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1. 战国时期,虽然大国之间不断地进行兼并斗争,但是各国都会抵抗匈奴等游牧民族进攻;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 楚国人成为华夏族
C 民族往来交流频繁 D.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颁布秦律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
A. 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 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
C. 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 D. 推动了盐铁市场的活跃发展
4. 如图所示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图中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贞观之治 B. 税制改革 C. 经济发展 D. 大兴儒学
5.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 ②读书,参加科举 ③经商 ④练习诗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6.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7.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持不受。这说明宋代( )
A. 崇文抑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 强干弱枝干扰边防理念
C. 分化事权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D. 格物致知推崇社会实践
8.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了东南亚苏门答腊,对统治者宰奴里阿必丁举行了封王仪式。永乐三年,宰奴里阿必丁遣使入朝,贡方物。永乐十三年,郑和助苏门答剌王平乱后,“其王子荷蒙圣恩,常贡方物于朝廷”。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 发展了明朝的宗藩关系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遏制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D. 增加了财政收入
9. 据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末,清朝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 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0. 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各国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说:“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表明当时( )
A.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统治 B. 广州外贸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C.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D. 中国市场日益受到国际热捧
11. 陈晓飞教授评价某一近代思想时说:“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和思想的新风尚,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是( )
A.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洪仁玕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D.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
12.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
C.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13.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
A. 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B. 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
C. 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
14.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制定是在
A. 戊戌变法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北伐战争时期
15. 梁启超曾评说:“辛亥革命让国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梁启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和民主意识
C. 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16. 如表是1915年全国钢铁产量及其分布情形,根据表可知,当时( )
地区 产量(吨) 备注
湖北 136540 此系汉阳铁厂炼成之铁
奉天(今辽宁) 29530 本溪湖煤铁公司所炼
山西 72000 平定、晋城、高平盂县、隅县等处土法所炼
湖南 26000 宝庆、茶陵等县土法所炼
四川 25000 涪陵、恭江等县土法所炼
云南 11000 镇雄、剑川、曙峨等县土法所炼
其余各省 10000 均系土法
总计 310070 其中土铁144000吨
A. 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 B.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 手工业占据主导性地位 D. 经济布局逐渐平衡
17. 如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 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发生 B.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18. 邮票蕴含着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某纪念邮票选取了一面党旗、一艘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作为邮票的主要图案。该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是( )
A.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 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C.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 1927年10月,中共发文纪念辛亥革命,批判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1937年10月,中共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中,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 国民党立场发生转变
C. 国共矛盾的彻底消除 D. 民主革命任务在变化
20. 1938年,学者熊十力在《中国历史讲话》中写道:“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古分言之,则有五族;统称之,则唯华族而已。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这反映出( )
A. 军阀混战导致各民族关系紧张 B. 知识分子不闻世事专心学术研究
C. 家国一体和宗法观念逐渐衰微 D. 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民族认同
21. 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要求,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 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 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
C. 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 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22.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千二百多名代表中有行政首长、机关干部、劳动模范、部队英雄、宗教领袖、工矿技师、教师,有艺术家、演员、科学家、记者、作家、学生、医务工作者、民族资本家、华侨、牧民、合作社人员等等。这反映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B.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D. 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性
23. 从解放战争后期起,外国兵营被逐渐收回或征用,中共政府逐步接管被外国控制的海关并重新确定关税政策,外国船只被禁止在内河自由航行。这体现出当时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求同存异
24. 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1435亿公斤,比1957年减少了26%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已经精简职工873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仅在1960年秋到1966年春,新增加农业劳动力2913万人。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B. 经济倒退出现了逆城市化
C. 加快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
25. 至1997年底,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至15%以下;在工业品出厂价中,以市场价格进行销售的比例已达96%以上。以上信息表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B. 政府完全放弃对商品价格的管控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了经营自主权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2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共38分)
26.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对于今天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 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三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清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使得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材料四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 诸如西域都护府, 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等等。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明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新问题,并列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3条。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5月
材料三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标志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三、论述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时量: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50分)
1. 战国时期,虽然大国之间不断地进行兼并斗争,但是各国都会抵抗匈奴等游牧民族进攻;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 楚国人成为华夏族
C. 民族往来交流频繁 D.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可知,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对落后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D项正确;秦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楚国人成为华夏族”不能体现材料中“楚国人也祭祀华夏族系的远古神话人物祝融”的深刻含义,排除B项;民族往来交流频繁夸大了战国时期的民族交往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 颁布秦律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可以看出秦朝虽亡,但是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大,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和货币,颁布秦律以及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都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
A. 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B. 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
C. 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 D. 推动了盐铁市场的活跃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可知,盐铁官营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导致“贫民或木耕手耨”,这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C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盐铁官营不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盐铁官营加强了官府对经济的管理,利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排除B项;盐铁官营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但不利于推动盐铁的市场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 如图所示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图中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 贞观之治 B. 税制改革 C. 经济发展 D. 大兴儒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人口从705年至755年快速上升,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处于唐玄宗统治前期,即开元前期,经济繁荣,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贞观之治时间是在627年-649年,排除A项;税制改革是在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排除B项;大兴儒学并不会导致人口增加,排除D项。故选C项。
5.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有一个姓张的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那么,可供他选择的途径有( )
①勤练武功,参加武举 ②读书,参加科举 ③经商 ④练习诗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隋朝时创立了科举制选拔人才进入官府,唐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唐太宗时,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所以武则天时期普通人家的儿子想做官可以通过科举制考试和武举考试,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唐朝时期实行抑商政策,经商不能进入仕途,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武则天时期练习诗赋不能当官,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6.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项正确;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夸大了中国佛教与儒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佛教与中国儒家伦理的融合,而非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7. 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韩琦等文官主持对西夏战事。朝廷曾下诏将他们任命为武职的观察使,他们强烈反对,先后上表坚持不受。这说明宋代( )
A. 崇文抑武影响士人价值取向 B. 强干弱枝干扰边防理念
C. 分化事权削弱中央集权制度 D. 格物致知推崇社会实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士人排斥武官的任命,A项正确;“强干弱枝”是指将各地方军强壮之人都入选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分化地方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格物致知属于理学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8.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了东南亚的苏门答腊,对统治者宰奴里阿必丁举行了封王仪式。永乐三年,宰奴里阿必丁遣使入朝,贡方物。永乐十三年,郑和助苏门答剌王平乱后,“其王子荷蒙圣恩,常贡方物于朝廷”。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 发展了明朝的宗藩关系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遏制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D. 增加了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根据材料中“举行封王仪式”“遣使入朝”“常贡方物”可知,明朝将苏门答腊列为其藩属,发展了明朝的宗藩关系,A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的是明朝的对外交往,没有涉及民族文化交融,排除B项;遏制了西方的殖民活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每次耗费数百万两白银,明朝赏赐的财物多于藩属国进贡的财物,财政收入没有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9. 据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末,清朝1/10以上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 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可知,18世纪末,中国一部分农产品是为了贩卖而生产,反映出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关联,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衰退,排除A项;当时重农抑商政策未被废除,排除B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30年,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各国商人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说:“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这表明当时( )
A.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统治 B. 广州外贸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C. 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D. 中国市场日益受到国际热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西方商人肯定广州对外贸易的国际优势,B项正确;材料体现民间中外贸易,未涉及对清朝统治的冲击,排除A项;“名存实亡”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中国市场”说法错误,材料涉及广州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陈晓飞教授评价某一近代思想时说:“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和思想的新风尚,成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是( )
A.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洪仁玕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D.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和思想的新风尚,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A项正确;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器物的具体实践,排除B项;洪仁玕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与材料“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信息不符,排除C项;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
C. 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D. 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运动,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掀起了制度变革,因此“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D项正确;A项与早期新思想的萌发有关,排除;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在此之前清政府也有割地赔款的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
A. 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B. 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
C. 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B项正确;早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畬就开始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开启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题干没有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信息,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并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排除D项。故选B项。
14.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制定是在
A. 戊戌变法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北伐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以得出该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是在1912年,属于辛亥革命时期,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 梁启超曾评说:“辛亥革命让国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梁启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 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 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和民主意识
C. 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要求 D.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辛亥革命让国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强调的是中国人反对外国对中国的干涉,体现出反帝的一面,体现的是民族意识的增强;“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出中国人反封建,要求民主政治的愿望,体现的是民主意识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民主意识,非单纯的民主观念,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明确的反帝,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如表是1915年全国钢铁产量及其分布情形,根据表可知,当时( )
地区 产量(吨) 备注
湖北 136540 此系汉阳铁厂炼成之铁
奉天(今辽宁) 29530 本溪湖煤铁公司所炼
山西 72000 平定、晋城、高平盂县、隅县等处土法所炼
湖南 26000 宝庆、茶陵等县土法所炼
四川 25000 涪陵、恭江等县土法所炼
云南 11000 镇雄、剑川、曙峨等县土法所炼
其余各省 10000 均系土法
总计 310070 其中土铁144000吨
A. 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 B.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 手工业占据主导性地位 D. 经济布局逐渐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由材料可知,近代钢铁技术主要分布于湖北和辽宁地区,这些地方临海临江较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而山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内陆地区,依然是土法冶炼,这可以得出近代钢铁技术进步存在地域差异,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动,排除B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采用近代技术生产的钢铁量超过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近代工业主要分布于临海临江地区,经济布局不平衡,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如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 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发生 B.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开启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中,爱国青年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抵制日货”的标语旗帜,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高喊“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掀起了五四运动的风潮,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A项;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排除B项;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8. 邮票蕴含着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某纪念邮票选取了一面党旗、一艘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作为邮票的主要图案。该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是( )
A.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 B.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C.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一面党旗、一艘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B项正确;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927年10月,中共发文纪念辛亥革命,批判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自绝于辛亥革命的事业”。1937年10月,中共在纪念辛亥革命的文章中,呼吁“党无分派系、地无分东西”“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 国民党立场发生转变
C. 国共矛盾的彻底消除 D. 民主革命任务在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1927年10月,正值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因此中共批评国民党“自绝于工农民众”,背叛国民革命。1937年10月,正值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合作抗日,因此中共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地方联合起来,“对外抗战、对内民主”。从批评国民党到呼吁国共合作抗日,主要原因是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早在1935年就提出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主要原因是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国民党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没有转变,可见中共不是因为国民党立场转变才改变对国民党的态度,排除B项;国共矛盾未彻底消除,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0. 1938年,学者熊十力在《中国历史讲话》中写道:“中华民族,由满汉蒙回藏五族构成之。古分言之,则有五族;统称之,则唯华族而已。如一家昆季,分言之,则有伯仲;统称之,则是一家骨肉也。”这反映出( )
A. 军阀混战导致各民族关系紧张 B. 知识分子不闻世事专心学术研究
C. 家国一体和宗法观念逐渐衰微 D. 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民族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可以知次为抗日战争时期,“则是一家骨肉也”可以看出是在说中华民族要团结如一家,抗战时期,学术界为团结抗战,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感,让大家意识到我们是一个民族,要共同抗敌挽救民族危亡,D项正确;题干中强调中华民族,而非中国各民族,排除A项;知识分子的主张体现了时代背景,而非不闻世事,排除B项;题干内容为家国一体的体现,并非逐渐衰微,排除C项。故选D项。
21. 1942年1月,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根据美国的要求,签字方式“要打破按字母编排的次序,把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国家提到同我国和联合王国并列的地位,区别的办法可以是,那些在自己的国土上积极作战的为一类,另外则是被轴心国征服了的国家”。这说明( )
A. 美国试图将中国拉入自己的阵营 B. 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
C. 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D. 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格局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打破按字母排序的传统,把中国、苏联等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家放到与美、英并列位置,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提高了国际地位,B项正确;此时各国正构建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家宣言》签字时的国家排序情况,反法西斯同盟刚刚形成,未体现各国紧密团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突出的国家赢得更高的国际地位,未强调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二百多名代表中有行政首长、机关干部、劳动模范、部队英雄、宗教领袖、工矿技师、教师,有艺术家、演员、科学家、记者、作家、学生、医务工作者、民族资本家、华侨、牧民、合作社人员等等。这反映了( )
A.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B.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D. 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二百多名代表中有行政首长、机关干部、劳动模范、部队英雄、宗教领袖……”,可以看出人民民主代表的广泛性特点,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权威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广泛性,不是阶级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3. 从解放战争后期起,外国兵营被逐渐收回或征用,中共政府逐步接管被外国控制的海关并重新确定关税政策,外国船只被禁止在内河自由航行。这体现出当时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求同存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解放战争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中国)。结合所学,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思是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外国兵营驻扎在中国境内,外国控制中国海关,外国船只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等等,都是帝国主义在旧中国取得的特权。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这体现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C项正确;“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主要表现是新中国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排除A项;“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材料所述不能体现“另起炉灶”,排除B项;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材料所述不能体现“求同存异”,排除D项。故选C项。
24. 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1435亿公斤,比1957年减少了26%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已经精简职工873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000万人,仅在1960年秋到1966年春,新增加农业劳动力2913万人。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
B. 经济倒退出现了逆城市化
C. 加快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国家调整政策以恢复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1435亿公斤,比1957年减少了26%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仅在1960年秋到1966年春,新增加农业劳动力2913万人。”,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调整任务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倾错误,排除A项;经过国明经济的调整,经济有一定的好转,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并不是适应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25. 至1997年底,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至15%以下;在工业品出厂价中,以市场价格进行销售的比例已达96%以上。以上信息表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B. 政府完全放弃对商品价格的管控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 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了经营自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94.4%下降至15%以下;在工业品出厂价中,以市场价格进行销售的比例已达96%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方面,国家计划的比重下降迅速,工业方面,市场调节比重发展迅速,结合时间1997年,可以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村进行的改革,无法体现工业产品价格的变化,排除A项;国家计划比例的下降,不代表完全放弃管控,排除B项;国企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但是无法说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包括2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共38分)
26. 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对于今天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 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三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清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使得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材料四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 诸如西域都护府, 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等等。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明代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元朝行省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列出清代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3条。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答案】(1)职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措施:汉设置“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夺了丞相的决策权(或中外朝制度);唐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或三省六部制);宋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三司制)。
(2)名称: 中书省; 宣政院。
职能: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
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国的省制;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任答2 点)。
(3)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
主要措施:如:①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②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或者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或者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或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④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 (或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或者特创“金瓶掣签”制度;或者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 (任答2点)。
(4)特点:设置专门机构,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基本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唐代、宋代(中国)。第一小问职能:根据材料“上佐天子理阴阳”可分析出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措施:结合中外朝制可分析出汉设置“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夺了丞相决策权(或中外朝制度);结合三省六部制可分析出唐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或三省六部制);结合二府三司制可分析出宋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三司制)。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名称:根据材料“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可分析出中书省;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职能: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明清时期沿用了行省制可分析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国的省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新问题:根据材料“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可分析出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①结合康熙时期统一台湾可分析出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②结合中俄《尼布楚条约》可分析出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或者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或者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或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④结合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可分析出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或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或者特创“金瓶掣签”制度;或者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
(4)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根据“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得出是设立专门的机构,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根据“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得出是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有注重维护中央权威。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奠定中国疆域版图、强化民族认同、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和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等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5月
材料三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标志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答案】(1)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简析:没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直接原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努力: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解析】
【小问1详解】
运动: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简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运动没完成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问2详解】
直接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5月(中国)。根据材料“1919年5月”“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性质: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5月(中国)。根据材料“1919年5月”“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5月(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小问3详解】
努力: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1—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包括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三、论述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2分)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具体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阐释: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可见,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
阐释: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可见,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的中国。
首先,由材料“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的挑战持续震撼长达近六十年之后,中国士绅精英与民众才真正开始动员起来,并投身于一场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变革进程。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中国从此也就在这种种选择的交替中,从传统社会向更具现代性特征的社会进行转变。”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一:民族危机的加深迫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其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作用;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鸦片战争的失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意图通过体制变革来谋求国家富强。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外来压力迫使中国作出回应,进而踏上现代化变革的道路。
首先,由材料“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和实现富强,中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在思想与精神生活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他们为应付这种问题作出了各种选择。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二十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国人开始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来谋求国家富强。这些选择中,有的较为激进,有的则相对保守,彼此相互冲突对立,种种选择又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不同的既得利益的考虑与动机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二: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不断深入。其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洋务运动的作用;辛亥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作用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日益衰败的清王朝。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激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寻求思想解放的途径。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近代中国现代化变革呈现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的特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