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下学期开学学业质量联合调研历史试题(答案)

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学业质量联合调研
历史试题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中国古代中央机构始终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如秦汉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内阁和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
A.改革的出发点是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B.缓和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国家稳定基础
C.强化君主权力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取决于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2.促使宋词、话本和元杂剧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D.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4.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遣三司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情况。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 )
A.整顿官僚机构 B.加强中央集权 C.对抗金兵南下 D.实现富国强兵
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6.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陆九渊则针对士和一般民众施教。施教对象的变化主要说明
A.儒学发展依靠民间力量推动 B.理学强化了儒学理论的思辨性
C.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 D.程朱理学与心学本质差异巨大
7.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他们梦想着“以军旅之功,登藩阃之位”,弃文从武的事例不绝于史。至宋太宗时,则出现“世之詈(骂)人者,曰:‘黥卒’,曰:‘老兵’”。这一变化缘于宋朝( )
A.选官制度的变革 B.大一统政权的巩固 C.治国政策的调整 D.冗兵现象日益加剧
8.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发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反帝斗争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反帝斗争
9.“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是刊登于1925年2月20日《中国军人》上曾唱遍大江南北的《国民革命歌》节选部分。该歌曲( )
A.表明国民大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B.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C.反映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工农运动高涨的历史
D.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0.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知觉从义理上去则为道心,知觉从利欲上去则为人心”。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材料体现了朱熹
A.“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B.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
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D.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
11.有人评价近代中国某次事件:它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
A.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B.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C.以自强求富为口号 D.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2.有一段时期,让注重金银的欧洲人极难忘怀,“所有国家都带来了货币,同样地运走了商品;而这些货币到了印度就给埋藏起来,不再外流。”有着与印度类似情况的还有( )
A.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 B.17世纪初的中国
C.18世纪初的英国 D.19世纪中叶的中国
13.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其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材料表明( )
A.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交流 B.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
C.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 D.夏朝国家结构较为严密
14.一位同学在进行学习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做了以下笔记:“它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包含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该事件
A.说明了基层民众已形成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
B.彰显了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求救国真理的愿望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势力
D.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5.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英、法、美、德、日、俄等列强在中国问题上达成“大国协调”:拒绝给予深陷财政困境的清廷或南京临时政府任何一方贷款,强调只有一个更加稳定的、能够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才能获得列强的财政支持。列强的这一“大国协调”
A.意在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B.使中国民族工业走向衰落
C.实为干涉中国内政找借口 D.表明西方国家赞同辛亥革命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中国传统儒学凝练厚重,西方人文精神隽永清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博学广通……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大胆揭露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的罪状,做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农本工商末观点,强调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已经具备了早期启蒙的色彩。
——摘编自《国际儒学网》
材料二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的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的用语“社会契约”……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统治权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黄宗羲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主张产生差异的原因。
17.材料下表是某老人记录的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单位:元)
1958年 196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请客) 3.6 3.07 15.22 90.9 268.95
据材料,以1978年为界概括老人家国庆节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伴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三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书·元帝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合适的论题并进行论证。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学业质量联合调研
历史答案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1.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图片“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特点。故C选项正确。
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话本和元杂剧兴起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因此B项正确;ACD项不属于宋词、话本和元杂剧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排除故选B项。
3.C【详解】汉武帝设置太学,当时儒学成为正统,儒家经典是教科书,《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C符合题意;A、B、C都是儒家经典,是投考太学必备材料,排除。
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D项正确;整顿官僚机构不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经济层面,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时期处于北宋中期,而金兵南下主要在北宋末期和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5.D【详解】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辛亥革命则是救亡图存的体现。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排除。
6.C【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施教对象由士扩展到一般民众,使理学思想从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普通大众也可以发明本心,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C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学发展依靠力量的变化,排除A;儒学理论的思辨性指的是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心学对理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不是两者差异巨大,排除D。
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五代宋初,武人是多数人向往的职业,但至宋太宗时,弃文从武的现象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革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一个表现,排除A项;武人受到轻视与大一统政权的巩固无关,排除B项;冗兵现象日益加剧是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8.A【详解】依据“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日”、“即带水勇应之……将夷兵困在垓心矣”,结合所学可知,1841年,中国人民在广东三元里大败英国侵略者,故A正确;义和团运动是18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反割台斗争是189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国民革命运动时间是1924-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9.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及题干时间1925年可知,当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据材料“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民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高,即反映了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工农运动高涨的历史,C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并非民族矛盾,排除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10.A【详解】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结合材料“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使人心中装有仁义礼智,达到不为物累的超然境界,体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思想,A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保留心中天理,消灭人欲望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没有强调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排除D项;故选A项。
11.C【详解】据材料可知该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中国主动寻求改变的事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事件应是洋务运动,C符合题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A;洋务运动不主张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没有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排除B;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五四运动,排除D。故选C。
1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理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所有国家都带来了货币,同样地运走了商品;而这些货币到了印度就给埋藏起来,不再外流。”可得出材料强调印度以小农经济为主,商业获利后并不再把资金投入到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中,这与17世纪的中国相似,当时的中国同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小农经济为主,B项正确;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18世纪初的英国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对外扩张时期,资金需要流动,排除AC项;19世纪中叶的中国国门大开,白银已经外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3.B【详解】根据材料中“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得出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的结论,B项正确;材料没有探讨自然环境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说法违背史实,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夏朝国家结构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4.C【详解】据材料可知该事件为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势力,C项正确;在义和团运动时,中国的基层民众尚未形成近代民族意识,排除A项;旧式小农与手工业者并非先进的中国人,排除B项;中国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走上独立发展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5.C【详解】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干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列强强调不给清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以财政支持,直到出现一个得到列强认可的可以代表全中国的政府时,才予以财政支持,这实际上是在寻找干预中国内政的借口,故选C项;列强的这一“协调”为袁世凯上台创造了条件,并不是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故排除A项;深陷财政困境并不代表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衰落,故排除B项;从材料可知,列强并没有支持南京临时政府,因此其并不赞同辛亥革命,故排除D项。
16.(1)主要观点:材料一中黄宗羲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材料二中西方启蒙思想主张:政治上主张人民主权和按契约建立政府;经济上自由的发展资本主义;宗教上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教会的精神独裁。
不同:黄宗羲的思想本质上仍然是封建思想,孟德斯鸠的思想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
(2)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西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临,封建统治风雨飘摇;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方开始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猛发展;思想文化上:中国实行文化专制,封建传统文化占统治地位。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
17.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
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
出现1958~1978年表中状况的原因是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勤俭节约是当时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答出其中两个角度即可。)
1978~2008年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等。(答出其中两个角度即可。)
18.论点: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称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称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进而称为当时的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在群雄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柔和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高一下学期开学学业质量联合调研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