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行知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涟源市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一、单选题(3分*16题=48分)
1. 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秦国圜钱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也铸造了以楚国“孚”为单位的布币。这种现象( )
A.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 B. 是经济政策服务战争的体现
C. 直接促成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 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2. 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罪己诏"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 自然灾害爆发频繁
C. 皇帝自省意识普遍 D. 深受儒学思想影响
3. 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
A. 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 B. 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 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 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4.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战争重心从原来的边疆地区变为内地,战争模式也由唐初流行的野战变为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比较普遍的城市攻防战。内地各处日趋注重城市防御,攻城难度增加,从而刺激了对抛石机等远射武器的需求。材料主要说明
A. 战争重心从边疆变为内地 B. 安史之乱改变战争模式
C. 现实需要促进技术的进步 D. 内地日趋注重城市防御
5.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B. 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 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6. 陈旭麓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西方威胁险恶环境,时代变了,道光帝却浑然不觉。茅海建说,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不确定;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也未能辨明中国的方向,这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说明( )
A. 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B. 鸦片战争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鸦片战争后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大势
D. 鸦片战争打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7. 如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3545 9016 18668 518942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30477 37911 44626 58958
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98 274 621 20487
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109 423 534 18184
A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 从这时开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精神文化——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这时期引领国人思想觉悟的代表人物是( )
A. 魏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胡适
9.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我们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A. 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B. 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C.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10. 2019年四五月间,中国相继举办第二届“一带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这反映出中国
①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④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11. 关于继承问题,《汉谟拉比法典》确立的是家内继承原则。法典规定,父亲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其所喜爱的继承人,该父亲死后,兄弟分割遗产时,该子应先取得其父所赠之财产,然后参与均分所剩遗产。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 注意尊重财产所有人意志 B. 推动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C. 意在明确各家庭成员的权利 D. 编纂过程缺乏理性思考
12. 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
A. 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 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
C. 推动了天赋人权思想产生 D. 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统治
13. 西方文官实行政务官和事务官相分离的两官分途制度。政务官通过选举或政治任命产生,随选举胜负而进退;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而择优任用,“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不与内阁共进退。由此可知,西方文官制度有利于
A. 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制衡 B. 增强政府工作稳定性
C. 使政府各部门达成共识 D. 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
14.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 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 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C. 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 D. 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15. 关贸总协定前六轮谈判后,关税减让商品占到世界贸易额一半以上。第七轮回合(1973—1979年)谈判围绕非关税壁垒达成协定,包括反倾销、补贴、产品标准、政府采购、银行及贸易等。据此可知,二战后
A. 自由主义贸易准则开始确立 B. 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形成
C.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D. 各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减弱
16.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近代英国城市治理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力量紧密配合 B. 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
C. 社会矛盾的缓和 D. 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 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年8月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佛道盛行和儒学式微,中唐时期的韩愈首开尊崇孟子的先河。孟子关于辟异端、道统说、心性论及“君臣大义”理论等,为韩愈排佛,维护唐朝统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在他看来,孟子是继承孔子之道的“醇乎醇者”,是孔子以来道统的正宗继承人,而另一位先秦大儒荀子对孔子的继承则“不粹不醇”。韩愈尊孟,通过建立儒家道统,意图实现以道统辅治统,不仅否定了唐代孔庙祭祀中的儒家传承统绪,也使孟子在儒家学术界的地位得到提升。诚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宋人之尊孟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
——摘编自宋冬梅、解光宇《韩愈尊孟与孟学的复兴》
材料二 李贽认为,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谈及人性,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未论及其他。孟子作为“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者,提出“性本善”,“执一定之说,持刊定死本”“以通天下后世”,障蔽了人性的复杂性。李贽强调,孟子关于孔子“贤于尧舜,为生民以来所未有”的看法,是“不自知而言之过矣”。“荀卿更通达而不迂”,“不晓当时何以独抑荀而扬孟也?”结果,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由,于1602年下令将李贽抓捕入狱。
——摘编自李珺平《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兼及王安石朱熹等》和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愈尊孟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韩愈相比,李贽对孟子及孟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臣要效忠封君,要尽一定的义务,主要的义务是服兵役,要宣誓”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1500年﹣1630年间,英国木柴价格上涨了7倍,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因缺乏取暖燃料而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英国主体能源从柴薪过渡到煤炭是循序渐进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煤炭未能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150万吨。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是法国的30倍。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8倍。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近150年。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原因。
20.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阶段或者多个阶段,对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或者选官制度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第一阶段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
第二阶段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
第三阶段 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第四阶段 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
第五阶段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涟源市行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一、单选题(3分*16题=48分)
1. 战国时期,以赵国为代表的布币使用区域、楚国为代表的传统蚁鼻钱使用区域,均出现了齐国刀币的大量流通。东方各国相继出现仿铸秦国圜钱现象。魏国迁都大梁后,也铸造了以楚国“孚”为单位的布币。这种现象( )
A.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 B. 是经济政策服务战争的体现
C. 直接促成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D. 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仿制他国货币的现象越来越多,本国流通领域出现它国货币,可见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有利于国内市场的整合,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经济政策服务于战争,而体现了这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排除B项;材料蕴含国内市场整合因素,并不会直接促成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货币的使用,并不能涉及到思想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2. 如表是西汉皇帝颁布"罪己诏"情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当时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史料来源
武帝 1 总结失政 《汉书·西域传下》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汉书·宣帝纪》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元帝纪》
成帝 4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汉书·成帝纪》
A. 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B. 自然灾害爆发频繁
C. 皇帝自省意识普遍 D. 深受儒学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及以后,汉代最高统治者屡屡因自然灾害和失政下罪己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因此影响了统治者的行为,D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自然灾害爆发频繁与题干中“罪己诏”的次数明显不符,排除B;C错在“普遍”,排除。
3. 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
A. 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 B. 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 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 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实行严格的亲属回避制度,这有利于避免监察官之间及其与其他官员之间相互勾结,促进了监察制度效能的发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相关规定提高监察制度的效能,并非扩大监察官员的权力,排除A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不能“保障”吏治的清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察体制的“制度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战争重心从原来的边疆地区变为内地,战争模式也由唐初流行的野战变为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比较普遍的城市攻防战。内地各处日趋注重城市防御,攻城难度增加,从而刺激了对抛石机等远射武器的需求。材料主要说明
A. 战争重心从边疆变为内地 B. 安史之乱改变战争模式
C. 现实需要促进技术进步 D. 内地日趋注重城市防御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攻城战的需求刺激了远射武器的发展,由此可知是现实需要促进了技术的进步,C项正确;虽然战争重心和战争模式发生变化,但题意的主旨在于强调这些变化对战争工具的刺激,ABD项都不是题意的主旨,排除。故选C项。
5.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B. 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 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 宋代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置庄田,招佃农”“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等信息可知,地主招佃农的目的是收租,而不是行仁义但遇到水旱之灾,地主害怕农民离去而导致田荒,损失巨大,会减少农民的地租等。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租佃关系相当普遍,二者的相互依附关系也日益增强,因此选A。B内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农村出现租佃关系不是从宋朝开始的,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
6. 陈旭麓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西方威胁的险恶环境,时代变了,道光帝却浑然不觉。茅海建说,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不确定;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也未能辨明中国的方向,这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说明( )
A. 鸦片战争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B. 鸦片战争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C. 鸦片战争后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大势
D. 鸦片战争打破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后,无论是道光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还是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阶层,都没有能够真正地了解世界大势,没有辨明中国的方向,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国人尚未完全觉醒,缺乏对世界的正确了解,而非强调“民族意识觉醒”、“萌发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打破了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B项、D项。故选C项。
7. 如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3545 9016 18668 518942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30477 37911 44626 58958
货物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98 274 621 20487
货物进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109 423 534 18184
A. 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增长迅速,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B项正确;图表中经济出现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格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21世纪,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8. 从这时开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精神文化——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这时期引领国人思想觉悟的代表人物是( )
A. 魏源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胡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思想家倡导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并把西方思想与传统思想文化结合。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后,康梁等人开展的戊戌维新运动就体现了材料的含义。C项正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李鸿章等开展的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但洋务派只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不改变政治体制,排除B项;胡适等人发动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我们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表明党和国家领导人
A. 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B. 修改了“一五”计划的部分指标
C.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 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毛泽东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基础上而发表上述言论的,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一五”计划的指标,排除B;根据题干“1956年”、“《论十大关系》”、“提出鉴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现象,我们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可以知道,中共开始破除苏联迷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C正确;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是在19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10. 2019年四五月间,中国相继举办第二届“一带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这反映出中国
①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
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④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能够举办国际性高峰论坛和对话大会,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故①项正确;中国倡导"一带一路”政策,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由此可见其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故②项正确;由材料中的中国倡导"一带一路”政策,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当代的外交布局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故③项正确;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政策和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为了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故④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1. 关于继承问题,《汉谟拉比法典》确立的是家内继承原则。法典规定,父亲以盖章文书形式将土地、房屋赠给其所喜爱的继承人,该父亲死后,兄弟分割遗产时,该子应先取得其父所赠之财产,然后参与均分所剩遗产。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 注意尊重财产所有人意志 B. 推动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C. 意在明确各家庭成员的权利 D. 编纂过程缺乏理性思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确立家内继承原则,保证父亲指定儿子优先继承其父财产,表明《汉谟拉比法典》注意尊重财产所有人的意志,A项正确;仅有家内继承原则,不足以化解古代巴比伦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家内继承原则意在尊重财产所有人意志而非明确各家庭成员的权利,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法典在编纂过程中缺乏理性思考,具有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
A. 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 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
C. 推动了天赋人权思想产生 D. 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可得出,受欧洲瘟疫影响,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破坏,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政治上,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思想上,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这说明欧洲这场瘟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这场瘟疫造成欧洲人口锐减,故A项错误;材料与天赋人权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这场瘟疫重创了天主教信仰,并未推翻罗马天主教的统治,罗马天主教的统治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时被推翻的,故D项错误。
13. 西方文官实行政务官和事务官相分离的两官分途制度。政务官通过选举或政治任命产生,随选举胜负而进退;事务官通过公开考试而择优任用,“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不与内阁共进退。由此可知,西方文官制度有利于
A. 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制衡 B. 增强政府工作稳定性
C. 使政府各部门达成共识 D. 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文官不随政党更迭而更换,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稳定性,B项正确;材料与各部门相互制衡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各部门达成共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民主权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欧洲新涌现的大国如瑞典和荷兰共和国,得到了诸如法国和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条约规定,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 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 B. 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C. 欧洲国家至上的原则 D. 否定等级制度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可知,各国无论是封建国家还是共和制国家,都享受称谓上的平等,称呼相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且材料强调国际法发展,并非启蒙运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欧洲国家至上,且材料也不涉及其他洲的国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关贸总协定前六轮谈判后,关税减让商品占到世界贸易额一半以上。第七轮回合(1973—1979年)谈判围绕非关税壁垒达成协定,包括反倾销、补贴、产品标准、政府采购、银行及贸易等。据此可知,二战后
A. 自由主义贸易准则开始确立 B. 公正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形成
C.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D. 各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减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贸总协定框架内,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削减,促进了全球性贸易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得以不断加强,C项正确;工业革命中,自由主义贸易准则开始确立,A项错误;时至今日,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尚未形成,B项错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政府经济职能,D项错误。
16. 在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城市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1835年议会通过了《城市机构法》设立了各种专职的政府管理机构;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来治理城市公共卫生;186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了《工人住宅法》来解决贫民窟的问题;1880年颁布了《雇主责任法》,规定雇主应对雇工的安全负责。城市管理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近代英国城市治理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力量紧密配合 B. 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
C. 社会矛盾的缓和 D. 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面对英国城市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英国政府颁布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案,从而有效地推动了英国城市社会问题的初步治理,并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说明政府发挥社会治理的公共职能,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没有体现社会力量的紧密配合,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管理体制基础的奠定,和社会矛盾是否缓和无关,排除C项;根据“为英国构建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可知是奠定了基础,而不是构建了现代城市管理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 文官考试制度作为文官制度的首要环节,对于文官队伍选拔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民国文官制度的初创者。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说其重要,是因为它与其他各权不分高低,平起平坐;说其特殊,是因为它从其他各权中分离出来,真正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929年8月1日公布的《考试法》中取消女子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将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应考资格中的“民国男子”改为“中华民国国民”。这一规定,一直延续执行至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10月28日,国民政府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暂行条例》,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革文官考试的“基本立法原则”。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据亲历文官考试的汪掁国回忆:“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摘编自房列曙《抗战时期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国文官考试制度设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简析抗战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答案】(1)特点: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考试权占有重要位置。
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上,官僚腐败现象丛生,旧有的官僚制度存在弊端;思想上,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2)进步性:简化考试科目,提高考试效率;吸取外国考试制度的优点,充实中国的文官制度;更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他关于文官考试制度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科举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考试原则蕴含着民主精神,不能将其一概抹杀,需要加以批判继承,因此大小官员都需通过考试来取得资格。”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根据材料一“二、有些人口才出众却没什么实学,容易通过演讲煽动民众而在选举中获胜:有的人善于思考却拙于表达,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大放异彩。因此还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可推出要用西方的选举制度作为补充。根据材料一“三、他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其中考试权居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可推出提出“五权宪法”的构想,考试权占有重要位置。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上,官僚腐败现象从生,旧有的官僚制度存在弊端;思想上,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小问2详解】
进步性: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长期担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的陈大齐曾对国民政府的人才标准和考试科目设置作了详细说明:抗战后,情势变迁,每次举行考试,都有迅速结束的必要,遂简化二试为一试,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合并在一次考试内考毕,不分先后。”可推出简化考试科目,提高考试效率。根据材料二“共同科目与特殊科目的并重,论者谓为兼采英、美两国考试制度之长,亦足为考试制度上的一个优点。”可推出吸取外国考试制度的优点,充实中国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二文官考试从其考试科目之内容来看,封建科举的气息少,很大程度上有似欧美、日本的文官考试,所考的多系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与科举时代所取类皆文艺辞章之末,有所不同。这种文官考试,更多的是注重实务、注重才能。”可推出更注重实务、注重才能。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鉴于佛道盛行和儒学式微,中唐时期的韩愈首开尊崇孟子的先河。孟子关于辟异端、道统说、心性论及“君臣大义”理论等,为韩愈排佛,维护唐朝统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在他看来,孟子是继承孔子之道的“醇乎醇者”,是孔子以来道统的正宗继承人,而另一位先秦大儒荀子对孔子的继承则“不粹不醇”。韩愈尊孟,通过建立儒家道统,意图实现以道统辅治统,不仅否定了唐代孔庙祭祀中的儒家传承统绪,也使孟子在儒家学术界的地位得到提升。诚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言:“宋人之尊孟子,其端发于杨绾、韩愈。”
——摘编自宋冬梅、解光宇《韩愈尊孟与孟学的复兴》
材料二 李贽认为,在人性问题上,孔子谈及人性,只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未论及其他。孟子作为“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者,提出“性本善”,“执一定之说,持刊定死本”“以通天下后世”,障蔽了人性的复杂性。李贽强调,孟子关于孔子“贤于尧舜,为生民以来所未有”的看法,是“不自知而言之过矣”。“荀卿更通达而不迂”,“不晓当时何以独抑荀而扬孟也?”结果,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由,于1602年下令将李贽抓捕入狱。
——摘编自李珺平《从李贽剖判孟轲谈开去——兼及王安石朱熹等》和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愈尊孟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韩愈相比,李贽对孟子及孟学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表现:推崇孟子思想;构建儒学道统;强调孟子是孔子儒学的正统继承者。
(2)不同:对孟子持批评态度;指出孟子并没有准确地阐释孔子的人性论;认为孟子过于抬高孔子地位;反对抑荀扬孟。
原因: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社会矛盾的尖锐;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程朱理学思想的僵化,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孟子关于辟异端、道统说、心性论及‘君臣大义’理论等,为韩愈排佛,维护唐朝统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得出推崇孟子思想;根据“韩愈尊孟,通过建立儒家道统,意图实现以道统辅治统”得出构建儒学道统;根据“孟子是继承孔子之道的‘醇乎醇者’”得出强调孟子是孔子儒学的正统继承者。
【小问2详解】
不同:根据“障蔽了人性的复杂性”得出对孟子持批评态度;根据“执一定之说,持刊定死本”得出指出孟子并没有准确地阐释孔子的人性论;根据“关于孔子‘贤于尧舜,为生民以来所未有’”“不自知而言之过矣”,概括得出认为孟子过于抬高孔子地位;根据“不晓当时何以独抑荀而扬孟也?”得出反对抑荀扬孟。原因:根据所学明清之际思想产生的背景,可从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程朱理学思想的僵化等角度总结回答。
【点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臣要效忠封君,要尽一定的义务,主要的义务是服兵役,要宣誓”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而国王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
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1500年﹣1630年间,英国木柴价格上涨了7倍,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因缺乏取暖燃料而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英国主体能源从柴薪过渡到煤炭是循序渐进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煤炭未能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煤炭年产量仅为21万吨。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150万吨。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是法国的30倍。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8倍。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近150年。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原因。
【答案】(1)社会特征: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上基督教拥有重要地位。
(2)原因:森林资源的短缺;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者的推动;煤炭能源的优势;社会生产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特征:根据材料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封臣要效忠封君,要尽一定的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早期西欧在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根据材料一“贵族居住的城堡和高耸入云的教堂成为典型建筑,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实行庄园和农奴制度;根据材料一“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基督教主教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征收赋税的制度”可知思想上基督教拥有重要地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早期(英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森林资源的短缺;根据材料二“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可知社会矛盾的激化;根据材料二“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可知统治者的推动;根据材料二“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可知煤炭能源的优势;根据材料二“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可知社会生产的发展。
20.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请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阶段或者多个阶段,对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或者选官制度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第一阶段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息情”。
第二阶段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
第三阶段 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史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第四阶段 中央选派“贤有识鉴”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举荐。
第五阶段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设立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答案】
示例:选取第五阶段。
看法: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后来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阐述:科举制由隋文帝首创,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唐朝继续完善这一制度,以后历代封建政府都沿袭了这一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读书一考试一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但科举制考试内容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科举制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选取表格中任意一个阶段或者多个阶段并提出自己的抗法,如可以选取第五阶段,针对科举制提出看法: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但后来僵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结合所学进行阐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创立并不断完善,这一时期的科举制以积极作用为主,如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等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僵化,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科举制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方面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行知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