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4届高三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阅设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汤(商王)名天乙。见于《世本》及《荀子·成相》篇。而《史记》仍之。卜辞有大乙,无天乙,罗参事谓天乙为大乙之讹。观于大戊。卜辞亦作天戊。卜辞之大邑商,《周书·多士》作天邑商。盖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讹也。且商初叶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却大戊。皆冠以大字,则汤自当称大乙。
——摘自王国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材料二 司马迁《史记》中列传的最初排序是《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开元二十三年奉皇帝的旨意,将“老子、庄子”一篇升为列传之首。放在伯夷之前。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唐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三年敕升於《史记》列传之首,处伯夷上,于昔藏宋刻《史记》有四,而开元本亦其一为。”
——摘编自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
材料三 西人言富国学者,以农矿工商分为四门。农者地面之物也;矿者地中之物也:工者取地面地中之物而制成致用也;商者以制成致用之物流通于天下也。四者相需,缺一不可。与《史记》之言,若合符节。
——摘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王国维认为商汤当称“大乙”而非“天乙”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修改《史记》中列传择序的目的。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研究《史记》的特点,并概述影响学者研究《史记》的因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史学家根据史料撰写历史,其呈现出来的,不是历史叙事,就是历史解释。”
材料一:“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美国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唐代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中外、胡汉混合的文化,正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唐代文明。
——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
材料三:
材料四: “化外人(外国人)于宽乡附贯安置……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唐律》
问题:
(1)上述材料哪些是历史叙事?哪些是历史解释?哪些是历史证据?
(2)材料一、二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加以验证?
(3)运用史实说明“唐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的交流会聚”。
3.青史
《史记》和《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有300余年的交汇点,其中对“三家分晋”的描述颇有不同。
材料一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使命。“三家分晋”作为《史记·赵世家》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主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但并未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含义。《资治通鉴》则删减了赵家的史料,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并把失败原因归于智伯对儒家标准的背离,即失德与“不仁”。
材料二 《资治通鉴》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停笔。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定名为《资治通鉴》。以下为《资治通鉴》卷首篇节选。
(1)阅读读材料,指出《史记》和《资治通鉴》对“三家分晋”的叙事有何不同?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篇?
4.展示
史料1甲骨卜辞: 辛巳卜,贞:呼伐羌方?
材料2: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
——《史记》
材料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4:“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从中得出商朝时期的统治的哪些信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甲骨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材料二 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做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
(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于西晋年间盗掘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中发现出土,记录了从夏代至魏襄王二十年的历史。该书记述“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放伴子丹朱”。
——摘编自吴璐瑶《试论《唐虞之道》与古本《竹书纪年》对于古史禅让记述完全相悖的原因》
材料二 《唐虞之道》编著于战国中后期,是儒家论述禅让制度较为完整的文献,将神让制推崇极至,认为只有禅让制才能化民成俗,禅让的典范就是尧舜之行:“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此后,禅让思想成为了传世千年的主流思想。
——摘编自叶达《<唐虞之道>禅让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竹书纪年》和《唐虞之道》有关禅让记述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 以圣王同祖于黄帝的思想作指导,描述一个从五帝、三王到秦、项(羽)、刘汉的政治统绪(即政权的连续性)轨迹,“五帝三王” 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统绪的渊源;它宣扬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视各民族为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它不但重视对黄帝、夏禹和秦朝的国家疆域沿革考察,而且对汉王朝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作出了全面反映,体现了司马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一种认同。
——摘编自汪高鑫 《<史记〉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材料二 辽、西夏政权都是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但在权力的运作中,汉族士大夫扮演着重要角色。辽、西夏重用汉人,吸纳中原王朝的官制建立本朝制度。耶律德光将“大契丹国”改国号为“大辽”,“大辽”有包容广大之意。党项族的元昊称帝时,国号为“大夏”,“夏”者义训为“大”,亦有继承夏朝之意。这些国号更名也是对历史文化认同的表现,同时显示出它们是“大汉”“大唐”“大宋”的延续者。
——摘编自刘开军《再现民族间心灵沟通的历史长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史记》历史叙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西夏政权修改国号的原因及其意义。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王鸣盛编写的《十七史商榷》是一部史考类史书。他在考证唐代开国功臣段志玄的史事时,比较了《旧唐书》《新唐书》及段志玄神道碑的异同,并得出自己的考证结论。(见表)。
官职 免官事 官职 赠官 年龄
《旧唐书》 骠骑将军 无 右卫大将军 辅国将军 无
《新唐书》 车骑将军 夺吐谷浑牧马逗留免 无 辅国大将军 无
段志玄神道碑 骠骑将军 隐讳“逗留免”一节 右卫大将军 辅国大将军 春秋四十五
结论 当从《旧唐书》 当从《新唐书》 当从《旧唐书》 当从《新唐书》 当从“碑”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鸣盛编写《十七史商榷》参考的史料类型,并说明他考证史事的主要方法。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于2021年人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青铜蒸馏器引发了学界关于汉代是否已出现蒸馏技术的讨论。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依据如下
材料
史料
依据一 图1西汉刘贺墓青铜蒸馏器 图2西安张家堡新莽时期青铜蒸馏器 图3上海博物馆东汉青铜蒸馏器
依据二 图4四川新农乡东汉时期类似酿造蒸馏酒的画像砖
依据三 1992年,马承源先生通过对上海博物馆馆藏东汉青铜蒸馏器的复原件进行实验,证明其蒸馏效能显著。2022年,江西省博物馆张琼、刘荃等研究员通过理论论证以及使用现代建模技术从结构、功能等方面论证了海昏侯墓青铜蒸馏器能够满足狭义蒸馏和广义的蒸馏 ——摘编自张琼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铜蒸馏器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者在论证“汉代已出现蒸馏技术”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才能使论证更充分并说明理由。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建立于儒家“大一统论”的理论基础之上。他将六个少数民族史列传纳入到“七十列传”之中,这种视各民族为一体的做法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司马迁还表达了他所处的西汉中期的历史学观念,体现了史学的时代精神,提出“见盛观衰”“承弊通变”,将史学看作探究世界的一种方式,希望在历史研究中得出国家兴衰的一般规律。换言之,他认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发现“通变”即“治乱兴替”的一般规律。
——摘编自张士民《中国史学思想和历史书写特点刍议》
材料二 梁启超1902年发表的《新史学》写道:“史学者,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面对西方史学的发达以及日本学术界对西方史学的重视程度,梁启超认为中国史籍虽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却陈陈相因,原因在于“旧史学”造成人们“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他力主摒弃传统的以帝王称号为纪年的方法,设想“惟以孔子纪年之一法,为最合于中国”。关于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梁启超主张以考古学和人类学理论为依据作相应表述,将中国历史发展划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三个阶段。梁启超的思想将散于各方的势力聚拢起来,掀起了新史学思潮,震动了当时史学界。
——摘编自张越《“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司马迁史学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司马迁取得的史学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提出“新史学”的背景及目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和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共同之处。
1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德雷德·斯科特案
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生来就是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蓄奴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1838年斯科特被主人带回密苏里州。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
德雷德·斯科特上诉理由
他曾随主人在伊利诺伊州等地区居住过4年,伊利诺伊州的宪法禁止奴隶制。因此在此期间他应是自由人而非奴隶。依密苏里州的法律规定,任何被不正当奴役的奴隶均可为其获得自由而提出诉讼,包括黑人和白人。密苏里州处理自由诉讼的司法实践还表明,此类诉讼奉行“一旦自由,永远自由”的司法准则。
联邦最高法院判词
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
斯科特不能因为在自由州和没有奴隶制的领地居住过而获得自由。
——摘编自张锡盛《德雷德·斯科特案及其背景述论》等
(1)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当时美国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2)指出该案所反映的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状况,并简析该判决带来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政治发展中,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和1258年的《牛津条例》等英国宪政史上的重要文件,是国王与贵族之间妥协的产物。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是“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之间的一场妥协”。“光荣革命”给国王保留了行政管理权、决策权、大臣任免权等,这些权力必须在议会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使用,从而使英国避免了专制统治的危险,确立起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政体,也象征性地保留了君主。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案》,排除了天主教教徒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废除了国王的(法律)中止权和豁免权等;至此司法权得以独立。斗争与妥协的总趋势使英国政治制度缓慢发生质的变化,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使英国的政治文明缓慢但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政治发展》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政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判”和妥协是美国宪政的中心内容,是“原则与妥协”的对立统一。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上往往着眼于对现实利益的承认、尊重,使之可以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相比,美国近代民主制度的不同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获得独立的北美人民在以开拓者的姿态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又以主人翁的身份追求政治现代化,美国政治现代化由此起步。鉴于松散的邦联无法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实际, 1787年5月25日,55名代表聚集费城,就邦联条例的修改和联邦宪法的制定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了联邦宪法。后来,在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美国于1789年9月通过了10条宪法修正案,并将其作为联邦宪法的补充条款。联邦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巩固了北美人民在独立战争中争得的民主成果,构造了美国现代化的政治框架。
——摘编自吴海晶《美国政治现代化若干问题探析》
材料二 1871年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是普鲁士势力的放大版。其早期政治现代化进程与英、 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到一战前夕,德国在经济上已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政治上却仍然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总之,以普鲁士容克地主为代表 的传统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政治生活。除了各种法律规定的特权外,他们还享有 许多实际特权,并在政治、行政、军事等领域占据领导职位。
——摘编自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治现代化得以起步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影响。
14.材料:《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确立的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开创了世界的先例,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畏。…但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处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下的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南北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未解决。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王斯德《世界通史》
根据材料,分析1787年宪法的利弊得失?
15.议会民主制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种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的重要法案
时间 名称 主要内容
1689年 《权利法案》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
1694年 《三年法案》 规定议会是常设性立法机构,至少3年召开一次。
1697年 《年金法案》 每年拨出固定款项作为宫廷开支,长期不变。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国王继承者必须是国教徒;国王未经许可不准出国;国王不得免除终身任职的法官的职务。
1832年 《改革法令》 废除56个保守的“腐败选区”,在新兴城市新设40多个选区。
——根据阎照祥《英国史》材料二 宪法将全部立法权赋予国会,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不能代替国会立法,但能宣布违宪,不少国会议员也意识到,造成“帝王式总统”的原因从根本上不在于总统过于强大,而在于国会过于虚弱。
——摘编自赵可金《治理美国:国会的角色与模式》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议会斗争取得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斗争的实质。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分析美国“国会过于虚弱”的原因。这些反映了美国中央权力机构运转中的什么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议会民主的认识。
1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夏新华《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 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17.材料一、英国首相、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1)据材料一,归纳英国责任内阁制下权力结构体现的政治原则。
材料二 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参议院有审讯一切弹劾案的全权。……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到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总统应提名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及合众国政府其他官吏,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而任命之……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的影响。
材料三 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不向议会负责的。总统任期七年,这在一个共和制国家里是很特殊的,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王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
——摘编自[法]瑟诺博斯著《法国史》
(3)材料三体现了法国政体的哪些特点?总统任期说明了什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独立战争的硝烟未尽,美国却已险象环生:根据1777年《邦联条例》建立的邦联合国会,名为国家领导机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自身威望难以建立。1786年,马萨诸塞州负债累累、陷入绝境的农民们在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凸显了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无力在外交折冲中保护美国利益,英国拒不履行《巴黎条约》,而且与西班牙联手对合众国进行经济封锁;对内,则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邻为壑、不相往来。国内经济严重萧条,国债年息高达1200万美元,而国家年收入仅20多亿美元。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在货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
(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但是,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邦联政府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美国建国初的宪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种理论,“单一行政官”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时期。里根政府的律师团队使用与总统职责有关的宪法语言,如第二条 “授予”、“宣誓”和“注意”条款,为“单一行政官”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总统在宪法第二条 中被“授予”行政权力,但没做限制。“宣誓”条款是有争议的,因为对于“单一行政官”概念的支持者来说,它为总统提供了通过决定是否执行法律来评估法律合宪性的能力;其次,总统作为唯一直接对投票公众负责的行政部门官员,必须“注意”对法律的忠实执行。里根革命的两条战线之一的法律战线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总统必须被允许在管理国家和发挥领导作用方面拥有强有力的力量”。
——摘编自高海龙《“单一行政官”理论与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
材料二 美国宪法在确定府会关系的法理基础时,特定的宪法技术处理为府会关系的制度变迁提供了特定的轨道。从宪法设计的技术角度来看,国会的权力是明示的和列举的权力,国会所应享有的每一权力条款都非常清晰。相反,宪法关于总统权力的规定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尤其是行政裁量权赋予总统权力以极大发展空间,仅仅模糊地说“合众国的行政权赋予总统”,至于行政权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如何行使行政权,行政权的边界如何,宪法都未作详细说明。这一技术处理使得总统的责任极其广泛,与责任相关的权力如影随形。
——摘编自赵可金《现代总统制中的后现代总统一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制度制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总统权力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总统权力发展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一 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它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摘编自钱乘旦、许明洁《英国通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芬兰,某些阴谋反对瑞典国王的贵族谈论的是乔治·华盛顿。在德意志,人们以诗歌、散文、历史著作和学术性小册子抒发对美国人的热情。在英国,改革者指出:“在美国的州和联邦宪法中不同宗教团体的成员在政治上受到的待遇都是一样的”。在爱尔兰,志愿军以美国先驱者为榜样,组织起武装连队,之后,英国不得不赋予爱尔兰部分自治权。欧洲的中产阶级满意地看到那个国家人受到应有的尊敬,真正的功绩得到应得的报酬,人们对他们按照能力和贡献加以评价。
——摘编自(英)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人权宣言》确立了被称为“不朽的原则”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人权宣言》从原则上提出各项基本人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社会有权要求机关公务人员报告其工作;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摘编自赵铁生《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原则的宪章——<人权宣言>》
主题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材料四 制宪会议的大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更关心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他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顾虑,1787年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建立一个有效的和有限的联邦政府是这部宪法的核心。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主题三资本主义的扩展
材料五 在1857年末改革诏令发布之后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沙皇依靠高效的官僚机构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并且制定出相当完备的改革法案。这表明历史积攒的隐性力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力量既来自农奴制的思想危机和克里米亚战败后的政治危机,也来自于19世纪上半期俄国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不断改革。索洛维约夫说:“如果改革大业不是在专制皇权的主导下开始,那么反对派的实力将会强大得多,并会将改革完全倾覆。”在制定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亚历山大二世发挥了主持者和平衡者的作用,并且成为最终的仲裁者。他促使贵族主动提出改革,在形式上保障了贵族对改革的参与权,使得改革没有变成贵族与沙皇的公开冲突。在最为关键的土地和赎买问题上,亚历山大二世表达了平衡地主与农民利益的公正立场。在政治斗争中,他对贵族和政府的方案都采取了模糊立场这就保证了贵族对沙皇的信心,同时转移了斗争的焦点。最终在沙皇的保护下,编纂委员会(改革的中心机构)的主要成果得到保留。
——摘编自张广翔等《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
材料七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交成另一种东西。
——选自林肯《家庭纠纷》
材料八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标志。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对近代欧洲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权宣言》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确立的基本原则。
能力提升
(4)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阐释美国宪法如何体现了这一原则。
(5)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6)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特点。
(7)材料七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为了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他颁布了哪部文献扭转战局?
(8)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历史纵横
(9)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世界意义。
2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彭德怀和杨根思年表(部分)
时间 彭德怀(1898—1974) 杨根思(1922—1950)
1922年 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 出生于江苏泰兴一贫苦农民家庭。
1942年 向华北抗日军、政、民提出实行精兵、简政、增加生产三项号召。指挥对日军反“扫荡”作战。 参加浙西抗日根据地的自卫反击作战,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报告军事斗争形势。指挥青化砭等战役,基本上改变了陕北敌我形势。 在鲁南战役中再建战功,被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950年 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率领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战至剩下其一人,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壮烈牺牲。
1952年 应邀赴苏与金日成、斯大林商谈关于朝鲜停战谈判问题。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1953年 题词赞誉杨根思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杨根思烈士墓从安东迁往沈阳,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摘编自丁新约《中国共产党英烈志》等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1942年7月7日发行的《晋察冀画报》的创刊号的封面与封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写份解说词。(要求:说明创刊号的设计意图及该杂志的历史作用)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其他抗日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占领的广大地区内,广泛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政权的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出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并说明其建立的背景和作用。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1945年陕甘宁边区经济政策一览表(部分)
类别 政策名称 颁布主体 颁布时间 主要内容
农业类 农业生产互助小组暂行组织条例 边区政府 1941 规定生产互助组织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中共中央 1942 实行减租减息,保障农民的人权、地权、财权等,改善农民生活。
工业类 关于争取工业品全部自给的决定 中共中央西北局 1944 奖励边区内的地主商人创办工业,欢迎边区外的工商者来边区投资发展工业。
奖励实业投资暂行条例 边区政府 1945 规定经营工业、运输业者,三年免收营业税。
商业类 边区禁止粮食出境条例 边区政府 1941 防止边区粮食外流和顽、敌对边区粮食生产的破坏和封锁,保证边区的粮食供应。
关于贸易局工作的决定 中共中央边区政府 1941 新民主主义的贸易政策,是在抗日的战时条件下,有计划地调剂对边区之外的贸易。
金融类 各抗日根据地合作社暂行条例示范草案 中共中央 1939 各抗日根据地政府要在税收、贷款政策上对合作社予以优惠
边区农贷的基本任务和目前实施办法 边区政府 1942 银行资本和农业结合是边区金融的中心任务,农贷发放是为了增加粮棉生产。
社会动员类 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 边区政府 1939 对生产运动具有特殊成绩者均呈请奖励。
奖励劳动英雄的命令 边区政府 1943 命华边区各专员调查历年来农业生产中的劳动英雄并呈请政府奖励。
——摘编自吴佩瑶《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政策(制度)及执行效果研究》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路军总部转战山西路线图及活动大事记
1937年9月,总部到达太原。朱德等赴代县与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会谈,拟定八路军活动区域等问题。
9月下旬,八路军总部进驻五台县南茹村,在此指挥了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机场等战斗。
10月,总部抵孟县白水村,朱德指示薄一波率抗日决死队开赴晋西南创建根据地。
11月,总部召开会议,研究太原失守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问题。之后,总部到达沁县开村,彭德怀接见记者,宣布八路军与华北人民共生死。
1938年2月,总部在安泽县致电友军各将领,强调应配合保卫武汉作战。
1939年6月,总部发表谈话,斥责汪精卫投敌行为。7月到达武乡县砖壁村。后来总部曾四进四出砖壁村。10月,到达武乡县王家峪村,指挥了“百团大战”"。
1940年10至11月间,辗转四县10村,指挥反“扫荡”作战。.
1941年7月,进驻辽县麻田镇,大量组织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活动。
1942年6月,重返辽县麻田,组织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评述八路军的山西抗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
图甲 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图
图甲、图乙分别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说明从图甲到图乙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简析其原因。(要求:明确角度,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年7月28日,彭德怀在开城朝鲜停战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他说:“儿百年来,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能征服一块土地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 1950年10月,诗人牛汉奔赴沈阳,次年出版诗集《在祖国面前》,《塔》是其中的代表作,下面是其节选:
从沈阳车站走出来,我看见的是一座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顶上一辆坦克的炮筒向东南方伸着,向溃败的日本法西斯伸着。
当我走过塔的时候,我也仿佛看到千百个苏联红军英雄,流了血……英雄呵!站在这里,是历史的一块里程碑,是亚洲黑夜和白天的分界,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底幸福屏障……在柏林市中心站着,在崭新的华沙站着,在安静的布拉格河畔站着……我是一个志愿兵,当我正踏着征途,到鸭绿江南岸去的时候,我感到多么幸福!这是中国人民胜利的时代,这是亚洲人民胜利的时代,这是全世界人民胜利的时代。
祖国呵!援助我们的血肉兄弟朝鲜!让朝鲜人民站起来!让朝鲜人民也像中国一样站起来!让朝鲜人民也雕塑胜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底英雄的纪念塔!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以谈你对彭德怀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为抗美援朝战争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50年6月25日 朝鲜内战爆发
1950年6月27日 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美国军事介入台湾海峡
1950年7月7日 美国纠集15国,组成由美国指挥的所谓“联合国军’
1950年9月15日 “联合国军”仁川登陆,不断轰炸扫射中国东北,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1950年9月30日 韩国军队越过三八线
1950年10月19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10月~ 1951年5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发动五次战役,收复平壤、汉城
1951年7月10日 敌对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1953年7月19日 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停战协议
1953年7月27日 停战协定签字
——根据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史》整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30.明天的中国,力量源于团结。阅读下表材料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叙述 出处
1919年五月四日,为阻止巴黎和约的签字,北平的大学生们手举着一张张木牌,拉着长长的横幅,喊出最高亢的声音,摧毁府邸,冲击“敌群”,他们是先锋,激励着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和商人罢市,推动着运动的初步胜利,为历史发展迈出有力一步。 孟祥娟《论五四运动中参与主体党醒的逻辑理路》
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沦陷后,有人表示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水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面对日军残忍的杀戮,面对支离破碎的中国社会时,中华儿女强烈的忱患意识和救亡意识纷纷崛起,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救亡图存、共赴国难,“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荆惠兰《全民族抗战视域下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的四重维度探析》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工人们提出“工厂即战场,机器即枪炮”的口号,大批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和医务人员,志愿来到朝鲜,担负战地勤务和运输工作。各界人民群众一呼百应,捐款总额达55650亿元人民币(旧币),可折合战斗机3710架。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曾总结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唐文根《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漕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昴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特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农作物的交流,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人类社会?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查找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美洲的菠萝在中国引种和传播的情况。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开展奴隶贸易的四个世纪里,有总数超过38.9万的非洲人被运往了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当大西洋的奴隶贸易在18世纪达到高潮时,蓄奴制也被制度化。英国殖民地为种植园奴隶经济发展做好了准备。从1714年到美国革命前夕,奴隶制经济在殖民地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8世纪时,蓄奴制是大西洋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完成了工业革命必要的资本积累。
1790~1840年间,美国南方棉花的出口是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南方的蓄奴制为19世纪北方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本。棉花的产量不断提高,对奴隶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在美国革命的自由浪潮中,所有的北方州都废除了蓄奴制或者立法逐步解放奴隶,而南方,立法者并不愿意把逐步解放奴隶写进法律。
1863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放了叛乱地区也就是联邦未控制地区的奴隶。1865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在全美取缔奴隶制的声明,并向各州发布。此后,该声明得到了联邦各州的迅速批准,成为宪法的《第十三修正案》。
——摘自法拉格等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论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合理、史论结合)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示为学者张联朋《用唯物史观整体认识世界近代史》一文中关于世界近代史发展演变的几个视角。
视角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视角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促进)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
视角三 生产力再次推动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与加强
视角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一个视角,据此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发展的重要事件(部分)
事件 人物或作者 时间 事件 人物或作者 时间
“今我朝罢丞相” 明太祖 1380年 《本草纲目》 李时珍 1578年完稿
成立“内阁” 明成祖 1402年 引进甘薯 陈振龙 1593年
《永乐大典》 明成祖 1407年定稿 《农政全书》 徐光启 1607-1610年
司礼监开始参与批红 明英祖 始于1435-1449年期间 《醒世恒言》中施复夫妇的手工工场雇人生产 冯梦龙 始刊于1627年
徽商许世积被朝廷赐“双寿承恩坊” 明穆宗 1568年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初刊于1637年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改编任选表中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方面,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主要商业中心的演变
战国 出现了商业区“市井”
西汉 都市商业繁荣
王莽新朝 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两宋 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鄂州、江陵
明清 北京、苏州、湖州、杭州等传统大都会盛泽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朱仙镇等若干市镇
——据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整理阅读上表,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古代商业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实调用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清晰)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静悄悄的革命:工业社会的来临
材料一 下图为发表于1843年英国(笨拙)杂志的漫画(穷人国和富人国的写照)。该画还为资本家设计了一句道白:“尽管说煤窖里的境遇仍相当悲惨,但它也带来了许多奢华与享受,了解这一点也就可以让人欣慰了。”
漫画(穷人国和富人国的写照)
材料二 英国政府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法律文件:1846年废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4年颁布《工厂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1876年颁布《河流防污法》。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英国社会发展”。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出现了三个方面变化:机械设备替代人的劳动;无机能源(如蒸汽机等)取代人力和畜力;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技术得到改进,尤其是出现了冶金和化学工业。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2世纪,它使英国从一个羊毛出口国变成一个纺织品出口国,“(13世纪)实际上证明了工业革命是由于科学发明和技术革新所引起的”。也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时期真正技术优势不是工具或机器,而是仪器(钟、表、望远镜、眼镜等)。尽管这些小玩意可以作为某种生产资料来应用(主要是在航海方面),但它们的基本用途是作为有钱人的玩物。正是这种来自仪器制造的精密的钻孔和校准技术的转移,使蒸汽机的效率逐渐提高。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突破引发了社会的根本变革。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江南地方志诠释说:郊外居民所聚谓之“村”,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
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它们因地制宜地自然产生。江南的贸易场所,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附近乡民出售农副产品以及购买日常用品的农村经济集散中心。一些大镇地理位置处于周围丝、棉产地的交通中心,而其在商贸的技术、人才与管理方面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在人口密度最高、人均耕地最少的江南农村,创造了可观的GDP,没有出现绝对贫困,相反多数像是过着尚可温饱的“小康”生活。当市镇显示出经济效益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自然会行动起来,但除了财税与治安,并不插手干预市场经营,一切听任自然。在市镇可以感受到一般人的悠闲与淡泊。
我所杞人忧天的是,如果所有乡村市镇都变成“城市”,将来有一天,可能只有“城市”,没有乡村,这世界就会因单一而变得了无情趣。
——《主家范谈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对于工业革命为何发轫于英国,各国学术界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及论著 观点
①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起因在于商业的扩张往往先于并决定工业的进步
② [荷]皮尔·弗里斯《国家、经济与大分流: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和中国》 从政府财政、官僚体制等角度分析,认为政府行为和国家政策对经济转型有决定性意义
③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英国偶然的煤炭资源优势和众多的殖民地“福利”,是导致其最先开启工业革命的根由
④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根本因素是英国的政治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材料二
年份 事件
1689年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1800—1850年 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速增长
1811—1813年 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 《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 伦敦举办首届世界博览会
1867年 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紧扣材料,根据所示信息,提炼一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原因:甲骨卜辞只记载了大乙的信息,未涉及天乙的内容;商朝时期的统治者皆冠以大字。
(2)目的:彰显唐朝统治者的尊崇,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特点:中西对比,古为今用;重视工商皆本。
因素: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应用的方法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时期。由材料“卜辞有大乙,无天乙,罗参事谓天乙为大乙之讹。观于大戊。卜辞亦作天戊。卜辞之大邑商,《周书·多士》作天邑商。盖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讹也。且商初叶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却大戊。皆冠以大字,则汤自当称大乙”可得出甲骨卜辞只记载了大乙的信息,未涉及天乙的内容;商朝时期的统治者皆冠以大字。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由材料“唐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三年敕升於《史记》列传之首,处伯夷上,于昔藏宋刻《史记》有四,而开元本亦其一为。”可知,唐朝修改《史记》中列传择序的目的是彰显唐朝统治者的尊崇,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西人言富国学者,以农矿工商分为四门。农者地面之物也;矿者地中之物也:工者取地面地中之物而制成致用也;商者以制成致用之物流通于天下也。四者相需,缺一不可。与《史记》之言,若合符节。”可得出中西对比,古为今用;重视工商皆本。第二小问因素:由材料及所学可知,影响学者研究《史记》的因素包括: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研究者所处的时代特征、研究者应用的方法等。
2.(1)材料一是历史叙事,材料二是历史解释,材料三、四是历史证据
(2)更多的考古实物证据和更多的文献资料证据加以验证。
(3)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输入中国;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历史叙事是指平铺直叙,历史解释是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评论、解释,历史证据是历史史料。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是讲述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材料二是评述唐朝文化产生的影响。材料三是当时的壁画,属于史实。故可概括得出答案。
(2)材料一二都属于后人整理改造后的内容,要加以验证要通过考古考证等途径增加一手史料的内容。
(3)结合唐朝文化内容的多元化特点及相关成就概括回答即可。
3.(1)①叙事目的:《史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资治通鉴》为探索治国之道;②叙事体例:《史记》为纪传体;《资治通鉴》为编年体;③叙事定位:《史记》把“三家分晋”定位为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资治通鉴》则把其定位为划分时代界限的标志性事件;④叙事角度:《史记》主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资治通鉴》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
(2)①时代背景:宋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也形成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②写作意图:维护传统秩序,强调名分、尊君抑臣,强调社会稳定和中央集权。
③叙事标准:《资治通鉴》遵循儒学的叙史标准—坚持儒家的价值观、秩序观与制度观。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意味着“三家分晋”正式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是“礼崩乐坏”合法化、周朝传统统治秩序完全遭到破坏的标志,影响深远,因此以其为开篇,开宗明义地表达治国应“以礼为之纲纪”的写作宗旨。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①叙事目的:结合两者叙事目的不同,可分析出《史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资治通鉴》为探索治国之道;②叙事体例:结合所学可知,《史记》为纪传体;《资治通鉴》为编年体;③叙事定位:根据材料“但并未赋予其特殊的政治含义”、“并把失败原因归于智伯对儒家标准的背离”可分析出《史记》把“三家分晋”定位为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资治通鉴》则把其定位为划分时代界限的标志性事件;④叙事角度:根据材料“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资治通鉴》则删减了赵家的史料,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可分析出《史记》主要从成功者赵国的角度进行讲述;《资治通鉴》更多从失败者智伯的角度叙事。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可从《资治通鉴》的时代背景(北宋的统治危机、儒学复兴)、写作意图(维护传统秩序)、叙事标准(儒家的价值观、秩序观与制度观)等角度进行分析。①时代背景:宋初鉴于唐末五代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效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也形成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②写作意图:维护传统秩序,强调名分、尊君抑臣,强调社会稳定和中央集权。③叙事标准:《资治通鉴》遵循儒学的叙史标准—坚持儒家的价值观、秩序观与制度观。司马光认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意味着“三家分晋”正式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是“礼崩乐坏”合法化、周朝传统统治秩序完全遭到破坏的标志,影响深远,因此以其为开篇,开宗明义地表达治国应“以礼为之纲纪”的写作宗旨。
4.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商朝(中国)。关于据材料得出商朝时期的统治的哪些信息,由材料“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可见,诸侯是否听命于商朝取决于商朝是否强大,因此我们可以推知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由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可知,这体现出神权思想;由材料“辛巳卜”可知,商王是最高统治者,遇到大事喜欢占卜,综合起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由材料“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可知,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5.(1)史料类型:《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二层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重要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高,文献史料因受时代、作者主观意图和资料来源等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要加以甄别。
【详解】(1)史料类型: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史学研究方法:根据材料二中“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可知,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是,二层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价值:根据材料二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做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类史料可知,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重要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高,文献史料因受时代、作者主观意图和资料来源等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要加以甄别。
6.不同:《竹书纪年》认为禅让是血腥暴力的权力争斗;《唐虞之道》认为禅让是权力的和平过渡。
原则:坚持唯物史观;科学性(或真实性,辨别史料真伪);发展性(吸收前沿研究成果);全面性(或互补性或多样性,多视角收集史料)。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不同:根据材料“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后稷放伴子丹朱”可知,《竹书纪年》认为禅让是血腥暴力的权力争斗;根据材料“尧舜之行,爱亲尊贤。爱亲故孝,尊贤故禅。孝之方,爱天下之民。禅之传,世亡隐德。”可知,《唐虞之道》认为禅让是权力的和平过渡。
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史料运用与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坚持唯物史观;科学性、真实性;发展性;全面性、互补性、多样性,多视角收集史料等原则。
7.(1)特点:政治统绪性;民族一体(同源)性;疆域认同性。
(2)原因:汉族士大夫的作用;中原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权正统性的需要;统治者的推动。
意义: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加强了历史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再次形成的进程。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描述一个从五帝、三王到秦、项(羽)、刘汉的政治统绪(即政权的连续性)轨迹”,得出政治统绪性;依据材料“它宣扬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视各民族为中国历史的共同创造者”,得出民族一体(同源)性;依据材料“司马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一种认同”,得出疆域认同性。
(2)原因:依据材料“但在权力的运作中,汉族士大夫扮演着重要角色”,得出汉族士大夫的作用;依据材料“辽、西夏重用汉人,吸纳中原王朝的官制建立本朝制度”,得出中原政治制度的影响;依据材料“这些国号更名也是对历史文化认同的表现”,得出政权正统性的需要;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得出统治者的推动。
意义:从国家治理角度分析,得出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依据材料“这些国号更名也是对历史文化认同的表现”,得出加强了历史文化的认同;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分析,得出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再次形成的进程。
8.类型:文献史料(官私史书)、实物史料(碑刻)。
方法:直接比勘法(根据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记载、不同资料经过比较与查对来判断是非真伪);碑史互证(物证法,利用文献以外的实物资料进行考证)。
【详解】根据材料“比较了《旧唐书》《新唐书》及段志玄神道碑的异同”可知王鸣盛编写《十七史商榷》参考的史料类型有文献史料(官私史书)、实物史料(碑刻)。根据所学史料实证中“二重证据法”相关知识可知他考证史事的主要方法有直接比勘法(根据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记载、不同资料经过比较与查对来判断是非真伪);碑史互证(物证法,利用文献以外的实物资料进行考证)。
9.研究方法:考古研究、现代技术印证。
补充史料:文献类史料、实物史料等。
理由:在历史学研究中,我们应将考古成果与文献记载等史料相结合,多重史料互证。
【详解】本题属于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汉代(中国)
第一小问研究方法,据材料“依据一、依据二”得出考古研究;据材料“依据三……理论论证以及使用现代建模技术”得出现代技术印证。
第二小问补充哪些史料,据所学可知,除了上述做法我们还可以补充文献类史料、实物史料等。
第三小问理由,据所学可知,历史研究中要想得出科学性认识我们需要将考古成果与文献记载等史料相结合,做到多重史料互证。
10.(1)特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体现出“大一统”的民族观念;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
成就: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
(2)背景:戊戌变法失败,封建势力强大;《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史学思想的传入。
目的:抨击旧史学与其中的崇古、尊君思想;推崇“民史”以开民智;借史学实现反封建的政治诉求。
(3)都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都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详解】(1)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王朝。根据材料“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建立于儒家‘大一统论’的理论基础之上”可以得出特点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和特点二体现出“大一统”的民族观念。根据材料“他认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发现‘通变’即‘治乱兴替’的一般规律”可以特点三得出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王朝。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司马迁的史学成就: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史记》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
(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政府(近代)。根据材料时间1902年,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失败,封建势力强大;《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史学思想的传入。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政府(近代)。根据材料“‘旧史学’造成人们‘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他力主摒弃传统的以帝王称号为纪年的方法”可以得出目的一抨击旧史学与其中的崇古、尊君思想;根据材料“关于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梁启超主张以考古学和人类学理论为依据作相应表述,将中国历史发展划分为上世史、中世史和近世史三个阶段”可以得出目的二推崇“民史”以开民智;根据材料“梁启超的思想将散于各方的势力聚拢起来,掀起了新史学思潮,震动了当时史学界”可以得出目的三借史学实现反封建的政治诉求。
(3)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和晚清时期。主要从西汉和晚清的共性问题分析,得出结论都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都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都深刻影响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11.(1)特点:中央与地方分权(联邦制下地方有部分权力);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奴隶主利益);重视运用法律加强社会治理(重视法治);有种族歧视色彩。(五选三)
(2)状况:南北双方矛盾重重(经济上南北存在差异/南北方对待奴隶制存废问题意见不一);(三取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联邦体制存在弊端(1787年宪法存在弊端/民主政治存在弊端/法律不完善);(四取一)存在种族歧视情况。
影响:(必须有提示语,否则只能给状况分)激化社会矛盾,埋下内战隐患(加剧南北矛盾,对美国内战起了诱导作用/激化黑人与奴隶主的矛盾/维护了黑人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四取一)激发黑人民权意识,推动争取公民权的斗争(客观上推动法律改革/引发民众对美国民主体制的反思/激发黑人的抗争)(四取一)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美国。根据材料“1846年斯科特在一个反对奴隶制律师的帮助下,向密苏里州法院起诉,要求自己和家人的自由,最终败诉。1854年斯科特的律师将此案上诉到最高法院”“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可知,中央与地方分权(联邦制下地方有部分权力);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根据材料“1857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首席大法官宣读了判词,并获得多数法官的支持”“《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可知,重视运用法律加强社会治理(重视法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奴隶主利益);根据材料“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可知,有种族歧视色彩。
(2)状况: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美国。根据材料“德雷德·斯科特出生在美国南方的弗吉尼亚州,他生来就是奴隶。1834年由主人将他从蓄奴州密苏里州(蓄奴州)带到伊利诺伊州等禁止奴隶制的自由地区,并娶妻生女”可知,南北双方矛盾重重(经济上南北存在差异/南北方对待奴隶制存废问题意见不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材料“黑人(无论自由与否)并不包括在宪法中的‘公民’一词中,因而不能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特权。因为殖民地时期以及独立革命时期,美国的公众舆论并不把黑人视为公民。《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可知,联邦体制存在弊端;存在种族歧视情况。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美国。根据材料“《联邦宪法》通过以后,联邦国会的立法也从未把黑人当做公民对待。国会无权禁止合众国领土的奴隶制,从而剥夺合众国公民的‘奴隶财产’。因此,国会通过的一切禁止奴隶制的法律都是违宪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激化社会矛盾,埋下内战隐患(加剧南北矛盾,对美国内战起了诱导作用/激化黑人与奴隶主的矛盾/维护了黑人奴隶制,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发展);激发黑人民权意识,推动争取公民权的斗争(客观上推动法律改革/引发民众对美国民主体制的反思/激发黑人的抗争)等方面分析影响。
12.(1)特点:发展过程的渐进性;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妥协;保守性和创新性结合
(能承传统又发展创新);立足国情;保持了政局总体稳定。(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完善的成文宪法;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特点:从发展时间线来看,发展过程的渐进性;根据材料“这些权力必须在议会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方可使用,从而使英国避免了专制统治的危险,确立起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新政体,也象征性地保留了君主”可知,从各种政治势力的发展来看,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妥协;从对传统的继承来看,保守性和创新性结合;根据材料“斗争与妥协的总趋势使英国政治制度缓慢发生质的变化,专制君主制演变为君主立宪制,使英国的政治文明缓慢但稳定而有序地向前发展。”可知,从对国情的结合来看。立足国情,保持了政局总体稳定。
(2)不同:根据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的政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归纳出完善的成文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联邦制、三权分立。
13.(1)背景: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欧洲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意义: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推动了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为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独特性: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政治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形势。
影响:使德国宪政体制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强化了容克贵族对德意志帝国的控制能力;加剧了容克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分歧与矛盾;不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加剧了德国军国主义倾向。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获得独立的北美人民在以开拓者的姿态致力于经济建设”可知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根据“鉴于松散的邦联无法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实际, 1787年5月25日,55名代表聚集费城,就邦联条例的修改和联邦宪法的制定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产生了联邦宪法”可知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根据“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美国于1789年9月 通过了 10条宪法修正案”可知欧洲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较快发展,美国政治近代化也在不断发展。
意义:根据“巩固了北美人民在独立战争中争得的民主成果”可知巩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推动了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根据唯物史观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可知为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对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2)独特性:根据材料二“到一战前夕,德国在经济上已成为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政治上却仍然是传统的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可知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政治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形势。
影响:根据材料“普鲁士容克地主为代表 的传统统治阶级牢牢地控制着德国的政治生活”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使德国宪政体制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强化了容克贵族对德意志帝国的控制能力;同时由于“资产阶级只是通过没有实权的帝国议会在参与意义上加入了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加剧了容克贵族与工业资产阶级的分歧与矛盾,不利于德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容克贵族在“军事等领域占据领导职位”所以加剧了德国军国主义倾向。
14.①意义(积极):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使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留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如承认黑人奴隶制,妇女无选举权;各州权利过大,为地方对抗中央提供可能,为内战埋下伏笔。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87年的美国。①意义(积极):根据材料“《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可分析出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根据材料“确立的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开创了世界的先例”可分析出使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根据材料“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和统一,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畏”可分析出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性:根据材料“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处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下的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可分析出留下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如承认黑人奴隶制,妇女无选举权;结合美国内战的史实可分析出各州权利过大,为地方对抗中央提供可能,为内战埋下伏笔。
15.(1)成果:保证议会立法权;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宫廷和国王权力;中等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
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
(2)权力分配:总统是政府首脑(或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
原因: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
特点:制约与平衡。
(3)认识:议会民主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国情产生不同的议会制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成果,根据材料一“保证议会的立法权”得出保证议会立法权;根据材料一“规定……至少3年召开一次”得出定期召开议会;根据材料一“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得出限制宫廷和国王权力;根据材料一“在新兴城市新设40多个选区”得出中等阶级(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选举权。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斗争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第一小问权力分配,根据材料二“宪法将全部立法权赋予国会,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不能代替国会立法,但能宣布违宪”并结合所学可知,总统是政府首脑(或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拥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根本上不在于总统过于强大,而在于国会过于虚弱”可知,总统能否决国会立法,最高法院能宣布国会通过的法律违宪。第三小问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中央权力机构运转中体现了制约与平衡。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美。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议会民主的认识多角度展开即可,如从减少决策失误角度分析,得出议会民主有利于减少行政决策失误;从代表的阶级利益分析,得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从不同的国情分析,得出不同的国情产生不同的议会制度。
16.(1)特征:独立自主性(原生性);不成文性;延续性(保守性)。(任答两点即可)
(2)进步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相同点:资产阶级掌权;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详解】(1)特征:根据“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得出独立自主性(原生性);根据“‘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得出不成文性;根据“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得出延续性(保守性)。
(2)进步意义:根据所学可得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相同点:结合西方民主代议制的内容可得出资产阶级掌权;司法独立;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17.(1)权力制衡、人民主权、集体负责制、少数服从多数等。
(2)可避免滥用职权(可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互相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3)特点:法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权力中心在议会。
说明:法国共和制保留封建残余,是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
【详解】(1)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责任内阁”、“监督内阁”可分析出权力制衡、人民主权、集体负责制、少数服从多数等。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众议院……有弹劾(违法失职的总统、副总统和高级文官)的全权”可分析出可避免滥用职权或可避免独裁或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材料“经参议院的协议及同意,并得到该院出席议员三分之二赞成时,总统有权缔结条约”可分析出但是,有时也会出现互相扯皮,甚至相互否决,导致效率低下,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特点:根据材料“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不向议会负责的”可分析出法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权力中心在议会。
说明:根据材料“总统任期七年,这在一个共和制国家里是很特殊的,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王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可分析出法国共和制保留封建残余,是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
18.(1)困境:邦联政府软弱无力;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引发农民反抗;对外无力维护美国利益:对内无法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国内经济萧条,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任答3点)
(2)评价:积极: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理想;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防止了专制出现,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任答2点即可)
消极:是资产阶级民主,具有阶级性;存在严重的种族、社会歧视问题。(任答1点即可)
【详解】(1)困境:根据材料“根据1777年《邦联条例》建立的邦联合国会,名为国家领导机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自身威望难于建立。”“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邻为壑、不相往来。”得出邦联政府软弱无力;“1786年,马萨诸塞州负债累累、陷入绝境的农民们在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凸显了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得出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引发农民反抗;根据材料“对外,无力在外交折冲中保护美国利益,英国拒不履行《巴黎条约》,而且与西班牙联手对合众国进行经济封锁”得出对外无力维护美国利益;根据材料“对内,则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得出对内无法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国内经济严重萧条,国债年息高达1200万美元,而国家年收入仅20多亿美元”得出国内经济严重萧条,政府无力偿还债务。
(2)评价:由材料“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有利于防止专制出现,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理想: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由材料“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可知,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由材料“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可知,存在严重的种族、社会歧视问题。
19.(1)发展趋势:日益成为“单一行政官”借助宪法否定法律;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原因:三权分立体制存在缺陷;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具有模糊性;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影响:使总统的权力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三权分立体制的限制;总统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增强;不利于美国政治秩序的稳定。
【详解】(1)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它为总统提供了通过决定是否执行法律来评估法律合宪性的能力”可归纳出日益成为“单一行政官”借助宪法否定法律;根据材料“总统必须被允许在管理国家和发挥领导作用方面拥有强有力的力量”可归纳出行政权力不断扩张。原因:根据材料“宪法关于总统权力的规定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至于行政权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如何行使行政权,行政权的边界如何,宪法都未作详细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三权分立体制存在缺陷、宪法对总统权力的规定具有模糊性及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等角度进行分析。
(2)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使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三权分立体制的限制、总统对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增强、不利于美国政治秩序的稳定等角度进行分析。
20.(1)背景:英国社会基础的变动(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启蒙运动兴起,启蒙思想提供理论基础;英国的历史传统;1688年光荣革命,改变了王权的来源,等等。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2)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反封建思想的传播;促进了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有利于劳动致富和崇尚奋斗观念的传播。
(3)原则:人人平等;主权在民;法治主义;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任答三点即可)
(4)基本原则: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代议政府原则。
阐释: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这三权之间分立的状态十分明显,同时又保持着一种互相牵制互相平衡的关系。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代议政府原则:总统和议会由选举产生。
(5)背景:农奴制的危机;克里米亚战争战败;俄国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不断改革,沙皇依靠官僚机构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改革派实力弱小,守旧的贵族地主力量强大。(任答四点即可)
(6)特点:有很强的继承性;具有相当程度的公正性;改革自上而下;沙皇充当了主持者、平衡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制定了相当完备的改革法案;平衡了地主与农民的利益;以维护沙皇统治为根本目的,(任答四点即可)
(7)主张: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8)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
(9)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为世界其他地区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榜样和借鉴经验,是欧美乃至亚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保障,是资产阶级捍卫自身权益的政治工具,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转型。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背景:根据材料“这其实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到了1688年,英国的统治阶层已齐心协力,下决心要把詹姆士二世搞下台。他们不能容忍专制制度的恢复,更不能接受天主教的复辟;但同时,他们也不愿再看到新的革命,不愿让下层民众再参与国家政体的设计。”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英国社会基础的变动,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启蒙运动兴起,启蒙思想提供理论基础;英国的历史传统;1688年光荣革命,改变了王权的来源等角度进行说明。
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影响:根据材料“在芬兰,某些阴谋反对瑞典国王的贵族谈论的是乔治·华盛顿。在德意志,人们以诗歌、散文、历史著作和学术性小册子抒发对美国人的热情。”可知,推动了欧洲国家的反封建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在爱尔兰,志愿军以美国先驱者为榜样,组织起武装连队,之后,英国不得不赋予爱尔兰部分自治权。”可知,促进了自由、平等和民族独立思想在欧洲的传播;根据材料“欧洲的中产阶级满意地看到那个国家人受到应有的尊敬,真正的功绩得到应得的报酬,人们对他们按照能力和贡献加以评价。”可知,有利于劳动致富和崇尚奋斗观念的传播。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法国大革命时期。
原则:根据材料“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可知,人人平等;根据材料“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社会有权要求机关公务人员报告其工作”可知,主权在民;根据材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可知,法治主义;根据材料“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可知,三权分立;根据材料“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可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87年(美国)。
基本原则:根据材料“制宪会议的大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更关心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可知,三权分立原则;根据材料“他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可知,联邦制;根据材料“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可知,代议政府原则。
阐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这三权之间分立的状态十分明显,同时又保持着一种互相牵制互相平衡的关系;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代议政府原则,总统和议会由选举产生。
(5)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1年(俄国)。
背景:根据材料“在1857年末改革诏令发布之后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沙皇依靠高效的官僚机构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并且制定出相当完备的改革法案。这表明历史积攒的隐性力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力量既来自农奴制的思想危机和克里米亚战败后的政治危机,也来自于19世纪上半期俄国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不断改革。”可知,农奴制的危机,克里米亚战争战败,俄国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不断改革,沙皇依靠官僚机构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根据材料“如果改革大业不是在专制皇权的主导下开始,那么反对派的实力将会强大得多,并会将改革完全倾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改革派实力弱小,守旧的贵族地主力量强大。
(6)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1年(俄国)。
特点:根据材料“在1857年末改革诏令发布之后的短短三年时间里,沙皇依靠高效的官僚机构搜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并且制定出相当完备的改革法案。这表明历史积攒的隐性力量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力量既来自农奴制的思想危机和克里米亚战败后的政治危机,也来自于19世纪上半期俄国政府在农民问题上的不断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有很强的继承性;具有相当程度的公正性;改革自上而下;沙皇充当了主持者、平衡者和仲裁者的角色;制定了相当完备的改革法案;平衡了地主与农民的利益;以维护沙皇统治为根本目的等角度进行说明。
(7)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61年——1865年美国内战时期。
主张:根据材料“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交成另一种东西。”可知,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文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8)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特点:根据材料“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可知,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而且涉及领域广泛;根据材料“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