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南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1.太平军所到之处,常在旷地搭高台,然后鸣锣传集军民听“讲道理”。“讲道理”一般会从太平军的纪律、民情、军情等方面入手,讲解各项政策与拜上帝教思想。这一活动( )
A.意在宣传宗教思想 B.是对基层民主的探索
C.丰富了乡约的内容 D.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
2.有学者指出,庞大的清帝国在付出骇人的代价―中国人口从1851年的4.36亿减少到1867年的大约2.8亿之后,终于开始缓慢地恢复了秩序和元气。1851-1867年中国人口减少主要与哪一事件有关
A.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义和团反帝运动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废除一切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基层组织。以下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参照西方制度设计的社会改造方案
B.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
C.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曾在太平天国控制区域内广泛实施
4.1851年,洪秀全正式宣布起义,定国号为“太平天国”。 “太平”一词,在我国史书上屡见不鲜,在洪秀全的早期诗文中亦随处可见。“天国”一词则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可见,洪秀全定国号为“太平天国”( )
A.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特征 B.矛头直指列强侵略行为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诉求 D.意在建立近代民主政权
5.英国海军军官游历太平天国后记载:“太平天国已经废除了妇女缠足的恶俗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的两个改革,这两项也是以往欧洲人最为嘲笑的内容。”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质
C.促使农民思想觉悟提高 D.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6.天京变乱后,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依古制而惠四方”的建议,主张“人则尽孝悌,出则真忠报 国”的人才观,并在苏州、常州等地颁发“田凭”,农民“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 “照旧交粮纳 税”。李秀成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
C.践行《天朝田亩制度》基本原则 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7.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开设工厂,制造火车、轮船,兴建铁路、公路,创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鼓励个人投资和创造发明等。这些主张
A.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符合当时社会走向近代的发展趋势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D.得到太平军广大将士的支持与响应
8.“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以经济劝导为主,要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时局战局的恶化
C.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 D.商品经济的发展
9.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 ( )
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10.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1861年,太平天国颁布法令“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倘有托词延宕,一经控迫,抗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民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B.绝对平均主义难以实现
C.太平天国政策朝令夕改 D.传统农耕经济受到冲击
11.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12.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因制定颁布于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对这一学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B.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开始建立
C.推动了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D.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13.1905年10月《万国公报》载:“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该评论认为废除科举制( )
A.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推动社会转型
C.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 D.导致清朝灭亡
14.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不久,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和教育普及 B.旨在培养推行维新变法的新式人才
C.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D.推动中国教育和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15.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16.晚清政府制定《奖励章程》奖励留学生,其中规定:凡从外国正式高等学堂以上学堂毕业的留学生,回国后参加政府考试,考试列入最优等的给予进士出身,列人优等及中等的给予举人出身,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这一举措( )
A.一定程度上顺应近代化要求 B.反映了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C.反映了国内新式教育的匮乏 D.说明清政府放弃了思想控制
17.1898年,清朝礼部颁布的乡会试章程中规定: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请通行各省,一体遵照。以上材料说明清政府( )
A.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方式 B.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C.变革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建立了近代学校制度
18.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该章程的颁布( )
A.使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B.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
C.有利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D.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9.1905年,张謇向清政府上奏:“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驳驳(迅速)为文明之先导矣。揮(探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然以少数之学校,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其所养成之人才,岂能蔚为通儒,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使承学之彦,有所参考,有所实验,得以综合古今,搜讨而研论之耳。”张謇旨在强调( )
A.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B.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C.近代中国的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 D.图书馆、博物院比学校更重要
20.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1905年首批毕业生分别被授予“贡生名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
B.近代教育呈现出新旧交织的转型期特征
C.该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1.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提出,共产党应将加入国民党的党员名册交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存;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党员在国民党的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这表明( )
A.国民党左派力量增强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 D.国民党实行“清党”
22.中共某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认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巡行此议决。”这表明中共当时
A.调整了党的最高纲领 B.制定出党的最低纲领
C.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宣布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23.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 )
A.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24.1923年,孙中山对国民党人说:“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孙中山此论意在( )
A.警惕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强调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
C.表达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5.1924年,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到1926年5月,广东有农会组织的县由14个扩展到61个,增长了约3.36倍,会员由18万增至62万,增长了2.44倍。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两湖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这一现象说明( )
A.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热情 B.革命形势发展影响了农民运动
C.中国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D.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得以扩大
26.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据此推知,当时的《新青年》杂志( )
A.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 B.致力于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C.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D.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27.如表为1926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统计表。影响其党员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上海 江苏 长沙 广东
1926年10月 2266人 3225人 156915人
1927年4月 16000人 27872人 190000人 236605人
增长率(%) 606 764 51
A.国共合作实现 B.北伐胜利进军 C.黄埔军校兴办 D.北洋政府瓦解
28.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描述过这样一些场景:一个绅士模样的人在路上碰了一个农民,那绅士摆格不肯让路,那农民便愤然说:“土豪劣绅!晓得三民主义吗?”长沙近郊菜园农民进城卖菜,老被警察欺负。现在,农民可找到武器了,这武器就是三民主义。当警察打骂卖菜农民时,农民便立即抬出三民主义以相抵制。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D.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29.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湖南,中国共产党把农民协会组织机构延伸至各村﹐成立村农民协会,规定“村农民协会为农民协会基本组织,为会员间及会员与此同时级农民协会间联络之主要场所”。农民协会转变成以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现代性革命组织。该状况( )
A.使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转型 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适应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 D.为土地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证
30.1927年3月,北京《晨报》发表了一幅漫画,将当时的社会流动现象喻为《孔雀东南飞》(如图)。该现象( )
A.为中国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
B.说明知识分子实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
C.有利于巩固和壮大革命统一战线
D.反映中国由民主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变
31.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政府打击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腐败现象,安排曾经的“青帮大亨”黄金荣打扫上海街头(如下图),为改善上海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做贡献。此举旨在( )
A.为剿匪镇反塑造典型 B.展示形象树立威信
C.坚守不劳动者不得食 D.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32.下列属于建国以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是( )
①抗美援朝运动 ②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
③土地改革运动 ④“三反”“五反”运动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33.1949年10月,大陆尚未全部解放,反革命势力还很猖獗,长期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有待恢复,群众组织和觉悟程度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体现出
A.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政权 B.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
C.祖国完成统一的艰难性 D.政协制度实行的必要性
34.1950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举行各民主党派学习座谈会,每两周一次,学习内容主要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方法以自学为主,以小组讨论和报告为辅。这一活动( )
A.促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C.旨在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D.植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
35.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并于1950年和1952年先后举行新年画作品评奖活动,选出了《毛主席大阅兵》《劳动换来光荣》《保卫和平》等具有典型性的获奖作品。此时的新年画运动( )
A.有利于增强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 B.旨在宣传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C.广泛选取农民加入合作社的题材 D.反映社会主义时期的精神风貌
36.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展一系列革故鼎新活动,革除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姐妓、鸦片、赌博等社会恶习。同时,采取措施树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平等互助、报苦创业等社会新风气,革故鼎新活动( )
A.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C.提供了经济建设的精神动力 D.树立了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
37.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曾谈道:“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 B.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从严治吏以巩固新生政权 D.严刑峻法以提高治国水平
38.1949年9月,《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保护工人、农民、小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和私有财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强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方针,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利用”与“限制”。新中国此举
A.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B.凸显社会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C.得益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D.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9.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国掀起政治学习的高潮。各地创办了各种短期的政治大学或训练班,帮助知识分子建立起革命的人生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短期内,有20余万人人学了这类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学习主要是为了( )
A.提高知识分子理论素养 B.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
C.贯彻和落实“双百”方针 D.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0.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经济周报》并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 )
时期 核心内容 代表文章
1945年底 全面客观盘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提出对症下药的智慧之策,响应和平建国号召。 《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之展望》 《略论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1947年初 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勘误》 《经济常识的研究方法》
1949年7月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如何处理城市经济》 《试论今后的贸易管理》
A.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B.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
C.重视经济与军事相结合 D.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
41.下表所示为2004—2006年国企、民企和外企单位的缴税贡献率(企业占用的单位资产所作出的税收产出或税收贡献)。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年度平均
2004 3.2% 4.07% 2.71% 3.33%
2005 3.48% 4.41% 2.82% 3.57%
2006 3.65% 4.61% 3.06% 3.77%
A.国企的纳税金额低于民企 B.外资企业户数较少盈利较弱
C.改革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 D.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彻底变革
42.下图所示为“市场”一词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情况,其中该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3.有人说,1978年邓小平把中国领上改革航道,20世纪90年代初他再一次摆正了扭曲的改革航向。“摆正了扭曲的改革航向”是指( )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全面整顿
C.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D.“南方谈话”的发表
44.据统计,1992——1997年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5.8%、309.1%和180.6%,发展速度最快的是私营企业。这反映了( )
A.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B.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C.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45.下面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
年份 1988年 1992年 1996年 1997年
个体工商户(万户) 1452.7 1533.9 2703.7 2850.9
从业人员(万人) 2304.9 2467.7 5107.1 5441.9
——根据《中国经济史》整理
对表中数据变化,正确的解释是( )
A.城乡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强
B.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C.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
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46.1993年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表述道:“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镇待业率为2.3%。”1994年,有关内容改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5万人,年末城镇失业率为2.6%,”以上关于就业状态用词的变化反映了( )
A.思想解放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D.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活力
47.如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影响该图曲线趋势的时代主要因素是( )
A.原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 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
C.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密切 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48.2004年7月1日,修订后的《对外贸易法》开始施行。此后,中国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不仅清理了覆盖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2300多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还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借鉴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立法经验。由此可以看出中国( )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D.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逐渐推进
49. 2000—2005年中国不同经济成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国有企业 42.6 35.4 31.5 28.8 26.6 24.3
民营企业 57.4 62.9 66.3 68.9 71.3 75.7
个体 6.0 6.1 5.9 5.1 4.7 4.5
上述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国有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 D.私营企业发展比较缓慢
50.下表反映了我国1952—2018年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2 83.5% 7.4% 9.1%
1978 70.5% 17.3% 12.2%
2018 26.1% 27.6% 46.3%
A.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B.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断增强
C.农村实现全面小康 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突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建立起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在其控制区域内,通过“讲道理”活动,传播太平天国的思想、政策,有利于民众对其政权的认可,从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项正确;太平天国的“讲道理”并不局限于宣传宗教思想﹐排除A项;“讲道理”属于社会教化,为其农民运动服务,而非基层民主探索,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乡约信息,无法体现乡约内容的丰富,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是时间即可判断出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1895年,时间不符,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时间不符,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1901年,时间不符,D项错误。
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其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故B正确;《资政新篇》是“参照西方制度设计的社会改造方案”“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由于战争环境和《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广泛实施,D错误。
4.A
【详解】根据材料“‘太平’一词,在我国史书上屡见不鲜,在洪秀全的早期诗文中亦随处可见。‘天国’一词则源于西方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可知,太平天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受到西方的冲击,处于新旧交替的阶段,因此太平天国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矛头直指列强侵略行为,排除B项;洪秀全属于农民阶级,排除C项;洪秀全建立的是农民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废除了妇女缠足的恶俗……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等信息可知,太平天国开展了废除封建社会妇女缠、断发的陋习,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B项正确;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俗并不能说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移风易俗的措施,没有涉及农民思想觉悟的信息,排除C项;D项说法夸大了太平天国两项改革的作用,排除。故选B项。
6.B
【详解】由材料“提出‘依古制而惠四方’的建议,主张‘人则尽孝悌,出则真忠报国’的人才观……照旧交粮纳税”可知,李秀成主张恢复旧制,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通过土地私有确保政府财政税收,以达到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适应政权建设需要的目的,故选B;材料中李秀成建议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内容,A项窄化了对材料的理解,排除;“租田概作自产”“照旧交粮纳税”等内容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相悖的,故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D项也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其窄化了对材料的理解,排除。
7.B
【详解】根据材料“主张开设工厂,制造火车、轮船,兴建铁路、公路,创办银行,发行纸币,推广保险,鼓励个人投资和创造发明”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主张开设工厂、兴建铁路、公路等,符合当时社会走向近代化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体现绝对平均主义理想的是《天朝田亩制度》,而不是《资政新篇》,A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C项错误;《资政新篇》是中国人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潮流,但由于不能体现农民阶级革命要求,没有得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支持,D项错误。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天国处于衰退时期,军事和政治形势急剧恶化,急需通过征收赋税来应付开支、巩固政权,B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这一时期太平天国处于衰退时期,基层政权不稳,排除C项;经济劝导不等于发展商品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新国家之思想”是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写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显然这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项正确;A项错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并非从太平天国运动材料开始,排除A项;《资政新篇》中的思想并没有突破了中体西用,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1——1864年(中国)。根据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倘有托词延宕,一经控迫,抗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大同社会,而因为受其时代及战争环境的影响,这种绝对平均主义难以实现,在太平天国后期,颁布法令规定,“业户按亩输粮”,“佃户照额完租”,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土地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缺乏群众基础信息,排除A项;太平天国政策朝令夕改,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土地政策的变化,而非传统农耕经济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清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堂学历授予与科举相似的身份,以此减轻备考科举生员对改革的阻挠,故有利于减轻新政教育改革的阻力,D项正确;根据各学堂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出身,不属于科举制的内容,反而会对传统科举制造成冲击,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使得新式学堂得到了迅速发展,排除B项;立宪党人大多支持教育改革、主张废除科举,无需争取其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奏定学堂章程》”,及“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学制设置制度化、系统化,标志着中国学堂选官制度的正式设立,D项正确;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排除B项;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但其并非“系统学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废除科举制,象征着以科举为建制化的士大夫阶级被彻底颠覆了,大量新式学校建立,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革命和建设人才;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至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为中国社会进一步的大转型作出重大贡献,B项正确;洋务运动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社会结构发生转变,排除C项;清政府统治腐败导致清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得出清政府采用了新的教育方式及选官方式,有利于教育领域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推动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不出“全面学习”,排除A项;清末新政实施时维新变法业已失败,排除B项;材料所述属于近代选官制度变革的相关实践,而非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旧式价值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学生运动的高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回国后参加政府考试,考试列入最优等的给予进士出身,列人优等及中等的给予举人出身,考试每年举行一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教育使留学生掌握了近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而回国后参加政府的考试,可以加入清政府的官僚系统,他们加入官僚队伍有利于推动国家的近代化发展和国家治理的进步,一定程度上顺应近代化要求,A项正确;留学生回国参加的政府考试,不属于科举制的一部分,反而会对传统科举制造成冲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留学,没有涉及国内教育发展状况,排除C项;“放弃了思想控制”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898年的清朝。根据材料“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可知,清末科举考试侧重对经世致用的学问考查,说明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有所变革,C项正确;当时人才的选拔方式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建立近代学校制度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8.B
【详解】根据“该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可得出新的学堂制度改变了过去科考选官的模式,推动了近代选官制度的转变,B项正确;科举制度是1905年废除的,排除A项;当时没有九年义务教育,排除C项;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尊其绝学,盖有图书馆、博物院”可得出张謇强调西方的进步根本在于其教育的发展,以及有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资源,说明他认为公共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A项正确;学校教育只是材料中所强调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的公共教育资源也是重要方面,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教育的落后,而是西方教育的优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图书馆等与学校进行比较,二者是同等重要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1902年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中学专斋初设经、史、政、艺四科,后只保留经学一门,并增设外文、理化、史地、艺体等。”可知,清末学堂教育改革呈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特征,体现出中国近代教育新旧交织的特征,B项正确;“新式学堂已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学堂选官已经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国民党要求掌握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名册,控制其在国民党的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比例,并结合1926年蒋介石制造整理党务案事件的背景可知,国民党右派势力崛起,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严重分化,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分化,而不是国民党左派力量的增加,排除A项;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排除B项;1927年4月﹐国民党实行“清党”,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次会议是中共三大,历经工人运动失败之后,中共意识到要联合其它党派进行反帝反封,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故C项正确;党的最高纲领仍是实现共产主义,排除A项;中共二大制定出党的最低纲领,排除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宣布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3.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项正确;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A项;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排除B项;1937-1945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根据材料,孙中山说,当他单独依靠同盟会(国民党的前身)的力量开展革命时,只能发动很少的人,而国共合作后,中共组织大规模工农革命运动,起到了广泛动员群众、推动国民革命的作用,此论肯定了共产党的作用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中孙中山对共产党组织工农革命运动持肯定态度,没有表达要警惕共产党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工农的地位,而是在强调共产党的作用,认为共产党广泛发动了革命力量,排除B项;材料中“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所指并非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根据材料,1924年广东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两湖农民运动迅猛发展,而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结合所学,这种现象是因为1924年时广东是国民革命中心,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北伐军进军两湖,故两湖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可见革命形势发展影响了农民运动,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涉及土地革命,排除A项;1927年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序幕,这与材料所述时间和地点不符,排除C项;虽然,两湖农民运动迅猛发展,但广东农民运动却停滞不前,不能得出群众基础得以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年至1926年(中国)。根据材料“在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的《新青年》杂志季刊与不定期期刊中,‘社会主义’等相关词频出现超过30次,‘民族’出现8次,‘国民革命’出现5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至1926年之间,是国民革命兴起的阶段,其中“社会主义”“民族”“国民革命”等词汇的大量出现,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开辟了思想宣传的崭新路径,“开辟了”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宣传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而非民主与科学,排除B项;材料没有“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至1927年(中国)。根据材料“1926至1927年间部分省市国民党党员人数及增长率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至1927年,北伐战争由广东进行至长江流域,国民党人数也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增加,B项正确;国共合作实现是在1924年,与国民党人数增加关系不大,排除A项;黄埔军校是在广东,影响不到江苏等地,排除C项;北洋政府瓦解是在192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于1927年3月写成,材料反映了国民革命运动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的政治宣传效果,A项正确;1927年9月中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当时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排除C项;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9.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显示,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湖南,中国共产党把农协会组织机构延伸至各村,成立村农民协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状况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开展,也适应了当时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C项正确;五四运动使中国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土地革命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兴起,B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30.C
【详解】根据材料“1927年3月”“将当时的社会流动现象喻为《孔雀东南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3月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南方革命形势良好,促进了社会流动,大量知识分子南迁,有利于巩固和壮大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大革命的高涨,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为中国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排除A项;漫画反映了知识分子南迁,助推国民大革命的高涨,但当时孙中山三民主义尚未实现,排除B项;1927年3月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属于国内民主革命,而不是民族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3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诸多威胁,在此背景下,通过塑造黄金荣这一改造典型,来树立威信,旨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D项正确;“塑造典型”“树立威信”属于对材料的表面解读﹐排除A、B两项;材料中未涉及劳动产品分配原则,而是侧重对旧社会腐败人物的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32.A
【详解】“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是指建国前已经在进行的、建国后还要进行的反帝反封建任务。抗美援朝运动是从1950年到1953年,“三反”“五反”运动从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故①④不符合题意;从1949年5月至1953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部署,在各新解放区执行剿匪作战任务,故②符合题意;土地改革运动从1947年到1952年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故②③符合题意。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33.B
【详解】材料信息是:新中国刚刚成立面临着各种问题。这说明了新生政权建设任重而道远,故B项正确;新中国已经成立,故A项错误;新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完成统一问题,故C项错误;新中国政协制度在1949年9月已经基本建立,故D项错误。
34.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950年(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开展政治思想学习,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夯实思想基础,有利于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B项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排除A项;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排除C项;1953年,新中国开始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据题意可知,在文化部发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后选出了具有典型性的获奖作品,这些作品的选出能够体现民众对于国家的拥护,因此有利于增强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A项正确;根据这些年画的名称可知这些年画的内容并不涉及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和合作社的相关内容,排除BC项;1952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6.C
【详解】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一系列革故鼎新活动,树立了社会新风气,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革故鼎新活动”,主要是”革除社会恶习,“鼎新”是指树立“社会新风气”,未涉及“文化事业”,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革故鼎新”,是革除恶习,树立社会新风气,与材料“树立了人民大众的主体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7.C
【详解】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不久”“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等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急需巩固新政权,因此材料所述毛泽东的目的是加强干部廉政建设以现固新生政权,C项正确;“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是材料表象内容,不是目的,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没有推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材料所述治吏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新政权,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之初从严治吏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新政权,但不是严刑峻法,排除D项;故选C项。
38.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专政同过渡时期的情况和任务相适应,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时期“人民”主要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材料中“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经济利益”“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举措,这有利于团结民族资本主义和工商业者,发展生产,推动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因此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要改造或消灭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所示政策推动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C项因果颠倒,排除C项。故选A项。
39.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学习,主要是为了帮助知识分子理解并接受先进革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并促使其成为人民民主政权的维护者,B项正确;提高知识分子理论素养,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D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4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至1949年。据本题材料“1945年底响应和平建国号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共产党方面积极主张和平建国方针,据本题材料“1947年初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可知1947年正值内战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据本题材料“1949年7月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可知1949年内战结束,共产党主张联合各阶层共同参与建设新中国,综上可知,1945年至1949年间,中国共产党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国共产党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因“经济与军事结合”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不一致,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04—2006年民企缴税贡献率最高,且国企、民企、外企纳税贡献率都稳步增长,这表明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发展活力,C项正确;税收贡献率是指企业占用的单位资产所作出的税收产出或税收贡献,国企缴税贡献率低于民企是基于其占用的资产过大,不等同于国有企业的纳税金额绝对值低于民企,排除A项;外资企业缴税贡献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其税收存在优惠政策,“户数较少盈利较弱”是其纳税金额低的原因,而非缴税贡献率较低的原因,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所有制结构并未发生彻底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
4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市场”一词在1993年出现频率较高,C项正确;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属于对外开放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3.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他再一次摆正了扭曲的改革航向”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D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底,与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不符,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全面整顿是在1975年,与材料“20世纪90年代初”不符,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召开于1997年,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4.B
【详解】根据材料,1992——1997年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并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发展活力,B项正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开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而非1992年,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尤其强调私营企业发展迅猛,而且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故选B项。
45.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飞速增长,快速发展,说明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且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46.A
【详解】从材料统计公报表述看,就业状态用词有两处关键的变化:一是“新安排”变为“新增”,一是“待业率”改为“失业率”。“新安排”“待业”这些词汇,反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劳动者的一种独特状态,带有浓厚的旧体制色彩,国家统计局统淡化这些词汇,改用“新增”“失业”,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问题,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A项正确;市场机制的无序性弊端已显现与材料的主旨相悖,排除B项;1994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时间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排除C项;“激发了经济活力”缺乏材料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4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不断提升,可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促进了人口的流动,D项正确;影响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并非是原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排除A项;材料设问是影响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的原因,并非表现,排除B项;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推动了城乡之间经济联系的密切,D项内容包含C项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4年7月1日(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涉及外贸等诸多方面,并加强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立法经验,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事业,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为促进对外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不断改革完善法律,AC项与此并不符,排除AC项;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
4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中国)。由材料可知,2000—2005年中国不同经济成分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中,民营企业占据绝大部分,这表明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繁荣,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A项正确;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排除B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私营企业发展缓慢与材料数据相冲突,排除D项。故选A项。
50.D
【详解】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我国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效,D项正确;材料数据是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并没有涉及到城乡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仅通过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情况,无法得出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排除B项;2020年底,我国才实现全面小康,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