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绝密启用前
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等六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试卷共6页,20 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曾说“上帝关怀下民,为民求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的这些话,也被编入《左传》和《孟子》等书中。这说明
A.统治者认识到民众的力量 B.儒家思想影响了西周的施政
C.周公的仁政思想影响深远 D.西周开始利用神权维护统治
2.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同时射策者800余人,高第者24人;孝庄帝时朝廷动荡不安,仍以考试选任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北朝的考试动辄数百、数千人,吏部任官除察举之外仍需考试。这有助于
A.巩固国家统一 B.消弭民族隔阂 C.创新政治制度 D.提高军事实力
3.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排演《圣寿乐》时,在舞蹈中巧妙地变换16次队形,变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这16个字。在金城公主入藏和亲的欢送会庆典上,唐中宗令皇宫马球队与吐蕃使者进行马球比赛。据此可推知唐代
A.宫廷生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B.艺术体育具有一定政治性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与域外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4.下表所示为小王同学在探究学习宋朝历史时搜集的几段材料,据此可知,小王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1 祝君悦道墓志铭载:公身材魁伟,襟量博达,遇宾亲樽俎间,拍掌豪饮,豁如壮年。尚气节,不藉祖背,奋臂力穑,忘劳苦。已而业益增,赀至钜万
2 赵公墓志铭载:太父谨,父士元,皆隐德不仕。世以服田力稿为业,冠乡户之甲
3 张嵩墓志铭载:君既壮,服田力稿,益饶于财,又推其余赊贷,以快贏息,不以义牟利。延营建第宅,占膏腴为永业,未几以赀豪闻
A.宋朝政府抑商政策的强化 B.宋朝租佃经营关系的普遍
C.宋朝重农政策的社会影响 D.宋朝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5.明朝法律对边境关卡的茶贸易有严格规定:“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查问)者,并论死”。西部边民以马为赋,实行茶马互易,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的孳牧,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明代政府的这些措施
A.提高了军事动员的效率 B.推动了行政管理一体化
C.调整了全国的财税关系 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
6.下图为开平矿务局在1881—1899年的原煤产量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该企业的兴办
A.取得了“分洋商之利”效果 B.推动清廷自强目标的实现
C.实现了清政府“求富”理想 D.践行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7.民国六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指张勋为叛逆,抑何悖谬若此耶?”这反映
A.讨伐复辟的行为被作者认可 B.地方军阀势力的庞大
C.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作者思想具有保守性
8.1938年2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以田汉、夏衍等为代表的一批爱国进步电影人士号召“以集体的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这一事件
A.反映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B.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相配合
C.是中国共产党三三制原则的体现 D.受到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影响
9.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告诫基层干部说:“土地改革的对象,只能是和必须是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剥削制度,不能侵犯民族资产阶级,也不要侵犯地主富农所经营的工商业,特别注意不要侵犯没有剥削或者只有轻微剥削的中农、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和新式富农”。这些主张
A.有助于军事目标达成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0.毛泽东在某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指出: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问题上把农民挖得很苦;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地方一点机动权都没有。……中国应当找出一条符合中国情况的道路。该报告
A.反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新认识 B.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
C.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顺利实施 D.旨在揭露苏联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
11.公元前8世纪左右地中海地区形成了一个文明交流共同体,下表为该地区经济状况。
地区 经济活动
大多数地区 以本地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
古希腊 本地农业仍然是主要的社会与经济基础,城邦的社会与政治力量的主体是自由农民
古代埃及 农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远远高于商业活动。商业活动主要是为了获取原料和一些贵重物品
这反映出当时
A.农业技术的发展较快 B.社会阶级分化的进程加快
C.工商业发展面临困境 D.区域文明交流的规模有限
12.下图所示的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加扎利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A.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具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13.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A.破坏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14.18世纪60年代,英国南方的工资水平高于北方,伦敦及周边地区经济优势明显;19世纪30年代,北部纺织业地区的总收入已经和伦敦齐平,西部老工业区的制造业急剧下降。由此可知
A.英国政府不断调整工业布局 B.北部地区战略位置优于伦敦
C.工业革命对地区经济的冲击 D.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
15.有学者指出:“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落后、农业占主导、文盲占多数、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而濒于崩溃的俄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文化普及和科技发达的强大国家。”该学者描述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苏联模式的贯彻落实 B.新经济政策的顺利推行
C.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16.二战后发达国家出现了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一方面,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另一方面,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的发展趋于稳定,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这种现象是
A.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发展的社会效果
C.二战后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斗争的结果
D.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我国人才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注: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此处,宰相泛指有权势的官员,并不特指某一官职。)
——韩非子《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或以血统,或以军功,或以赀财,或以德行,或以才干,等等。但是不容否认,除夏商周时期是以血缘为唯一标准外,其余的大部分时期,德才是文官选拔标准的主旋律。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独立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劾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劾”,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评析》
(1)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分析材料一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我国现代人才建设的启示。(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史料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安徽省庐州府(今属合肥市)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清末重臣。李鸿章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更能清楚地了解认识李鸿章。下表是研究李鸿章的部分相关史料。
史料1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 《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 《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
(1)根据上表并结合李鸿章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对这些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判断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鸿章的社会形象加以阐释。(6分)
19.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以文化建设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撑、凝聚奋斗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具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它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材料二
相比较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先进、健康的文化。毛泽东基于探索与思考,围绕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理论,如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新中国文化建设沿着这一正确方向前进,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不断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在破旧立新上取得巨大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夏春涛《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深刻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文化建设方针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6分)
20.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世博会乃是大革命百年纪念的产物。从组织过程来看,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主、透明和公正的原则。然而,这届世博会却引起欧洲君主国政府的高度警惕,并采取了抵制措施。英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君主国纷纷表态,拒绝参展。但是欧洲君主国的游客在参观1889年世博会后,却不禁感叹:“有关法国堕落的所有说法都不准确;相反,法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胜任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不过,为了展示法兰西强大的殖民帝国形象,本次世博会建造了一个由400个土著人构成的殖民村落,这成为遭人诟病之处。
——摘编自乐启良《法国大革命百周年纪念和1889年世界博览会》
在1889年法国世博会召开前,有关“法国堕落”说法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你又是否同意这一时期法国成为“文明和进步的领头羊”这一结论,请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江西省上饶市六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C D A D B A A D C B C A D
1.【答案】A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周公的讲话,要尊重民意,统治者要关心民众,并为后世儒家思想家认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重视上天,周朝重视人事,反映出民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统治阶层认可,故答案为A项;儒家学派是孔子开创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且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无法体现影响最深远,C项错误;夏商时期就开始注重利用神权维护统治,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北魏时期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这促进了选官制度的调整和官员素质的提升,对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起到促进作用,故答案为C项;北魏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排除A项;B项消弭民族隔阂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些改革不是军事方面的举措,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武则天时期《圣寿乐》的排演体现的是对皇帝的歌颂,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人藏和亲欢送会庆典上的马球比赛体现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这都说明艺术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材料只展现了部分宫廷生活,不能由此推断其丰富多彩,排除A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建立,排除C项;舞蹈与域外文化交流无关,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墓志铭记载了墓主或其先辈辛勤耕种从而致富的情况,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民经营土地致富的肯定,即以农为重的观念,故选C项;材料中提及有人以农致富的同时,也存在放高利贷等商业牟利行为,这不能说明当时政府抑商政策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租佃关系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排除B、D两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边防形势严峻,朝廷采取设立马政机构等相关措施,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事动员,排除A项;材料内容得不出行政管理一体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全国的财税关系,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开平矿务局在这一阶段的原煤产量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洋煤的市场,取得了“分洋商之利”的效果,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清廷自强与“求富”的目标,排除B、C两项;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原料等问题,和“实业救国”的思想无关,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讨伐张勋的行为被认为是“悖谬”,说明作者不认同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思想保守,故答案选D项,排除C项;“复辟以来不受山西巡抚之命,而反发兵出晋赴京讨张勋”说明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反对张勋复辟,赞同共和,A项错误;材料与地方军阀势力大小无关,B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是文化界人士“以集体的行动来服务抗战宣传”,回应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的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武汉和广州失守之后,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三三制的提出时间是1940年,排除C项;毛泽东《论持久战》此时尚未发表,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毛泽东反复告诫广大基层干部要厘清土地改革的对象,注意“不能侵犯民族资产阶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军事战略目标,以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突出了中国经济建设要注意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比例;反对苏联对农民的掠夺;政治上不能搞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故毛泽东的报告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社会主义总路线中有“左”倾的信息,这与材料意思相违背,排除C项;揭露弊端不是目的,目的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8世纪左右,地中海沿岸大多数地区仍以本地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商贸活动和文明交流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并不占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农业在本地区的经济地位,并未涉及农业技术,排除A项;通过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地中海地区的农民占有重要地位,工商业者所占比例较低,体现不出明显的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影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是象钟上的大象、龙、不死鸟代表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表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世界多地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元融合性,故答案为C项;材料无法体现阿拉伯科技与世界各地科技水平的比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题没有关系,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主教在宗教改革前后权力的演变。宗教改革前,英国主教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弱化了王权;而宗教改革后,英国主教的权力受限,王权得到强化。这有利于英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是英国主教权力的变化,并未涉及民众的信仰问题,排除A项;理性主义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时间不相符,并且材料所涉及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教改革前,英国就已经完成了封建化,由此可知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并不是由宗教改革催生的,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推知,工业革命初期南方的工资水平高于北方,经济以伦敦及其周边地区为主,而到了工业革命后期,仅北部纺织业地区的总收入就已经和伦敦齐平,而且西部老工业区的制造业急剧下降,可以推知工业革命给英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英国政府对工业布局的调整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北部经济地位的提升,没有涉及战略位置,战略位置优势在伦敦,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出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排除D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了各领域都实现工业化……的强大国家”等信息,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苏联模式的实施,故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的目的是促进工业化,但它并不是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故D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制度、社会运动等与社会结构多层次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三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士阶层崛起,成为各国统治者可选用的人才。(2分)
变化:由以血缘为标准转向以德才和贤能为标准。(2分)
(2)特点:①监察对象:既察官又察民;②监察范围:既察人又察事;③监察内容:既察违法犯罪,又察一般事务;④监察功能:既赏又罚;⑤监察方式:既事后纠劾又事前监察。(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3)启示:人才选拔要有基层实际工作经验,要注重工作经历和工作业绩;人才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需要;要形成完善的反腐败机制,推动制度反腐和法治反腐;强化政府重视与投入;构筑良好的育人用人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8.(12分)
(1)史料1、7属于文献史料,且都属于档案资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
史料2、5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
史料3、4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作用。
史料6属于文献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与作用。
(每点2分,任答三类即可得6分,只要按历史事件分类可酌情给分,未按历史事件分类不给分)
(2)阐释:清朝晚期,清政府统治腐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1分)李鸿章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积极交涉,维护了国家与民族利益。(2分)作为封建士大夫,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具有阶级局限性。(2分)
总之,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要历史人物,勇于承担、锐意进取,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以维护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为己任,具有落后性。(1分)(背景、总结各1分,社会形象两个方面各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14分)
(1)特点: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革命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每点2分,共4分,要求“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革命性”至少写出两个,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独立解放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积极探索创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革命时期:凝聚了革命力量,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有利于提高广大工农民众的知识文化和思想水平,增强革命自信和文化自信。
建设时期:推动我国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领域迸发出勃勃生机;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具有指导意义。(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但革命时期、建设时期都得分别答出至少一点,否则不能得满分;如果不区分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直接答“引领前进方向;提供精神支持;凝聚奋斗力量”也可得满分)
20.(12分)
历史背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引起欧洲君主国的敌对;西方列强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每点2分,共4分)
示例:(任选一个方面作答)
①同意。19世纪中后期,法国历经动荡,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为法国的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法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冲击了英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8分)
②不同意。19世纪中后期,尽管法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不菲成就,但是仍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这与法国的民主、文明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法国工业成就进步明显,但仍未能撼动英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且发展速度不及美国、德国。(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第一中学等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