,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逐步走向成熟。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实践与反思,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使之顺利地向社会主义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3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6年10月18日”,“本党认为蒋介石……没有任何理由推翻自己所签字的神圣协定,只要他们有这种最低限度的诚意,本党一定继续与他们通力合作,以求和平的真正实现,民主的真正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因此这份声明发表的背景是内战的全面爆发,D项正确;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与“1946年10月18日”不符,排除A项;重庆谈判,是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飞抵重庆,同国民政府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与“1946年10月18日”不符,排除B项;1946 年 1 月 10 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与“1946年10月18日”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7.D
【详解】根据题干“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大别山”“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可知,题干体现的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威胁南京和武汉,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D项正确;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排除A项;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B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的是战略决战阶段的是三大战役,排除C项。故选D项。
38.C
【详解】依据题干材信息“不战而屈人之兵”“傅作义”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津战役中,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C项正确;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排除B项;渡江战役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D项。故选C项。
39.C
【详解】根据材料“要拿着枪炮的士兵才能打胜仗,蒋介石的士兵都不愿意打内战,所以无论美国帮了多少军火,蒋介石不过是一个输送大队长,都把军火转送给共产党军队了。”结合所学可知打仗不是靠新式武器装备,而是靠士兵,靠的是顽强的军心才能胜利,如果失去军心,最终只能失败,蒋介石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军心,C项正确;A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表明美国援助较多,排除B项。故选C项。
40.A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内容可知,在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以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战,这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调整,A项正确;工人阶级与土地政策无关,排除B项;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实行耕者有其田,并没有实现土地公有,排除C项;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的说法不符合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41.(1)原因: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举措:洋务运动(器物探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探索),新文化运动(思想探索)。
(2)历史事件:甲午中日战争;运动:变法维新运动。
(3)历史事件: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4)原因: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5)认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科学,文化;向西方学习,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而不是模仿;与时俱进,共同进步。
【详解】(1)原因:从材料一“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白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可得出“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的原因是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
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觉悟了的少数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进行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探索,先是清朝的部分地主阶级认识到了“器物”的利害,发起了强兵富国的“洋务运动”,接着,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推动中国变法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两者都进行了制度上的探索,然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感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可得出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可得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4)原因:根据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5)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认识,如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科学,文化;向西方学习,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而不是模仿;与时俱进,共同进步,等等。
42.(1)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指明方向。
(2)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抗日战争时期;党员干部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政治本色。
(4)重庆谈判;为了尽可能的争取和平。
(5)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等。
【详解】(1)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9月湖南长沙的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秋收起义余部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边界农村地区,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指明方向。
(2)事件:根据材料“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征途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所以“分水岭”是指遵义会议召开。
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或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此次事件对“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的含义是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生产运动开展于抗日战争时期;
原因:根据材料“根本原因是延安的党员干部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政治本色。”可知,原因是党员干部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政治本色。
(4)历史事件: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民主谈判;
目的: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5)启示:启示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启示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等。
43.(1)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2)策略:配合民众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3)作用:正面战场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敌后战场牵制大量日军,配合正面战场抗战。
(4)原因:建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国际社会的援助与支持。
(5)启示:全民族抗战是我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日本应吸取历史教训,维护区域稳定。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能捍卫国家主权。我们应努力学习,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准备报效祖国,只有国力强盛,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1)事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十四年抗战”指的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未撤走的东北军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后八年的全国抗战”指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无条件投降,1937年爆发的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日立场,加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步伐。
(2)策略:根据材料可知,“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说明开展敌后抗战工作的策略是配合民众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体现了实行人民战争路线的策略。
(3)作用:根据材料可知,“但毕竟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说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阻滞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但是如果离开了敌后战场对日军的牵制,离开了敌后根据地对日本占领者的骚扰和打击,正面战场坚持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说明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牵制大量日军,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或为正面战场赢得时间。
(4)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抗战”“海外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大米1万袋,还有数以万计的华侨回国参战。”说明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建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发表对日宣战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日军。”说明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援助与支持,这是抗战胜利的外部因素。
(5)启示:依据材料一、三和所学可知,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可得出认识是全民族抗战是我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可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通过战争带来的危害反思战争,认识到我们要珍爱和平,远离战争;日本应吸取历史教训,维护区域稳定。展望未来,认识到只有提升综合国力,才能捍卫国家主权,为此我们应努力学习,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准备报效祖国,只有国力强盛,才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4.(1)主张:实业救国;企业:大生纱厂。
(2)因素:洋务运动的诱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3)论述:责任与担当;
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张謇主张通过创办近代工业实现富民强国御侮,即主张实业救国。结合所学可知,为实业救国,张謇弃官经商,发展工商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荣氏兄弟在民国时期艰苦创业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胸怀报国之志,致力于实业救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贡献了大量物力财力,新中国成立后又响应党的号召,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留下了一大笔宝贵财富;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身上体现了责任与担当。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可知,张謇的救国主张为实业救国;
实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
(2)因素:根据材料二“先是以洋务运动为先声,催生了一大批的企业家”“然后是中华民国建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有他们‘实业救国’的民族精神”可知,概括民国初年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有洋务运动的诱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3)论述:根据标题“责任与担当”,分析他们的贡献:在国家危难之际拯救国家。
可以从洋务派代表、康有为、孙中山、陈启源、张謇所做的事情等角度进行分析品质即可。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张謇主张通过创办近代工业实现富民强国御侮,即主张实业救国。结合所学可知,为实业救国,张謇弃官经商,发展工商业,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荣氏兄弟在民国时期艰苦创业建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胸怀报国之志,致力于实业救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贡献了大量物力财力,新中国成立后又响应党的号召,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留下了一大笔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有识之士的身上体现了责任与担当,为振兴中华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答案第14页,共15页
答案第15页,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