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 )
A.表明了分封制彻底瓦解 B.意味着宗法制面临挑战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结果 D.有利于集权政治的生成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该图显示了( )
A.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B.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
C.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D.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3.下图(某朝政治制度结构图)反映了( )
A.三公九卿制度长期存在 B.三省六部制度已初步形成
C.政事堂是国家权力中心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4.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 )
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5.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迁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高产作物的传入
6.下表为晚清财税收入结构表。由此可知,当时清朝( )
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 -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A.农业日趋衰退 B.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C.自然经济瓦解 D.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7.据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统计:1906至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出现主要因为( )
A.选官制度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B.民族危机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8.1940年,山西某县抗日根据地加强村政建设前,共有33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村干部3人;加强村政建设后,该县行政村的规模开始缩小,行政村数量超过百个,各村建立的村政委员会平均人数近20人。这种变化( )
A.实现了村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加强了治理基层社会的力度 D.造成村政委员会办事效率低下
9.中共十二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这一宣示( )
A.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B.着眼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C.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顺应了多极化不断加强的大趋势
10.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
A.源于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 B.凸显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C.说明我国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D.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1.亚里士多德曾论述道:“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祇。”他认为古代雅典( )
A.小国寡民造成了城邦社会经济落后 B.人文主义是维系城邦的基石
C.民主政治促进了城邦的团结和强大 D.公民应有高度的城邦集体意识
12.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权力只限于自己的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
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教权冲击封建王权
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13.最初,茶叶在欧洲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但到17世纪末,欧洲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并以此作为时尚消遣。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流动影响了习俗变迁 B.价格革命促进了社会消费
C.东学西渐促进欧洲社会进步 D.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思想解放
14.1838年普鲁士通过雇主责任制法案以强化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业法典》规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制度,并授权地方当局对工人实行疾病保险;1861年《商业保险法》把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工资照发作为明文规定的一项权利。这反映了当时普鲁士( )
A.国家统一促进法制建设 B.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C.政府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D.工业化推进社会治理
15.19世纪中期以后,社会化大生产导致西方各国的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日益增加了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新的事务的管理。某些西方学者把这种变化称为政府从“消极防卫职能”向“积极发展职能”的转变。这一转变( )
A.广泛提升了公民的民主意识 B.强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C.成为文官制度改革的推动力 D.导致各国政府殖民扩张加剧
16.下表反映的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后期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13—1938年 1948—1960年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年均增长率 0.7% 6.7% 8.0% 10.4%
A.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B.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使国际贸易规范化
C.国际货币体系为世界贸易提供充足资金
D.二战后美苏等国努力构建的和谐环境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格劳秀斯生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荷兰,经历了1618—1648年之间的战争。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他提出:国家主权不受他人干涉,不受法律支配和外来意志影响。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共同利益和权利的法律,国家主权是国际法存在的前提。在实际国际政治变动中,国家应受到国际社会制度及法规的限制约束,国家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当不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时,必须在国际法基本原则下努力协调,尽量避免战争。
——摘编自吴建敏《格劳修斯国际法思想概述》
材料二: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惯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摘编自《联合国宪章·序言》(1945)
材料三:
体系 宗藩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时间 古代 近代
行为主体 根据东方政治文化构建的宗主国(中国)和藩属国(周边国家) 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欧洲主权国家
目标诉求 维系宗藩之间的和平与稳定 排他性的利益,对原料、市场和投资场所的争夺
权力结构 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构,其内部形态通常随着宗主国的盛衰而变化 水平型的均势权力结构,其内部形态随着体系内国家力量的消长而变化
组织原则 依据宗主国和藩属国之间的不同地位而规定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主要体现在大国协商和国际法的应用
互动方式 宗主国和藩属国主要依靠朝贡体系维系彼此之间联系 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动呈现出繁荣的状况,并不断向外扩张
发展趋势 区域性,日益封闭,在西方国际体系的冲击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宗藩体系寿终正寝 西方列强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据胡忠礼、邢新宇《宗藩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种经典国际体系的比较与启示》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法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对比材料一,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国际法发展的主要表现。
(3)对比材料三中的两种国际体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关联两种国际体系的整体或局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甲:铜钱铸造量统计表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治平三年(1066) 170万贯 《宋史》
北宋至道二年(996) 80万贯 《宋史》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1) 29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 约300万贯 《宋史》
两宋时期,私人笔记中关于纸币的记载很多。北宋薛田《成都书事百韵》组诗强调“交子颂轻便”,李纲指出交子在四川“流通无阻”,南宋叶绍翁则提及乾道四年(1168)“愚民”以“造券不多为苦”。
——摘编自《果船全集》、《四朝闻见录》等
丙世俗徒见铜(钱)可贵而楮(纸币)可贱,不知其寒不可衣,饥不可食,铜楮其实一也。……夫会子(南宋纸币名)之所以轻(贬值)者,良以造之数多……
——摘编自辛弃疾《论行用会子疏》
材料二:1955年3月1日起新中国开始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纸币)图案说明
正面 背面
主币: 1元:天安门:2元:延安宝塔山;3元:井冈山。 5元:各民族大团结;10元:工农像 辅币: 1角:拖拉机;2角:火车:5角:水电站 1分:汽车;2分:飞机;5分:轮船 都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汉、蒙、维、藏四种文字。
(1)就研究北宋纸币价值而言,材料一中的三则材料各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第二套人民币图案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三、论述题
19.以下为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70年代,生丝外销的不振及其由此造成的国际收支的逆差,引起了中国朝野各界的震惊。从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以《申报》为中心,展开了如何振兴丝业、挽救国粹的讨论。
1874年《申报》刊文《论西国治蚕茧法》,第一次在中国对“西国治蚕茧之法”进行介绍和论说:“盖中国人于蚕茧方成之时,即欲抽取以做生丝,未免过为性急,宜其丝内多有损坏也。如能照西法治之,则断无此等弊矣”。
1881年《申报》又刊出《论丝、茶二业整顿难易》,开始从中西“官”“商”关系的不同来探究中西生丝产销的差异。指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受“官”之保护,只要对振兴输出有利,“官”即尽心竭力加以培育,以供“商”之利用。反观中国,“官”“商”却是背道而驰。要想振兴贸易,就必须改造迄今的“官”“商”关系,使官、商结为一体,互为助力。
1882年,《申报》发表《机器缫丝说》,论证引进国外机器缫丝工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机器缥丝,诚哉事半而功倍矣。华人其亦多养蚕以供机器之用,而益裕其利源也哉。”发表《观缫丝局记》,以实地考察丝厂生产的游记形式,记述了公平缫丝局的规模、设施、原料储备、生产过程和管理状况,意在说明“该公司必有蒸蒸日上之势”。引起强烈反响后,又趁热打铁,发表《缫丝三利说》,以公平缫丝局观摩者答复友人提问的口气,宣传新式丝厂的“规模恢廊”“布置周密”“机器灵捷”和“立法美备”,以破除社会上对投资或举办机器丝厂的犹疑和观望心态。1887年,总理衙门发出上谕:“令民间置办机器缫丝,不必由官经理”,大力推行鼓励民间人士引进和经营机器缫丝生产的政策。
——杨中华等《近代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讨论》
结合时代背景,评述《申报》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以看出是男耕女织的画面,结合所学可知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即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故选C;ABD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反映了北宋实行皇权专制下的分权。为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因此宋朝通过分散中枢权力来加强皇权,D项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排除A项;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排除B项;宋朝中书门下(亦称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关,亦是文书档案最高主管机关。它与唐朝设置的政事堂已大不相同,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联合办公的机构,而宋代的政事堂已成为脱离三省的独立机构,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明代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以“亲亲之义”“知有尊卑”等儒家思想观念对当事人进行教化,说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儒家思想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审判官员以儒家思想进行教化,不能说明其随意判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A自然环境的变迁虽然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A错误;B.区域分工早已出现,因此B项不是主要原因,所以B错误;C.明清时期人口政策未调整,所以C错误;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这样土地相对贫瘠的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就具有居住条件,所以D正确。故选:D。
6.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伴随着近代西方侵略的深入和近代化的发展,中国工商业的税收比重逐渐占据全国税收的主要地位,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工农业比重也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故选:B。
7.答案:A
解析: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新式学堂兴起,这是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民族危机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民主革命浪潮推动思想解放不是导致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故A、C两项错误;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40年,山西某县抗日根据地加强村政建设前,共有33个行政村,平均每村村干部3人;加强村政建设后,该县行政村的规模开始缩小,行政村数量超过百个,各村建立的村政委员会平均人数近20人。”可知,加强村政建设后,单个行政村规模缩小,但是数量却增多,且每村的干部数量大增,说明整个干部队伍扩大,这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C项正确;加强村政建设前后,变化主要体现在行政村和村干部的数量增加上,不能说明之前村民没有当家做主的权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排除B项;加强村政建设后,虽然村干部增多,但这是当时加强对抗日根据地治理的需要,没有造成效率低下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与帝国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不再以国际主义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最高原则,不再鼓吹世界革命;不再提及三个世界理论,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明确区分敌友”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发布了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宣示,宣示淡化了意识形态,现实主义精神强烈,凸显了现实主义外交思维,A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可知,我国靠国际贸易无法满足对于粮食的需求,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必要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各国对粮食生产的轻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粮食自给的重要性,看不出我国存在粮食紧缺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世界食品卫生问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实际上每一个享受民主权利的人,都有较强的城邦意识,具有集体认同感。
12.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出国王的权力和其他封建主一样只在自己领地内具有权力,这说明当时欧洲的封建国家主权分散,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的封建国家主权分散,没有体现城市自治倾向,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封建国家主权分散,没有教权冲击封建王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欧洲的封建国家主权分散,没有体现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但到17世纪末,欧洲很多人家专辟茶室品茗啜茶,并以此作为时尚消遣”,可以看出17世纪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东西方商品交流的增多,欧洲人的习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A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普鲁士通过立法加强对工人的保护,这是工业化推进社会治理的表现,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家统一对法制建设的影响,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制度形成于二战后,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普鲁士通过立法加强对工人的保护,不能说明政府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故C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日益增加了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新的事务的管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西方各国的政府主管事务随之膨胀,除了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外,日益增加了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新的事务的管理,进而推动了文官制度改革,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素养的提升,排除A项;材料不仅强调国家对经济等传统事务的管理,还增加了对经济、文化教育等新的事务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办事的方式,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逐渐提升,说明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A正确:世贸组织建立的时间是1995年,排除B:C说法片面,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7.答案:(1)战争的灾难;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
(2)形式上,建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内容上,强调大小国家的平等权利,也关注人权、民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将和平与发展紧密相连)。
(3)示例:论题: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阐述:宗藩体系是一种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构,历代中原王朝是宗主国,周边大量政权是藩属国,二者形成朝贡关系;宗藩体系是中华文化圈的象征,形成的关键是中国当时强大的实力与影响力。威斯特伐利业体系由欧洲一些主权国家构成,建立在均势权力基础上,主导者随着大国力量的兴衰而转变,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成为第一强国,体系中相对弱小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大国,体系中用谈判方式解决争端,体现了大国协商的组织原则。由此可见,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战争的残酷促使格劳秀斯逐渐关注怎样用非暴力的法律约束规范国家战争”可知,战争的灾难,推动了国际法的出现;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国际法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可得出,形式上,建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重申基本人权,题目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得出,内容上,强调大小国家的平等权利,也关注人权、民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将和平与发展紧密相连)。
(3)首先,拟定论题。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国家体系,他们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拟定论题时可以找不同点,也可以总结相同点。例如,可以拟定这样的论题: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这是从两个体系相同点的角度来拟定论题的。其次,进行阐述。在阐述是一定要注意必须关联两种国际体系的整体和局部,也就是不能只是孤立的叙述一种体系。以论题: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例,围绕这个论点可以从组织原则、互动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宗藩体系是一种中华帝国一统天下的垂直等级结构,历代中原王朝是宗主国,周边大量政权是藩属国,二者形成朝贡关系;这种朝贡关系,把周边的大量政权团结在周围,形成中华文化圈,形成的关键是中国当时强大的实力与影响力。据材料可知,特伐利业体系由欧洲一些主权国家构成,建立在均势权力基础上,主导者随着大国力量的兴衰而转变,荷兰、法国、英国先后成为第一强国,体系中相对弱小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大国,从两个体系的对比中,可得出无论是宗藩体系还是威斯特伐利业体系,大国都处于主导地位。最后,对观点进行总结。由此可见,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18.答案:(1)材料一是正史所载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北宋纸币出现的原因。材料二是宋人笔记或文学作品,可用于研究宋代纸币的特点或使用的广泛性等。材料三是辛弃疾对纸币贬值的理解,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纸币性质的认识。
(2)示例:视角:主币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主币5元券及各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也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这些设计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视角二:辅币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视角三:3元、2元、1元券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主要历程。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要在延安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天安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视角四:票面的图案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体现出我国在寻求货币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方面进行的探索。
解析:(1)通过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铜钱造量统计表”可知材料一是正史所载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北宋纸币出现的原因。通过材料“私人笔记中关于纸币的记载很多”可知,材料二是宋人笔记或文学作品,可用于研究宋代纸币的特点或使用的广泛性等。通过材料“辛弃疾《论行用会子疏》”可知,材料三是辛弃疾对纸币贬值的理解,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纸币性质的认识。
(2)视角一:通过材料中主币的介绍可知,主币10元券体现工农联盟;主币5元券及各面额背面文字设计体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国徽也象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这些设计强调了新中国人民政权的性质,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视角二:通过材料中的辅币的介绍可知,辅币的汽车、火车、拖拉机等图案展现了交通运输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突出了工业化主题,反映了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
19.答案: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丝织业遭受打击,权利丧失。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企业,掀起洋务运动。在这场讨论中,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机器生产方式兴办工厂,主张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近代工商业。这些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自强、近代化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申报》掀起的这场讨论,反映了新形势下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具有进步意义。但由于时代的限制,讨论中对近代经济发展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找到实现国家富强的正确道路。
解析:题目要求从近代中国观念变革与工业化演进关系的角度,评述《申报》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首先框定了分析角度,要求同学们在特定角度之下去评述历史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述历史问题就是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概述和评价,首先就要进行概述,概述主要是对“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的背景和具体内容进行简单概述,然后再对“中国近代工业化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进行简要的评价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