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试题
历 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礼·考工记》记载,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分制造木器、铜器、玉器、陶器和染色等不同工种。此外,先秦时期的青铜制品除贵族所用的礼器、乐器、铜镜之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各种兵器和货币。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
A. 生产力进步促进手工业发展 B. 手工业门类多样且发达
C. 民营手工业生产发展较缓慢 D.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2.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下表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中国
B 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在古希腊城邦中,农业生产中使用外邦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C 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农业庄园式劳作,在世界各区域文明中都存在过。
D 中国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A. A B. B C. C D. D
3. 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
A. 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 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 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 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4. 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
A. 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 B. 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
C. 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 D. 隐含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
5. 如表所示为1932~1936年华商、日商、英商纱厂棉纱棉布销售量所占百分比变化情况(单位:%)。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年份 棉纱(以各商总计为100%) 棉布(以各商总计为100%)
华商 日商 英商 华商 日商 英商
1932—1933 69.1 28.5 2.4 35.6 55.3 91
1933~1934 68.1 30.6 1.3 36.1 57.3 6.6
1934~1935 69.4 29.3 1.3 35.0 59.2 5.8
1935~1936 66.1 32.6 1.3 302 63.7 6.1
A. 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B. 列强资本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C. 日资企业加紧在华进行扩张 D. 英国丧失工业经济大国地位
6.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朝贡贸易繁荣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白银大量流入 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7. 据统计,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此后多年,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交易。这表明,明朝( )
A. 吸取了元朝的教训 B.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 雕版印刷技术成熟 D. 货币政策存在弊端
8. 表1是文献中关于周公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周公
文献 记载内容
《左传》 先君周公制周礼
《礼记》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 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尚书大传》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 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A. 通过非法夺权方式建立统治 B. 注重强化贵族等级秩序
C. 实现了与周边各族和谐相处 D. 开创了大一统政治局面
9. 《千年金融史》描述荷兰东印度公司源于1600年以前一次由荷兰多个省份的投资者共同出资赞助的亚洲探险活动。1602年的章程规定,这个由六个省份的投资者组建的贸易垄断组织能够将投资者的资本锁定10年期限,并且只有当利润超过投资的资本时,才能进行分红。这说明当时(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资本输出成为对外扩张主要手段
C.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10. 下表所示为《大明律》中关于家庭关系的部分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律( )
凡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
凡卑幼,殴本宗及外姻缌麻兄姊,杖一百……若尊长殴卑幼,非折伤,勿论。
凡外姻、有服、尊属、卑幼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各以奸论。
A. 维护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B. 以严刑峻法维护专制统治
C. 构建了和谐的家庭关系 D. 强调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11. 1811年英国年通过的《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只讨论政府政策和内阁提出的“公议案”。1835年又把此类工作日增至每周3日。为使议会的工作依照内阁日程表进行,执政党又提议建立议会委员会,淘汰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私议案”。每逢议会讨论政府事务的日子,执政党领袖便要求本党议员尽量到会,参加辩论和投票,以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材料说明( )
A. 责任内阁颠覆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成果
B. 议会制君主制维护了国王为主政治传统
C. 内阁成了维系英国最高行政权力的核心
D. 民众热情拥护着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情
12. 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
A. 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 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 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 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13.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异族”,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
A. 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 B.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
C. 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 D. 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14. 据记载,公元前9世纪希腊长途贸易充分发展,有些雄心勃勃的人利用贸易积累的财富和关系网络获得追随者并建立早期国家,他们取得成功并成为僭主。但希腊的地貌和地理条件不利于组织大规模公共工程和控制农产品。大多数民众是独立的小业主,许多贵族也像僭主那样拥有追随者。这可用于研究( )
A. 海洋文明的先进性 B. 政治统一的迫切性
C. 城邦体制的优越性 D. 民主道路的可能性
15. 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く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B. 经济体制开始转轨
C. 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 D. 税制改革待深化
16. 1940年1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即废除一切杂税,任何方面税收都根据课税对象数额多少而按递增税率计征的税收制度,并逐步推广到整个华北根据地。最终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较过去加重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社会其他各阶层的负担减轻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
A. 完善了中共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B.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 减轻了全中国人民的赋税负担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0分,20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外交主体不仅涉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还包括右翼政党等其他类型政党。在新型党际关系下,政党之间的交往不仅涉及政治议题,还聚焦经济、贸易、文化、社会、党建等多个领域。随着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转型,其政党外交的形式也日趋多样。政党对外交往的出访人员不仅包括外交有关部门负责人,还增加了政党高层官员,形成了高层密切交往、多层级参与的政党外交方式。中国共产党已与多个国家的多个政党形成了定期互访机制,定期举办双边或多边理论研讨会、商贸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外交的对外宣介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治国理政经验,与其他政党交流互鉴,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
——摘编自臧秀玲《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外交的转型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后中共政党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政党外交的经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创立“绝不是偶然”的原因,并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运用唯物史观简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汉代利用杠杆原理制造桔棒和水碓(桔棒战国时已有),利用轮、轴的作用制造辘轳、连枷、飏扇,磨、碾、砻等,利用齿轮制造翻车,从而制造了一批省力、高效的新农具,为我国农具的制造和改良,使用简单机械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年5月的事了。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日)近藤和彦《英国史10讲》
材料三 195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提出:“我们必须普遍地深入地发动一个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据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有了苏联的技术装备援助之后,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
——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农具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生产动力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从劳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工厂式生产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怀仁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试题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礼·考工记》记载,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分制造木器、铜器、玉器、陶器和染色等不同工种。此外,先秦时期的青铜制品除贵族所用的礼器、乐器、铜镜之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各种兵器和货币。据此可知,先秦时期( )
A. 生产力进步促进手工业发展 B. 手工业门类多样且发达
C. 民营手工业生产发展较缓慢 D.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先秦时期官府手工业分制造木器、铜器、玉器、陶器和染色等不同工种。”可知,先秦时期手工业门类多,据材料“先秦时期青铜制品除贵族所用的礼器、乐器、铜镜之外,还有数量较多的各种兵器和货币”可知,先秦时期的手工业发达,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先秦时期生产力与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材料体现的是先秦时期手工业门类多样且发达,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手工业规模,材料信息涉及手工业门类,排除D项。故选B项。
2.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下表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中国
B 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在古希腊城邦中,农业生产中使用外邦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C 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农业庄园式劳作,在世界各区域文明中都存在过。
D 中国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 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突破1000千克,创世界纪录,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D项正确;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排除A项;斯巴达仅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因此无法从斯巴达一个城邦状况推测全体的城邦状况,排除B项;农业庄园式劳作并非是在世界各区域文明中都存在过,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3. 二战后,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 )
A. 抑制城市化的发展 B. 推动粮食结构变革
C. 促进农业的机械化 D. 注重农业耕地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美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和输出其意识形态的载体,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可知,美国力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这促使各国要注重农业耕地安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化,材料主要反映了美国图通过农业跨国公司实现对全球粮食、农业以及土地的控制和占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安全,材料未涉及粮食结构变革,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耕地安全,未涉及农业的机械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 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
A. 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 B. 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
C. 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 D. 隐含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2年至1803年英国。1802年至1803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材料中的"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恢宏气象,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恢宏气象,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污染问题,材料反映了德意志艺术家格德英国工业化的成就,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恢宏气象,不能体现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排除D项。故选A项。
5. 如表所示为1932~1936年华商、日商、英商纱厂棉纱棉布销售量所占百分比变化情况(单位:%)。对表中数据变化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年份 棉纱(以各商总计为100%) 棉布(以各商总计为100%)
华商 日商 英商 华商 日商 英商
1932—1933 69.1 28.5 2.4 35.6 55.3 9.1
1933~1934 68.1 30.6 1.3 36.1 57.3 6.6
1934~1935 69.4 29.3 1.3 35.0 59.2 5.8
1935~1936 66.1 32.6 1.3 30.2 63.7 6.1
A. 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 B. 列强资本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C. 日资企业加紧在华进行扩张 D. 英国丧失工业经济大国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32~1936年(中国、日本、英国)。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日商在中国的棉纱和棉布的销售量呈明显增长趋势,这表明这一时期日资企业加紧了对华侵略,C项正确;这一时期华商生产的棉纱和棉布的产量一度有所增加,但随后又出现了下降趋势,这表明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并未增强,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日商所产的棉纱和棉布所占比重在上升,排除B项;英国棉纱、棉布在当时中国市场占比虽然不高,但并不表明其丧失了工业经济大国的地位,英国在题干涉及的时间虽然不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依然是世界工业经济大国,D项表述与史实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朝贡贸易繁荣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白银大量流入 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 据统计,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此后多年,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交易。这表明,明朝( )
A. 吸取了元朝的教训 B.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 雕版印刷技术成熟 D. 货币政策存在弊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交易”及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政府严禁使用金银交易,大力推行宝钞(纸币)制度,造成后期纸币大幅度贬值,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弊端,D项正确;明朝政府发行“大明宝钞”,引发了通货膨胀问题,说明其并未吸取元朝的历史教训,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明朝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雕版印刷术技术的发展程度,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 表1是文献中关于周公的部分记载。据此可知周公
文献 记载内容
《左传》 先君周公制周礼
《礼记》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 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尚书大传》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 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A. 通过非法夺权方式建立统治 B. 注重强化贵族等级秩序
C. 实现了与周边各族和谐相处 D. 开创了大一统政治局面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周公制周礼”“制礼作乐”“六年制礼作乐”可知,三种文献中都体现了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信息,说明周公注重通过礼乐制度强化贵族等级秩序,故选B;A项在《左传》《尚书大传》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开创了大一统政治局面,排除D。
【点睛】
9. 《千年金融史》描述荷兰东印度公司源于1600年以前一次由荷兰多个省份的投资者共同出资赞助的亚洲探险活动。1602年的章程规定,这个由六个省份的投资者组建的贸易垄断组织能够将投资者的资本锁定10年期限,并且只有当利润超过投资的资本时,才能进行分红。这说明当时(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 资本输出成为对外扩张主要手段
C.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 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荷兰在对外殖民扩张中创造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由此可知近代世界的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荷兰创造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资本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表所示为《大明律》中关于家庭关系的部分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律( )
凡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
凡卑幼,殴本宗及外姻缌麻兄姊,杖一百……若尊长殴卑幼,非折伤,勿论。
凡外姻、有服、尊属、卑幼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各以奸论。
A. 维护了稳定社会秩序 B. 以严刑峻法维护专制统治
C. 构建了和谐的家庭关系 D. 强调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大明律》中关于家庭关系的部分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明律》强调家庭关系中的长幼尊卑关系,D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该法律所起的实际效果,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811年英国年通过的《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只讨论政府政策和内阁提出的“公议案”。1835年又把此类工作日增至每周3日。为使议会的工作依照内阁日程表进行,执政党又提议建立议会委员会,淘汰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私议案”。每逢议会讨论政府事务的日子,执政党领袖便要求本党议员尽量到会,参加辩论和投票,以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材料说明( )
A. 责任内阁颠覆了英国政党政治的成果
B. 议会制君主制维护了国王为主的政治传统
C. 内阁成了维系英国最高行政权力的核心
D. 民众热情拥护着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11至1835年的英国。根据材料“为使议会的工作依照内阁日程表进行,执政党又提议建立议会委员会,淘汰那些被认为无关紧要的‘私议案’。……执政党领袖便要求本党议员尽量到会,参加辩论和投票,以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及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英国内阁的权力显露出迅速扩张的趋势,其中内阁首相要求本党议员要帮助政府议案顺利通过,说明内阁逐渐成为了维系英国最高行政和立法机构的核心,C项正确;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党政治的具体体现,并未颠覆英国政党政治的成果,排除A项;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破坏了国王为主的政治传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众热情与重大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
A. 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 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 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 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国家大一统状态,因此当时推行乡里制度。而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因此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这说明的是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C项正确;乡里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情况的,排除A项;材料与国家政策调整无关,排除B项;当时仍然是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排除D项。故选C项。
13.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异族”,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
A. 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 B.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
C. 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 D. 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信息显示,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治帝和雍正帝的这些做法意在树立清朝作为“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C项正确;“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的表述绝对,仅仅根据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完全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据记载,公元前9世纪希腊长途贸易充分发展,有些雄心勃勃的人利用贸易积累的财富和关系网络获得追随者并建立早期国家,他们取得成功并成为僭主。但希腊的地貌和地理条件不利于组织大规模公共工程和控制农产品。大多数民众是独立的小业主,许多贵族也像僭主那样拥有追随者。这可用于研究( )
A. 海洋文明的先进性 B. 政治统一的迫切性
C. 城邦体制的优越性 D. 民主道路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9世纪(希腊)。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古希腊虽然建立了僭主制度,但其地理环境妨碍了其僭主制的进一步发展,使民主道路成为可能,D项正确;材料对比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无法体现海洋文明的优越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的地貌和地理条件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无法体现其政治统一的迫切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城邦体制的特点,但不是其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5. 经过不断改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了内资企业适用く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外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内外有别”的税制下,虽然内外资企业的法定名义税率统一为33%,但由于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税负仍然是“内重外轻”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B. 经济体制开始转轨
C. 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放宽 D. 税制改革待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名义上内外资企业法定上税率是统一的,但外资企业亭受了税收优惠,我国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在实际上并不统一,这不利于内资企业的发展,说明我国的税制改革亟待深化,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内改革,故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轨,故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16. 1940年1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即废除一切杂税,任何方面税收都根据课税对象数额多少而按递增税率计征的税收制度,并逐步推广到整个华北根据地。最终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较过去加重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社会其他各阶层的负担减轻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
A. 完善了中共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B.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 减轻了全中国人民的赋税负担 D.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0年1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制定《统一累进税暂行税则》,即废除一切杂税,任何方面税收都根据课税对象数额多少而按递增税率计征的税收制度,并逐步推广到整个华北根据地。”可知,1940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适应了抗日战争新形势的需要,D项正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要到“三大改造”以后,此时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排除A项;1940年国共正处于二次合作时期,并非对抗状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减轻了边区人民的赋税负担,而非全国人民,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0分,20题16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外交主体不仅涉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还包括右翼政党等其他类型政党。在新型党际关系下,政党之间的交往不仅涉及政治议题,还聚焦经济、贸易、文化、社会、党建等多个领域。随着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转型,其政党外交的形式也日趋多样。政党对外交往的出访人员不仅包括外交有关部门负责人,还增加了政党高层官员,形成了高层密切交往、多层级参与的政党外交方式。中国共产党已与多个国家的多个政党形成了定期互访机制,定期举办双边或多边理论研讨会、商贸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外交的对外宣介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治国理政经验,与其他政党交流互鉴,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
——摘编自臧秀玲《中国共产党百年政党外交的转型与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以后中共政党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政党外交的经验。
【答案】17. 特点: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对象多元化;范围广泛;领域众多;形式多样。(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党的外交理念不断发展与成熟。(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 经验:独立自主;与时俱进;灵活务实;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注重宣传。(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特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的外交主体不仅涉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还包括右翼政党等其他类型政党”可知,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对象多元化;据材料“在新型党际关系下,政党之间的交往不仅涉及政,还聚焦经济、贸易、文化、社会、党建等多个领域”可知,范围广泛;领域众多;据材料“其政党外交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可知,形式多样。
原因: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及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降低,推动了中国政党外交的多元化;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已与多个国家的多个政党形成了定期互访机制”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交理念不断发展与成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经验:据材料“还增加了政党高层官员,形成了高层密切交往、多层级参与的政党外交方式”可知,交流互鉴;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外交的对外宣介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治国理政经验,与其他政党交流互鉴,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可知,注重宣传;据材料“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外交主体不仅涉及各国工人阶级政党,还包括右翼政党等其他类型政党”可知,灵活务实;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中共政党外交也做出了相应改变,体现了与时俱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创立“绝不是偶然”的原因,并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运用唯物史观简析这一趋势的成因。
【答案】18. 原因: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隋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官僚政治的需要;地主经济发展,推动庶族地主队伍壮大。
变化: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考试程序严密,注重公平竞争;取士人数剧增,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19. 趋势:日益公平化,资本主义化。
原因:工业革命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色彩的官吏任用制度再也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崛起,积极推动上层建筑变革。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宋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和“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可知科举制的创立在经济和制度上尤其必然性,地主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庶族势力壮大,九品中正制存在不足,无法继续;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还受到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完善国家官僚机构的需要影响。
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取士不问家世,面向全社会开放;考试程序严密,注重公平竞争;取士人数剧增,成为主要选官途径。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第一小问趋势,据材料二“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可得出日益公平化,资本主义化。第二小问成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从经济、政治、阶级方面等角度思考即可,经济方面,据材料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可得出工业革命开展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方面,据材料二“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可得出封建色彩的官吏任用制度再也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阶级方面,结合所学可知,工业资产阶级崛起,积极推动上层建筑变革。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论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我国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重要的蔬菜。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美洲等地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明朝海上对外交流发达,这些作物也随之传入中国内地。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健全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要求: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首先,根据材料设问,明确主题,即: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
其次,围绕给予的主题“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外来物种的传入为角度,进行阐述,如: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对我国的文明进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重要的蔬菜。明朝时期,随着西方世界地理大发现,美洲等地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等农作物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明朝海上对外交流发达,这些作物也随之传入中国内地。
最后,对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中国农业以及社会发展影响的角度进行总结升华,如: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不仅健全了中国传统的“五谷”文化,也改变了国人的饮食结构和人口规模,对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汉代利用杠杆原理制造桔棒和水碓(桔棒战国时已有),利用轮、轴的作用制造辘轳、连枷、飏扇,磨、碾、砻等,利用齿轮制造翻车,从而制造了一批省力、高效的新农具,为我国农具的制造和改良,使用简单机械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年5月的事了。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日)近藤和彦《英国史10讲》
材料三 195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提出:“我们必须普遍地深入地发动一个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据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有了苏联的技术装备援助之后,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
——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农具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生产动力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从劳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工厂式生产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答案】(1)成就:提水灌溉工具桔棒、辘轳、翻车;粮食加工工具: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原因:农业的发展;劳动人民的智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2)变革:由自然动力转为机械动力。特征: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生产。
(3)背景: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穷二白,国民经济急需恢复;抗美援朝战争需要物资支持。作用: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经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可知,提水灌溉工具桔棒、辘轳、翻车;粮食加工工具: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第二小问原因:农具的改进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农具的改进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农具的改进受益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晚期(英国)。第一小问变革:根据材料“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可知,由自然动力转为机械动力。第二小问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式生产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生产。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51年(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从经济实情看,新中国一穷二白,国民经济急需恢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美援朝战争需要物资支持。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可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