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练习(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
练考点·练考卷
目 录
考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1
真题回归 1
考题预测 2
考点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
真题回归 3
考题预测 7
高考模拟卷(16+4) 8
考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2022·浙江6月)
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各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021海南卷)
2.《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021·天津卷)
3.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2021·全国甲卷)
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北京卷)
5.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6.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 )
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
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 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
7.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 )
A.重建等级秩序 B.强调道德标准 C.维护统治行为 D.规范个人修养
8.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孟子建议梁惠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的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各国的现实统治存在着差异性 B.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C.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D.各国变法重视人才储备
9.“‘隆礼’‘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构成了以改造主观世界为根本精神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更具物质实践性格和以人类为主体的博大气概。”此论述提及的是( )
A.老子的思想 B.孟子的思想
C.庄子的思想 D.荀子的思想
10.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学派被后人评价为“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该派学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1.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和收敛,尤其是南宋,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近停滞状态。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宋代( )
A.对外交往几近停滞 B.理学强化了民族本位
C.科举制度逐渐僵化 D.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
12.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 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材料三 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考点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022·辽宁卷)
14.《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2022·山东卷)
15.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2022·江苏卷)
16.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2022·全国乙卷)
17.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2023·海南卷)
18.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②鳌)
A.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 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2022·河北卷)
19.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 )
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 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2022·北京卷)
20.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2021·江苏卷)
21.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2021·浙江卷6月)
22.如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下列选项中,与此照及人物活动相吻合的是
①时值有声电影刚刚传入中国
②《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③艺术家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
④剧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3·海南卷)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2022·河北卷)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00—1903年,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陈男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后来、研究室又以古代农书为主要资料,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以来农书整理变化的特点。
25.东汉《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这反映出( )
A.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 B.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
C.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D.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
26.《史记》的撰述宗旨实际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境界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第二层境界是“考之行事”;第三层境界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司马迁构建了史学理论体系 B.古代史学研究侧重事实考据
C.史学发展取决于史家的努力 D.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规律
27.按吕思勉先生说,中国文化在近代西洋文化影响以前,可以分作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先秦两汉,第二期为魏晋隋唐,第三期为宋元明。这三期,恰恰是一个正、反、合。以第二期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来说,吕生这“反”的寓意更多是指
A.北方游牧文化的逐渐汉化
B.南北方形成风格迥异的汉胡文化体系
C.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D.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28.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29.传统宋词称为“雅词”,所以豪放词被称为“壮词”。金人攻破汴梁,靖康之变骤然降临,北宋灭亡。家国仇恨助推了雄浑悲壮之气,豪放词一时风行。代表人物如辛弃疾、陆游、岳飞等。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忧患意识、出世精神是古人家国情怀的重要标识
B.社会安定、家给人足是古人家国情怀的浅层表达
C.忠孝一体、家国同构是古人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
D.忧国忧民、民族兴盛是古人家国情怀的情感追求
30.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谐录,如《墨谱》《云林石谱》《茶录》《酒谱》《笋谱》《菌谱》《笋谱》《菌谱》《蟹谱》《昆虫草木略》等。还有著名的《梦溪笔谈》,这本著作记载了当时宋杂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31.下图是清代《职贡图》局部,为乾隆时期宫廷画师谢遂所绘,图中的人物为欧洲国家的居民,文字介绍有“贡市不绝”的荷兰国, “朝贡贸易每岁或间岁一至”的鄂罗斯等。该图反映出( )
A.天朝上国观念对士人的影响 B.闭关自守政策并未执行
C.西学传入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D.清朝奉行平等外交政策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朝代 作者 出处 内容
东汉 班固 《汉书·河间献王传》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宋 刘歧 《赵氏金石录序》 东武赵明诚德夫家,多前代金石刻,仿欧阳公《集古》所论,以考书传、诸家同异,订其得失,著《金石录》若干卷,别白抵捂,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
清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老弟肚里实在博学。但上头的意思是要实事求是;你的文章固然很好,然而空话太多,上头看了恐怕未必中意。
清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
请整合上述图表中历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释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说理透彻,逻辑清晰,书写规范。)
高考模拟卷(1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33.有学者指出,孔子以“信而好古”的执着发掘历史真知,并以返本开新的历史发展观宣告古代之声、重建古代文化、损益古代文明,汲取管子思想,探求富民强国智慧和救世道路,将源自古代且渐成轮廓的华夏哲学伦理思想以及道德文明推向成熟。该学者意在强调孔子思想的特征是( )
A.还原历史真相 B.强调礼法结合 C.重建伦理秩序 D.承古而又萌新
34.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35.战国时期,商鞅认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荀子称:“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民时,如是,则国富矣。”韩非子将工商业者列为“五蠹”之一。上述主张( )
A.彰显了诸子思想的融会贯通 B.体现了工商皆本的价值取向
C.奠定了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诉求
36.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
A.推行仁政理念 B.重建社会秩序
C.完成思想统一 D.发展理论体系
37.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 )
A.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B.尊卑秩序得到强化
C.儒学理论体系政治化 D.社会道德风气改善
38.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养生方法,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在道德修养方面,养生学家主张修身养性;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士族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 B.社会思想交融贯通
C.儒学已丧失主流文化地位 D.道教吸收儒家思想
39.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该论述意在说明( )
A.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 B.佛道的传播具有广阔空间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D.儒家的伦理道德源于宗教
40.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宋代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 )
A.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B.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
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 D.迎合市民阶层兴起需要
41.古代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优待儒士的传统。至蒙元时期虽然采取了优待儒士的政策,但显然有意控制儒户的规模;明初延续了元朝这些优待政策并且发展扩大了优待对象的范围,提升了儒士阶层的地位。这一变化是由于( )
A.理学逐渐官方化 B.社会思想环境的变迁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官方政治文化的不同
42.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提倡个性自由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43.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屈原比为“凤皇”“神龙”“骅骧”,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屈原的品德,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说明( )
A.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B.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
C.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 D.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
44.汉至晋初的文章,倾向于将多种实用文体写成小短文,一般仅长数十字或百余字,文字简约。东晋南朝以来,文士将注意力倾注到布局谋篇,长文逐渐增多。这一变化得益于( )
A.书写载体的变化 B.门阀士族的推动
C.世俗文学的繁荣 D.选官制度的变革
45.元杂剧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普通人被写人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元杂剧剧本创作者。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人。这说明元杂剧( )
A.以揭露社会黑暗现实为主 B.剧中角色的塑造具有多元性
C.蕴含一定的民主政治色彩 D.更贴近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
46.据史料记载,宋太祖亲自为精通天文历法的官员王处讷编制的新历作序并赐名《应天历》;宋徽宗奖励注释考证了当时通行《算经》的算学生武仲轩;朝廷出台一系列制度,根据医者的水平和成就予以奖励。这反映了宋代( )
A.科技水平超越前代 B.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C.政府重视科技发展 D.科学技术服务生活
47.明中期以后,“伶人士人化”倾向愈发明显,一部分士人参与戏曲编排、登场串戏,甚至科举落地后以曲谋生,走向优伶之列;一些伶人主动向士人靠拢,开始具有其甚至超越士人的品格风范。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A.制度变革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B.戏曲艺术与国民文化素质的关系
C.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变迁的关系 D.商品经济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
48.徐光启认为,“风土不宜”的说法是传播新品种新技术的极大障碍。我国古代农书里的“风土说”,本来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的含意,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是如果把它作为教条,认为某种植物只能生长在某地,而没有种过的地方绝对不能种,就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列举了棉花、颇棱(菠菜)等一批引种作物,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风土说”的保守思想进行了批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风土说”没有农业生产的实践基础 B.思想解放为传播新品种新科技提供条件
C.棉花、颇棱是当时引进的农业新作物 D.“风土说”妨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4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
——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
(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
5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阎立德(约596~656年),雍州万年人,出身于工程世家。阎立德从小就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机巧有思”,加之又得父亲指授,因而得以“早传家业”。贞观初,历任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作为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阎立德先后营建了献陵及昭陵。作为我国封建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昭陵,它改变了封土为陵的形制,墓室在山腰岩石间穿凿而成,后世唐代帝王陵墓基本均采用此制。他善于把建筑的美学充分地在建筑物中加以体现,如他将玉华宫设计为坐北朝南,以玉华川为基础依山而建,并将各宫殿与实际地势加以了有机的统一。……通过中轴方向两侧的陪衬以及轴线上的空间变化方式,对皇权的威严、庄重加以了充分的体现。阎立德营建的很多建筑都背依青山,面临绿水,疏泉抗殿,包山通苑,处于翠峰叠嶂、清泉潺潺的幽静之所。
——摘编自温凯、陈跃《试论阎立德的建筑成就及设计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阎立德成为建筑大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阎立德的建筑设计特点。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列《关雎》为《诗三百》之首,汉人释《关雎》所言为“后妃之德”,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谓贞顺“妇德”的基础上展开的。按照周代礼制要求,女子从10岁起,要“执麻枲,治丝茧”,日后还要“观于祭祀,纳酒浆”,因为祭祀有时、丝麻之事无疑是“妇功”的重心。南北朝的“乐府双璧”中,《木兰辞》中的木兰最初是“唧唧复唧唧”的剪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不但“十三能织素”,而且能够胜任“三日断五匹”的劳作。宋代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花魁娘子王美娘“吹弹歌舞,无不尽善”,而且“写作俱高,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清代《镜花缘》以探花唐敖历险求仙及其女小山海外寻父为线索延展成书,书中称:“小山生成美貌端庄,天姿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清通。”
材料二 《诗大序》称,诗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然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雅”,他可以不遵守某种伦理规范,但必须多少懂得一点审美。所以,他们的女性意识一定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无论人们对文学的产生有着怎样的认识,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最初的文学都不是“为艺术”,而是“为人生”。中国不同时期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悄然间发生着从“妻子”到“爱人”的变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女性形象审美嬗变: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时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从‘妻子’到‘爱人’变化”的含义并分析其原因。
52.观察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军机处 《日知录》 同文馆 《天演论》
太学 鹅湖之会 《农政全书》 1753年雅典中国宫
从上述图片中选取三幅相互关联的图片并提炼出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图片名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材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体现了孔子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故C项正确;材料和尊卑等级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博爱节俭,排除B项;D项是道家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C
【详解】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
5.(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亚”形。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详解】(1)根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根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知,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根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根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可知,汉代明堂呈“亚”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可知,汉代明堂与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根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统治需要和明堂自身价值等方面分析北魏重视修建明堂的原因。如: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夷”与“夏”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礼仪上是否一致,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对“夷”进行感召,这种重文化主张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C项正确;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孔子重文化有利于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排除B项;孔子所处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道无为”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表达了老子顺任自然、不妄为的大智慧;“君子之道”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做人处事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规范个人修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非重建等级秩序、道德标准及维护统治行为,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和“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比孔子更加重视民众的力量,孔子认为国家大事不需要与庶人商议,而孟子却认为国家的大事需要与国人商议,这种表明现实政治中民众的力量在崛起,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每个国家的差异性,排除A项;材料中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国人未必都是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性伪”可知,这符合荀子的性恶论,据材料“隆礼”可知,这符合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据材料“物质实践性格和以人类为主体的博大气概”可知,这符合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所以材料论及的是荀子的思想,D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隆礼重法,排除A项;孟子主张性善论,排除B项;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不同于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学派重视当下和未来,体现了法家“今胜于古”的思想理念,D项正确;儒家主张恢复周礼,没有迎合未来之新趋势,排除A项;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并没有承认现状,排除B项;道家主张恢复远古时期小国寡民的状态,也没有迎合未来之新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和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宋之际,文化状态由开放性、博采兼收型转向内聚性、固守本位文化。这是因为宋代佛、道、儒等各派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具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被孕育出来,因此,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乎陷于停滞状态,B项正确;宋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外界交流,“对外交往几近停滞”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僵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宋代理学强化了民族本位,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及学知识可知,程颐、王阳明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探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如程颐与理学,王阳明与心学,王夫之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发展,B项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并非对佛教道教冲击的回应,排除A项;程颐的思想没有深受商品经济影响,排除C项;程颐没有强调人的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3.(1)原因: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
(2)内涵:“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唐宋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捍卫本土儒学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可知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可知教育儒学化;根据材料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可知科举制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内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佛道思想冲击了儒学,隋唐时期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故“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根据材料三“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并结合所学可从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并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吸收了外来文化,但仍然捍卫本土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本题围绕盛唐书法的时代气象和艺术风格创设情境,彰显了书法艺术承载的美学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感受力和领悟力,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摘自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
1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清代《升平乐事图》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图中可以看到“魁星”在“鳌”上站立,寓意独占鳌头,体现了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时代印记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可知,《水程图》是较为罕见的大运河全线实景画稿,与当时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不同,说明《水程图》在绘画时,其创作方式有了新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绘画的发展,没有体现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市民阶层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用全线实景,没有体现工笔技法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明代刻本书籍的作者将自己刊刻于书中,带有广告效应,说明当时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戏曲艺术无关,而且元曲出现就意味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代文学家大力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诗歌的“理作理语”,这说明明代中叶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理学的束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文学家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而不是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诗歌创作推崇抒情写景,反对理学束缚,“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明代文学家推崇抒情写景诗风,反对宋代的“理作理语”,没有体现诗风相互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2.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故②正确;谭鑫培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故③正确;有声电影传入中国是在1926年,故①错误;剧照中的服饰是戏剧舞台上服装,不能反映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ABD错误。
23.(1)对象: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和秦汉典籍;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考古资料。
(2)贡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发明和演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和秦汉时期。据材料“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可知,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和秦汉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可知,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据材料“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可知,考古资料。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和秦汉时期。结合所学从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文字的发明和演变、《诗经》与楚辞的文学风格、《史记》的体裁的角度分析。
24.(1)表现:农书出现早,形成农书编写的优良传统;农书数量增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农书涉及地域由北方扩大到全国。
原因:农业不断发展:农本思想与重农政策:西方知识传入
(2)从个人行为到国家事业;从资料搜集整理到农学史研究;从学习国外到产生国际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可知,农书出现早,形成农书编写的优良传统;据材料可知,从“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到 “宋代的《陈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农书数量增多,且农书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王祯农书》“寰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农书涉及地域由北方扩大到全国。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为农书的编写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封建政府普遍实行重农政策,推动了农本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影响,农书的编写正是农本思想和重农政策的体现;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教士东来,西方的农业知识传入中国,影响了《农政全书》“收录了西方水利”相关内容。
(2)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从书》”、“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农业部......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可知,清末农书整理是个人行为,新中国成立后,变为国家事业;据材料“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可知,清末农书整理主要是资料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到农学史研究;据材料“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可知,从学习国外到产生国际影响。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古代(西亚)。据本题材料“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两个文明具有共同点,即农业文明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自然也包括对数学等学科的影响,即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交流互鉴是指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材料并未涉及“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体现了司马迁收集史料的重视;“考之行事”即考察史事,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即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见《史记》的撰述宗旨是重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对历史事件的总结,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司马迁构建了史学理论体系,而是强调了《史记》的撰写宗旨,排除A项;虽然史家的努力对史学发展有影响,但史学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等,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规律,而是强调了《史记》的撰写宗旨,排除D项。故选B项。
27.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以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方形成风格迥异的汉胡文化体系。由此可知,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反”的寓意是指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的表现,排除。故选C项。
2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由此可知,这说明唐宋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宋代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唐代没有,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宋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并不是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排除D项。故选A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传统宋词称为‘雅词’”与“北宋灭亡。家国仇恨助推了雄浑悲壮之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灭亡后,由于家国仇恨,许多文人选择豪放词来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感,D项正确。“忧患意识、出世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社会安定”的追求与材料中的“雄浑悲壮之气”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忧国忧民,“忠孝一体、家国同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C项正确;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3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清代《职贡图》局部,为乾隆时期宫廷画师谢遂所绘,图中的人物为欧洲国家的居民……” 可知,乾隆时期的《职贡图》,图中有荷兰国,还有鄂罗斯,说明此时仍受朝贡体制的影响,盲目自大,画师也受到此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清朝时期,政府厉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西学对国人的影响,排除C项;朝贡体制下,本就是藩属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2.论题: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赞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占,实事求是”。刘德坚持儒学要依据可靠的经典来诠释,在民间遍求真迹,获取善书,不惜重金抄录、购买先秦古书尤其是儒学经典,得到了儒家学者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宋朝受朱熹影响讲究格物致知,《赵氏金石录序》中也提到“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代实学之风兴起,考据成为主流,注重经世致用,近代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实事求是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东汉至清朝(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东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宋“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上头的意思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为学鹄”“科学的精神”可总结得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很普遍,据此拟定论题: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其次,结合所学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研究史料的方法等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论证如下: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赞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占,实事求是”。刘德坚持儒学要依据可靠的经典来诠释,在民间遍求真迹,获取善书,不惜重金抄录、购买先秦古书尤其是儒学经典,得到了儒家学者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宋朝受朱熹影响讲究格物致知,《赵氏金石录序》中也提到“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代实学之风兴起,考据成为主流,注重经世致用,近代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实事求是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
最后,强调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3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表明,该学者认为,孔子发掘历史真知,是为了探求富民强国的智慧和救世道路,将古代华夏哲学伦理思想及道德文明推向成熟,说明该学者意在强调孔子思想具有承古而萌新的特征,D项正确;探求历史真知不等于还原历史真相,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礼法结合的信息,排除B项;孔子是继承并发展周代以来的华夏哲学伦理思想以及道德文明,不是简单的重建,排除C项。故选D项。
3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把义作为本质,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孟子认为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君子要走礼之大门,行义之路。由此可知,二人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都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道德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义和礼,与仁政王道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礼义的作用,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
3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商鞅、荀子、韩非子都主张重农抑商,根据所学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逐渐重要,可知重农抑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诉求,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有共同之处,不能反映诸子百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不是工商皆本,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不涉及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3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B项正确;仁政理念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诸子百家”,不仅仅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中诸子百家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而非完成思想统一和发展理论体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3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汉代政府将原先只适用于血缘关系的孝推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子之情,这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尊卑秩序,B项正确;根据材料“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可知,材料所述君臣、君民、官民之间本无血缘关系,因此也不能得出宗族势力发展壮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未能体现儒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而只是体现了汉代尊卑秩序的强化,排除C项;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并不能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排除D项。故选B项。
3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在道德修养方面,养生学家主张修身养性;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养生学,社会思想交融贯通,B项正确;材料并非将范围限定在士族之内,排除A项;儒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封建社会后期都是社会主流思想,并未丧失主流文化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并非道教吸收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3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虽然(唐代统治者)……但儒学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项正确;“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和“佛道的传播具有广阔空间”只说明了该论述的表象,并没有说明其目的,排除A、B项;“儒家的伦理道德源于宗教”与材料“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4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童蒙教材《小学》”“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可得出宋代的儒者把理学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使其更通俗易懂,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反映出世俗教化的治理功能,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俗化,而不是思辨化,排除B项;革新教育并不是儒学的目的,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市民文化,如宋词的兴盛迎合了市民阶层壮大需要,而不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A项。
4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蒙元时期,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儒学遭到破坏,儒士地位较低,虽得到一定优待,但进行了限制,明朝统治者将儒学重新提升为官方独尊的政治文化,儒士地位获得提升,D项正确;理学官方化是在宋朝,排除A项;材料中统治者对于儒士的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统治者所秉持的政治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与社会环境和选官制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BC项。故选D项。
4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体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排除A项;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故选B项。
4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批评屈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并结合所学可知,扬雄称赞屈原的品德,却批评其不合时宜,认为乱世应修身潜伏,扬雄作为思想家,其评价与儒家强调的道德观念有关,受到当时儒学正统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扬雄的评价并未体现儒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排除A项;扬雄称赞屈原的品德,却并未说明当时道德沦丧,排除B项;扬雄虽认为屈原应该待时而动,却并未说明对当时的不满,排除D项。故选C项。
4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汉至晋初,“文章一般字数较少,文字简约”,但东晋南朝以来“文士将注意力倾注到布局谋篇,长文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来,造纸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书写载体的变化,影响了文章的变化,A项正确;门阀士族与文章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文章的长短,没有涉及内容,不能得知其属于何种文学形式,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与文章长短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从材料反映的元杂剧的作者,有“书会才人”、“职业演员”和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来看,说明角色塑造的多元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角色的多样,没有涉及社会的黑暗,排除A项;“普通人被写人作品”不能反映主权在民,不能体现民主政治,排除C项;“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人”与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应天历》属于历法,《算经》属于数学,医者成就属于医学,材料所述的皇帝作序、政府奖励等举措体现重视科技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将宋朝科技与前代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宋代科技领先和取得重大成就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排除D项。故选C项。
4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戏曲等世俗艺术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士人的价值取向,促成明中期“伶人士人化”倾向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变革、国民文化素质、主流思想变迁等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徐光启主张打破“风土说”的保守思想,大胆引进推广新品种,说明新品种新科技的传播需打破思想的束缚,B项正确;古代农书里的“风土说”本来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的含意,是从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取的有益认识,有一定科学道理,排除A项;徐光启是明末科学家,棉花、菠菜在明朝之前就已经传入,排除C项;“风土说”有一定科学道理,但如果把它作教条,就会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即“风土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排除D项。故选B项。
49.(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
影响: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
(2)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浓厚的地域色彩;以人为本的理念;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牛耕技术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可概括出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影响:根据材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可知,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私学的勃兴;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文化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思想条件,代表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对治国提出处世理论,这些都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可得出,强烈的政治意识;根据材料“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可以得出,执着的精神追求;根据材料“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可以得出,浓厚的地域色彩;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
50.(1)原因:家世的影响;个人的兴趣与努力;唐朝国力的上升;继承秦汉以来的建筑设计成就等。
(2)特点:规模宏大,体现唐朝的强盛国势;依山为陵,开创唐陵形制之先河;注重地势的利用;凸显皇权威严;追求自然情趣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出身于工程世家。阎立德从小就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得出家世的影响;个人的兴趣与努力;据材料“贞观初,历任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及所学,可得出唐朝国力的上升;继承秦汉以来的建筑设计成就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作为我国封建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昭陵,它改变了封土为陵的形制,墓室在山腰岩石间穿凿而成,后世唐代帝王陵墓基本均采用此制”可得出规模宏大,体现唐朝的强盛国势;依山为陵,开创唐陵形制之先河;据材料“他将玉华宫设计为坐北朝南,以玉华川为基础依山而建,并将各宫殿与实际地势加以了有机的统一”,可得出注重地势的利用;据材料“通过中轴方向两侧的陪衬以及轴线上的空间变化方式,对皇权的威严、庄重加以了充分的体现”,可得出凸显皇权威严;据材料“背依青山,面临绿水,疏泉抗殿,包山通苑,处于翠峰叠嶂、清泉潺潺的幽静之所”,可得出追求自然情趣等。
51.(1)特征:秦汉魏晋: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强调女性的德、言、容、功。唐宋:受社会风气开放的影响,女性形象富于才情,追求文艺气质。明清:受理学“三纲五常”思想约束,女性形象追求德、艺兼备。
(2)含义:从“妻子”到“爱人”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从强调女性维系家庭生活的作用转变为强调人性情感。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女性可以从劳作中解放,学习才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接纳男女之情;文人附庸风雅的需求。(任答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秦汉魏晋:据材料“孔子列《关雎》为《诗三百》之首,汉人释《关雎》所言为‘后妃之德’,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谓贞顺‘妇德’的基础上展开的。”可得出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强调女性的德、言、容、功。唐宋:据材料“吹弹歌舞,无不尽善”“写作俱高,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受社会风气开放的影响,女性形象富于才情,追求文艺气质。明清:据材料“喜读书”“文义早已清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受理学“三纲五常”思想约束,女性形象追求德、艺兼备。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含义:据材料“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唧唧复唧唧’的剪影……‘三日断五匹’的劳作”可知秦汉魏晋时强调女性要遵从礼法,具备劳动技能,维系家庭生活运转。据材料“吹弹歌舞,无不尽善”“就喜读书”可知唐宋明清时强调女性具备琴棋书画等技艺,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进而推知: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强调“德言容功”的“妻子”,转变为作为情感对象的“爱人”,前者强调女性维系家庭生活的作用,后者强调人性情感。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女性自身、文学作品作者、社会思想等方面分析。据所学可知,女性自身方面,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女性可以从劳作中解放,学习才艺;社会思想方面,唐宋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发展,出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潮,接纳男女之情;作者方面,据材料“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雅’”可得出文人附庸风雅的需求。
52.示例一
图片:太学 鹅湖之会 《日知录》
论题:儒学发展轨迹不断调整
阐释:儒学自先秦孔子所创,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构建了外儒内法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士、兴办太学等措施尊崇儒学。汉末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遭遇佛、道挑战,宋代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理学。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和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在鹅湖书院进行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到明清时期,理学走向僵化。顾炎武等思想家通过撰写《日知录》等书籍,对理学的空谈心性等弊病进行批判,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综上所述,儒学家会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对儒学进行适当改造以利于时代的发展。
示例二
图片:《农政全书》 同文馆 《天演论》
论题:西学东渐潮流的发展
阐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文化,形成西学东渐潮流。中国传统士大夫徐光启的著作——《农政全书》,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技。但此时西方文化传播的程度和范围极其有限。到了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认识到中国科技的落后,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采取兴办近代企业、海军和以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堂等措施,大力引进西方科技等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追求制度变革,倡导兴民权、君主立宪等维新思想。其中,维新派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著作,利用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图存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到中国,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示例三
图片:《农政全书》 瑞典中国官 《天演论》
论题:16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阐释:略
示例四
图片:《农政全书》 军机处 《日知录》
论题:明清社会的发展
阐释:略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设问要求要从图中选取三幅图片得出想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说明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从中国反对西方侵略的角度,从中国思想解放角度,从反封建斗争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说明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练习(新教材新高考)(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