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夏商两代的邦联式统一、周代的分封制统一和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三种模式。此学者的划分标准是( )
A.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社会性质的变迁
C. 君主专制是否确立 D. 官僚政治的瓦解
2. 下表内容为学者丁建弘关于1871年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描述,其体现出的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特点是( )
1新帝国形式上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2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等都掌握帝国政府手中
3保留在各邦手中的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
4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①实行较为松散的联邦制度 ②帝国政府拥有巨大权力
③普鲁士在帝国内地位突出 ④各邦保留了一定的权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 1949年,《共同纲领》指出,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时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 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 D. 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4. 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 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 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5.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 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 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 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 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6. 20世纪初,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指出,“必须把分别承担这两种功能(政治和行政)的机构在法律上分开”,使政治官员的职位随政治选举或政治任命而更换,而行政官员的职位则保持相对稳定。据此判断,古德诺主张( )
A.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B. 文官保持政治中立
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D. 约束政党政治行为
7. 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 )
时间 录用规定
2005年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21年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
A. 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 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C. 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 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8. 韩非子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社会才能安定。”材料说明
A. 中国法律体系比西方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 中西方法律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要目
C. 西方法律对近代法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D. 中国法律十分严苛并且极力维护君主专制
9. 对于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意大利人贝卡里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①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②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③体现立法与司法独立 ④强调遵循先例的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0. 1982年,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2004年修宪,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体现了( )
A.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B. 民法体系的日益完善
C. 公民权利开始受到重视 D.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11. 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维护国家一统 C. 调整民族关系 D. 规范文书体例
12. 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 近代地形勘测技术进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 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 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13.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
A.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15.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宣告成立,同日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毛泽东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
A. 扭转了全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 B. 表明解放区完成了货币统一
C. 以经济手段助推了革命的发展 D. 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16. 阅读《(晚清)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图》,可知当时中国
A. 清政府关税收入不断增长 B. 通商口岸不断深入到内陆腹地
C. 贸易顺差的地位长期保持 D. 日益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 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 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 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18. 下表展示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在西方国家
时期 主要内容
古希腊时期 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
近代 1835年,英国规定地方市级政府和议会都有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美国建国后乡镇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卫生保健等,还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
A. 以教会为中心进行基层自治
B. 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
C.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 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实现了下移
19. 2021年10月,河南裴李岗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该文化遗址比仰韶文化还要早一千多年。考古学家发现遗址中有房基、灰坑、陶窖,还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据此可知,裴李岗遗址( )
A. 产生阶级分化现象 B. 出现手工业专业分工
C. 进入农业定居社会 D. 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20. 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 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22. 大约从15世纪开始,大量英国农民渐次离开土地,从自耕农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则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倒班制、罚款等举措以攫取更大利润。上述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C. 生产力大幅提高 D.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23. 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24. 1953年,美国科学家构建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分子生物学随后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基因工程工业化的热潮:到1981年,美国已成立了200多家生物工程公司,现代生物工程开始崛起。由此可知,现代科技的进步( )
A 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 B. 使得美国独霸了尖端科技
C. 促进了电子商务兴起 D. 引发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
25. “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出现反映( )
A. 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 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26. 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 “丝绸之路”的兴盛 B. 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C. 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D.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27. 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16世纪初的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当时进行交易的是国家债券;16世纪中叶,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股份公司出现,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据此可知,早期西欧证券的发展( )
A. 表明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B. 促使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 致使银行、证券和保险产品日益趋同 D. 折射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8.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一变化( )
A. 增强了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 B. 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C. 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
29. 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 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30.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市场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开始日益减少,房屋住宅建筑业在1926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居民消费达到顶点,耐用消费品已供大于求。据此可知( )
A. 生产的下降引发产品供应不足
B.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长期存在
C. 欧洲崛起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
D. 有效需求不足潜藏着经济危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的统治者大多来自法国,并在法国长期占有领地。两国间没有明确的国家政治边界,甚至英国连统一的民族语言都未形成。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英国惨败。在英王爱德华一世鼓动下,“清除英吉利语言,会遭上帝的谴责”“英格兰应当是英格兰人的”之类的口号,迅速流传。战争结束后,市民阶层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度量衡、规章制度、国内市场,需要依赖于王权的强大。另一方面,国王在财政上和政治上需要市民阶层的支持。于是,市民阶层与王权结成联盟,并在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王权最终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
1533年,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上诉法》,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并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所实施的政府改革,使英国国王的宗主权最终变成了统一的政治权力,英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陈昀岚等《从战争和改革的视角看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材料二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促成14—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6—18世纪,英国在西欧国家之间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机器发明首先出现在新兴的棉纺织业部门。英国早年的棉纺织品质量低劣,产量有限,国内畅销的棉布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为了抵制竞争,在毛纺织业者的要求下,1700年国会通过议案,严禁从印度等国进口棉布。这使国内棉布价格上涨,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棉纺织业的机器革命是从工具革新开始的。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诱发了棉纱生产的创新。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了一台包括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1737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此后,各种纺纱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说这种纺车的发明标志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加深,洋务运动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大体说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动以“自强”为主要目标,即主旨是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在继续“自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在古老的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玉米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工具革新”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工业化开端的不同之处,并简评其影响。
33. 人类商贸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规范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经历了夏商两代的邦联式统一、周代的分封制统一和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统一三个阶段、三种模式。此学者的划分标准是( )
A.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 社会性质的变迁
C. 君主专制是否确立 D. 官僚政治的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联邦式、分封制及中央集权均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项正确;材料与社会性质、君主专制及官僚政治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下表内容为学者丁建弘关于1871年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描述,其体现出的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特点是( )
1新帝国形式上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
2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等都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
3保留在各邦手中的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
4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①实行较为松散的联邦制度 ②帝国政府拥有巨大权力
③普鲁士在帝国内地位突出 ④各邦保留了一定的权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帝国形式上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得出德意志是联邦制国家,并不是松散的联邦制度,①错误;“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等都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得出帝国政府拥有巨大权力,②正确;材料“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得出普鲁士在帝国内地位突出,③正确;材料“保留在各邦手中的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得出各邦保留了一定的权力,④正确。综上可知,①错误,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1949年,《共同纲领》指出,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作政治报告时称:“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
A.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 人民已成为国家的主人 D. 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到无产阶级专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上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正确分析,这种变化说明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已经标志着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排除C项;当时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并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 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 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参考百度百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5.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 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 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 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 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信息看,宋仁宗下令废后,遭到了御史和谏官的反对,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也就是两个机构不能联合起来奏对,应该各负其责。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古代家国一体,皇帝的家事即国事,不能说不容置疑,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御史和谏官的行为遭到了皇帝的强力反击,维护了皇帝的权威,排除B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不能说宰相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6. 20世纪初,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指出,“必须把分别承担这两种功能(政治和行政)的机构在法律上分开”,使政治官员的职位随政治选举或政治任命而更换,而行政官员的职位则保持相对稳定。据此判断,古德诺主张( )
A.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 B. 文官保持政治中立
C. 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D. 约束政党政治行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由材料中“政治官员的职位随政治选举或政治任命而更换,行政官员的职位则保持相对稳定”可知,行政官员即事务官(文官)不因政治官员《政务官)的更换而更换,而是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古德诺主张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B项正确;材料中并非强调政治和行政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涉及中央集权政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对政治官员行为的约束,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表为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这些规定( )
时间 录用规定
2005年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18年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2021年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
A. 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B. 沿用了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
C. 不断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 D. 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我国关于公务员制度的相关法律及规定”可知,2005年只是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而2018年“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和“2021年的录用规定上看,从一级主任科员到其它各层次的科员录用”,2021年“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机关录用一级主任科员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公务员的考察工作”,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在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规定不断完善,说明我国在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公务员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排除A项;材料只是从2005年开始,无法判断与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只有公务员的录取办法,没有公务员的监察与考核内容,无法保证其廉洁自律,排除D项。故选C项。
8. 韩非子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论述:“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社会才能安定。”材料说明
A. 中国法律体系比西方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 中西方法律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要目的
C. 西方法律对近代法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D. 中国法律十分严苛并且极力维护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韩非子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西塞罗认为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社会才能安定。由此可知共同点是中西方法律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要目的,B项正确;当时中国的法律也不健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方法律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项。
9. 对于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意大利人贝卡里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据此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①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②坚持无罪推定原则
③体现立法与司法独立 ④强调遵循先例的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近代西方的法律规定,判决之前的某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应该给予相应的公共保护,体现了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和无罪推定原则,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法与司法的关系,不能得知立法与司法独立,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先例的遵循,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82年,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从1954年宪法的第三章改为第二章。2004年修宪,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这体现了( )
A.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B. 民法体系的日益完善
C. 公民权利开始受到重视 D.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题意可知,1982年以来,我国在宪法中越来越重视对公民人权的保护,而以人为本,重视人正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D项正确;仅根据有关人权的内容不能说明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和民法体系日益完善,排除AB项;公民权利在1982年以前就已经受到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维护国家一统 C. 调整民族关系 D. 规范文书体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要求在文书中不得用“蒙古”、“汉人”称呼蒙古族和汉族,而应称“蒙古”“内地”,这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维护国家一统,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族和汉族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调整民族关系,排除C项;规范文书体例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 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 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 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后期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后期,欧洲列强国家的相互关系向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转变,各国通过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等方式彰显国家主权,表达其对领土的所有权和管辖权,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与地形勘测技术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主权意识,非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地图并不能直接解决争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3.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
A.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 D.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可知,材料反映了民族团结思想,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准确;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材料突出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民族政策,不涉及其他国家,不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 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 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 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宣告成立,同日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毛泽东说:“人民有了自己武装,有了自己的政权,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 )
A. 扭转了全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 B. 表明解放区完成了货币统一
C. 以经济手段助推了革命的发展 D. 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48年12月1日”“现在又有了自己的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币的发行,以金融手段助推了革命进程,C项正确;此时全国尚未统一,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解放区是否完成货币的统一,排除B项;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6. 阅读《(晚清)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图》,可知当时中国
A. 清政府关税收入不断增长 B. 通商口岸不断深入到内陆腹地
C. 贸易顺差的地位长期保持 D. 日益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61年至1880年晚清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列强对清王朝的侵略加深,清王朝不断的丧失经济主权,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成为西方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日益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材料只给了从1861年至1889年的数据,所以并不能说清政府的关税收入不断增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通商口岸不断深入内陆腹地,排除B项;材料只给了关税收入增长,而关税收入只反映进口情况,并不能体现贸易顺差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北魏初期,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代政府征收赋役。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接受建议,“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设立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征发赋役。这一制度的实施( )
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 瓦解了地主庄园经济
C. 强化了基层社会治理 D.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初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把宗主督护制度改革成为了三长制,三长由国家设立,代替了原先的地主豪强在基层社会的清理户口、征发赋役等任务,因此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项正确;材料与土地制度无关,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瓦解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8. 下表展示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在西方国家
时期 主要内容
古希腊时期 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 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
近代 1835年,英国规定地方市级政府和议会都有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美国建国后乡镇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卫生保健等,还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
A. 以教会为中心进行基层自治
B. 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
C. 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D. 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实现了下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等信息可知,古希腊时期依靠村社进行基层管理,西欧封建时期依靠庄园对基层管理,近代美国主要依靠乡镇进行基层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通过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说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是基层自治,没有强调教会在基层管理的影响,排除A项;“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只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基层管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是基层自治,不代表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下移,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9. 2021年10月,河南裴李岗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该文化遗址比仰韶文化还要早一千多年。考古学家发现遗址中有房基、灰坑、陶窖,还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据此可知,裴李岗遗址( )
A. 产生阶级分化现象 B. 出现手工业专业分工
C. 进入农业定居社会 D. 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灰坑、陶窖,说明当时建造房屋、使用陶器,是定居生活,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裴李岗文化中存在可开荒用的石斧、翻地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棒,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成系统,农业已脱离初始状态,据此可知,裴李岗遗址进入农业定居社会,C项正确;阶级分化与生产力发展导致贫富分化,从而产生了私有制等现象有关,材料无这些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专业分工,排除B项;据所学,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等现象的话,可以认为是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些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0. 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 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 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的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衣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 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
22. 大约从15世纪开始,大量英国农民渐次离开土地,从自耕农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则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倒班制、罚款等举措以攫取更大利润。上述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生产管理的科学化
C. 生产力大幅提高 D. 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5世纪(英国)。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工厂制度出现以前,英国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工厂制度出现以后,生产资料为资本家所有,英国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集中在工厂进行劳作,受资本家剥削。从独立的生产者变为受剥削的工人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中提及“工厂主则颁布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实施倒班制、罚款等举措以攫取更大利润”不是在肯定工厂管理的科学化,而是讲述工厂制度对工人的束缚和压迫,故不能反映生产管理的科学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英国农民丧失土地沦为雇佣劳动力,从中看不出生产力的提高,排除C项;封建社会存在农民与地主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从农民变为工人不能断定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排除D项。故选A项。
23. 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24. 1953年,美国科学家构建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分子生物学随后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基因工程工业化的热潮:到1981年,美国已成立了200多家生物工程公司,现代生物工程开始崛起。由此可知,现代科技的进步( )
A. 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 B. 使得美国独霸了尖端科技
C. 促进了电子商务兴起 D. 引发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美国科学家构建了DNA双螺旋分子模型,分子生物学随后迅速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基因工程工业化的热潮”可知,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A项正确;美国并没有独霸了尖端科技,排除B项;材料与电子商务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25. “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出现反映( )
A. 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 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 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商人外出经商带有大量铜钱,引发贸易上的不变,推动了“飞钱”的出现,材料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D项正确;“飞钱”类似现代的汇票,并非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宋代 的交子,排除A项;唐朝时期虽然有商业的发展,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飞钱的出现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没有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6. 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 “丝绸之路”的兴盛 B. 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C. 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D.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见证了中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万里茶道”不能见证“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贸易的兴起,排除C项;中俄“万里茶道”不属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7. 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的证券交易主要是商业票据的买卖;16世纪初的里昂、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所,当时进行交易的是国家债券;16世纪中叶,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股份公司出现,使股票、公司债券及不动产依次进入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据此可知,早期西欧证券的发展( )
A. 表明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B. 促使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C. 致使银行、证券和保险产品日益趋同 D. 折射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西欧。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西欧出现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体现,折射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经济现象,未涉及世界,不能推断出世界贸易中心的格局情况,排除A项;早期西欧证券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并非因为早期西欧证券的发展促使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银行、保险,无法据材料得出银行、证券和保险产品日益趋同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28.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而且还在每年结账后于《申报》等媒体上公布账略。这一变化( )
A. 增强了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 B. 受到了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
C. 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 适应了民间股票交易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银钱账目被视为商业机密”,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钱财管理思想,但是“上海轮船招商局在管理中,不仅将账目造册刊印,任凭有股权之人随时到局查阅”,可看出洋务运动时期,西方经营模式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钱财思想模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增强国人兴办实业的信心,排除A项;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间股票交易,排除D项。故选B项。
29. 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 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 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1978年(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机械总动力、机械耕种面积、机电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用电量整体水平均较低,1978年时则有了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2年到1978年,经过一五计划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进而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水平,D项正确;1956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仅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排除A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建国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且重视农业说法笼统,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和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0.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市场对机器设备的需求开始日益减少,房屋住宅建筑业在1926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居民消费达到顶点,耐用消费品已供大于求。据此可知( )
A. 生产下降引发产品供应不足
B.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长期存在
C. 欧洲崛起冲击了美国霸主地位
D. 有效需求不足潜藏着经济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市场的消费欲望不断下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有效需求不足,潜藏着经济危机,D项正确;这一时期生产能力得到提升,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美国并未受到欧洲的冲击,而且美国只是在经济上强大,在政治方面尚未称霸,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066年诺曼征服后,英国的统治者大多来自法国,并在法国长期占有领地。两国间没有明确的国家政治边界,甚至英国连统一的民族语言都未形成。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英国惨败。在英王爱德华一世鼓动下,“清除英吉利语言,会遭上帝的谴责”“英格兰应当是英格兰人的”之类的口号,迅速流传。战争结束后,市民阶层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度量衡、规章制度、国内市场,需要依赖于王权的强大。另一方面,国王在财政上和政治上需要市民阶层的支持。于是,市民阶层与王权结成联盟,并在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王权最终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
1533年,亨利八世制定并颁布《上诉法》,宣称“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并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所实施的政府改革,使英国国王的宗主权最终变成了统一的政治权力,英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摘编自陈昀岚等《从战争和改革的视角看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历程》
材料二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促成14—16世纪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因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
【答案】(1)战争与改革推动;王权与市民阶层结盟;统一市场形成;统一民族语言形成。(任答三点)
(2)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或主权意识的增强)
利益纷争加剧(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
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推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4—16世纪的英国。据材料“1337—1453年百年战争中,‘清除英吉利语言,会遭上帝的谴责’‘英格兰应当是英格兰人的’之类的口号”、“并在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中,王权最终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通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所实施的政府改革,使英国国王的宗主权最终变成了统一的政治权力,英国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等信息可知,战争与改革推动;据材料一“市民阶层与王权结成联盟”和所学可知,王权与市民阶层结盟;据材料一“市民阶层迫切要求建立统一的度量衡、规章制度、国内市场,需要依赖于王权的强大”和所学可知,统一市场形成;据所学可知,统一民族语言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以来的欧洲。据材料二“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和所学可得出,民族国家的形成(或主权意识的增强);据材料二“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和所学可得出,利益纷争加剧(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新教和天主教的矛盾;据材料二“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和所学可得出,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推动。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6—18世纪,英国在西欧国家之间的角逐中崭露头角,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机器发明首先出现在新兴的棉纺织业部门。英国早年的棉纺织品质量低劣,产量有限,国内畅销的棉布几乎全部来自印度。为了抵制竞争,在毛纺织业者的要求下,1700年国会通过议案,严禁从印度等国进口棉布。这使国内棉布价格上涨,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棉纺织业的机器革命是从工具革新开始的。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诱发了棉纱生产的创新。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了一台包括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1737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此后,各种纺纱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说这种纺车的发明标志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洋务派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加深,洋务运动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大体说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动以“自强”为主要目标,即主旨是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在继续“自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在古老的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玉米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工具革新”所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并简析工业革命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工业革命相比,近代中国工业化开端的不同之处,并简评其影响。
【答案】(1)影响:提高了粮食产量和抗饥荒的能力;促使人口增长;推动经济作物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人地矛盾;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
(2)变化:出现工厂制度。
积极影响: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3)不同:开始于军事工业(重工业)技术设备依赖西方;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主要目的;由官方主导展开。
影响: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启了中国军事、经济、教育等近代化;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能打破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难以支撑近代民主政体的建立和运行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据材料一“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可知,提高了粮食产量和抗饥荒的能力;据材料一“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可知,促使人口增长;据材料一“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可知,推动经济作物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一“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可知,产生人地矛盾;据材料一“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可知,过度垦荒导致水土流失。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1733年,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诱发了棉纱生产的创新。1735年,英国技工约翰·怀特发明了一台包括自动纺筒和翼形纺锤的卷轴纺车,1737年这项发明获得专利。此后,各种纺纱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所学可知,出现工厂制度。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乡村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待遇有所改善。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和所学可知,开始于军事工业(重工业);技术、设备依赖西方;据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运动以‘自强’为主要目标,即主旨是适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在继续‘自强’活动的同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可知,由官方主导展开;据所学可知,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主要目的。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洋务运动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编练新式海军和陆军、制造枪炮船舰、建立外交机构、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在古老的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和所学,可从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开启了中国军事、经济、教育等近代化;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方面分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能打破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难以支撑近代民主政体的建立和运行等等。
33. 人类商贸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由于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在国内贸易发展的基础上,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欧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贸易逆差之中。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商业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世界贸易格局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现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或商帮)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写出3点可)
原因:新航路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发展。(写出2点可)
(2)特点: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任答2点可)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的逐渐形成。(任答2点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新现象:据材料“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同时粮食商品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可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据材料“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可得出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据材料“很多地方的农业染上了商业色彩”可得出商业资本集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或商帮)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据材料“由于这种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因此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可得出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结合国际因素新航路开辟,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经营可得出农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结合行业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手工业发展。(写出2点可)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世界)。据材料二示意图可见贸易的出发点在英国可得出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据材料二示意图可见贸易的产地形成了西欧、北美生产和出口制成品,亚非拉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据材料二示意图在世界各地都有贸易网可得出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任答2点可)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国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这促进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客观上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逐渐形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