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启用前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前演练二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陶寺文化早期的大墓随葬品中虽有特磬、鼍鼓、土鼓、龙盘、彩绘陶器等礼器,但缺乏中期大墓中的玉琮、璧、戚、钺等玉礼器。中期一些大墓中还有一至数名人殉、人牲。这说明陶寺文化中期( )
A.呈现文化多元特色 B.社会分化更为明显
C.社会矛盾逐渐尖锐 D.礼乐制度已经萌生
2.据下表可知,西汉时( )
资料 资料出处
“众利侯郝贤,元狩二年,坐为上谷太守入戍卒财物,上计谩,免” 《汉书·武帝功臣表》
“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将、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见属郡计吏” 《汉官典仪》
“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 《汉书·宣帝纪》
A.政府重视地方吏治管理 B.官员考核制度趋于完善
C.监察官员地位不断提高 D.形成多元化的监察体制
3.魏晋的玄学家以“自然”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主张“崇本息末”“清净无为”。他们不仅用崇尚自然的精神去理解道家著作,理解儒家经典,理解佛教,而且还用崇尚自然的精神去品评人物,发展文学艺术。这反映出魏晋玄学( )
A.是九品中正制的必然产物 B.以复兴传统伦理道德为重任
C.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学说 D.对当时政治和文化影响巨大
4.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对下面两幅图中榷场的合理解释是( )
A.导致多个民族政权的并立 B.受政权变化的影响较大
C.设置地点常因战争而变动 D.是政府财政的重要倚重
5.康乾时期,政府在湘西苗区建立了大批文庙、崇圣祠、关帝庙等庙祠,如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凤凰厅关帝庙,“每逢春秋应祭,关帝庙及山川社稷等坛,一切牺牲、笋豆、需用银两”,都由政府供给。这一举措旨在( )
A.教化苗区民众 B.宣扬封建纲常伦理 C.宣示中央权威 D.发展苗区社会教育
6.从1843年到1894年,外国在中国的工业投资将近2800万元,雇佣工人34000人。其中船舶修造业和以砖茶制造业、机器缫丝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两项共有企业161个,资本2100万元,雇佣工人28000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列强改变对华经济侵略方式 B.清政府丧失了更多经济主权
C.民族企业大都引进外国资本 D.列强在华非法经营近代企业
7.从1926年10月到1927年4月,全国各地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仅在湖南,1926年下半年就有二十多万人参加罢工斗争。几乎同时,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等许多省份都掀起农运浪潮。这说明( )
A.国民大革命摧毁封建统治的根基 B.北伐战争期间革命中心逐渐转移
C.国民政府尤为重视工农群众革命 D.中共发动工农运动配合北伐战争
8.1941—1943年,日军尤其重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治安战”。1943年2月,日本制订的对华作战指导计划具体指出:“期待现占领地区的安定,使主要资源地区、都市、交通线周围的稳定得到划时代的提高。”这反映出抗战相持阶段( )
A.日军欲切断敌后战场对外联系 B.日军的军事进攻和防御力量日渐衰弱
C.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主战场 D.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9.据下表可知,1949年底到1957年我国( )
时间 全国建制市总数
1949年底 136个
1952年底 159个
1957年 176个
A.城市化水平较高 B.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C.城市化有所发展 D.制度变革改变城市面貌
10.截至2020年,中国企业在非直接投资达440亿美元。2022年,中非贸易额达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是美非贸易额的四倍多。中国已与52个非洲国家以及非盟委员会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说明中国( )
A.对非洲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巨大 B.联合非洲国家抗衡美国
C.与非洲国家合作内容不断丰富 D.在非洲有重要的影响力
11.据考古资料显示,公元前15世纪,无论是在迈锡尼还是在埃及都有对方的考古文物出土,尤以出土于埃及的迈锡尼陶器为多。在迈锡尼出土的埃及物品多刻有埃及国王和王后的名字。这说明当时( )
A.希腊是埃及的重要贸易对象 B.埃及与希腊文明存在互动
C.埃及文明对希腊的影响较大 D.埃及与希腊外交活动频繁
1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鼎盛期出现在阿拔斯帝国(公元750—1258年)时代。当时的首都巴格达是一座繁荣的国际城市,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犹太教、基督教等文化模式和宗教思想都在这里汇合。这反映出当时阿拉伯( )
A.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B.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C.经济文化领先世界 D.注意借鉴世界各国的文化
13.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些重要的艺术学校和工作室建立起来,提供了系统化的艺术教育,这些学校鼓励学生研究古代艺术、人体解剖学和透视等基本技能。北欧地区也建立了类似的艺术学校,如荷兰的莱顿学派等。这反映出当时( )
A.进步思想在欧洲传播 B.人们普遍接受人文精神
C.民族教育得到了发展 D.世俗教育取代教会教育
14.玻利瓦尔在1815年9月的《牙买加来信》中写道,“一千六百万美洲人正在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们不甘心忍受西班牙的压迫”;智利“正在同敌人进行战斗”;秘鲁总督区“并不是安宁的”;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一定会独立的。在此,他( )
A.揭露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残暴 B.号召拉美国家联合进行革命
C.强调拉美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D.指出拉美独立运动的正义性
15.一战后,国联依其盟约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战前所属殖民地分别委任给英、法、日、比等国实行不同形式的统治。受委任的国家对国联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的情况向国联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这说明国联( )
A.致力于维护欧洲地区和平 B.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
C.权威地位得到大国的认可 D.维护传统殖民统治体系
16.在东欧剧变中,尽管东欧各国都确立起多党的议会民主制政治框架,但是东欧国家的政治转轨却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它们对苏联的离弃的程度和与西欧接近的程度也都不一样。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 )
A.属于中间地带 B.受冷战影响不同 C.国情有所不同 D.历史文化有差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满分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唐贞观、永徽年间,朝廷考订《五经》,编纂《五经正义》;修改法律,制定《唐律疏议》。前者为统一理论,确立国家主流思想;后者为编纂法典,确立全国统一实施的法律制度。《五经正义》的编纂与颁行,既标志着儒家学说的内部统一,也标志着儒家理论重回正统官学、主流思想的地位。《唐律疏议》的制定与实施,完成了以《诗》《书》《易》《礼》《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思想对于法律规范的改造。作为成熟形态的唐代法律,对东亚、东南亚各国立法产生重要影响。
——摘编自朱勇《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征》
材料二 民国初年,由宋教仁、徐血儿、邵力子等革命党人主持的《民立报》,是宣传以法治国思想的重要阵地,其刊载的主张以法治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法治国家,以及讨论宪法问题的各种文章连篇累牍。对于有关法政(法律)学校的情况及临时参议院和国会立法活动的报道尤为详尽。革命党人之外的社会各界人士,当时也普遍怀有以法治国的愿望,积极鼓吹以法治国者亦不乏其人。各界人士呼吁建立法治国家及研究讨论宪法及法律问题的文章,见诸多种报刊。
——改编自李学智《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初年革命党人、社会各界人士对法律所持的态度。(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刘铭传进京陛见,同时呈递奏请筹造铁路一折,明确提出:“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包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对此,内阁学士张家骧上折,力陈铁路之弊。他认为,兴办铁路必将出现三弊:其一是修路将导致工商繁盛,从而吸引洋人前来通商贸易,“利尚未兴,患已隐伏”;其二是民不乐从,徒滋骚扰;其三是虚靡帑项,赔累无穷。同年,降调顺天府府丞的王家璧上折,指责刘铭传筹造铁路的奏折是李鸿章授意而为,攻击刘、李倡议兴办铁路“似为外国谋而非为朝廷谋也”。而此时又有翰林院侍读周德润及通政司参议刘锡鸿上折反对修路,其中尤以刘锡鸿的反对最为激烈,影响也最大。因为刘锡鸿此前曾作为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副手出使欧洲,有实地考察欧洲的经历,因而他的《罢议铁路折》成为反对派的经典作品。
中法战争结束后,战争中暴露出海军调度协调的问题,清廷最终同意成立“海军衙门”,同时陆军调兵遣将行动迟缓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清廷也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重新考虑是否应当修铁路。于是经过李鸿章和奕譞的努力,清廷终于在1886年将铁路事宜划归由奕譞为总理,李鸿章等人会办的海军衙门办理。
——改编自凌懿《晚清官场铁路大争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80年代晚清官场关于修筑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 成书于12世纪的法兰西英雄史诗《罗兰之歌》,这样描述8世纪的法兰西英雄罗兰:“我会疯子般拼杀,为了可爱的法兰西,我愿把荣誉丢弃。我不妨拔出杜朗达尔(剑名)大战一场。”
史料二 意大利学者马尔西利奥在《和平保卫者》(1324年)一书中指出:“教会应该交出一切政治权力,国家应该对所属全体教俗臣民行使统治权,这样教会在信仰统一的情况下,应从政治上划分为若干国家教会,受国家统治者的约束而不属于教皇。”
史料三
1534年马丁·路德译成的德文版《圣经》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西欧近代民族主义萌芽。
14至16世纪,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兴起。
17世纪,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得到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国际法形成,外交制度建立。
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是欧洲民族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
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民族主义不断扩展,欧洲国家对外加剧殖民扩张。
19世纪初期,欧洲民族主义普遍觉醒。
19世纪70年代,随着德国、意大利实现了国家统一,西欧民族国家建立的任务基本完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民族主义进入到追求民族国家富强的新阶段,民族主义的性质随之发生变化。
一战前和一战期间,欧洲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
——以上材料改编自江红义《民族主义:历史沿革与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9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9分)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前演练二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B A D D C C D B A A D B C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文明。该文化早期的大墓随葬品中就有特磬、鼍(tuó)鼓、土鼓、龙盘、彩绘陶器等礼器,可见当时已有社会贫富分化,中期大墓中出现玉琮、璧、戚、钺等玉礼器,甚至一些大墓中还有一至数名人殉、人牲,可见这一时期的社会分化更为明显,B项正确;材料仅显示陶寺文化这一种文化,多元特色材料不体现,故排除A项;仅凭一些大墓中的一至数名人殉、人牲,不能得出社会矛盾尖锐的结论,故排除C项;仅凭礼器不能得出礼乐制度萌生的结论,故排除D项。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官员考核制度。郝贤因上财物之计簿欺谩不实而被免官、天子亲自接见计吏、御史检查上计簿,均显示政府重视对地方吏治的管理,A项正确;仅凭三则资料,看不出西汉官员考核制度趋于完善,故排除B项;材料中仅“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涉及监察官员,故C项监察官员地位不断提高、D项形成多元化的监察体制均排除。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玄学。魏晋玄学家继承先秦道家的清净无为等思想,且去理解儒学和佛教,甚至发展文学艺术,可见它又发展了先秦道家学说,C项正确;玄学是两汉以来学术发展和魏晋时期动荡政治环境的必然产物,而不是九品中正制的必然产物,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玄学以复兴传统伦理道德为重任,故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玄学对当时政治的影响,故排除D项。
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榷场。从图中可见北宋时期榷场设置在宋辽、宋夏政权接界地区,因而受民族政权政治关系的影响较大,B项正确;设置榷场不会导致民族政权并立,排除A项;从此材料可见榷场设置在边境地区,是比较固定的,排除C项;北宋榷场贸易收入有限,排除D项。
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前期社会教化。康乾时期在湘西苗区建立大批文庙、崇圣祠、关帝庙等庙祠,主要是为了在苗区树立圣贤榜样,教化当地民众,A项正确;宣扬封建纲常伦理还是为了教化苗区民众,故排除B项;从关帝、孔子等圣贤中看不出目的是宣示中央权威,故排除C项;发展苗区社会教育不是政府建立这些庙祠的根本目的,故排除D项。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前列强对华非法设厂。甲午战争前列强在华投资工业,也即开设近代厂矿,均属于私自开设,是非法行为,D项正确;列强在华设厂属于资本输出,甲午战前列强对华一直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故排除A项;列强设厂未经清政府允许,不属于中国丧失经济主权,故排除B项;列强对华投资的是自己的工业,故排除C项。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伐中中共的作用。北伐期间全国工农运动高涨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这些运动配合了北伐战争的进行,D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并未摧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因而未摧毁封建统治的根基,故排除A项;北伐期间革命主要以北伐军的军事进攻为主,工农运动仅起配合作用,且材料中看不出革命中心的转移,故排除B项;当时国民政府重点关注北伐军的活动,故排除C项。
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1941—1943年,日军尤其重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治安战”,且在1943年2月日本制订的对华作战指导计划中具体强调“期待现占领地区的安定”,可见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对付的主要力量,也即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C项正确;材料显示日本要稳定其后方也即企图消灭我国敌后战场而不仅仅是切断敌后战场对外联系,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日军军事进攻和防御力量日渐衰弱,故排除B项;材料仅强调敌后战场对抗战的作用,故排除D项。
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化。材料显示从1949年底到1957年中国建制市数量在增加,可见这一时期,新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C项正确;整个中国城市总数量还不到200个,可见当时城市化水平有限,故排除A项;仅从表中城市数量看不出城市布局的变化,故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也即制度变革完成,因此,制度变革改变城市面貌的说法无法解释1949年底到1952年底的城市化,故排除D项。
1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中国对非洲的国际影响力。“截至2020年,中国企业在非直接投资达440亿美元,2022年,中非贸易额达2820亿美元,同比增长11%,是美非贸易额的四倍多”,且中国已与52个非洲国家以及非盟委员会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可见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重大,D项正确;材料仅显示中国对非洲发展所起的作用,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新时期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合作,而不是中国联合非洲国家抗衡美国,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中国与非洲国家合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故排除C项。
1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埃及与希腊文明的互动。埃及和希腊都有对方的考古文物出土,可见双方文明存在互动,B项正确;材料并未显示希腊是埃及的重要贸易对象,故排除A项;仅凭希腊出土有埃及的考古文物,不能得出埃及文明对希腊影响较大的结论,故排除C项;仅凭在迈锡尼出土的埃及物品多刻有埃及国王和王后的名字,也不能得出埃及与希腊外交活动频繁的结论,故排除D项。
1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文化。在阿拔斯帝国时代,“首都巴格达是一座繁荣的国际城市,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犹太教、基督教等文化模式和宗教思想都在这里汇合”,这反映出当时阿拉伯文化受到多种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内涵丰富多彩,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阿拉伯对沟通东西文化的作用,故排除B项;仅凭阿拉伯文化的丰富内容看不出其经济文化领先世界,故排除C项;借鉴世界各国文化的说法太绝对,且这点材料也未体现,故排除D项。
1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欧洲文艺复兴。类似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学校(有人体解剖学和透视等人文主义学校)也在北欧建立起来,这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传播,A项正确;仅凭几所艺术学校不能得出人们普遍接受人文精神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民族教育的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也不能反映世俗教育取代教会教育,故排除D项。
1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拉美独立运动的性质。玻利瓦尔在《牙买加来信》中写道,“一千六百万美洲人正在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们不甘心忍受西班牙的压迫”,可见他指出拉美独立运动是捍卫自己权利、反抗殖民压迫的正义战争,D项正确;A项揭露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残暴、B项号召拉美国家联合进行革命、C项强调拉美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材料均不体现,不选。
1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不经殖民地国家的允许和参与,国联将战败国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战前所属殖民地分别委任给英、法、日、比等国统治,可见其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仅是欧洲地区,还有广大亚非拉国家,不选A项;美国和苏俄等大国并未加入国联,材料也看不出其权威地位得到这两大国的认可,故排除C项;国联把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海外殖民地委任统治给英法等国,这是对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打破了传统的殖民统治体系,故排除D项。
1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欧剧变的原因。内因起主要作用,东欧国家的政治转轨“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它们对苏联的离弃的程度和与西欧接近的程度也都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各自国情不同,C项正确;东欧虽然处于美苏之间中间地带,但这不是其政治转轨不同的根本原因,故排除A项;同理,冷战影响不同也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项;历史文化差异不同仅是国情不同的一部分,故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满分52分)
17.(1)特点:中华法系全面成熟;确立统一全国的法律制度;用儒家经典来改造法律;儒学对法律影响重大;唐代法律被东亚和东南亚借鉴并产生重要影响。(任答1点2分,3点6分)原因:唐代前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加强;统治者重视法律的作用。(任答1点2分,2点4分)
(2)评析:革命党人:大力宣传依法治国;拥护民主共和的法治国家;积极讨论宪法问题;赞成建立新式法律学校。这反映出当时民国刚建立,革命党人深受西方近代法律影响,积极传播近代法律知识,推动以法治国进程的热情,为近代民主和法治化进程营造了政治氛围。(态度2分,评价2分)社会各界人士:鼓吹以法治国;渴望建立法治国家;热烈讨论宪法和法律问题。这反映出当时西方近代法治思想在社会的广泛传播;反映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反映出当时社会人士对新政权寄予厚望;有利于推动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发展;有利于为当时进步法律的实施营造社会氛围。(态度2分,评价2分)
18.示例 评析:以刘铭传为首的赞成者力主修铁路。认为修铁路是当务之急;修铁路能促进交通发展;修铁路能振兴工商业;修铁路便于发展赈灾事务;修铁路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任答1点2分)这主要是由于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动;洋务派的支持;清政府内忧外患加剧。这种主张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经济和近代交通业的愿望,反映出清朝内部有识之士积极争取国家权利的愿望,是积极的和进步的。(任答1点2分)
以刘锡鸿为首的官员反对者坚决反对在中国修铁路。认为修铁路只能对列强有利;修铁路是卖国行为;修铁路会导致列强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修铁路势必扰民;修铁路会导致国家财政更困难。(任答1点2分)当时,官场中封建守旧派仍占据统治地位;顽固派竭力抵制西方文明;修铁路触及封建守旧派的利益。因此,这种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阻碍了中国交通近代化进程,不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任答1点2分)
清政府最终同意修铁路。认识到修建铁路的必要性;明确修建铁路的立场;并将铁路事宜交给李鸿章等人办理。(任答1点2分)这主要是反思中法战争教训,意识到铁路的重要性,洋务派长期推动和坚持,统治危机的加深等原因使然。这虽反映出政府在修路问题上的被动性,但极大地促进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任答1点2分)
综上所述,以刘铭传为代表的官员积极推动修铁路,反映出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追求富国梦。而以刘锡鸿为代表的官员千方百计阻碍修铁路,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铁路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交通命脉,更是近代化发展的命脉。晚清修路之争可以看到新旧观念的激烈交锋、各种政治力量的尖锐较量。(4分)
19.(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有助于研究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起源;可以推断中世纪法兰西民族意识已经产生,中世纪法兰西是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起源地之一。(史料类型1分,价值1分,推断1分,共3分)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有助于探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可以推断14世纪初期意大利有学者支持君主反对教皇,具有鲜明的民族国家意识,意大利已经产生民族主义思想。(史料类型1分,价值1分,推断1分,共3分)史料三属于实物和文献史料;有助于研究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了解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可以推断马丁·路德对近代德国与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可以推断宗教改革对近代德国与欧洲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史料类型1分,价值1分,推断1分,共3分)
(2)示例:论题:欧洲近代民族主义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变化。(2分)
欧洲近代民族主义萌生于欧洲中世纪晚期。早在13世纪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4—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兴起。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推动,欧洲国际冲突纷争加剧。国际法的形成和外交制度的建立均反映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18世纪晚期的法国大革命,使反对封建专制、主权在民等民族主义得到扩展。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国家实力增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崛起,对外加剧殖民扩张。19世纪初期,拿破仑第一帝国建立,对外战争不断,激发欧洲民族主义普遍觉醒。19世纪晚期以来,德国和意大利完成统一,欧洲政治格局变化,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强争霸矛盾突出,欧洲极端民族主义兴起,最终导致一战发生。(6分)总之,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重点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前演练(二)历史试题(答案)