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含解析)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1.比利时历史学家冈绍夫指出,西欧早期封臣制度源自“委身制”,委身是从社会中自由人与自由人之间的一种保护关系演变而来,其关键词是“保护”,因此中世纪的西欧存在着以保护为原则的个体联合的政体形式。这一形式( )
A.反映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B.强化了庄园中的人身依附关系
C.表明专制集权制得以确立 D.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因素
2.在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A.存在强大的贵族和教会势力 B.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没有法律意识和制度的支持
3.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盛行封君封臣制度。这种制度( )
A.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初期 B.旨在顺应与西亚大国争霸需要
C.为城市市民赢得了自治权 D.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4.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有关封君封臣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在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国王或皇帝实质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缴纳赋税 D.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
5.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改革 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
6.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统治时期规定“国王四十日”,即:在国王领地内禁止封建主之间的私人战争;领主发生争端后冲突双方在四十日内不准开战,受到挑战的一方可向国王申诉。国王根据情况进行仲裁。这一规定的出台( )
A.是民族国家发展的结果 B.体现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C.表明封君封臣制度瓦解 D.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7.公元4世纪,日尔曼人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建立起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如公国、伯国、子爵封地、男爵封地,后来还出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等等,它们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 B.欧洲诸国均未形成中央集权
C.基督教阻碍了欧洲的统一 D.城市市民自治具有深厚土壤
8.按照西欧的封建原则,每个自由人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组成一个法庭,以处理封臣间的纠葛,处分违法者并收取罚金。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之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其中,大部分是保护封建主利益的,只有一小部分案件涉及有人违反全村利益,不遵守公共规则。这表明,当时西欧封建国家( )
A.司法权力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 B.具备了民族国家的特征
C.封君封臣之间权力与义务模糊 D.权力分散且王权较软弱
9.英国亨利一世(1100~1135在位)时期建立了中央管理机关一枢密院,设有专司财政的度支部和管理司法的王室法庭。法国自12世纪起,也先后设立具有顾问咨询性质的御前会议,规定在国王领地内禁止私斗,王室领地外实行“国王四十日”的和平制度;各领主之间的纷争由国王裁决,实行募兵制,代替骑士服役。这说明中世纪早期欧洲国家( )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形成 B.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彻底瓦解
C.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D.政治上长期存在着分裂割据
10.在西欧中古后期,王室法逐渐成为王国统一适用的法律。庄园法是调整内部领主和农民关系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法律。城市法是关于城市基本制度和市民生活的法律。商人法逐渐成为调整商人自治共同体内部关系和城市贸易、海外贸易等商事活动的法律。这些法律( )
A.为西欧近代民主宪政提供了依据 B.服务于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需求
C.加剧了庄园经济与城市经济矛盾 D.增强了各民族国家内部统一力量
11.苏格兰学者休谟(1711~1776年)曾对当时流行的“与别国贸易其实是别国要赚我们的钱”的“贸易猜忌说”进行谴责,他指出并不存在总想着“从经济上搞垮邻国”的现象,“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休谟意在说明( )
A.经济民族主义产生具有必然性 B.自由贸易符合国家利益
C.政府应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D.市场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12.1623年,英国议会就印度棉纺织品进口问题进行辩论,并称其“有损国家利益”。实际上,反对棉纺织品进口的声浪一直是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政坛的常见主题。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扩展到印度 B.英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C.英国议会地位的提高 D.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保护
1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穿着印度棉织品,食用产自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墨西哥的巧克力、也门的咖啡,并用来自加勒比地区的砂糖给咖啡增加甜味。这体现出( )
A.新航线带动商品流通 B.欧洲人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C.价格革命的深入发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18世纪末,棉花开始成为“全球商品”,一张由资本主义编织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渐产生,即“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促进全球贸易 B.中国并未参与棉布贸易网
C.棉花促进了世界历史进程 D.英国由此成为日不落帝国
15.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这一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这一格局表明( )
A.世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B.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国际分工具有不合理性 D.第一次工业革命勃然兴起
16.17世纪末,伦敦既是英国的消费中心,又是出口贸易的主要口岸,国内各种商品纷纷汇集于伦敦。伦敦作为货物进口的主要基地,多种产品的综合产地,常常将各种商品发往全国各地。这反映了英国( )
A.交通运输近代化的成果突出 B.国内经济出现一体化趋势
C.工业化推动了国内市场扩大 D.伦敦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
17.如表为1700—1800年英国经济发展的部分数据(以1700年各项数据作为基数100)。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年份 出口工业 国内市场工业 农业生产 国民收入
1700 100 100 100 100
1760 222 114 115 147
1780 246 123 126 167
1800 544 152 143 251
A.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B.农业制约了工业发展
C.海外市场逐渐扩大 D.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18.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收购中国棉布,每匹价银0.34两,价格之低廉在世界上无出其右,且质量也居世界前列,西方人说它“在色泽上和质地上仍优于英国制品”。从18世纪80年代起,英国商人企图开辟英国棉布在中国的市场,但因其棉布价高而难以卖出。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原有经济结构开始走向解体 B.对英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C.海外贸易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19.16世纪,秘鲁商人将白银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大部分白银被用来换取亚洲商品。马尼拉大帆船从阿卡晋尔科出发将白银运到菲宾,而菲律宾汇集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钙兰的肉桂等。据此可推知,当时( )
A.亚洲各国主导国际贸易发展 B.太平洋沿岸是世界市场中心
C.自由贸易原则得到普遍运用 D.西班牙对亚洲贸易逆差严重
20.17世纪,荷兰商人从南非进口小麦,从印度进口玛瑙贝,从巴西进口蔗糖。小麦养活了国内消费者,于是更多的荷兰人成为商人、银行家和手工业者,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到18世纪,由于咖啡、茶、糖和烟草等大宗商品的出现,世界贸易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这主要反映了
A.资本主义扩张手段发生变化 B.荷兰经济转型得以完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扩大 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21.有学者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全国铁路网的形成使各个工业部门内有可能将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铁路公司为拉拢大主顾,不惜采取回扣、退款、优惠运费等手段。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铁路的发展( )
A.极大地拓展了商品销售市场 B.推动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促使美国成为世界投资中心 D.增强了垄断资本的支配力
2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成为美国经济的基础。垄断产生于世纪之交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美国劳工阶级的斗争 D.巨型公司纷纷诞生
2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并不是主要的新技术发明者。电的发明和应用、内燃机创制、化学的应用等技术美国最初都不占优势,但美国采取“搭便车”策略,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并创新,然后大力推广新兴产业。这说明美国崛起主要是由于( )
A.利用好后发优势 B.垄断组织的推动
C.生产方式的创新 D.政治制度的完善
24.19世纪末,石油工业迅速崛起。标准石油公司到1882年已垄断了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控制了 80%左右的销售市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托拉斯”集团。据此可知( )
A.科技革命促进垄断组织出现 B.垄断组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C.工业化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D.石油工业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25.下表所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就
时间 发明者 国家 身份 发明成果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物理学家、企业家 发电机
1876年 贝尔 美国 发明家、学者 电话机
1882年 爱迪生 美国 科学家、发明家 开设发电厂
1885年 卡尔 本茨 德国 发明家、企业家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试制成功
1903年 莱特兄弟 美国 发明家 飞机
据表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征是( )
A.美德日俄成果最为突出 B.凸显科学理论指导作用
C.几个主要国家同时进行 D.注重传统科技成果创新
26.据下表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A.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政府对科技奖励力度加大 D.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27.19世纪,美国经济中极端自由放任主义与民主政治合二为一,这也是美国的政治传统。2O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大工业家、大金融家为了向外开拓市场,迫切需要政界支持,而美国政府也需要仰仗他们稳定和发展国家经济。于是,经济利益集团和政府权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政府的对外职能比以往大大地加强。这说明
A.第二次工业革命削弱了美国政治的民主程度
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外交政策转变
C.自由放任是20世纪美国主流经济思想
D.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28.下表是1870—1970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1870—1913 1913—1950 1950—1960 1960—1970
法国 1.6(%) 0.7(%) 5.0(%) 5.8(%)
英国 2.2(%) 1.7(%) 2.8(%) 2.7(%)
美国 4.3(%) 2.9(%) 3.2(%) 4.0(%)
德国 2.9(%) 1.3(%) 7.7(%) 4.8(%)
①1870—1913美国、德国增长迅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1913—1950英国、法国增长缓慢主要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③1913—1950美国增长率高于其它国家,罗斯福新政是原因之一
④1950—1970四国增长突出得益于国家干预和减少政府公共开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9.有学者指出,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在1900—1940年迅速提高。如图是美国家庭中汽车与家用电器普及率变化图。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美国在二战过程中大量获利
C.国家干预经济范围扩大 D.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影响较小
30.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博览会,请阅读下表
中国与美国城市化综合速度对比
  中国(1980—2007年) 美国(1860—1910年)
  初期 末期 增长(%) 初期 末期 增长(%)
城率 化率 15.39% 44.94% 29.55% 19.8% 45.6% 25.8%
人口 9.87亿 13.2129亿 32.72 3144万 9223万 193.35
国土 面积 960万平 方公里 960万平 方公里 0 782万平 方公里 937万平方公里 19.82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联系密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美国城市化进程
③中美城市化进程时间上的错位根源于国情的不同
④国家的稳定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1.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首相对高级文官“不能掌握本届政府施政意图”的弊病颇有怨言。为此,撒切尔夫人要求高级文官接受议会特别委员会的日常问责,布莱尔成立的首相办公室特别顾问更是可以直接向文官下达指令和指导意见。这些举措( )
A.推动了文官的政治化趋向 B.旨在迎合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C.有效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 D.增进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配合
32.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有一些共同特点: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之间保持严格中立;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务官制定的政策,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西方文官制度( )
A.照搬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为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D.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3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包括( )
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②政治中立,工作隐名 ③职务常任,论功晋升 ④忠诚政党,终身任职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4.文官制度把政府中的行政管理工作视为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由文官充任。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没有任期限制。由此可知,文官(  )
A.队伍规模较小 B.呈现职业化特征
C.缺乏监督机制 D.公务员制度形成
35.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1979—1990年),英国政府通过对文官的“通才”选拔中可能存在“专业缺位”的问题进行改革,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于是“专业性”逐渐成为对文官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可知,这场改革( )
A.不利于政府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 B.顺应了工业革命后改革官制需求
C.奠定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 D.促进了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36.有学者认为:文官制度确立以后,由于文官的职业有所保障,社会地位较高,待遇优厚,文官队伍比较稳定,极少有人中途辞职或退职。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可以保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避免周期性动荡。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文官制度决定西方国家的政治走向
B.文官制度已成为西方政治的稳定器
C.文官制度保证了西方国家长治久安
D.文官制度杜绝了西方政府腐败现象
37.2022年10月20日,特拉斯正式宣布辞去英国首相一职,成为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首相,只有45天。有英国人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儿子已经见证了4位财政大臣、2位首相……他才4个月大。”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这是因为( )
A.英国实行文官制度,通过考试录用并有任期
B.政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终身任职
C.英国确立共和政体,可以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D.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
38.“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资产阶级立宪国家的历史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这表明,西方国家实行的文官制度( )
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 B.推动国家管理职能转型
C.导致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D.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39.英美的文官制度在建立后都经历了一些改革。美国于1923年对文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文官的职位分类制度。英国在1968年根据《富尔顿报告》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旨在解决等级过于森严,雇员不易提升,专家过少、文官缺乏训练等问题。这些改革( )
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 B.对民选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约
C.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 D.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40.下表为1870年英国颁布第二个文官制度改革法令后的文官人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
年份 1881 1891 190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人数 50839 79241 116413 280900 317721 387400 710400
A.解决了严峻的青年就业问题 B.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
C.造成了国家治理水平的下降 D.增加了政府行政不稳定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因此中世纪的西欧存在着以保护为原则的个体联合的政体形式”,可知,西欧早期的封臣制度受到“委身制”的影响较大,其关键词是“保护”,因此中世纪的西欧存在着以保护为原则的个体联合的政体形式,这一形式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庄园的信息,排除B项;此时西欧并未建立专制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中世纪的西欧,王权受到制约。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王权、世俗贵族和教会势力形成了分权与制约,A项正确;形成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是在近代,排除B项;C项与“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不符,排除;法律意识和制度的支持在古希腊罗马时就已经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社会动荡,经济上以庄园制为主的自然经济主导,由此诞生了封君封臣制度,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出现于公元8世纪,排除A项;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西亚大国争霸无关,排除B项;王权的加强与工商业的发展为城市市民赢得了自治权,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制度”,结合所学可知,封君封臣制之下,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D项正确;该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排除A项;该制度下,国王或皇帝并没有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排除B项;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材料“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可知亨利二世的改革有利于强化王权,骑士阶层逐渐转变为封建地主,反映了英国封建关系的变革,C项正确;英国民族国家产生于15、16世纪的都铎王朝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亨利二世的改革有利于降低国王对贵族的依赖,打击地方贵族的分裂势力,加速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排除B项;常备雇佣军直接隶属于国王,待遇优厚,有利于军队战斗力明显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时期的法国。材料突出了国王的作用,即国王在其领地内是规则的制定者,在其领地外是仲裁者,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法国还未形成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市民阶层,不能反映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排除B项;欧洲庄园农奴制瓦解推动封君封臣制瓦解,材料未提及,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欧洲。据材料“成百上千个封建实体”“封地”“基督教的主教国、教会领地,一些自治的城市”“彼此独立,没有统一的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时的欧洲存在多元权力主体,社会结构呈现多元特征,A项正确;俄罗斯逐渐形成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排除B项;不仅仅是基督教阻碍着欧洲的统一,C项片面,排除C项; 材料主旨是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结构的多元特征,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由于王权一度衰微,加之社会文化落后,法律十分混乱,而司法更是混乱不堪。在国家司法权衰落之后,通行的是封建的司法制度。因此材料“按照西欧的封建原则,每个自由人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组成一个法庭,以处理封臣间的纠葛,处分违法者并收取罚金”反映的是王权衰微,司法落后,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西欧的司法权是依附行政权的,排除A项;材料与民族国家无关,强调的是王权衰微,司法混乱,排除B项;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封臣之间权力与义务是明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割据时期,国王和大封建主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化王权与限制、削弱王权的斗争。因此,分裂割据是欧洲早期封建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D项正确;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国家的王权受到限制,并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此时封君封臣制度并未瓦解,排除B项;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依据材料“王室法……庄园法……商人法逐渐成为调整商人自治共同体内部关系和城市贸易、海外贸易等商事活动的法律。”,可以看出西欧中世纪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推动了原有秩序的逐渐瓦解,这些法律无疑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这些法律的消极作用,排除A项;每一步法律服务的是单一的群体,排除B项;这些法律不利于内部统一力量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世纪(苏格兰)。据材料“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可知休谟主张各国之间应互通有无,自由贸易,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自由贸易的重视,并不是经济民族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并不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仅从材料,并未提及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和18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坛反对棉纺织品的进口,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体现,B正确;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讨论议会的地位,与议会地位提高无关,排除C项;限制进口保护的是国内市场,不是海外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穿印度棉织品,食用来自东南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墨西哥的巧克力、也门的咖啡、加勒比地区的砂糖,消费品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商品流通范围越来越广,世界各地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A项正确;材料内容是欧洲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增多,没有涉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革命,不是价格革命,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即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材料“非洲提供劳动力、美国出产原棉、欧洲(以英国为主)进行棉纺织加工”体现的是棉花对全球联系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从15世纪开始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排除B项;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针对的是殖民地占有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初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等殖民地半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欧美国家负责加工和消费原料,并攫取大量利润,反映出当时国际分工具有不合理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公平不公正,并非世界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排除A项;世界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与“新体系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日本”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非洲等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末(英国)。根据材料“英国的消费中心”“出口贸易的主要口岸”“国内各种商品纷纷汇集于伦敦”“货物进口的主要基地……发往全国各地”等可得出,伦敦成为英国的消费、进出口贸易、生产等中心,体现了英国国内经济有了一个核心,以这个核心为基础,关联各地,反映出英国国内出现经济的一体化趋势,B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近代交通的发展成果突出,排除A项;17世纪末尚未开始工业革命,排除C项;材料仅表明伦敦成为英国的经济中心,成为欧洲商业中心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表格中“出口工业的数据从100增长至544”并结合所学,随着英国海外扩张的不断加剧,以及1765年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升,这一时期英国海外市场逐渐扩大,C项正确;据材料可得出这一时期英国“国民收入”整体呈增加趋势,但体现不出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问题,排除A项;这一时期圈地运动使农业中的大量劳动力进入工业,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据材料在1800年,英国“国内市场工业为152,农业生产为143”,不能得出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叶的中国。根据“价格之低廉在世界上无出其右,且质量也居世界前列”“从18世纪80年代起,英国商人企图开辟英国棉布在中国的市场,但因其棉布价高而难以卖出”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国产品凭借质优价廉的优势,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竞争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传统经济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能看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中国由出超走向入超,排除B项;当时仍然是农业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依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从阿卡晋尔科出发将白银运到菲宾,而菲律宾汇集了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和波斯的地毯、马六甲的香水、爪唯的丁香、钙兰的肉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亚洲市场与美洲市场之间有贸易的交流,中国的瓷器、丝绸、地毯等亚洲的商品在美洲大受欢迎,使得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亚洲,而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西班牙对亚洲贸易逆差严重,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美洲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主导”表述错误,排除A项;此时世界的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B项;自由贸易是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荷兰从亚非拉进口原料,大宗商品出现,世界贸易发展,这些都是世界市场扩大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扩张手段有变化,排除A项;17、18世纪的荷兰重视贸易,材料没有讲经济转型,排除B项;到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才最终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世纪后期(美国)。据材料“美国全国铁路网的形成使各个工业部门内有可能将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可知,美国全国铁路网的形成,使得各个工业部门内有可能将原料、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铁路与商品销售市场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无数据对比,无法得出美国成为世界投资中心,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垄断资本的支配力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B项正确;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巨型公司纷纷诞生是垄断的表现,不是根本推动力,排除AD项;两次工业革命中,工人阶级创造了巨额财富,但无法分享工业革命的成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工人运动不断高涨,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B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根据材料“美国采取‘搭便车’策略,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并创新,然后大力推广新兴产业。”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技术不占优势,但其从领先国家引入先进技术加以学习改造并创新,然后大力推广新兴产业,实现了崛起,说明美国利用了其后发优势实现了崛起,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垄断组织的信息,排除B项;美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加以改造创新,而非其生产方式的创新,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美国政治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的美国。材料“标准石油公司到1882年已垄断了美国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控制了 80%左右的销售市场”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助推了垄断组织的出现,A项正确;垄断组织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就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2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就”可知,材料提到人物身份是物理学家、发明家、科学家,发明成果都需要科技理论的支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主要是美国和德国的成果,无法得出日本和俄国情况,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是美、德一些成果发明,时间上有先后,无法得出是否是几个国家同时进行,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发明成果主要和电、内燃机相联系,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成果,而非传统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详解】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在科技方面取得很多突破性创新成就,可见当时美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D项正确;A项中的“开始”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了美国的科技成就,除福特汽车外,均未涉及这些发明的产业应用,不能直接得出美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结论,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27.A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促使垄断组织产生,国家政权逐渐和企业进行联合,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加强,这一变化显然削弱了美国政治民主程度,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经济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是外交政策的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明显是国家政权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自由主义盛行,故C项错误;美国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美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28.A
【详解】根据材料“1870—1970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统计”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科技成就突出,故1870—1913美国、德国增长迅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①正确;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故1913—1950英国、法国增长缓慢主要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②正确;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保持优势,故1913—1950美国增长率高于其它国家,罗斯福新政是原因之一,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故1950—1970四国增长突出得益于国家干预和增加政府公共开支,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1940年(美国)。根据材料可知,汽车、电动洗衣机等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突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与家用电器普及率提高,A项正确;美国虽然在二战过程中大量获利,但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B项;国家干预经济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但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经济危机破坏性大,对美国影响较大,排除D项。故选A项。
30.A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息息相关,①正确;美国时间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②正确;中国错过工业革命显然与中国国情有关,③正确;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显然是国家稳定有关,④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
3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据材料“撒切尔夫人要求高级文官接受议会特别委员会的日常问责,布莱尔成立的首相办公室特别顾问更是可以直接向文官下达指令和指导意见”,可知,高级文官接受议会特别委员会的日常问责,布莱尔成立的首相办公室特别顾问更是可以直接向文官下达指令和指导意见,文官与政府政策的联系更加密切,说明英国文官政治化趋势明显,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信息,排除B项;“有效保证”,表述夸大,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文官的政治化趋向,并未提及立法权与行政权的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32.D
【详解】根据材料“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可知文官制度规范了国家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与管理,实现在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排除A项;文官制度不能消除政党政治的弊端,排除B项;工业化进程是西方文官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3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可以概括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①符合题意;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参与政治活动,可以概括为政治中立,工作隐名,②符合题意;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可以概括为职务常任,论功晋升,③符合题意;①②③B项正确;文官必须忠实执行政策,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但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是忠诚政党,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官是一种职业,并且可长期任职,呈现出了职业化的特征,B项正确。“政府中的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文官规模较小不符合实际,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文官制度是否缺乏“监督机制”,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公务员制度”是否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3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英国政府要求文官“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更要精通某个专业领域”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样有利于提高文官的文化水平、工作能力,促进英国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对文官的专业性考核”不会阻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排除A项;材料时间是“1979—1990年”,不是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奠定西方文官制度基本框架的不是这场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3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方文官制度中,文官不参与政党政治,而且队伍比较稳定,极少有人中途辞职或退职,所以他们可以保证政策执行的连续性,避免周期性动荡,这意味着文官制度已经成为西方政治的稳定器,B项正确;A项错在“决定”,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D项错在“杜绝”,排除D项。故选B项。
3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是因为”,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尽管英国频繁倒阁,但它的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社会并未失序”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的文官在政党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公开参加政治活动,所以首相换了,但政府仍然能正常运行,同时英国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不是文官的选拔和任期,排除A项;事务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B项史实错误,排除B项;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38.A
【详解】根据材料“文官制度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实现了政治和管理分离,A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国家管理职能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官僚机构人员的增多,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文官通过何种方式任职,排除D项。故选A项。
39.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英美文官制度改革对民选政府形成有效制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英美文官制度改革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881-1943年英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1-1943年英国文官人数不断增加且速度较快,这一时期英国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文官人数增加契合了社会管理复杂化趋向,B项正确;“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文官人数增加总体上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排除C项;文官制度实现 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