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023.云南曲靖一模)
1.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据此可知,马克思意在( )
A.说明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 B.指出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
C.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中英冲突 D.质疑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
(2023.四川巴中一模)
2.辛酉政变(1861年)后,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在过去十 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 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A.列强完全控制了清中央政府 B.中国同列强的矛盾已经解决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D.洋务运动得到列强大力支持
(2023.四川凉山一模)
3.19世纪中期上海租界的商业活动呈现出许多新现象,如对工业品进口贸易的依附性,商业片面兴旺,特别是娱乐业兴旺,倡行“及时行乐”的观念,投机商业活动盛行等。这些现象( )
A.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 B.有利于近代商业的健康发展
C.推动了近代“商战”思想发展 D.是列强资本输出的必然结果
(2023.四川乐山一模)
4.19世纪中叶以来,传教士的书业新技术由南洋到广东、宁波直至上海转移,江南书业由苏杭等地向上海转移。由此,上海逐渐成为西法印刷中心、全国出版业中心和最大的图书市场。据此可知,上海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 )
A.深受经济和时局变动的影响 B.巩固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C.主要依赖西方印刷技术传入 D.推动了大众文化传媒的普及
(2023.广西南宁一模)
5.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梳理上海运销茶叶的路线,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2023.四川乐山一模)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法国相继侵略我国台湾,1885年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同年清政府宣布建立台湾省。这可以用于说明( )
A.清朝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B.洋务新政激发了海权意识
C.政府民主化改革的态度 D.中国面临国防安全新挑战
(2023.广西南宁一模)
7.江南制造总局是19世纪末期中国乃至东亚技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机器工厂。它最早成批引进国外先进成套机器设备,制造出中国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门近代火炮、第一艘万吨轮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工业体系的建立 D.引进了西方最先进的技术
(2023.广西梧州一模)
8.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中规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
A.民族危机的逐渐缓解 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应对农民战争的需要 D.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
(2023.云南曲靖一模)
9.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的思想,并坚持“译书为强国第一义”。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主要讨论“中国无科学之原因”“科学与工业”“科学与近世文明”“科学历史之时代”等话题。重视科学思潮的兴起主要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思想解放的推动
(2023.贵州贵阳一模)
10.1895—1898年,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其中约三分之二由士大夫建立。学会分设在10省31个城市,并未全集中于沿海大城市,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学会成为弥补新式学堂不足的重要组织。材料反映( )
A.民族危机加快救亡图存探索步伐 B.内地省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清政府对沿海大城市的控制较强 D.民众接受新思想推动变法的开展
(2023.四川凉山一模)
11.20世纪初同盟会高擎起黄帝的旗帜动员革命;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1937年国共两党以共祭黄帝陵的方式倡导万众一心的团结。其主要意图都是( )
A.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B.反专制追求民主自由
C.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树立正统以动员革命
(2023.贵州一模)
12.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揭示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
(2023.四川巴中一模)
13.据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在离岸前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见下图),
据此可知( )
A.清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和出口 B.中国茶叶有严格成熟的生产流程
C.中国茶叶经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D.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
(2023.四川内江一模)
14.鸦片战争后初期,茶价大幅上扬刺激了中国茶叶的生产,史称“自开海禁以来,闽茶之利,较之从前不啻倍徙”,以致武夷等老茶区“满山遍野,愈种愈多”。这反映出( )
A.西方大肆掠夺工业原料 B.国际市场影响农业生产
C.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 D.中国传统经济快速解体
(2023.贵州一模)
15.鸦片战争后,广东、福建地区的农家手工织布已经基本上采用进口洋纱,以至于“觅一纺纱器具而不可得”。但据上海、江苏、广西地方志记载,当地“纱线均手车所纺”“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布料多为土货”。这些现象说明,近代中国( )
A.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变动更加迅速 B.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开埠通商促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长江流域发展模式相对滞后
(2023.四川乐山一模)
16.民国初年,国内各地度量衡各异,北洋政府完全照搬万国公制,提出度量衡改革方案,终未能实施。1914年,在农商总长张謇主持下,提出改革过渡期“旧制与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度量衡改革旨在( )
A.调和新旧经济体制的冲突 B.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秩序
C.消除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 D.促进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2023.广西梧州一模)
17.在严复看来,竞争的基本准则有两个:其一,竞争必须是以正途进行实力、智力和能力的角逐,这已规定于“优胜劣败之公例”中,胜者,必须是优者。其二,竞争只肯定最大的且最有效的付出,只要比对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在竞争中获胜。严复的上述主张( )
A.系统阐述了“优胜劣汰”竞争法则 B.强调开启民智在竞争中的重要性
C.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有利于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热情
(2023.四川乐山一模)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各地又追随上海。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嘉定东南部“因临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随之而来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简表
时间 主要内容
1949年—1978年 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
1979年—1992年 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1993年以来 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
——据朱高林《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镇消费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2023.四川乐山一模)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通过各种纪年方式确定时间。这些用数字表现出来的时间,本没有什么意义,但历史学家在时间上编排历史事件,并将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就为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并以此分析、解释、评价同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如1517年10月这个时间对历史评价没有意义,但当将其作为宗教改革起点时间时就很有价值。
——摘编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等
请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任意年份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并运用材料的核心观点进行解释。(要求:明确列出所选年份,以及对应的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解释须充分体现材料核心观点;逻辑严密;表达流畅)
(2023.贵州毕节一模)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组建的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在组建之初,其装备不仅远逊于同期美国人华尔在上海组建的洋枪队,而且远逊于它的对手太平军。后经李鸿章改革,淮军率先在中国军队中完成了武器装备的近代化,许多武器装备,赶上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淮军威名扫地。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淮军的指挥体系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营务处虽能分担指挥官的工作压力但却不能提供实际的作战参考,它与强调情报搜集、周密筹划、集体指挥的总参谋部制度比起来相差太远。淮军的军事改革始终没有涉及兵役制度的完善,致使其长期在“增募——裁剪——增募”的雇佣军制中踏步,军队战斗力也随之起伏不定,在遭遇举国动员、全民征战的日本军队时,无论是军队规模还是兵员素质,就难免不落下风了。
——摘编自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军事近代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材料“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却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857年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危及中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说明中国的反抗是维护主权的正当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人的借口站不住脚,未涉及“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解决中英冲突的方式,排除C项;材料中马克思是站在正义的角度揭示英国侵略中国,而不是“质疑”,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据材料可知,英国人认为他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个政府的顾问;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也体现了列强开始在政治上影响和操控中国的中央政府,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C项正确;“完全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已经解决”说法绝对,排除B项;洋务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对工业品进口贸易的依附性,商业片面兴旺,特别是娱乐业兴旺,倡行‘及时行乐’的观念,投机商业活动盛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取大量权益,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材料中的工业品依赖进口、娱乐业兴旺和投机商业活动盛行的现象不利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不利于近代商业的健康发展,排除B项;近代“商战”思想主张以商业为中心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业竞争,由资产阶级改良派早期代表人物郑观应明确提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商战”思想无关,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列强的侵略,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西方技术传播到中国的中心,由此推动了上海出版业的兴起于发展,即经济和时局变动影响了上海的出版业,A项正确;19世纪中叶,上海逐渐成为经济中心,B项的“巩固”表述错误,而且出版业并不能巩固经济中心地位,排除B项;C项夸大了西方印刷技术的作用,排除C项;D项错在“普及”,这一时期大众传媒尚未实现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英国人发现中国境内的区域贸易网络,这就使得他们可以更方便的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商品输入,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B项正确;这些新发现和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英国人发现的是中国内陆的贸易网络,并不是窃取商业情报,排除C项;此时列强还没有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法国相继侵略我国台湾,1885年左宗棠奏请台湾建省,同年清政府宣布建立台湾省。”可知,日本、法国相继侵略我国台湾,中国面临着国防安全的新挑战,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省,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和建设,D项正确;清朝中央集权持续加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洋务新政激发了海权意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大舰队的建立是海权意识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尝试,动摇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国开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A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且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排除B项;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C项;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本质,洋务企业不可能得到西方最先进的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51-1864年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其活动范围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根据材料清政府从“强烈反对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到“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并出让了该地区的许多特权,清政府态度的变化主要是为了联合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C项正确;民族危机没有缓解,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以夷制夷指的是利用外国牵制外国,太平天国不属于夷,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提出一系列主张是为了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1915年以后中国进一步掀起重视科学的思潮,也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西学东渐在明末就已经兴起,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科学思潮的兴起是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科学思潮的兴起有推动作用,但材料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学会分设在10省31个城市,并未全集中于沿海大城市,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学会成为弥补新式学堂不足的重要组织”可知,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学会组织大力宣传新思想,促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深入到政治制度方面,A项正确;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内地迅速,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表达清政府对沿海的控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只有新思想的宣传,并不知道结果如何,且推动变法运动的是资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同盟会高擎起黄帝的旗帜动员革命;国共两党以共祭黄帝陵的方式倡导万众一心的团结,这有利于增强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材料内容的主要意图,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谋独立”“举都督”“停战”“议和”“君主”“共和”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势力派别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近代通讯对革命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在离岸前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在离岸前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说明茶叶出口流程繁琐,增加了出口的成本,导致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定清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和出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严格成熟的生产流程,排除B项;中国茶叶经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加,所以茶区不断涌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方大肆掠夺原料,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产业升级,排除C项;中国传统经济快速解体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据材料可知,广东、福建、上海各地自然经济的解体和近代纺织业发展的程度有差异,反映当时中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B项正确;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变动更加迅速与材料“但据上海、江苏、广西地方志记载,当地‘纱线均手车所纺’‘乡人尚未行用机纱’‘布料多为土货’。”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止提到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还体现了近代纺织业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上海、江苏,体现不出整个长江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1914年,在农商总长张謇主持下,提出改革过渡期‘旧制与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可得出统一度量衡是为了统一全国的市场,统一经济秩序,B项正确;ACD项并不是主观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在竞争中,胜者就是优者,而只要比对手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在竞争中获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严复的主张有利于激发民众救亡图存的热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优胜劣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开启民智,排除B项;严复主张维新而非中体西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8.(1)影响: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有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市民阶层生活的改善;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和等级秩序;(任答两点)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强大,未能造成社会转型。
(2)变化:融入国际潮流;西化趋势明显;中西方式并存;具有半殖民地色彩。(任答三点)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政治斗争的推动。(任答三点)
(3)趋势:成衣化;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任答三点)
【详解】(1)影响:根据“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得出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有利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根据“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得出有利于市民阶层生活的改善;根据“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得出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观念和等级秩序;根据“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得出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强大,未能造成社会转型。
(2)变化:根据“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得出融入国际潮流;根据“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得出西化趋势明显;根据“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得出中西方式并存;根据“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得出具有半殖民地色彩。(任答三点)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政治斗争的推动等方面概括。
(3)趋势:根据“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得出成衣化;根据“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得出个性化;根据“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得出多元化;品牌化。(任答三点)
19.示例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进入工业时代急需扩大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的必然。清政府与清军在战争的表现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暴露了长期处于天朝体制与观念下统治者对外界的无知。鸦片战争将古老的中国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给中国带来灾难,对传统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起了链式反应式的破坏。战争也警醒了少数先进开明的士大夫。他们开眼看世界,虽然当时在国内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却为后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提供了思路。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示例二
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系列讲话
1992年正值改革开放进入瓶颈期:经过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人民思想藩篱亟待破除,同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在此历史节点,邓小平南巡并发表谈话,理清了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四大及以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确定了基调,有力地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持续发力,激发了现代化建设活力。
因此,1992年邓小平南巡及谈话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一环,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详解】首先解读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观点为历史学家在时间上编排历史事件,并将一系列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就为时间段赋予某种意义,并以此分析、解释、评价同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题目要求选择中国近现代史上任意年份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列出所选年份,以及对应的重要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活动,如示例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是英国进入工业时代急需扩大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的必然。清政府与清军在战争的表现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暴露了长期处于天朝体制与观念下统治者对外界的无知。鸦片战争将古老的中国从中世纪带入近代,给中国带来灾难,对传统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起了链式反应式的破坏。战争也警醒了少数先进开明的士大夫。他们开眼看世界,虽然当时在国内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却为后来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提供了思路。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示例二:1992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系列讲话1992年正值改革开放进入瓶颈期:经过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人民思想藩篱亟待破除,同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在此历史节点,邓小平南巡并发表谈话,理清了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为中共十四大及以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确定了基调,有力地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持续发力,激发了现代化建设活力。因此,1992年邓小平南巡及谈话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一环,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20.略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炼观点,根据材料“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淮军的指挥体系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营务处虽能分担指挥官的工作压力但却不能提供实际的作战参考,它与强调情报搜集、周密筹划、集体指挥的总参谋部制度比起来相差太远”可以提炼观点为“中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缓慢”,然后结合传统社会的影响、洋务运动相关知识加以论述,如近代中国军事受到传统社会的束缚,裙带关系明显,带有较强的私人感情,无法适应新式战争的需要。虽然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军事设备,但军队仍然受到传统的束缚,改革不彻底。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仍然未触动旧的军事制度,说明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旧军事体制的束缚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在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最后进行总结,总之,近代中国军事受传统束缚较深,在近代化进程中进程缓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专题05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023年一模分类汇编(全国甲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