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周至六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西汉初,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的原因是黄老之学( )
A.适应了经济恢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B.体现了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
C.取代了已过时的儒学 D.宣扬以法治国的思想
2.西周时期,最重要的礼是诸侯册命礼。诸侯虽然可以世袭,但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需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来予以肯定,诸侯国在最初分封时要经过册封,每一位袭封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这表明( )
A.权力分配与宗法制度相结合 B.周制呈现原始民主遗存
C.敬天保民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D.礼制维护了周王的地位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令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绝不同之点。自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之封建,渐变而为官僚统治之政府”。据此推知,郡县制的设置(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B.确立了贵族政治的权威性
C.实现了国家的垂直管理 D.证明了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4.北魏实施均田制时规定,受田农民于“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且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北魏此举意在( )
A.维护小农私有财产 B.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C.保障国家赋税收入 D.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5.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太宗常给品级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范围,此举意在( )
A.减少决策失误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工作效率 D.强化朝政控制
6.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实行“唯才是举”。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将人物的评议权收归中央。这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完全否定了西汉选官传统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为科举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D.保证了魏晋时期的人才需求
7.王安石变法是“庆历新政”的继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却以“理财”“整军”为中心。这表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模仿庆历新政 B.实现富国强兵 C.加强经济控制 D.贯彻守内政策
8.据史书记载,辽朝实行“国仪”与“汉仪”、“国舆”与“汉舆”、“国仗”“汉仗”及“渤海仗”并存礼仪制度,并在庙堂之上“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契丹服饰)”。上述现象( )
A.导致了礼仪制度的混乱 B.抬高了契丹族政治地位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加剧了契丹文化的封闭
9.宋代,封建租佃契约关系成为土地关系的主要形式。地主招募客户在土地上进行耕种,客户出卖劳动力,租种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然后向地主交纳一定数量的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这反映出( )
A.土地商品化程度逐渐加深 B.农民与地主法律地位实现平等
C.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D.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0.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万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又“肇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使海盗变成了海商。这说明( )
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
C.农耕经济封闭保守 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
11.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的经典形象。作者意在( )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
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
12.1793年,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最终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这表明当时统治者( )
A.有强烈的主权维护意识 B.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天朝上国意识根深蒂固 D.政务繁忙无暇应酬
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上述是中国近代一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这场战争( )
A.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 B.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 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5.洋务派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这体现了近代中国的( )
A.教育转型 B.文学革命 C.经济转型 D.政治变革
16.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主张的文件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天朝田亩制度》
17.《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场运动旨在( )
A.救亡图存 B.开眼看世界 C.建立民国 D.推翻清政府
18.“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不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也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闹剧。”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C.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19.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 )
A.《清帝逊位诏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20.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国之所以不昌也,在于民智未开。”为此,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一场开启民智的运动。该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北伐战争 D.国民大革命
21.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加速了清朝灭亡 B.推动抗战胜利 C.实现了民族独立 D.促进了思想启蒙
22.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3.20世纪30年代,日本持续扩大对中国侵略,制造了一系列事变和惨案。其中,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并继而占领东三省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4.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论持久战》。他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主张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解决兵源、财源等困难问题,达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目标。这一观点( )
A.针对国民党片面抗日方针 B.强调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主张全面抗战、全民抗战 D.指明了亚洲抗日战争的方向
25.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其主要目的是( )
A.推动抗战胜利 B.讨论国民党的改组 C.争取和平民主 D.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
26.邓小平在论述外交问题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是( )
A.“求同存异”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独立自主
27.毛泽东在196i年末讲到:“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这就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历史证明:当时“做对了”的包括( )
①中共八大提出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②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1958年开始实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⑥④ D.②③④
2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这主要是为了( )
A.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B.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错误
C.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D.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29.1979年,《人民日报》发表《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一文。该文章报道了广东省中山县小榄公社社员黄新文一家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1978年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文章对此予以肯定,黄新文成为第一个被公开报道的“万元户”。这一报道( )
A.激发了人们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B.肯定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C.重申了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性 D.赞扬了发展乡镇企业的示范性
30.从2013年起,习近平在众多国内国际场合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主要在于,该理念( )
A.为世界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B.有利于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C.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D.源自中华文明和平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三题,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唐代的政治体制中,三省六部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在唐代政治发展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并且在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运行机制来看,三省是命令传达的部门,六部则是执行机构,职能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一方面,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水路交通的便捷,营业时间的不受限制等都为宋代城乡商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促使宋代大小城市及乡村镇市的商业空前繁荣,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商业繁华情况,南宋初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很翔实的记载,北宋末画家张泽端所绘《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描绘了北宋东京开封商业的热闹场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三省六部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
32.(12分)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4分)
33.(12分)改革须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中数据变化的农业政策因素是什么?并简述该政策推行的意义。(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在该机制方面的理论贡献。(2分)
高一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D B B C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C A D A A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A C C D B D A B
1.【答案】A【解析】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繁盛景象,故选A项:尊崇黄老之学能够体现汉初统治者对黄帝和老子的敬仰,但是这并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B项;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并不等于说儒家思想已过时,并且,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一直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项;黄老之学属于道家思想,以法治国属于法家思想,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材料“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来予以肯定”及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周王重视册封诸侯的礼仪,强化了各地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体现了周天子通过礼制维护其统治地位,故选D项;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血缘关系,材料主要强调臣属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国人对国君决策的干预,无法体现原始民主遗存的相关信息,而且材料突出强调当时的国家制度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针对的对象是诸侯,而不是普通百姓,而且“社会共识”的表述存在绝对化倾向,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据材料“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令不世袭”可知郡县制是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实现了国家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是古代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古代皇权合法性主要通过宣扬“君权神授”来实现,郡县制无法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据材料“不得无故而移”“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可知,该规定强调受田农民不得无故迁移,不可以将土地献给他人,这有助于将农民固定在某个地区,维护稳定小农经济的发展,进而为国家提供稳定的赋税来源,故选C项;均田制下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并非小农私有财产,排除A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并未解决这一问题,“杜绝”说法错误,排除B项;“不得以田产为投献之礼”有助于防止地主势力做大,但这属于客观影响,并非主观意图,且材料还涉及其他措施,该说法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范围”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君主总是力图设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唐太宗以品级较低的官员为宰相,正是削弱相权,强化朝政控制的体现,故选D项:“减少决策失误”是该举措的客观效果,并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隋唐时期通过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增加宰相的人数并不会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宰相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地方大族名士……收归中央”可知,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将选拔官吏的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据材料“乡里清议......人物的评议权”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继承和创新,完全否定了西汉选官传统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材料未体现九品中正制对科举制形成的影响,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的实施逐渐以家世门第作为选官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门阀士族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因此,保证了魏晋时期的人才需求的说法太绝对了,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据题干“(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选B项;据题干“是‘庆历新政’的继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却以‘理财’‘整军’为中心”等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并不仅仅是模仿庆历新政,而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排除A项;据题干“(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可知其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经济方面,排除C项:“守内”政策主要指的是宋朝防卫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如内部敌人、武将叛变等,这与“(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不一致,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0课所学辽朝南北面官可知,辽朝在国家礼仪、服饰等方面贯彻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南、北面官制在礼仪制度方面的延伸,故选C项;“混乱”不合史实,与辽朝因俗而治相悖,排除A项;“抬高了”不合逻辑,与契丹族本来处于统治阶级上层相悖,排除B项;“封闭”不合史实、逻辑,与辽朝实行“汉仪”“汉舆”等相悖,排除D项。
9.【答案】D【解析】据材料“客户……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需再向佃户提供……荫庇”可知,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体现了当时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选D项: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土地买卖较为频繁,但材料信息仅涉及地主招募客户,不涉及土地买卖,排除A项;宋代士农工商等级明显,且宋代依然是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两者并未处于平等地位,排除B项;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嘉靖时期,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万历时期……与北方的蒙古关系友好,南方开海禁、通商”可知,这得益于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保护了国家安全,说明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故选D项;据材料“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的守护下”可知,明朝不同时期的贸易状况是因为边境安全问题的解决,而非政治制度弊端导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明朝南北方边境贸易的情况,主要涉及经济方面,排除B项;农耕经济从嘉靖时期到万历时期没有发生变化,与南北方贸易从封闭到开放无关联,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可知,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这体现了作者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故选B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材料强调作者表达个性解放而不是抒发浪漫主义情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而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个性解放,排除C项;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材料没有体现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天朝上国”意识,源自中国古代以“华夷之辨”为核心的儒家“天下观”,自称华夏者,都自视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优势,是“天下”的当然领导者。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通商要求,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天朝上国意识根深蒂固,故选C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主权意识才逐渐兴起,乾隆皇帝时期清朝有强烈的主权维护意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朝政府在其沿海城市和沿江地区设立关卡,禁止外国船只和商人进入中国内地,并在国内实行单一的民族政策,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题中时间阶段还在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非体现皇帝的政务繁忙问题,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略
14.【答案】C【解析】据材料“割让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等可知,这是鸦片战争战败后《南京条约》的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选C项;“使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A项;“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略
16.【答案】D【解析】略
17.【答案】A【解析】略
18.【答案】A【解析】略
19.【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年。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一项法案。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B项正确;1912年2月,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排除A项;1914年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排除C项;1946年“国民大会”颁布《中华民国宪法》,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B【解析】略
21.【答案】D【解析】略
22.【答案】C【解析】略
23.【答案】A【解析】略
24.【答案】C【解析】据材料“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进行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等信息可知,毛泽东强调了民众、政治动员、军民一致等在抗战中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思想,故选C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了持久战的思想,认为国民党方面也是持久抗战的重要力量之一,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时间是1937年9月,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为中国抗日战争指明方向,非亚洲,排除D项。
25.【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8月,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此时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是为了商讨和平建国的问题,意图争取和平民主,故选C项;此时抗日战争已经取得胜利,排除A项;重庆谈判是讨论中国未来的前途问题,而不是讨论国民党的改组,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为建立新中国做准备,排除D项。
26.【答案】D【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强调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项正确;“求同存异”体现了与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合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外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的阵营一边,与材料中不打苏联牌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阶级矛盾已不是主要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而当前主要任务是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故①正确;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意味着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故②正确;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符合当时国情,而三面红旗背离了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出现了“左”倾,故③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变为公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28.【答案】D【解析】据材料“恢复了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工商业者区别开来”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平反之前的冤假错案,努力纠正“左”倾错误的做法,适应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D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与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名誉”不符,排除A项;为了纠正“人民公社化”严重错误,1961年初中国共产党提出“八字方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9.【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广东省中山县小榄公社社员黄新文一家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成为“万元户”可知该报道激发了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而致富的积极性,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而不是“人民公社”,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理论,排除C项:题干涉及的是“生产队”与“家庭副业”,并没有述及“乡镇企业”,排除D项。
30.【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习近平在国际场合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普遍认可,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规律,顺应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时代潮流,有利于全球共同发展,故选B项;精神支柱夸大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作用,排除A项;该理念维护了人类共同利益,不仅仅是从中国自己利益出发,排除C项;中华文明和平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材料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认可是因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强调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16分)
(1)影响:①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②提高了工作效率;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④使皇权进一步加强(加强君主专制);⑤推动隋唐国力的强盛。(共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
(2)表现:①基层市场的蓬勃涌现;②榷场互市贸易和民间贸易活跃;③货币需求量剧增促使纸币交子出现;④海外贸易繁荣;⑤城市兴盛,市场活跃。(共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
32【答案】(1)转变: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或者从貶低到平等再到尊崇)。
原因:西学东渐的影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
发展:新兴阶级力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推动。
(2)进步:开始具有民权的认识:将民族意识与国家独立自由联系在一起。
(3)意义:有利于开启民智,促进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人民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有利于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有利于推动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3【答案】(1)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主要特点: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贡献: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