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2年,河北考古人员在张家洼遗址发现西周初年四套车马器随葬的大墓,表明周人有意把势力扩展至燕南地区,将商王朝形成的北部疆域向北扩展。这一发现可说明,周代( )
A. 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分封体制 B. 拓展了中原文明的发展空间
C. 改变了商朝的地方治理模式 D. 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2. 有学者指出:“在(汉武帝以后)汉朝,《春秋》仿佛是一部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都引《春秋》解决。”这说明,西汉中后期( )
A. 先秦法律得到了延承 B. “以法治国”得到落实
C. 法律制度已基本完备 D. 儒家伦理得到了弘扬
3.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仿汉制确定士族门阀时,“魏晋旧门,入魏仍有官宦,虽官品稍低,仍列于士族,次等士族以及本非士族者,只要入魏官爵显赫,也入士族,甚至上升为高门右姓”。这一举措( )
A. 旨在瓦解东晋的统治 B. 打击了北魏守旧势力
C. 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D. 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4. 唐中期以后,社会上“逃户”现象日益严重,“流亡转徙,十室九空”,以至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这( )
A. 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 B. 促进了租庸调制的推行
C. 表明弃农经商之风盛行 D. 导致了国家管控力减弱
5.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该思想( )
A. 批判了程朱理学利己主义 B. 继承了王阳明的叛逆精神
C.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意在反对君主的专制统治
6. 下表为1891年江南制造总局每日日工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类别 洋匠 中国匠目 工匠 小工
日工资 11.4银元 1.7银元 0.65银元 0.16银元
A. 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根源 B. 洋务新式学堂兴办的原因
C. 中外工匠生产效率的差异 D. 洋务企业的封建官僚属性
7.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后,“自觉”成了人们普遍谈论的话题,且范围不断扩大,有“民族之自觉”“学术之自觉”“家庭之自觉”“体育之自觉”等。这反映了( )
A. 国人民族意识广泛觉醒 B. 青年成为反封建的主力
C. 家庭伦理开始受到冲击 D. 思想解放成社会潮流
8. 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出现的“变工队”“扎工队”等农业劳动互助组织形式,经过推广,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据此可推知( )
A. “三三制”得到了全面落实 B. 根据地粮食自给力提高
C. 农民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 D. 军民团结成为抗战的主流
9. 下图是1950年的宣传画《劳动英雄得奖荣归》。该宣传画反映了( )
A. 国家注重引导社会新风 B. 发展农业成为建设重心
C. 热爱劳动成为全民共识 D. 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10. 十九大以来,中国对外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极力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大格局。这说明,中国新时代外交( )
A. 消除了与世界各国矛盾 B. 主导了国际关系新格局
C. 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彰显了“大国责任”担当
11. 古代印加人修建了庞大的道路网,将其中心地区与四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印加人与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始终未能发明车轮和车辆,人的背是唯一运输工具。由此可推知,古代印第安文明( )
A.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B. 注重发挥人的作用
C. 具有孤立和封闭性 D. 以小农经济主导
12.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内,向领主领取份地的佃农,必须为领主服役,替领主从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手工业生产,同时领主对于自己的佃农也要有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这可用来说明,西欧庄园(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不与外部社会发生联系
C. 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平等 D. 强化了对佃农人身控制
13. 1533年,英王亨利八世颁布的《上诉法》宣称:“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进行审判。”该法案的颁布( )
A. 加剧了政治分裂倾向 B. 促进了英国政教分离
C. 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 D. 助推了民族国家形成
14. 对下面两幅图所含信息,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图1国际间采用金属的造船业的比重变化 图2全世界轮船吨位的变化
A. 英国垄断了全球运输业 B. 欧美工业化已基本完成
C. 全球市场联系得到加强 D. 列强对殖民地加紧争夺
15.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时,拉美国家中仅有古巴作为成员国参加了会议;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拉美(含加勒比)国家达到了10个。这一变化( )
A. 冲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B. 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高涨
C. 是苏联大力支持的结果 D. 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16. 有学者指出:“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压缩’的一种形式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新诠释学的基础——正在使所有社会文化形态相对化,并使它们‘平等化’。”此观点意在说明,全球化( )
A. 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B. 加剧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危机
C. 改变了贫困国家的文化落后 D. 促进了国家间文化友好交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汉至宋发生了明显转移,由北方的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江南的长江流域。下面是研究这一变化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甲: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变化
西汉 唐天宝年间 北宋崇宁年间
黄河中下游地区 70.3% 57.1% 29.9%
长江流域 20.3% 38.1% 54.3%
乙: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
材料二 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故宋人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农业地理》
(1)材料一对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史料价值,请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题材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寄予着作者的创意。
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故事梗概:黄飞鸿携十三姨、梁宽赴广州参加医学会议,遭遇了白莲教运动。白莲教大肆捣乱洋人的使馆、教堂等地盘,甚至连小学生也不放过,原来是清朝大臣纳兰元述利用其来对付革命党。黄飞鸿在国际医学会议上宣讲了传统中医文化,与参会的孙文一见如故,发觉孙文对救国更具远见。纳兰元述利用白莲教冲击英国领事馆,试图抓捕孙文、陆皓东等革命党人。黄飞鸿力助孙文脱险,捣毁白莲教总坛,揭开迷信假象,又因愤慨国运衰竭、民智未开,不惜与纳兰元述决一死战。
《男儿当自强》海报
你认为该影片寄予了作者怎样的创意?请结合影片情境和所学史实加以解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1910年德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数量等级 1871年 1910年
10万人以上 4.8 21.3
1万人—10万人 7.7 13.4
2千人—1万人 23.6 25.4
2千人以下 63.9 39.6
——摘编自徐旭华《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土地利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加快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德国农业领域扩大的不可持续性,于是,在持续工业化造成的对粮食、原料等不断增长的需求面前,刺激了德国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在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发表《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一书,提出植物生长主要靠氮、磷、钾三种基本元素,说明了施肥的科学道理,从此开始了科学的化学农业时代。同时,城市化改变了城镇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节奏,让偏僻的村庄和城镇连接起来,原先城乡之间的隔阂被推倒,改变了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姜丽丽《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71—1910年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城市化对农村影响。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2年,河北考古人员在张家洼遗址发现西周初年四套车马器随葬的大墓,表明周人有意把势力扩展至燕南地区,将商王朝形成的北部疆域向北扩展。这一发现可说明,周代( )
A. 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分封体制 B. 拓展了中原文明的发展空间
C. 改变了商朝的地方治理模式 D. 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人有意把势力扩展至燕南地区,将商王朝形成的北部疆域向北扩展”可知,西周初年周人有意识的扩展疆域范围,这有助于拓展周文化的发展空间,B项正确;材料现象出现于周初,宗法分封体制也建立于周初,材料没有时间信息,无从得出周王朝的疆域拓展是因为宗法分封体制的建立,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地方治理模式确实有所改变,但材料仅体现疆域拓展,并非治理模式变化,排除C项;“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与材料无关,且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 有学者指出:“在(汉武帝以后)汉朝,《春秋》仿佛是一部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都引《春秋》解决。”这说明,西汉中后期( )
A. 先秦法律得到了延承 B. “以法治国”得到落实
C. 法律制度已基本完备 D. 儒家伦理得到了弘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故出现在汉朝,《春秋》仿佛是一部宪法,凡有政治上和法律上的重大问题,都引《春秋》解决,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先秦法律得到了延承”,没有涉及先秦法律对后世的影响,排除A项;西汉中后期治国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法律制度已基本完备”史实表述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汉中后期以礼入法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
3. 据记载,北魏孝文帝仿汉制确定士族门阀时,“魏晋旧门,入魏仍有官宦,虽官品稍低,仍列于士族,次等士族以及本非士族者,只要入魏官爵显赫,也入士族,甚至上升为高门右姓”。这一举措( )
A. 旨在瓦解东晋的统治 B. 打击了北魏守旧势力
C. 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D. 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在北魏时期,孝文帝让之前旧的门阀士族现在仍列与士族,这有利于这些高门大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可,也就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北魏,不涉及东晋,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之前士族的优待,不是打击了北魏守旧势力,排除B项;材料重点不是说的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4. 唐中期以后,社会上“逃户”现象日益严重,“流亡转徙,十室九空”,以至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这( )
A. 推动了赋税制度的变革 B. 促进了租庸调制的推行
C. 表明弃农经商之风盛行 D. 导致了国家管控力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唐中期以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也即材料所述“田亩卖易”。社会动荡和人口迁徙导致户籍散乱,也即材料所述“流亡转徙,十室九空”“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这些情况导致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无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交纳赋税。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以财产的多少为征税标准也使得赋税负担相对更加合理,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排除B项;材料提及人口流动、土地买卖、户籍不实,而非“弃农经商”,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是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国家对地方和基层的管控仍然比较有力,排除D项。故选A项。
5.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该思想( )
A. 批判了程朱理学利己主义 B. 继承了王阳明的叛逆精神
C. 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意在反对君主的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在明末清初时期,顾炎武主张君子学习,应该知道天下之势,并且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君子为学应该怎样做,不涉及批判谁,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君子为学应该怎样做,不涉及继承谁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君子为学要有社会责任感,不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6. 下表为1891年江南制造总局每日日工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 )
类别 洋匠 中国匠目 工匠 小工
日工资 11.4银元 1.7银元 0.65银元 0.16银元
A. 洋务运动最终破产的根源 B. 洋务新式学堂兴办的原因
C. 中外工匠生产效率的差异 D. 洋务企业的封建官僚属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制造总局中的洋匠工资远高于中国工匠,这说明洋务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对西方依赖,这可用于研究洋务派为培养自己的技术人员,兴办新式学堂的原因,B项正确;洋务运动最终破产是由于其指导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缺乏技术人员,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雇用的洋匠大多挟技居奇,刻意延长工期,唯利是图,洋匠工资与其生产效率并不能成正比,排除C项;材料虽然反映了江南制造总局内部工匠的等级性,但并不能说明其封建官僚属性,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后,“自觉”成了人们普遍谈论的话题,且范围不断扩大,有“民族之自觉”“学术之自觉”“家庭之自觉”“体育之自觉”等。这反映了( )
A. 国人民族意识广泛觉醒 B. 青年成为反封建的主力
C. 家庭伦理开始受到冲击 D. 思想解放成为社会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9月(中国新文化运动)。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后,人们普遍讨论关于“自觉”的话题,且范围不断扩大,涉及民族、学术、家庭及体育等诸多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带动下,人们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重新独立思考许多方面的问题,解放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项正确;题干所述并没有仅涉及民族意识、家庭伦理方面内容,排除A、C项;青年成为反封建的主力,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
8. 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出现的“变工队”“扎工队”等农业劳动互助组织形式,经过推广,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据此可推知( )
A. “三三制”得到了全面落实 B. 根据地的粮食自给力提高
C. 农民土地所有权得到保障 D. 军民团结成为抗战的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变工队”和“扎工队”都是陕甘宁边区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农业劳动互助组织,有助于通过互助的形式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能力,进而提高粮食产量,提高根据地的粮食自给能力,B项正确;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这与农业互助组织关系不大,排除A项;当时依然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权并未变更,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军队有参与其中,无从得出“军民团结”,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图是1950年的宣传画《劳动英雄得奖荣归》。该宣传画反映了( )
A. 国家注重引导社会新风 B. 发展农业成为建设重心
C. 热爱劳动成为全民共识 D. 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的时间是1950年,此时新中国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对劳动的肯定和赞扬,是国家希望倡导建设国民经济的新风尚,A项正确;此时建设重心是恢复国民经济,不是发展农业,排除B项;“热爱劳动成为全民共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十九大以来,中国对外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极力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大格局。这说明,中国新时代外交( )
A. 消除了与世界各国的矛盾 B. 主导了国际关系新格局
C 致力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彰显了“大国责任”担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十九大以来(中国)。据材料可知,十九大以来,中国极力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大格局,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D项正确;中国新时代外交致力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但不能说消除了与世界各国的矛盾,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没有主导国际关系新格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新时代外交在全球范围内的责任和担当,不仅仅局限于睦邻友好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古代印加人修建了庞大的道路网,将其中心地区与四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印加人与其他印第安人一样始终未能发明车轮和车辆,人的背是唯一运输工具。由此可推知,古代印第安文明( )
A. 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B. 注重发挥人的作用
C. 具有孤立和封闭性 D. 以小农经济为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地区。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印第安人没有发明出车辆,这就限制了远距离运输和联系,是彼此之间相对孤立和封闭,C项正确;印第安人培养了大批农作物,也拥有高度发达的历法,并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排除A项;注重发挥人的作用与是否发明车辆无关,排除B项;印第安人虽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并没有形成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内,向领主领取份地的佃农,必须为领主服役,替领主从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等手工业生产,同时领主对于自己的佃农也要有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这可用来说明,西欧庄园(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不与外部社会发生联系
C. 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平等 D. 强化了对佃农人身控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西欧庄园内的佃农和领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中世纪西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和谐相处,这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中世纪西欧转院与外部有一定的联系,排除B项;西欧庄园内的佃农和领主之间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佃农人身控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533年,英王亨利八世颁布的《上诉法》宣称:“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对包括僧侣和俗界在内的所有人的一切行为进行审判。”该法案的颁布( )
A. 加剧了政治分裂倾向 B. 促进了英国政教分离
C 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 D. 助推了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材料表明,英国宗教改革要摆脱罗马教皇教会的统治,国王成为国家宗教和世俗领袖,利于民族独立,这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助推了民族国家形成,D项正确;英国在1533年时,不存在政治分裂的状况,加剧了政治分裂倾向不符合时代特征,排除A项;英国此前并不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成为国家宗教和世俗领袖,与人文主义精神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对下面两幅图所含信息,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
图1国际间采用金属的造船业的比重变化 图2全世界轮船吨位的变化
A. 英国垄断了全球运输业 B. 欧美工业化已基本完成
C. 全球市场联系得到加强 D. 列强对殖民地加紧争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850-1910年世界。据图可知,1850年至1880年世界造船业金属所在比重不断提升,1860年至1910年世界轮船吨位不断提升,这些充分说明世界造船业迅速发展,造船业的发展有助于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从而加强世界市场的联系,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英国在全球运输业中的地位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英国垄断全球运输业的认识,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是轮船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造船业的信息,无法得出列强殖民掠夺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时,拉美国家中仅有古巴作成员国参加了会议;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拉美(含加勒比)国家达到了10个。这一变化( )
A. 冲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B. 推动了拉美独立运动高涨
C. 是苏联大力支持的结果 D. 导致了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拉美(含加勒比)国家达到了10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61—1964年之间,许多拉美国家不断打破美国的控制,加入不结盟运动,这对于美国的霸权政策产生了冲击,A项正确;拉美独立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苏联大力支持”,排除C项;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于196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有学者指出:“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压缩’的一种形式和世界历史的一种新诠释学的基础——正在使所有社会文化形态相对化,并使它们‘平等化’。”此观点意在说明,全球化( )
A. 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B. 加剧了传统民族文化的危机
C. 改变了贫困国家的文化落后 D. 促进了国家间文化友好交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今(世界)。据材料“正在使所有社会文化形态相对化,并使它们‘平等化’。”和所学可知,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推动世界文化平等自由发展,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改变了贫困国家的文化落后”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间文化友好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汉至宋发生了明显转移,由北方的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江南的长江流域。下面是研究这一变化问题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 甲:西汉至北宋南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的变化
西汉 唐天宝年间 北宋崇宁年间
黄河中下游地区 70.3% 57.1% 29.9%
长江流域 20.3% 38.1% 54.3%
乙: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
材料二 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故宋人称:“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农业地理》
(1)材料一对研究“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史料价值,请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影响。
【答案】17. 史料价值:材料一 甲图: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一直在上升,到北宋崇宁年间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超过了北方,说明南方人口增加带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乙图: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较高地区集中在南方地区,说明北宋时南方农业发展较为突出,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8. 影响:推动农业的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推动了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赋税的增加;推动文化的南移,带来人才的增加。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至北宋(中国)。史料价值:根据材料一甲图信息可得出: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一直在上升,到北宋崇宁年间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超过了北方,说明南方人口增加带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一乙图信息可得出:北宋中期土地垦殖率较高地区集中在南方地区,说明北宋时南方农业发展较为突出,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宋代东南地区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无论是主户还是客户都为提高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而作出各种努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农业的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根据材料二“在精耕细作农业的支撑下,‘吴楚之地方数千里,耕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并不夸张,太平兴国六年朝廷规定由江淮漕往京师的粮食为400万石,至道初年增为580万石,大中祥符初年又增至700万石。”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赋税的增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文化的南移,带来人才的增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题材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寄予着作者的创意。
电影《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故事梗概:黄飞鸿携十三姨、梁宽赴广州参加医学会议,遭遇了白莲教运动。白莲教大肆捣乱洋人的使馆、教堂等地盘,甚至连小学生也不放过,原来是清朝大臣纳兰元述利用其来对付革命党。黄飞鸿在国际医学会议上宣讲了传统中医文化,与参会的孙文一见如故,发觉孙文对救国更具远见。纳兰元述利用白莲教冲击英国领事馆,试图抓捕孙文、陆皓东等革命党人。黄飞鸿力助孙文脱险,捣毁白莲教总坛,揭开迷信假象,又因愤慨国运衰竭、民智未开,不惜与纳兰元述决一死战。
《男儿当自强》海报
你认为该影片寄予了作者怎样的创意?请结合影片情境和所学史实加以解读。
【答案】创意:面临深重民族危机下选择革命救国。
解读:鸦片战争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影片中的广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华洋杂居,外国势力大。尤其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机先后展开各种形式的救亡斗争。囿于阶级局限与中国社会的落后屡遭失败。以白莲教为代表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为;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主张推翻清朝专制,建立共和国,但未能得到广泛支持,最后在受到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黄飞鸿等士绅帮助下,才得以脱险;满清保守派官僚纳兰元述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利用部分底层民众的愚昧迷信垂死抵抗。这为以后无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或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总之,深重民族危机下革命救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的“黄飞鸿在国际医学会议上宣讲了传统中医文化……揭开迷信假象,又因愤慨国运衰竭、民智未开,不惜与纳兰元述决一死战”和所学可得出作者的创意,面临深重民族危机下选择革命救国。然后,结合影片情境和所学史实加以解读;根据材料中的“黄飞鸿携十三姨、梁宽赴广州参加医学会议,遭遇了白莲教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以白莲教为代表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为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中的“黄飞鸿力助孙文脱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主张推翻清朝专制,建立共和国,但未能得到广泛支持,最后在受到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黄飞鸿等士绅帮助下,才得以脱险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揭开迷信假象,又因愤慨国运衰竭、民智未开,不惜与纳兰元述决一死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满清保守派官僚纳兰元述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利用部分底层民众的愚昧迷信垂死抵抗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也可从地主、农民、资产阶级救国失败的教训中分析得出为以后无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或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最后,总结为:深重民族危机下革命救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其他创意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自强不息救亡图存等,言之有理即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1910年德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
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数量等级 1871年 1910年
10万人以上 4.8 21.3
1万人—10万人 7.7 13.4
2千人—1万人 23.6 25.4
2千人以下 63.9 39.6
——摘编自徐旭华《德意志帝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土地利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加快发展。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德国农业领域扩大的不可持续性,于是,在持续工业化造成的对粮食、原料等不断增长的需求面前,刺激了德国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在1840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发表《化学在农业中的应用》一书,提出植物生长主要靠氮、磷、钾三种基本元素,说明了施肥的科学道理,从此开始了科学的化学农业时代。同时,城市化改变了城镇的面貌和农村的生活节奏,让偏僻的村庄和城镇连接起来,原先城乡之间的隔阂被推倒,改变了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
——摘编自姜丽丽《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71—1910年德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
【答案】19. 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原因:德国统一的完成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工业革命的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的发展;不同地区城市发展不均衡。
20. 影响: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机械化水平提高;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不足;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德国。特点:根据材料一1871-1910年德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数据变化可知,德国在此期间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材料一城市人口数量不同等级比重变化可知,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统一的完成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德国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另外随着德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需求减少,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不同地区城市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德国。影响:根据材料二“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土地利用日益集中,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加快发展”可知,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机械化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二“有限的土地资源决定了德国农业领域扩大的不可持续性”可知,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不足;根据材料二“刺激了德国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可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改变了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可知,促进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